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技成果的经济指标是什么意思
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实体对经济的推动呗,
也就是总成果---减被应用的成果-----除以被利用的科技成果
B. 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的资料
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02/18/D129396.html
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96/001/20010928020761.shtml
http://..com/question/6786111.html
http://www.jste.gov.cn/articledetail.aspx?article_ID=984
C. 什么是科技成果
所谓科技抄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机关(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门)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经实践证明先进、成熟、适用,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基本相一致,是无形资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D. 杨欢进的主要科研成果
1.《收益递减理论研究》,33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经济学向何处去》,25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3.《薛暮桥经济思想研究》,31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3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1.《经济学家族》,主编,16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2.《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编,28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3.《名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3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WTO与重点行业的发展》,19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一期;
2.《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的几点意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十期;
3.《〈资本论〉中的工资不是分配范畴吗?》,〖学术月刊〗1985年第四期;
4.《经济规律分类新论》,〖求是学刊〗1985年第六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5.《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对象试析》,〖湖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二期;
6.《企业兼并中的职工意向》,〖经济日报〗1989年5月2日;
7.《工业化过程中的粮食储备变型》,〖经济日报〗1990年11月9日;
8.《经济规律 系统分类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六期;
9.《通货膨胀政策为何在中国行不通》,〖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一期;
10.《20世纪经济科学的三次大分化》,〖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二期;
11.《商人是一个革命的要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一期;
12.《市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力研究〗1993年三-四期;
13.《对假冒伪劣的经济学思考》,〖经济日报〗1993年10月1日;
14.《探索国有亏损企业改革的思路》,〖经济日报〗,1994年12月9日;
15.《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一期;
16.《深植实践沃土 不断理论创新》,〖管理世界〗1997年第二期;
17.《改革要有新突破》,〖经济日报〗1998年12日;
18.《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述评》,〖人民日报〗1998年5月16日;
19.《组织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管理世界〗1998年第四期;
20.《李国鼎及其经济思想》,〖台湾研究〗,1999年第二期。 《人口增长的经济挑战》,海洋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E. 科技成果经济效益报告
把你的项目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写出来,多写一点文字性描述和证明材料(材料一定要有)
F. 怎么去衡量社科类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科类科研成果,好多都是虚的,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
经济效益 一般
社会效益 比较高 可以让人们有丰富的精神食粮
G. 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
经济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科技成就:
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适合粲粒子物理能区工作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装置了超高能乳胶室,获得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粒子物理的层子模型和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以及涛子质量的标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数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标准算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暖云降水理论、地球内核旋转稍快的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牛胰岛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水稻基因物理图谱,还有彗星和小行星的发现、准晶体的发现、澄江化石群等古动植物化石的发现,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研究、古气候和古新星研究、黄河探源、雅鲁藏布江探险以及南极和北极的考察等方面都有众多收获。
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 、核发电和核辐射等核技术以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各种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乃至宇宙飞船的技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有10亿次巨型机、千万次向量机。数百万次超小型机以及曙光1号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并行机,发展了时态逻辑语言、汉字语言信息处理系统、汉语语文转换系统等软件系统,研制了中文智能接口和高密度信息贮存装置,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错原理和量子隐形态实验可喜的进展。
在激光技术方面我们研制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装置、半导体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1.35微米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系统并掌握了高速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独创的双离子束外延机、3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的突破以及核工业机器人、六维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的制造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探海实验成功,代表了我们在精密制造方面的进步。
在生物技术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虫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试管婴儿和试管羊、人类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和高等动物克隆等生物技术成绩斐然。材料科学方面,高温超导体材料和纳米材料、高性能固体推进料、非线性晶体和激光晶体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术科学方面还有复式燃烧理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冷压状态方程、齿轮动态整体误差理论、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等有影响的理论成果。
工程方面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大型设备的制造能力上,中国已能制造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17.5万千瓦低水头发电机组、50万千瓦高压输变电设备、200吨级电渣重熔炉、1.5万吨涤纶拉丝设备、24万吨尿素生产、30万吨合成氨设备、1000万吨级露天采矿设备 。
武汉和南京的长江大桥、长江葛洲坝和黄河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以及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代表了桥梁和水坝的建设能力,万吨级巨轮、运7客机、高速公路建设和火车提速表现了交通运输方面的进展。
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充分显示了中国自力更生方针的力量,喷气纺纱、合成橡胶表现了吸收和创新技术的能力。
农业进步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经达到35%,在良种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进展巨大。籼型杂交水稻、鲁棉1号棉花、铁丰1号和东农36号大豆和小麦等良种的推广对农作物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来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四、五次,每次都增产20%~30%,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复种指数提高了25%。
在医药卫生领域,显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诊断显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向导药物和抗体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进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场,在中医药方面也有针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药以及抗疟疾青蒿素药物的成绩,在计划生育和人口理论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瞩目
H. 科研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抄产力!袭”我国在科研成果上的不断突破,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也因科技成果的不断进步而得到加强,特别是对一些尖端技术的突破,使的国外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总之,科研成果的不断进步,是一件利国利民在大事,把这件事情做好,国家才能搞上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才能不断改善。
I.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洪银兴、顾海良、逄锦聚、林岗等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经济学系列”丛书首批四部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资本论〉的现代解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丛书的理论特点和贡献主要有:
坚持与时俱进,妥善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四部著作的内容各有侧重,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开拓性研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资本论》的现代意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其共同特点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不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断;既以史论结合方式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宝贵思想,又吸取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错误理解,体现了新时期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方向。
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该系列丛书选择世界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中提出的重大课题,如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怎样认识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价值、怎样认识我国面临的新挑战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给予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开放性,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该系列丛书虽然集中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并不拒绝而是充分吸收了多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特别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丛书明确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而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