『壹』 陈梦家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汉字的类型包括什么,声假字,形声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中国文字学的相关问题。要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字,首先就必须要明确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历史和研究对象等相关基础性问题。在《中国文字学》的前论中,唐兰先生用数节的内容来解决涉及中国文字学的相关问题。
(一)中国文字学的历史。一个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必然要经历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决不可能突然间就创建起来。中国文字的历史悠久,同样文字研究的历史亦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唐兰先生看来,中国最早的文字学研究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春秋战国到晋这段漫长的历史是中国文字学的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个时期,文字学确立了自己与经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批对后世中国文字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如《尔雅》《说文解字》等就诞生于此时。晋以后的六朝文字研究陷入衰微,进入两宋后文字学研究重新崛起,作为文字研究的中兴时期,六书学和金文研究在这时发展异常繁荣。经过明朝的沉寂后,清代文字学又再次兴盛,特别是《说文》学尤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鼎盛时期。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3]。
(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基于此,他主张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学科,应该独立于中国语言学,并将其命名为“thescience of characters”。
在先秦时,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当时的语录体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等记载的对话与当时的口语几乎是吻合的。秦汉以后,当时的文人已经很难读懂先秦的文献典籍,原因除了两个时代的文字已有不少的差异外,还在于当时的文字与语言已有很大的出入。到了隋唐,当时的人就连秦汉时期的著作都已无法完全读通。由此可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本就不应该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现在我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由此可见唐兰先生的这一见解是极具远见的,它不仅确立了文字学在中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文字学在世界的地位。
(三)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形;一是字义;一是字音。我国传统语言学一直是以语义的研究为出发点,又以语义的研究为落脚点的[4],其范围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而三者又一般以训诂为主,文字和音韵很多的时候是作为训诂的工具。正因为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字学研究都是兼形音义为一体。中国古代文字学最有影响力的《说文解字》就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和辨识声读的文字书,如《说文解字》玉部中的(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走部中的(趣):疾也,从走取声[5]。自从许慎以后,中国历代文字学研究者都大体沿袭着他的研究方式,很少有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
对于文字学将形音义合并研究的状况,《中国文字学》指出,文字学应该把研究内容放在字形,把字义、字音即训诂和音韵送出,因为在唐兰先生看来:“中国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一个字的音义虽然和字形有关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严格说起来,字义是语义的一部分,字音是语音的一部分,语义和语音是应该属于语言学的”[6]
『贰』 效是什么形声字
效是一个左右结构,左右大小差不多的形声字。
『叁』 宋代训诂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代承接五代时期研究古文奇字的风气,学者对大量出土的钟鼎彝器广事搜罗,扩大了眼界,学术思想也因之大为解放。在经学方面已不完全斤斤墨守古人的成说,而别创新义,如欧阳修的《诗本义》,王质的《诗总闻》都是如此。在解说文字方面则出现了王安石(1021~1086)的《字说》。王安石《字说》把形声字都说成是会意字,“六书”缺而为五,如谓“与邑交”为“郊”,“同田”为“富”,“讼者言冤於公”之类,完全出于主观臆断,虽行于一时,终不免为人所弃置不顾。
但同时有另一学者王子韶,他倡“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凡谐声声符相同的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意义。如“戋” 是小的意思。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都以戋为义。汉字的形声字一般是形旁在左,用以表义,声旁在右,用以表音,所以称声旁为右文。王子韶,字圣美,浙右人,有《字解》20卷,失传。他所创声旁有义的学说对后代的训诂学家提出因声求义的方法有很大的启发。
宋代研究《尔雅》的有邢昺(932~1012)、郑樵两家。邢昺有《尔雅疏》,补郭璞注所未详;郑樵有《尔雅注》,引旧书以证郭;都各有发明。在南宋期间,朱熹(1130~1200)是重视训诂的人,他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书。既采用前代旧注的优点,而又参酌新解;解经说字能运用到钟鼎彝器的铭文,见于《诗·大雅》、《行苇》、《既醉》、《江汉》诸篇,这是以前所少见的。
