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举例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成就
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医疗仪器不断改进,使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诊断技术的发展。W.C.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到20世纪初 X射线诊断便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
最初用于观察骨骼状态,1906年借助铋糊检查胃肠运动,以后又改用钡餐、碘油等进行 X射线造影。此后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有:心电图(1903)、梅毒血清反应(1906)、脑血管造影(1911)、心脏导管术(1929)和脑电图(1929)。
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除人工脏器外,尚研究人工关节、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应用于临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于眼科。
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提高。
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
(1)世界范围内医疗成果扩展阅读
科学技术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㈡ 求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的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机构~~~多多益善~~~~谢谢~~~~
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材料。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合成材料,或者是它们的结合,还可以是有生命力的活体细胞或天然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不同于药物,它的主要治疗目的无需通过在体内的化学反应或新陈代谢来实现,但是可以结合药理作用,甚至起药理活性物质的作用。与生物系统直接接合是生物医学材料最基本的特征,如直接进入体内的植入材料,人工心肺、肝、肾等体外辅助装置中与血液直接接触的材料等,除应满足一定的理化性质要求外,生物医学材料还必须满足生物学性能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功能材料的最重要的特征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部2000年批准组建的我国
第一个开放性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开发机构;是依托于四川大学,集科、工
、贸、产、学、研为一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并结合研究工作特点运作的股份制法
人实体,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启动资金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四川省
政府、四川大学和股东单位四川成都全兴集团有限公司。中心组建的四川国佳生
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其进行研究、开发、商务等经营活动的载体,工
程技术委员会是其顾问和咨询机构。
中心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医用植入体、组织工程、控释系统及先进制
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接
纳博士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和进行继续教育;汇集和交流生物医学材料科学、
工程与产业信息;是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教育及工程化技术成
果孵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并附设一所口腔种植医院及分布于国内的七个临床应用研
究中心和研究所。
㈢ 说说日本在医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从历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来看很多都是来自日本国的科学家.这也直接体现了日本在医疗方便确实是非常棒的.比如教授大隅良典研究细胞自噬方面颇有成就,因此在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日本处理在医学理论上的成就,在医疗设备和科研水平都比较先进.比如世界上最尖端的内视镜,显微镜,CT,电子内窥镜等设备基本上都是自主研制.在现代医学方面日本还是比较厉害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㈣ 薛建平的医疗成果
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泌尿外科专业工作三十年,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造诣。运用开放和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有很高的水平。在治疗前列腺炎、泌尿生殖感染等方面,应用微创消融、超短波、纳米微波等技术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疗效,专业技术独树一帜。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不育症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参加德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㈤ 最新医疗技术成果、进展,以及其作用
近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已经在实验室中成功研制出了人工雄性兔子生殖器,而且可以通过从动物身上提取细胞,再使用这种人工生殖器即可培育出小兔子。
