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魔兽世界PVP成就奥特兰克山谷曝光的照片怎么做
捡尸体就可以了
Ⅱ 曾经和爱因斯坦“合照”的清华女学霸刘思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一说到清华北大的才子佳人,我们都很羡慕。他们拥有着高智商,所读的学府也是中国的顶尖大学。尤其是在这些顶尖大学当中的美女和帅哥,他们可以说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他们一出生,不仅拥有美貌还拥有智慧。在清华大学当中,有这样一个长相甜美漂亮的女学霸,她的名字叫做刘思麟,还曾经和爱因斯坦合照,后来她又去到了故宫当中修文物。
美女学霸,刘思麟的成长故事
刘思麟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中比较富裕。她的父母是高知识分子。所以从小,父母就很注重对刘思麟的家庭教育,严格督促孩子的学业。
人们还把她的这个作品,放在了各个国家的网站当中。刘思麟也因此一夜成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女孩子的存在。刘思麟还说,当初她将自己的照片与100个名人的肖像合在一起的时候,她还担心自己会不会侵犯那些名人的肖像权。
不过后来她想了一下,如果自己真的侵犯了别人的肖像权,会有相关的人到法院去告她,那她岂不是更加出名?虽然这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不得不说真的,刘思麟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女孩子。
自从《无处不在》这一个作品火了以后,就有很多的人找上门来,想要与刘思麟合作。希望她也能够给自己的照片P图,因为她的P图技术实在很高超。
甚至有很多的影视公司,想要请她去做专业的摄影人、P图师。但刘思麟都拒绝了,因为刘思麟说,自己最大的心愿还是能够留在故宫博物馆当中修文物,她觉得这是她体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
人们都说,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大胆的设想。只要我们拥有足够大的胆子,同样可以设想出比《无处不在》更加优秀的作品,也能让艺术之光,在任何一个地方闪烁。如果你也能够设计出像《无处不在》一样的作品,你说不定也可以一夜成名。
Ⅲ 侯宝林的长子,侯耀中现在怎么样了,有何成就
清明又是一年祭祖时。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踏青游玩、享受春趣的欢乐节日,也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肃穆节日。著名艺人侯耀华的经纪人发布博文:“清明节快到了,给侯爷侯奶奶扫墓。缅怀大师!”
只不过,照片中并没有看到侯耀华大哥侯耀中和侄子侯震的身影。难道他们是因为同父异母?还是互有隔阂?唉,外人不知道情况,就不要乱猜测了。
Ⅳ 图片中这次著名的国际会议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国际会议是:开罗会议。
它是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期间合影。
历史意义:
1943年召开的开罗会议和随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历史性的会议,三国首脑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与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置日本等问题,并签署了《开罗宣言》。在其后几天的德黑兰会议上,《开罗宣言》经斯大林审定后于12月1日正式向世界公布。宣言向世界庄严宣告:三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开罗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以下三点。
第一、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这是中国军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赢得的成果。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长壮大,中国是在亚洲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也正因如此,美英为了与中国一起打败日本,才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罗斯福为了拉拢蒋介石继续抗日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的压力,除了答应给中国巨大的援助外,公开宣称蒋介石是“四强首脑之一”。对此,由于英国地位下降丘吉尔也没有公开反对。斯大林同意《开罗宣言》说明也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至此中国跻世界四大强国之列。1945年4月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中国与美英苏一起以四大发起国的身份轮流主持会议,并最终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二、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据此,中国不但名正言顺地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大陆领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从中国窃取的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从而恢复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第三、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结束战争和战后处置日本提供了依据。