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思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实践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资料来源:网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一、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统一起来。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理论成果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有哪些
一、中央总书记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央按照这个总布局,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二、中央总书记在大布局的各项建设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在经济建设方面,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文化建设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社会建设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社会政策要托底,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等。
中央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布局的新概括。
三、中央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四、中央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㈣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3、之后,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浓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4)理论成果有哪些扩展阅读:
一、地位和任务:
经过近一个世纪成千上万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工业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文化,它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而由于它原来的历史基础十分落后及其达到现时状态的曲折道路,它在许多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现代社会的先进水平,即没有实现现代化,因而它还有现代化的任务。
所谓社会主义建设,就中国而言,其具体内容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毛泽东及其战友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邓小平理论就是一个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理论。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其具体内容包括我国社会的一切方面。
报告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民主政治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根本是民主选举,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
1982年修订的宪法中明确了这一基层自治制度;1988年,旨在保障亿万农民自治权利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试行,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1998年正式施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又进一步明确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并完善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正是权利保护的不断深入,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一条以发展来促进民主、民生、民权,以发展来惠及每一个公民的健康之路奋勇前行。
㈤ 郑绵平的理论成果
盐湖生态环境资源研究与“盐湖农业”理论
1982年,郑绵平在扎布耶湖发现大面积天然嗜盐菌、藻,对其进行地质生态条件研究,证明这种藻有优于世界已知杜氏藻的嗜寒性,这意味着可以扩展世界盐藻生产的期限,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和他的学生通过对嗜盐菌、藻的研究,对某些形式硼酸盐沉积机制的探索,发现盐藻有较强的亲硼性,可浓集相当量的硼分,其死亡堆积层还可转溶出硼,并形成大量腐殖酸。据此,他提出“生物成硼作用”的新观点。这对阐明某些现代和古代硼矿床成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在国内外均属先行。1990年以来,他进一步查明了盐藻的盐度、pH值和营养物等天然生长因子,还发现了多处具有开发前景的卤虫资源。
郑绵平从盐湖(盐田)生态系统的开发远景分析出发,提出“盐湖农业”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盐水或水产养殖业,又与盐水域周缘耐盐生物群密切相关,进而构成水产—农牧业研究开发的新领域。但是它仍具有农业生产之基本属性,即它的经济再生产同自然再生产交织或“一致”。因而它仍属农业范畴,故称为“盐湖农业”。按此概念,盐湖不仅是无机盐产地,而且也是一种新型“农田”;它不但可广泛捕捞和养殖盐藻、卤虫、螺旋藻、某些耐盐鱼种和鸟禽等促进新形态农禽、渔业,以及盐湖盐卤特殊机制在工农业的应用,又可种植湖缘耐盐农作物。它是人类索取蛋白质、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种工业、科学材料的新领域。
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曾将21世纪的生物技术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并在1994年4月24日给郑绵平回函中说:“盐湖农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农业,是利用盐湖生态环境及日光,通过生物生产商品,是农、工、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盐湖农业是21世纪的产业。”
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㈦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7)理论成果有哪些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㈧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发展阶段
毛伟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从性,认识客观规律。
2、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毛伟人提出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毛伟人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4、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要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加强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治。
5、关于科学和教育
毛伟人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建设重点转移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6、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伟人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