威克弗里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 )医学再生研究所浸信医疗中心的安东尼·阿塔拉博士(Dr. Anthony Atala )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他说道,这将为移植提供量身定做的器官,“一旦细胞组织被移植入身体内,身体就能识别这个是自身的组织。”
阿塔拉身为儿童泌尿科医生,多年来专门研究性器官和膀胱先天性缺陷和疾病。他一直在关注人工生殖器的研究。阿塔拉说:“这是来自工作的灵感。我们看着一些新生儿一出生就带有生殖器缺陷,但是对此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阿塔拉同时也是再生医学的专家,所谓的再生医学即通过人体自身的细胞对病变进行自我修复。
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阿塔拉一行人使用的只是普通细胞,而不是经常用于这类实验的干细胞。他们首次使用兔子的雄性生殖器做成一个支架,将其中的活细胞全部取走,剩下软骨结构。然后他们从另一只公兔子的生殖器上提取出一小块的组织,将细胞养在实验室的盘子内。
阿塔拉说这项研究花费了他们将尽18年的时间,“我们需要找到最合适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液来培养这些细胞。”他们确保提取出两类细胞,一类是平滑肌细胞,另一类是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用于制造器官的海绵组织,而内皮细胞则用于形成在雄性生殖器中为其提供充足血液供给的血管。最后,这些细胞会被植入生殖器做成的支架中,六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将这些生殖器移植到之前被阉割的公兔上。12只兔子似乎意识到自己重新拥有了生殖器,与母兔关在同一个笼子的一分钟内它们开始与母兔交配,四只母兔受孕成功。
这一项科技成果无异于我们人类。
㈥ 人类在医学方面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安东尼.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呈真实存在的。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自卵孵出. 人类在医药方面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有:(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从而促进了医药、食品、农业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2)馒头、面包疏松多孔,是因为酵母菌对面团的作用;
㈦ 近十年来我过在医疗方面做出的哪些成就和有哪些体现
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系定位明确,中国医疗卫生创造了一系列辉专煌,在医疗服属务、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和城镇的医疗服务也在这时全面展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以及“政事一体化”的管理,中国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
㈧ 世界各国医疗水平排名
2019年世界各国以及地区医疗水平排名前100
1、冰岛
2、挪威
3、荷兰
4、卢森堡
5、澳大利亚
6、芬兰
7、瑞士
8、瑞典
9、意大利
10、安道尔
11、爱尔兰
12、日本
13、奥地利
14、加拿大
15、比利时
16、新西兰
17、丹麦
18、德国
19、西班牙
20、法国
21、斯洛文尼亚
22、新加坡
23、英国
24、希腊
25、韩国
26、塞浦路斯
27、马耳他
28、捷克共和国
29、美国
30、克罗地亚
31、爱沙尼亚
32、葡萄牙
33、黎巴嫩
34、台湾
35、以色列
36、斯洛伐克
37、百慕大群岛
38、波多黎各
39、波兰
40、匈牙利
41、卡塔尔
42、黑山
43、拉脱维亚
44、科威特
45、立陶宛
46、白俄罗斯
47、罗马尼亚
48、中国
49、智利
50、塞尔维亚
51、保加利亚
52、沙特阿拉伯
53、文莱
54、阿曼
55、古巴
56、阿尔巴尼亚
57、马其顿
58、俄罗斯
59、克林
60、土耳其
61、维尔京群岛
62、哥斯达黎加
63、北马里亚纳群岛
64、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65、巴林
66、伊朗
67、利比亚
68、乌拉圭
69、巴巴多斯
70、亚美尼亚
71、斯里兰卡
72、马尔代夫
7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74、约旦
75、安提瓜和巴布达
76、泰国
77、突尼斯
78、哈萨克斯坦
79、毛里求斯
80、关岛
81、哥伦比亚
82、巴拿马
83、阿根廷
84、马来西亚
85、委内瑞拉
86、格陵兰
87、摩尔多瓦
88、叙利亚
89、佐治亚州
90、巴哈马
91、墨西哥
92、阿塞拜疆
93、塞舌尔
94、秘鲁
95、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96、巴西
97、圣卢西亚
98、萨尔瓦多
99、阿尔及利亚
100、乌兹别克斯坦
㈨ 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超多少的疾病流行
谭德塞表示这是首次由冠状病毒引发的全球大流行病,同时也是首个可以被人类控制的大流行病。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坚持使用流行病(Epidemic)的提法,避免使用这一描述,以防止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恐慌。
世卫组织曾于1月31日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并在2月28日将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新冠肺炎演变成“全球性大流行病”,不仅意味着疫情严重程度的升级,也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
全球性大流行病呢是如何定义的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全球性大流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人传人的新疾病”。
美国乔治城大学全球卫生法教授劳伦斯·戈斯丁表示,通常情况下,当疫情在某个特定国家或特定地区变得相当普遍时,它会变成一种流行病(Epidemic);而随着其在世界许多地方、许多大陆广泛传播时,就变成了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
