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旅游照片

成果旅游照片

发布时间:2021-04-05 07:08:06

⑴ 旅行出游,你是带笨重的单反设备还是直接用手机拍摄旅行照片

在我外出旅游时候,我会选择携带方便的手机拍摄出游照片,而不是携带笨重的单反相机,或者是简易的数码相机。携带数码和单反相机出门旅游,这是我多年以前喜欢做的事情,那时候觉得相机拿着很有面子,而且相机拍摄的照片也很美。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相机就没有了自己的市场,现在的相机更适合专业的摄影人士。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单反才能够满足他们的拍摄需求。所以他们不会考虑普通的数码相机,更不用说是自己的手机了。

⑵ 旅游期间拍摄的照片是否属于智力成果O(∩_∩)O~

自己开心就好,管人家怎么说

有的人觉得拍照耽误了看风景的时间,有人说不拍照风景看完了就没有了,我倒是觉得,如果不拍照,我的旅游也就没有了兴趣了,希望你喜欢这个答案吧。

⑶ 外出旅行把自己的一次暑假这些拍下来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

本题考查学生智力成果权的理解;依据课本内容,未经本人同意擅自署名发表他人作品属于侵犯智力成果权的行为;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

⑷ 甘南旅游业的预期成果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属于中国的特殊地区,从旅游角度看为特种线路,景点分散,沿途路况、食宿条件较差,旅途艰苦,参团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并作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要抱有优越感,要容纳藏族同胞的种种不足,如抱着挑剔或享受的心态,建议不要参加。
1、甘南,川西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早上冻死,中午晒死”,所以一定要注意准备衣服。由于是草原,丘陵地貌一下雨雪便道路泥泞,所以雨靴可带来方便,不可穿凉鞋。另外,一定要有帽子,可防紫外线照射,还应备有晴雨伞,防晒霜,太阳镜。纪实题材比风光题材多这里的色彩对比强烈,所以这一地区宜拍摄彩色照片。高原天气多变,常有风雨骤至的时候建议多带几个塑料袋,用来保护设备。拍风光讲究拍取异常天气时的景象,若遇风雨雪雾天,正是时机不要错过。在九寨沟,黄龙景区宜用感光度低,颗粒细腻的胶片,而且要用三角架。药品:抗感冒药,胃肠药和外伤药。还建议备一种抗高原反应药:高原红景天。
2、游客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肺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糖尿病和贫血等疾病,以及医生认为不宜进藏或高原者不能参团,如隐瞒病情,后果一切由游客自身承担,旅行社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3、甘南地区的民风深受藏族宗教影响,有些现象和习惯,不能以城市人的心态标准来衡量和看待。请记住不要离团去观天葬,偶有不慎,就会触怒当地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藏族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遇上节日,藏族人衣着更是华丽,色彩缤纷,这些都是摄影的好题材,取景前要注意:一般寺庙的外围建筑可以随意拍摄,但殿堂内是严禁拍摄的,有些地方则注明付款拍摄,请勿偷拍。摄影人物也要小心,藏族人未必都喜欢被人拍摄,为免不必要的麻烦,取景前最好先打个招呼。
5、藏族人不喜欢随地吐痰,不喜欢被人摸头搭肩,不喜欢大声喧哗;车站等地点小偷较多,外出小心财物,不要随便施舍,否则可能不易脱身。当地治安算是不错,但若在偏僻地方或夜间外出应结伴同行,不要单独行动,不要掉队和离团。
6、在藏区,政治问题是十分敏感的,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宜讨论政治问题。
7、参加人员应充分考虑到自身身体状况、人为或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对旅行活动(包括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承诺在不增加旅行社和同伴负担的情况下参与本次活动。
8、参加人员应自备钱款、衣物、药品、食品及其他可能需要的应急物品或工具,并在出发前办理完毕旅游险或人身意外伤害险的投保手续。
9、参加人员应保管好自己的所有随身(或随车)物品,承担自己物品(包括车辆)丢失或损毁的责任。
10、参加人员应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旅行途中,参加人员因个人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自负。若由此给同伴造成损失,行为人应负赔偿责任。

⑸ 出国旅行的几个拍照禁忌

一、公共场所不准许拍照
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所下,你视野中的都可以拍照。像公园,街头等。当然也有例外,像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一些有名的历史建筑都有明文规定的,不准许拍照。前不久就发生了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中国女孩身穿汉服在清莱白庙拍摄了一组唯美写真,红遍了泰国。
二、私人场所拍照要经主人许可
像一些私人场所,如餐厅、商店、娱乐场所等,在不影响他人用餐的前提下,餐厅是容许拍摄的。然而有些私人场地主人不喜人人进来拍照,一般都会设有不让拍照的标识,如果你没有看见,就进私人空间拍摄的话,主人会很不高兴。当然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工作人员阻止的,我们应该配合。