《宣言》明确指出要“使朝鲜自由独立”,“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这就向世界宣布,结束战争的惟一条件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据此,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由美国起草,经英国同意,邀请中国参加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在打败日本、结束二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Ⅳ 高分求一篇团日活动成果集的前言
生活,是一支感恩的歌。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可是现今的有些大学生,却在标榜个性的张扬中热衷于时尚风潮,视埋头苦读为痴傻,笑上台表演为爱现。他们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他们埋怨社会的不公,学校的不公,人情的不公。他们畏惧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拼搏,明天的挑战,却只想永远缩在某个怯弱的角落构筑他的理想王国。然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却是那般脆弱,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段恋情的告终都有可能让他们以生命作为失败的代价。
这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悲。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今天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不懂事?面对一点点挫折,就那么轻易,那么草率地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是的,正是因为一次次习惯与世故让他们迷失了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
一只芦笛没有理由吹嘘它的圆润悠扬,是多情的少年赋予它歌喉,本来它只是阴森竹林中细细的一段。接受着高等教育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不公,而自己却在虚无荒废中度过;安逸生活着的我们更没有理由埋怨父母的罗嗦,而自己却在“言所欲言”;失败受挫的我们更没有理由无视国家学校家庭的培养,而随意轻生。我们应懂得感恩,正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父母的血泪辛酸换得我们的幸福安康。世事如棋,人生如画,感恩在生命的张缓急迟中产生;岁月似衡,心灵似秤,感恩在生命的矛盾对立中深化。我们需要感恩之心,我们呼吁感恩之行。
让我们唤起感恩的心:感谢自然,让明月照亮了夜空,让朝霞捧出了黎明,让春光融化了冰雪,让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社会,使物质日益丰富,使教育普及全民,使人才拥有舞台,使人民安居乐业;感谢他人,是母亲赐予我生命,是朋友给予我友情,是恋人带给我温存,是老师传授我知识。
心存感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恩永远,我们的生命在超然中腾升。
Ⅵ 梁时泰在摄影领域有什么成就
梁时泰,广东人,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开办照相馆。
梁时泰从业多年,技法熟练,且深知封建官僚的口味,所以,他经常出入宫廷,为一些王公大臣拍照。梁时泰曾为醇亲王拍摄过许多肖像。其中,署名刊出的有两幅。一幅拍摄于1886年,画面中醇亲王身着便服,站在一只鹿的旁边。照片上还盖有“皇七子和硕醇亲王渤澥乘风”和“东朝御赐思合符契”两方印鉴。这种装饰同我国古代的“行乐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幅照片摄于1889年,是醇亲王与其子载涛的合影。画面中醇亲王便服而坐,载涛旁立,饰以花瓶、书籍、盖碗。这张照片也采用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装裱形式,上方题“赏戴头品顶戴花翎载涛三岁”,下方题“光绪十五年清和月粤东梁时泰照”,中下方为“醇亲王五十岁照相”。
最值得一提的是,梁时泰还为美国总统拍过照片。1879年(光绪5年)5月17日,刚卸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乘船来到上海,对中国进行私人访问。格兰特在沪期间,拜访了北洋大臣李鸿章,梁时泰以其在照相业的声望,被特准为这次会见进行拍照。就这样,梁时泰拍下了格兰特与李鸿章二人具有历史价值的合影照片。
此外,梁时泰曾在北京拍摄过一些风光静物照片。如《北海承光殿中之宝座》、《宫苑之琉璃牌坊》等。他所拍摄的“宝座”,注有“光绪十三年粤东梁敬照”字样。这表明当时入宫拍照并不容易,他是诚惶诚恐地怀着敬意拍摄宝座的。这些老照片,在40多年后才公诸于世,在《北洋画报》上署名陆续发表。被人们誉为“弥可珍视”、“名贵非凡”的“中国初有摄影之创作”。
Ⅶ 离职一年了,原单位多次用合照里含有我的照片宣传文章算侵犯我的肖像权吗
未经您本人同意,将您的肖像直接用于宣传推广的话,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较高。当然,也不排除您当时入职时,签署的劳动合同已经针对劳动成果或者照片(肖像)等权利作出了特别约定,所以需要核实相关合同。
仅供参考。
Ⅷ 魔兽世界奥特兰克山谷的照片的成就
是不是提古勒和弗洛尔的合影?