截止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共有136个国家,累积确诊人数16万,死亡人数将近6000,死亡率3.5%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修订的流行病警告级别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分6个级别:
1级:病毒在动物间传染,但没有传出人类感染病例。
2级:已知一种动物流感病毒在人类造成感染,被视为潜在大流行威胁。
3级:有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零星或小规模的人类传染,但不足以造成社区感染。
4级: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大流行风险骤升。
5级:人与人之间传染在同一地区蔓延到至少两国。强烈显示即将发生大流行。
6级:大流行级。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染,在同一地区至少在两国传播,并扩散到同一区的另一个国家。
其中,一级至三级与流感病毒的防备有关,包括防范能力建设和提早预防反应等,四级至六级则清楚地指明,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减缓疫情的蔓延。
但是,世卫组织发言人贾萨里维奇曾于2月24日表示,“大流行病”已不作为世卫组织官方对流行病的分类级别,不再使用六阶段分级体系。
因此,目前“大流行病”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上一致的定义,各国卫生机构对其理解也并不统一。“大流行病”通常指在全球范围影响大量人口的流行疾病。
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病毒疫苗学家卢山在接受采访时说,判定“全球性大流行”主要有三条标准:
首先,疾病是在几个洲同时暴发;
其次,人群比例大;
第三,疫情“像到处烧的野火一样”失去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上一次宣布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是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
2009年6月11日,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宣布,根据现有证据以及专家们对证据的评估,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情况已经达到为流感大流行设定的科学标准。
事实上,被世卫组织认定或历史公认的“全球大流行病”,除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外,还包括14世纪黑死病、19世纪天花、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02
14世纪欧洲黑死病:改变了欧洲的走向,推动欧洲从中世纪转向近代文明
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疾病的恐怖程度能与发生在14世纪40-50年代的欧洲中世纪大瘟疫相比。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348年—1350年的3年之内,光欧洲就有近3千万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基督教徒在绝望中慨叹:世界末日来了。
这场瘟疫在很多文献中被记作“黑死病”。
欧洲“黑死病”又叫淋巴腺鼠疫,属于烈性传染病,以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据称“一个病人就能传播整个世界”。人从最初感染到最终死亡只需要数天时间,而且病人伴有高烧、呕吐等痛苦症状,淋巴结出现无法控制的膨胀并最终出现爆裂。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这场肆虐欧洲的黑死病起源于中亚的沙漠地区。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黑死病的鼠疫杆菌源自蒙古沙鼠,而最早的黑死病病原携带者是大蒙古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战士们。
病毒从中亚向西传播至中东、地中海、西欧地区,然后再向北传播至北欧、东北欧地区。
黑死病从中亚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大爆发有以下几个原因:
13世纪早期,中亚地区发生多种自然灾难,导致此地的老鼠四处乱窜逃避灾难;
13世纪蒙古铁骑的军事和商业扩张造成了黑死病的扩散;
13、14世纪东西方商业交往变得密切,西方大批商人、教士克服各种困难来到东方寻求交往,返回的时候也将黑死病毒带回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人口集中,街道狭窄,医疗卫生设备落后,医疗知识缺乏,所以遭受的危害最大。并且黑死病时常复发,每次复发就是一场浩劫。
“黑死病”令欧洲大伤元气,因大瘟疫传播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大变动。
第一、黑死病对欧洲社会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
从欧洲各地死亡人数看,从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九不等。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的大量死亡导致欧洲社会政治秩序陷入动荡和混乱中。
一方面,各级机构陷于瘫痪,政府不得不补充大量官员,很多虚伪奸猾之徒混进政府机构,这些人趁机中饱私囊,剥削民众。另一方面,很多普通民众在绝望中疯狂纵欲,四处破坏,社会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整个欧洲社会陷于极度混乱之中。
第二、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推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黑死病显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然而这场疫情却不经意间打破了欧洲教会的专制地位,许多人开始信奉科学胜过信奉上帝,对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欧洲社会从暗无天日的中世纪转而走向了文艺复兴,从而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黑死病间接瓦解了西方的农奴制度,也引发了城市结构和商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造就了许多新兴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出现,改变了欧洲命运的走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