在宋代以前,学者对古今音异是比较模糊的。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注意到古韵问题。吴棫作《韵补》,从古代的韵文材料中考察古人分韵与《广韵》的异同,项安世的《项氏家说》也提出“诗韵”与后代音不同。郑庠又作《古音辨》,讨论《诗经》分韵的大类。这是清代学者研究古韵的先导。对研究词义有一定的帮助。
『肆』 卓有成效的起笔是部首吗秧、炮、吭、伦都是形声字吗
卓的部首是十 , 所以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第二个答案是 是。
『伍』 中国汉字发展史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陆』 地 是形声字,象形字,还是会意字
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
1 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
象形字已不象形 会意字永远会意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日、月、山、川、人、手、口、木、火、水、马、鱼、虫、车、刀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的。这些才是狭义上的象形字。可仅仅有这些图画似的字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古人在木字下加一横,造出本字,指树根;在木字上面加一横,造末字,指树梢;将两个木字放在一起指树林,将两个火字摞起来指炎热。这就是会意字。有了这些还不够,女、马组合在一起是妈,水、木组合在一起是沐,这种字里一部分部件贡献与其音相同、相近的字音,另一部分部件贡献与其形相应的字义。这类字就是形声字。
有的学者把汉字成字的方式分作六类,甚至七类,但大体上汉字成字的主要方式就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三大类。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许多象形字与原先所象之形已相去甚远。如鱼,不大看出鱼的形状,牛、羊,也不太象牛头、羊头了,也找不出哪种虫子象虫字形状了。但有一点,千古不变的是这些象形字的字义。甲骨文里的车字中车轮、车辕、车体之形俱全,后来由篆而隶,由繁而简,变成现在的样子。但它不论作为单字,还是组字的部件,其车子的含义没有变化。
至此,我们已明白,所有的汉文字包括了象形字、象形字相互组合或加减笔画而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而汉字的基本部件是象形字。这里为什么说加减笔画呢?原来,绝大多数汉字的组字方法是“加法”,但少数也有“减法”。例如:乌,可以看成是鸟的减笔。乌即乌鸦。原来乌鸦身体通黑,而不见眼睛,故去一点。另外,组字时有些笔画被省略,如凫、枭、袅等上部均为鸟字,但都被省去一横。这也是一种“减法”。
到底有多少个严格意义上的象形字呢?各种古籍里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的答案。我们可以参照前人的成果,从汉字的宝库里筛选。这项工作难就难在如何区分象形字与非象形字。象形字,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不能再将其肢解,肢解后的笔画毫无意义。非象形字一定能剥离出象形字所做的部件。从《说文解字》直到今天的各种字典、词典以及各种电脑输入法的编码,里面所列的偏旁部首都是部件,但这些部件并不都是象形字。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齿列为部首,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部止承担读音的功能,下部是口齿的象形,只不过经过多次变形已看不清其模样了(繁体齿作,还保留口形)。有些电脑输入法的编码将隹字拆为左右两部分,将身字更是大卸八块。隹是一种鸟,偏要给它拆出一个亻来,岂有此理。身字本是一个孕妇挺着肚子的形状,偏要将其拆得七零八落,不是太残忍了吗?
近、现代文字离原始字形相去甚远,不易甄别象形字。而流传下来的古文字,如甲骨文里的形状符号,有些已找不到与现代文字的对应关系,也就没有实用意义了。再加上古往今来论述文字的著作浩如烟海,而又正误掺杂,就把象形字掩埋在芜杂的草丛里,很难一下子将它们一一发掘出来。
笔者经过多?研究,由简体而繁体,由繁体而至篆体,由篆体而至甲骨文,披览群书,然后从古文字形出发,以现代汉字为旨归,筛选出240多个象形字。我认为这些才是汉字真正的部件,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字根。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汉字不外乎由这些象形字构成。
象形字部件就像化学中的100多种元素。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不外乎由这些元素组成。至此,才算完成了汉字解析的基础工作。至于每种“化合物”——具体汉字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后面将作具体分析。
象形字中,有些被肢解,已看不出整体象形了。如鱼,显然应是一个整体,但从繁体字开始,就断开了,鱼头、鱼尾分家。这种字还有一些。
燕,本是整体象形字,象一只张口展翅、还带有剪刀状尾巴的鸟,完全是一幅图画,而现在被分裂成五个部分。
爵,一种饮酒器,在博物馆或一些古装戏里还能看见,下面有脚,杯口呈船形,两头翘起,整体象雀形,据说爵因雀而得音。
2 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
这一类字演变到今天,成了由现形部件拼凑的符号。如果有人偏要解释这些字的字理,说明每个部件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就毫无意义了,只能是牵强附会的妄说。 《说文解字》对革字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上面是二十,下面是十,中间为中字;二十加十,合起来三十,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三十年,中必有变。就这样楞是牵出一个“变”的意思来。其实,革是一个完整的象形字,所象之形为展开的兽皮。现在从这个字里还隐约看出兽皮的形状:头上尾下,有伸展的下肢。见过猎人所剥兽皮的人,相信都会看出来。现在所说皮革之革近乎本义。转为变革、改革、革命之革,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剥下来的革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方可使用,如清洁、防腐、去腥膻、脱毛等。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非要弄出三十年来,不是笑话吗?
