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提问,谁是最出名的针灸推拿名医,最好有证据
石学敏
说实话 我学针灸推拿 前辈面前提到最多的就是他 他最牛
下面把他资料发一下,别说我是粘贴党哈
石学敏,男,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他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二者在临床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指导了方向。石学敏院士从医四十多年来,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学验皆丰,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他在针灸治疗中风病、延髓麻痹、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种痛证、病窦综合征以及老年期痴呆等疾病的卓著疗效使其名扬海内外。
在临床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他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带动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他引进日本快速老化动物模型鼠,填补了我国实验动物的一项空白。由他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项目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1997年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19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而在全国推广应用,2000年再次荣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他主持完成了“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血液流变学与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机理研究”、“针刺治疗‘瘖痱’、‘类噎膈’325例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10)行为学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等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获部级及天津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目前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他还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并获1996年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
由于石学敏院士的突出贡献,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自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天津市科技优秀工作者、十佳医务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石学敏院士又荣获何梁何利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2006年12月,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荣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l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 年获何梁和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
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附1-2
获奖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者
并获1998年天津市第三届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2、《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 附3-4
获奖1993年普通高等党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3、《独辟新径,探索中医博士生培养之路》 附5
获1996年天津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4、《针刺手法量学》 附6-8
获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学成果乙级奖
第一完成者
5、《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小白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获199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附9
6、《针刺对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脑微血管系统机能和形态的影响》
获199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者 附10
7、《针刺治疗“喑痱”、“类噎膈”325例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
获1993年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附11-12
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者
8、《针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与电生理实验研究》附13
获199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9、《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附14
获1991年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10、《“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病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附15
获1991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11、《“醒脑开窍”针法形态及组织化学实验研究》 附16
获199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12、《针刺的脑机制――正常大鼠脑对不同穴位刺激反映的形态学研究》
获199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者 附17
13、《针刺治疗中风(脑梗塞)临床研究》
获1981年市科协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14、《中医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
1996年11月通过市级课题专家鉴定,已成果登记
第一完成者
15、《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附18
获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完成者
16、《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鼠活性基因作用机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获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附19
17、《“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获1997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18、《针刺防治急性脑梗塞并发心脏损伤的研究》
获1998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19、《针刺对快速老化脑萎缩模型小白鼠(SAM-P/10)行为学细胞凋亡
影响的实验研究》 获1998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20、《针刺干预急性脑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
获1998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21、《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脑、肝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
影响的实验研究》 获1999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完成者
22、《血液流变学对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机理探讨》
获19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者
五、主要论文、论著
1、 醒脑开窍针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心肌趋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针灸 1998;7:18
2、 Acupuncture Effects on Levels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s in Brain of SAM-P/8.C.J.I.M 1998.4.(2)
3、 Brain Activity Of Rat Reflects Apparently theStimulayion Of Acupuncture Cellular and MolecularBiology™ 41(1).161-170 .1995年
4、 针刺治疗脑出血54例临床分析. 中国针灸 1984;5:11
5、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2336例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天津中医 1989;6:2
6、 针刺治疗无脉症30例临床小结. 《中医杂志(英文版)》 1986;3:11
7、 转补泻手法的应用及其量学概念.中国医药学报 1987;5:16
8、 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微血管的形态学影响.中国微循环学会,1995年
9、 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脑微血管系统的影响. 中国微循环学会,
1995年
10、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快速老化鼠(SAM)痴呆状态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会 1995年
11、 针刺抢救中枢性呼吸衰竭5例.上海针灸杂志.1987;4
12、 针刺治疗便秘50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英文版).1982,2;162
13、 针刺治疗脑出血54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84,5:11
14、 针刺治疗无脉症30例临床小结.中医杂志(英文版).1986,3:11
15、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2,4:4
16、 以针灸治疗为中心的中风诊疗体系.江苏中医.1999,8:3
17、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细胞体视学的影响
.针刺研究.1998,4:245
18、“醒脑开窍”针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
护作用.中国针灸.1998,7:48
19、 针刺对老化痴呆模型鼠脑兴奋氨基酸自由基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针.1998,11:689
20、 针刺对皮层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美国针刺研究.1999,1
21、 针刺对脑萎缩模型小白鼠脑细胞核蛋白及染色质非组蛋白的影响.