杀死敌人拿尸体,有一定的几率得到。
Ⅸ 中国有那些成就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从英国进口的有1892年制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谢尔式)机车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在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和欧美还有较大差距
看看装备水平
坦克
3代只有99式
装备不到1000辆
2代作为过度代更少的可怜
1代5000辆
中国陆军用什么和欧洲拼
挑战者一炮把5千米外的T-55击毁了
虽然有蒙的成分
但至少证明西方的坦克炮在5千米距离上还能击穿59的主装甲
更有甚者与99装一样2A46坦克炮的T-72几炮还打不透M1
海空军更不用说
尖端技术快赶上美国了
但主要还是老旧舰艇
美国阿利伯克都快退役了
中国还在仿制现代
空军3代机不足1000架
即使最好的苏-30MK也赶不上F-15E
我们国家现在还相对很穷
所以拿出大量经费用来研制新装备
等资金充裕了再大规模装备
所以现在的实力还不是很强近年来,至少在中文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这种使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预言,不完全是出口转内销式的炒作。中国的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3年5月10日《时代》在《中国:下一个世界强权》总标题下的14篇文章。周刊总编热情洋溢地写道,艾默生曾称中国为木乃伊与纪念碑,而今天,这一古迹正显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10多年间,中国崛起的论调席卷世界。在这只开始起跳的超级老虎(德国《趋势》杂志语)面前,许多对*****政治和自由市场保持坚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缄口难言。
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
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
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
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
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8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
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0.8%;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6.2%;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4.7%;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
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
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
对洋溢于官方媒体上的乐观,有经济学家如此解释,少数经济学家与权力资本和外国资本结合,获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国繁荣(不管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时可以分享大份额,在危机发生时却不必分担成本。他们乐观得很,并为人民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案---增长速度就是一切,经济发展可以自动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说,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忽视了时间因素。他认为,学术界对时间的领会迟钝,远不像政客、运动员和演员那样深知适当的时机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试图引入时间的因素,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时间的关键作用却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时发生?因果之间可能有多长时间?
这同样是中国人将深感痛切的教训。我们知道,许多事情可能会发生,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可能到来之类,但却忽视了时间---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梦想成为现实之际,我们还剩下什么?以沉船为例,到全体乘客可以投票表决、立即抢修之际,我们还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态崩溃的关键同样是时间---在国土承载力耗尽之前,我们能否扭转资源与环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趋势?
从资源超载的角度看,国土承载力的最大极限大约为15-16亿人,没有官员或学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长趋势,距离这一经济-生态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长而言,政府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政策,今后怕已无能为力了。
从污染超载的角度,美国派驻北京的环保官员估算,如果96年开始投入巨资,04年前须紧急投入3万亿美元,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数字相当于建政后前4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国有资产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绝望。这也是在说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们甚至用不着去讨论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纪中国有没有水喝?