会意字如前所述,是一个字里不同的部件都贡献出自己的字义,凑到一起构成该会意字的字义。比如:宿,由三个部件组成:上面宝盖指房子,右下的百是由席子一类的卧具演变而来,再加上一人,就是一幅人在屋里睡觉的图画。很明显,这是睡觉、过夜的意思。宿加上绞丝旁成缩,就是一个形声字。宿贡献出读音,绞丝旁贡献字义。原来缩指象一团乱绞丝一样,团在一起、不伸展,与伸互为反义。
所谓形声兼会意,就是指在会意字的基础上,其中一部分部件贡献出自己的读音,或是在形声字的基础上,各部件都贡献出自己的字义。
缨,就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绞丝旁表“绳子”,婴表读音,哪来的会意?原来,婴指颈饰,象女子带一串贝作为装饰物的形状。后来所称婴儿,大概是小孩生下来后常要带颈饰,如长命锁一类。把婴儿简称为婴,如“母婴平安”,“母婴候车室”,不是很妥当。
缨,本指帽带,即系在脖子下面的带子。这里有早期的例子可以证明。春秋时代,楚庄王有一天大宴群臣,大家饮酒至日落西山,点上蜡烛,接着喝,非常尽兴。此时刮来一阵风,将堂上蜡烛尽数刮灭。所谓酒能乱性。此时庄王的宠妃许姬正在给各位大臣敬酒,一人借着酒胆趁黑去拉许姬的衣袖。许姬挣脱衣袖,另一手抓住此人帽带,将其扯断。许姬拿着扯断的帽带走到庄王跟前,附耳说:“刚才有一个人无礼,趁黑强牵我的衣袖,被我扯断帽带,大王让人赶紧点蜡烛,检查帽带,就知这人是谁。”谁知庄王不愿为这点破事坏了兴致,让那位大臣难堪,说:“先不要点蜡烛!今天与各位痛饮,大家都把帽带扯了,不扯去不痛快。”等到蜡烛点着时,大家都断了帽带。那事到底是谁干的,不得而知。庄王后来给许姬解释说:“酒后狂态,人情之常。我不能为显妇人之节,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后来,在一次攻打郑国的战斗中,楚军中有一将领异常勇猛,所向无敌。庄王召来此人,要重重奖赏。此人回答:“今日是为报效君主,哪里还敢领赏。那次绝缨会上,牵许姬衣袖的就是我。我是蒙不杀之恩,死命相报。”所谓“绝缨会”就是扯断帽带子的那次宴会。
史书载,孔子的学生子路结缨而死,说的也是一段与帽带相关的事。子路作为孔悝的家臣,在得知孔悝被人劫持时,挺身相救,受重伤而死,连帽带都被人砍断了。他不愧是孔子的学生,临死前说:“遵照礼,君子死时不能掉帽子,”即“死不免冠”,系好自己的帽带而死。
缨,后来有所延伸,将马脖子上的装饰和系在枪、戟“脖子”上的穗状物也叫缨,如“红缨枪”等。
今婴字系列的其他字差不多也是形声兼会意字。瘿,俗称大脖子病,体内缺碘所致,症状是甲状腺代偿性肿大,从病字头、婴,即颈部之病。璎,从玉、婴,《现代汉语词典》解璎为“似玉的石头”,又解璎珞为“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鹦鹉或称鹦哥,其名字的由来,是不是因为这种鸟的脖子上大都有一圈毛色与其他部位迥异的花纹呢?将纯粹的形声字、会意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将这三者区分开,对解析汉字、掌握汉字很有帮助。比如说,俗语有句“秀才读字读半边”,遇到一生字时,就读其中半拉字的音。这句话适用于形声字,包括形声兼会意字。因为这些字的读音正是来源于某个“半边”。当然,读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篙、稿、蒿等字读音均从高,但分别读为gao、hao等。另外,还有读哪“半边”的问题。如锦,读音从金,不从帛。一般说,金字为偏旁,读音读右边。这个字相反,金出声,帛出义。锦、帛皆为丝织品,不过锦有彩色花纹。成都曾因盛产锦而出名,别号锦城、锦官城。杜甫诗中多次提及:“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些都是杜甫居成都时写下的诗。
3 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
与之相对,会意字就不能读“半边”了。如宿不能读佰。同样,纯粹的形声字,不能将其两部分字义凑到一起。如鹅,不能解为“我的鸟”,滑不能解为“水之骨也”。滑原来音同骨。《说文解字注》释其同汩;《史记》中有《滑(gu)稽列传》。
这里就出现两个问题:都是形声字,其中谁是纯粹的形声字,谁是形声兼会意字呢?都是会意字,哪些是纯粹的会意字,哪些不是呢?