中国针灸.1999,1:43
22、 发歧黄之精髓,创时代之新意-从醒脑开窍针法的开发谈针灸专
科的实验研究.中国市场经济文论大典.1999,9:1397
主要论著:
1、《石学敏针灸学》主编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6年
2、《中医纲目》主编 人民上报出版社 1992年
3、《脑血管障害的针灸治疗》独著 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 1991年
4、《针灸临床的理论与实际》主编 日本国书刊行会 1980年
5、《中国针灸治疗学》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
6、《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
7、《中国针灸奇术》主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年
8、《中西医急症学》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年
9、《汉英中医辞典》主编 华夏出版社 1998年
10、《针灸治疗学》主编 全国高等院校六版统编规划教材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
11、《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第一著者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年
12、《当代针灸治疗学》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3、《针灸推拿学》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年
14、《中华推拿奇术》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年
② 针灸的起源
毫针疗法,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刺疗法的主体。
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时期,针灸著作较多,而《针灸大成》是这些著作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经典著作、历代医家精华及本人经验而写成的。该书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鸦片战争以后到民国的100多年间,由于反动统治者和侵华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扼杀,针灸日趋衰落,只在民间流传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复兴和繁荣。针灸教育事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了便于开展学术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在临床方面,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100多种病证有较好和很好的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58年针刺麻醉开始用于临床,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深入研究。由是,针灸学的研究工作也从对临床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发展到开展实验研究,从观察针灸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而深入至针麻、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对阿拉伯医学等曾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作者: myco 2005年04月20日, 星期三 16:50 加入博采
目 录
③ 学习针灸呢 为名 不为利 加油 有资料的提携我一下
支持,最好学徒要么进诊所医院学习
④ 程莘农的成就
在程莘农60多年从事中医内、妇、针灸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科研经验;对中医温热病舌诊有较深的研究,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针灸选穴、针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数十年如一日,勤于临证,钻研古籍,博采众长,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对《内经》、《难经》等古代中医典籍有所研究,写出“难经语释”、“难经概述”等文章。主编了《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印行,英文版)、《针灸疗法》等十几种论著。在针灸临证时他重视辨证论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针刺手法高超独特,认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从医数十年中,他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尤擅长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还参加一些实验工作与尸体穴位解剖等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中医针灸的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共同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为中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观点上,以《灵》《素》《难经》为主,反对玄学,提倡务实创新,对针刺“三才法”的改进颇有新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 《针灸精义》(印度发行)、 《难经语译》初稿等。并亲躬教学数百班次,培养博士、硕士近20人,外国学生几千名,遍布百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多次获“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数十年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
? 为推动针灸走向国际,扩大针灸的学术影响,先后应邀前往日本、印度、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城市进行讲学和考察,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向国际推广针灸,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声望。
⑤ 针灸都可以治疗哪些病症
理论上说 中医能治的病 针灸都能治
⑥ 中医针灸的论文发表有什么普刊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⑦ 针灸到底是否真正有效
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区别吧。大学里有一位很不错的老师精通穴位针灸的技术。办公室里放着一张理疗椅。好多师生慕名去做针灸等理疗。从现实效果来看,一定是有效果的。自己亲眼看见过一个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到无法行走和腰部用力的人在行针3到4个小时之后能站立走完一公里回家。(PS:原因是他虽然可以站着走但是弯腰坐车不行)。 说一下我对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认识吧。狭义的看一下风水也好、针灸中医也好,还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可以对客观世界产生效果的“替代医学”也好。其实都是漫长的人类历史进化和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成果。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对我们不熟知的经验进行总
响我们用经验主义或者实用主义的方式去利用他们治疗。但是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当理论科学可以解释清楚他们的效用来源的时候针灸或中医学将发挥更大的功用。(就像是理论认知会打开针灸和中医学的任督二脉一样);也许到那时我们不用在把针扎进皮肤,不用漫长的时间去喝那些很苦很苦的中药,而是通过新的理论科学的方式增大这些经验科学的疗效。
⑧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所获殊荣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近五年,已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部省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0余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部省级课题近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课题总经费500余万元,拥有可用教学科研设备800余万元。为首批四川省重点学科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四川省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基地。先后担任了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等及其教参的主编、编委。
针灸推拿学科在既往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引入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开展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功拓展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学科方向;针对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发展了“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方向;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方法,深化“针灸与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开展针灸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药物依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稳步拓展了“针灸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方向。在康复治疗学领域,围绕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科带头人梁繁荣教授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针灸领域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拥有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和厅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十余人,形成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近年来先后牵头和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部省、厅局级科研项目共计130余项,其中国家级30项,部省、厅局级68项,课题总经费逾4000万元,整体科研实力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学院教学团队整体实力雄厚,2001年《针灸学》教学团队成为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针灸学》教学团队成为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康复疗法学》成为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先后主编了“十五”、“十一五”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精编教材、21世纪教材《针灸学》、《针灸推拿学》、《实验针灸学》、《康复评定学》、《康复医学》、《中医康复学》等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专业教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近5年来学科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成为SCI期刊的“高关注率”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⑨ 中医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了吗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谜底——前后历经约1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物质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不仅基于针灸临床率先发现全新的有效靶标
明确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
还找到能够模拟针刺效应的活性小分子
可转化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科学》主审编辑专门为论文成果做了评论
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引发深思的创新力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是中国中医人第一次在《科学》专业子刊发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