中国人均淡水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严重透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数以上严重缺水,特大城市几乎全部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以中国人特别能忍受的国民素质,渐进、常规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非必定导致社会解体。而渐进灾变中的急性爆发将是社会承受力崩塌的关节点。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在今日的严重水危机上,只要加上一个持续数年的大旱,就可能导致社会解体。历史上,1638-1641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持续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会动荡不宁,饥民组成军队,终于推翻了强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发生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旱,其打击点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华北地区,后果难以设想,京、津、唐、保等地区是贫水中国的特贫水区。外来观光者只看见高楼大厦林立,却不知道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国际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的1/3以下,为世界人均数的1/30,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区阿拉伯半岛还要低,也低于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70立方米)---可以这样概括,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公里半径之内(200万平方公里,超过1/5国土)已没有一条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严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达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国昌就发出警讯:如果供水问题未有改善,只要再来一次大的旱灾,华北地区的经济都可能崩溃。目前,大北京地区完全具备了被水危机摧毁的必要条件;为使首都脱离险境,专家正在紧张讨论从1000公里之遥的南方调水的种种应急方案,甚至会迁都。为数众多的生态学家是悲观的:一切应急的工程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危机,21世纪将是中国无水可喝的世纪。水仅仅是资源环境灾难的一个侧面,21世纪将是中国走向崩溃的世纪。大难临头之际,就可能爆发实行世界范围内资源再分配的战争。
难道没有挽救之途了吗?当然有,比如尽快实行私有制,让每一块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矿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尽快实行市场经济,用市场的力量限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无节制的挥霍;比如放弃狂妄的赶超战略,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资源极为贫乏、环境容量极为窄小等国情出发,走一条有限增长的道路等。
但问题仍然是:还有时间吗?也许还有一点时间,也许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个中国政府都很难在这种创造性的毁灭之上重组社会,重建家园。退一步讲,即便奇迹式的完成较为彻底的制度转型,生态灾难也有其巨大的惯性。如俄国、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交替时期,生态加速恶化。而且,生态平衡的恢复也需要漫长的周期。
更何况,我们所谈到的仅仅是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容量危机。而中国早已陷入全面危机:腐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股市畸形、泡沫经济、国企破产、工人失业、农民贫苦、金融混乱、治安失控;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任何一环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断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大系统的雪崩,堵无可堵,防不胜防---一些中国人已预感形势危如累卵。
21世纪梦精神胜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强早已把不义之财转移国外,外国护照在手,随时准备开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则把血汗钱存入早已资不抵债的国有银行,以备大难临头时保命之需。大船将倾人人都想抢块大点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么都抢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国,短视气息弥漫,人们及时行乐,无一不创当今世界之最。这是末日之前最后的盛宴,是灾难的直觉。
公有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权分离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毁灭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护者,给破坏性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完全公有制下,劳动者没有生产的动力,一般也没有破坏的动力。 以种种承包制为代表的两权分离制不仅同样剥夺人民对山河土地森林矿山的所有权,还为破坏性使用注入了内驱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车,注定损坏最严重、最迅速。邓小 平创造的史所未见的公有私营制,自行车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带私货。这样一来,可以想见破坏性使用之烈!帝王时代,江山社稷为帝王所有,传之万世,无人敢破坏,每一具体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场,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护。经典社会主义时代,资源财产完全公有,虽然难以避免经济学上公有财产悲剧,但劳动者没有破坏性使用的动力。最坏的是公有私营制,山河无主且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样的制度条件下,增长就意味着破坏,高速增长就意味着高速破坏。
既然损失巨痛,何以还要不惜代价地追求高速增长?政府和经济学界并不弱智。虽然在公开宣传中对高速增长沾沾自喜,私下却不断要求控制速度。官员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长不是好事,而是经济的灾难,因此并非一味追求高速,而仅仅要求适当的高速---速度越高,损失越惨重;速度不高,优越性则无从体现,且失业激增,政权不稳。看来,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长是政权稳定的唯一可能。
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后,经济学界摸索出一条规律,必须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现在更成了政权稳定的保证。速度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只能高速度,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优越性的论证似乎开始受到普遍怀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动经济繁荣,花钱买稳定。这种局势下,人民和政权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可以放弃长子继承权,但总得给碗红豆粥。新的实践证明,只能维持(统计意义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维持繁荣景像,8%增长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线。
经济学家深谙个中的奥妙。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达到8%?经济学家说是为了保证就业、维持信心。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本来一个预测数字,到中国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怀疑,因与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强化到人人谈论的程度。这也证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政权稳定的主要源泉。
经济学家程晓农说,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国家还鼓励企事业单位一味增加工资奖金、扩大福利,掏空国家财政和企业的积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来换取民众的支持。为维持一个政府的稳定,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否过于高昂?谁能告诉我,代价是必须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为产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并非人民币、美元或黄金,而是我们民族的基本生存条件。参考资料:网络
Ⅹ 成果和李金铭那个好看
成果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