三、拍摄他人要征求其本人同意
在公共场所拍摄人物,最好征求他人的同意。即使你没有拍他,而他误以为你在拍他,应该主动,并将拍摄到的照片给他看。假如你真的拍到了他,而他坚持要求你删掉他的照片,你最好照做,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外国,给他人拍照的话最好不要超过3张,不然人家会厌烦的。
四、不要看见可爱的孩子跟上去拍
无论什么时候可爱的孩子杀伤力都是那么大,这种杀伤力无视性别。看见这么可爱的孩子谁都想给他(她)拍张照,但在此之前最好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好,许可你拍照,除非你只是拍张背影照片。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宝贝儿,是不会轻易让陌生人接触的。

五、尊重他人的拍照成果
有出国游玩想法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所以在国外经常会看见别人在拍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避免进入其镜头,小编我就是这么做的,毕竟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出现在自己的照片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拍照成果。
六、宗教禁忌 需格外注意
面对宗教问题,我们需要格外小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面对宗教问题都是格外谨慎的。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信仰佛教,大部分的寺庙都是禁止拍摄的,佛教徒认为拍照的闪光灯会对佛像造成损伤。殿内还有诸多壁画,为了避免损伤,所以才会禁止拍照。而在泰国,佛教的地位更高,佛像禁止攀爬、拍照,就连僧侣也是不容许拍照的。
七、特殊国家的拍照禁忌
一般来说,公共场所是容许拍照的,可有些国家就不这么做。在沙特阿拉伯,未经本人许可,即便是在公共场所也是不能拍摄他人的,尤其是妇女。如果被发现的话,一般会要求你删除底片,严重的话还会受到该国的法律制裁。
在韩国拍照也是受到限制的,像机场、博物馆(国立)、地铁、娱乐场所等都是禁止拍照的,高层建筑也属被禁范畴。
有国家,土著居民较为保守,一般不喜欢游客替他们拍照,尤其是贸然拍摄,像澳大利亚,非洲的肯尼亚。
八、禁止不文明举动
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就是不文明的代表,甚至专门放置了很多“禁止牌”。这是因为一些国人在国外游玩时,做出了很多不文明的举动: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乱摸乱碰,不听劝阻,给外国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虽说我们是花钱出去玩,想要放松心情,但我们基本的文明准则还是要遵守的,虽说不能为国争光,但不给国家丢脸我想大家还是能做到的。
大家出国游玩千万要注意,不是什么都能拍得,“雷区”不能踩。虽说这些不能拍,但美景还是不少的,美食也是个不错的拍摄对象。游玩开心固然重要,但还是希望大家遵守基本的道德,不乱丢垃圾,做到文明旅游。(稀饭旅行整理)

⑹ 新中国辉煌成就图片(建国后重大成就图片)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⑺ 旅游教学成果包括哪些

旅游管理优秀教学成果的话,肯定是要在旅游景区里面找啊,首先每年旅游景区有多少人,得到多少的好评等等

⑻ 去江南旅游,拍了几个风景自拍照, 发微博上, 有几个人骂我装b, 说 有什么好拍的,和 你拍了就拍

我装逼也比你们没的装好~ 怎样?我就装,我有装逼的资本,不像某些个人,连装逼的资本都没有就在别人的微博里瞎逼逼,有能耐你也去拍几张装装逼~ 真是什么人都有,我装逼还这么关注我

⑼ 2013创意小发明及最新科技成果 说明 图片

自动浇水器

我的家中养有许多花,家人在家的时候浇花还算方便,可是在黄金周期间,全家人外出了,花放在家中,一周没人浇水,旅游回来,花都蔫了,给家人添加了不少烦恼。为此我想发明一个可以自动连续向花浇水的装置。

结构:这个自动浇水器的结构如右下图,由小水箱、弯折的粗软管、医用输液软管及滑轮装置(可用废弃的吊瓶输液用的软管等制成)等组成。其中输液软管与水龙头相连接(水龙头水可适当调小些),水流速度由滑轮装置来控制,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较小的储水箱(也可由塑料瓶等改制而成),储水箱上端留一个穿输液软管的小孔,其余部分密封,水箱底部有一个较大的洞,其余部分也密封,一根较粗的软管从此洞穿入,在水箱中弯折。

原理及使用方法:把此装置悬挂在需要浇水的花上,水龙头中流出的水通过输液软管滴入下面的小水箱(水流量可控制),当下面小水箱中的水淹没从底部伸入的弯折的软管时,小水箱中的水因为虹吸现象就被全部抽出,从而给花自动浇水一次,如此循环不断。每次的浇水量和浇水频率可由输液软管上的滑轮装置和小水箱的大小来共同控制。如果通过滑轮装置调整好软管中水滴的速度,并选择好水箱的大小,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浇水,还可实现定时浇水(如在早晨或傍晚为花浇水)。

优点及创新点:经实验,这个自动浇水器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极其低廉,实用性强,人人均可自制完成,可实现自动浇水和定时浇水,不仅为养花人解决了出门没人浇花的难题,而且还可废物再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备注:如果家中水龙头离花盆位置远,可采取一个办法予以解决:即增加一个可密封大水箱,把与水龙头相连的软管改为与大水箱相连,这样当外出时,只要向大水箱中加足量的水,就可实现自动为花浇水的目的。

——本人原创


阅读全文

与成果旅游照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