第三、促进了欧洲教育和卫生防疫制度的发展。
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预防黑死病,发明了一种鸟嘴面具,人们出门都会带着这种面具,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怖之下。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在黑死病肆虐全欧洲的时候,欧洲人民从未放弃对付这种疾病,很多知名医学者也一直在想办法治疗这种疾病,各国开始兴建医学院以培养医学专家研究这种瘟疫。所以黑死病从某种程度上讲,促进了欧洲大学和医学的发展。
第四、黑死病使欧洲长期存在的虐犹思想变成了大规模的屠犹行动。
当时的很多人认为,犹太人对上帝的不敬才带来了黑死病,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所以黑死病爆发的时候,各地都开始疯狂屠杀犹太人,抢占犹太人的财产。
在美因茨,1.2万犹太人被作为瘟疫的传播者而活活烧死,在斯特拉斯堡城内杀掉了1.6万犹太人。
屠犹运动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默许,甚至是支持。黑死病逐渐消失之际,欧洲各国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所剩无几。
黑死病的消失也极具戏剧性,据说是因为荷兰地区出现了一种更大的棕鼠,这种鼠专门捕食携带黑死病毒的老鼠,所以黑死病源就这样被消灭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解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卫生意识提高、城市的扩展、人口的疏散都造成了黑死病的消失。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的大瘟疫及其周期性的复发在欧洲一直持续到17世纪,在中东则持续到19世纪。当它在欧洲开始减弱的时候,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来到新大陆,给后者带来了类似规模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具灾难性的瘟疫大流行。
03
19世纪天花大流行:1.5亿以上欧洲人死于天花
天花肆虐人类的历史非常悠久,人们谈之色变,每次面临天花威胁时都束手无策。
18世纪天花病毒在欧洲肆虐,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爆发疫情。19世纪末天花在欧洲大爆发,当时每年死于天花的人数,欧洲约为50万人,而整个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总数,则约在1.5亿人以上。
天花,英文名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经上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率高达90%。
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染病后死亡率高。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古人不了解天花的病理,只觉得似乎是某种神灵力量施加于人类。
印度和非洲的信仰文化中都有天花之神。患上天花就像遭受了死神亲吻,未死亡的幸运者身上会留下满身吻痕。从清代出现的“天花”这个中文名字来看,顾名思义为“天女散花”。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只在人类之间传染的天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重型天花,患病者死亡率通常在30%左右;第二种为轻型天花,发病症状较轻,患病者死亡率约在1%左右。
另有一种天花被称为“牛痘”(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在人畜之间传染,奶牛场工人经常被病牛感染,会出现非常轻微的天花症状,对人几乎无害。
这几种天花类型中,重型天花才是人类天花历史的主角。
人在被感染后约12天出现急性发热,并伴随着头部和背部剧痛,有时会呕吐,几天后身上开始出现皮疹,体温下降,病人似乎觉得好转。然而,两周内发热消退后,扁平的皮疹会逐渐凸起于皮肤之上,变得越来越坚硬,像嵌进皮肤的铅弹。接下来皮疹逐渐变软,里面充满脓液,最后,脓疱慢慢变平,结成痂。如果患者在这一关幸运地没有死亡,出疹三周内痂皮脱落,会留下永久疤痕,也就是痘痕。
天花的死亡率大约在30%左右,虽然比鼠疫、肺结核等传染病要低得多,但由于其“人人平等”的特点,所以其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也是排在众多传染病前列的,很多史学家甚至评价天花流行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天花造成的有证据可考的死亡人数就在数亿以上。
现代社会以前,由于缺乏详细和专业的统计数据,很难知晓天花肆虐几千年杀伤人类的准确数字,但专业机构公布的现当代数字足以令人震惊。天花存在的最后100年,大约有5亿人染病死亡,在它被消灭之前的数年间,每年全球还发病1000万至1500万例,约200万人因此丧命。
历史学家甚至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种族灭绝”并不是靠枪支,而是天花。
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3千万土著居民。大约100年后,土著人口不足100万。研究人员说,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使用的毯子送给了印度人。
天花虽然如此可怕,却是是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第33届大会正式宣布,人类已经彻底消灭天花。
对天花的攻克和扑灭,是现代医学的胜利,更是全球协作共同与死神较量取得成功的见证,人类为此亦付出几千年的血泪代价。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爱德华·琴纳的英国乡村医生,偶然间在一位挤奶女工那里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最终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迈出了人类消灭天花最有力的一步。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为什么这么多传染病,唯独天花可以被彻底消灭呢?