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朋友会有这种感受,汉字里量大面广的是形声字,纯粹的会意字比重较小。而象形字更少,几乎可以作较为精确的统计。前文说过,象形字作为基本元素,大概为240多个。其中有一部分只能作组字的部件,不能单独成字。独立成字的象形字也就150多个。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形声字,纯粹的形声字与形声兼会意字的关系。
形声字的产生是最晚的。是象形字、会意字不能满足思想交流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说仓颉造字,形声字应与仓颉无关。市场经济中有句常用语:需求拉动生产。我想这话也适用于文字的产生。话到了嘴边,没这个字,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在象形字、会意字里翻捡翻捡,拼装一个吧!当然,还有以形声字为素材再造新的形声字的。可以推想,在造形声字时,造出形声兼会意的字是首选。因为会意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去锁定一个字义,字义就更明确。如前文所说瘿,一个方向是指病态,另一个方向是指部件(颈部),这样,脖子有病的特点就出来了。再在此基础上,取其中一个部件的读音,形声、会意就都有了。因此,形声兼会意字的比重在形声字里还是较大的。当然,不可能都造成形声兼会意字。
还有一种情况,这种形声字肯定不具会意功能:因声造字。如模拟动物的叫声而给动物起名。这些字里,一部分状其声,一部分指其义,如鹅、鸡()、鸭,其中我、奚、甲分别状其发声,鸟指其为禽类;蛙、蝈、蛐等同理。
爸、妈,则是模拟婴儿的发声造出的字。这是两个最易发的音。小孩学语差不多都是从这两个音开始的。这两个字音分赠给最亲近的人,是最合适不过了(对应于爸妈的早期文字只有父、母)。因此,以上都是纯粹的形声字。
即便是形声兼会意字,也不可胡乱会意。如前文“波者,水之波也”,这里将皮解为表皮之皮是不妥当的。这里的皮用的近乎本义,即将皮揭起、使皮起坡。总之,解字尽量从本义出发,再顺藤摸瓜,顺着树干摸枝叉,方不会有大错。
『柒』 某班举行了一次题为“走进形声字”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辩论会
正方:能使我们更快,更准确,更简便的读出汉字,使我们认识更多汉字
反方:现在很多形声字已经不能表示读音了,如“江”,“河”,这样容易使我们读错字
『捌』 为什么说汉字中有那多形声字,也不妨碍象形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的创造及其特点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402 更新时间:2008-3-6
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比如在《路史禅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鲁迅:《门外文谈》)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也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以西安半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半坡遗址陈列室的那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彩陶上的花纹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这些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第三,它们尽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比如《说文解字》说:“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应该是人居,可是为什么“■”(古代的屋子)内有“豕”(猪)呢?难道“家”是养猪的吗?当我们看了半坡村遗址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猪已开始家养了。由此可见,这个“家”字,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2000年以后发展成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甲骨文(家)和金文(家)】。 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同位素炭十四测定半坡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这也正是汉字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表意和标音两大文字体系,而汉字则属于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音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从地面上升起太阳,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个词,而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也正因为表意文字具有和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所以它就有可能用来代表不同民族的语言,如我们的邻邦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借用汉字作为他们的书面交际工具。 既然说表意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形声字”中的“声”又应怎样解释呢?汉字是可以分为没有标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这两大类。但即使是“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纹、雲、洋、渔等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是文、云、羊、鱼。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刻的花纹(即为“祝发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朵白云的形状;“羊”字像羊头;“鱼”字像鱼形【甲骨文(文)、(云)、(羊)、(鱼)】。这里的“文”、“云”、“羊”、“鱼”都是象形字,还是与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在我们现行的方块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汉字王国
『玖』 汉字发展史的汉字的发展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幼圆体简称幼圆,是圆体的变体。由于圆体是黑体的变体,所以幼圆体也源自黑体。
『拾』 汉字造字方法可以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6种方法,经历了从( )到( )到( )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