第一,天花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而且是双链DNA病毒,这就使它几乎不可能发生变异,天花病毒流传几千年只存在两个亚型,这就保证只要接种牛痘疫苗就一定会获得免疫力。
第二,天花病毒的宿主只有人类这一种生物,也就是说一旦全人类都对它有了免疫力,天花也就没有了生存之地,只能走向灭绝。
第三,虽然牛痘跟天花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疾病,但他们的病原体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却共有交叉反应抗原,这也是为何人类接种牛痘就能免疫天花的原因,而牛痘却对人体几乎无害。
04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提前结束
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发生流感,接着中国、西班牙、英国等除澳洲以外的各大洲都发生了流感。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但到了1918年秋季则在全球大量爆发,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约10亿人感染,大约死亡5000万~1亿人。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为什么取名为西班牙大流感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场大流感第二次爆发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8年11月11日,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并签署停战协定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战争结束了,世界各国都在报告这个好消息,只有西班牙坦诚地报告国内发生了大流感。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二是西班牙大流感给西班牙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超过了其他国家。据统计,在这场大流感中,西班牙约有800万人受到感染,就连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都未能幸免。
迅速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全球数千万人患病死亡,并间接导致“一战”提前中止。
1914-1918年,人类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约10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一战将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争进行到1918年秋天时,同盟国和协约国鏖战正酣,并没有停战的痕迹。但是,很快西班牙大流感就侵入军营,使得一批又一批士兵染病倒下,战地医院人满为患。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许多士兵在痛苦中死去。
西班牙大流感让战争双方即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军队均受到重创,约有50万人死去,10万人失去战斗力。流感早就在民间肆虐,让无数精干青年死于非命,继续征募兵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到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了。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
根据记载,流感于1918年初于美国本土的军营暴发,并几乎同时在亚洲、欧洲等国家发生。有起源推理假说提出是前往法国参与“一战”工事的中国劳工将病毒带到法国,进而在欧洲传播,但与其他假说一样缺乏证据支持。
“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已知且有翔实记录的最为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其感染率、致死率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都前所未有。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
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这次流感一个重要现象,是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对此,有两种假说:
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流感,因此已有抗体,所以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
二是青壮年免疫系统较好,在消灭外来病毒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发烧、发炎现象也较严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细胞激素风暴,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受损;如果发生在肺部,则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新冠疫情升级“大流行”——历史上的4次全球性大流行病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
在当时,人们还不清楚流行性感冒是由什么病原体造成。直到1933年,英国科学家 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1N1,从此人们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
2002年10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与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合作,开始尝试重建病毒。在一个实验中,他们成功制造了一个有两个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这个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较起来,对老鼠较致命。
2005年10月5日,研究人员宣布191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经被重组。
㈩ 中国在医学上诞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让脊灰与中国儿童绝缘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这是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又一伟大业绩。
由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及免疫规划策略的实施,自1994年10月以来,全国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报告,曾被医学界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的小儿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向恐惧和绝望宣战
麻风病,一个曾经让人谈之色变、闻风丧胆的重大传染病,如今已难觅踪迹。1957年,为防治在我国多地大面积流行的麻风病,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皮肤病研究所,根据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的防治策略、技术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3、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从死亡率90%到治愈率90%的颠覆性突破
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带领团队对绒癌耐药机制、耐药标志物筛查和耐药逆转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对耐药与危重病例的治疗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使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4、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5、难治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救治体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来,随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创建和发展,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外医院几代人对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科技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