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2016化学科研成果

2016化学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3-31 09:22:29

1. 什么期刊可以了解到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中文版) ISSN
www.sioc.ac.cn (半月刊0567-7351)
1933年创刊,原名《中国化学会志》。主要报道学术价值显著、实验数据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量较少或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

2.化学通报
www.chemistrymag.org;hxtb.icas.ac.cn (月刊/0441-3776)
1934年创刊,原名《化学》。主要反映国内外化学及其边缘学科的进展和动向,介绍新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交流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
3.化学进展(Progress in Chemistry)(中文版)
www.las.ac.cn (双月刊/1005-281X)
1989年创。是我国唯一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为主的学术期刊。报道化学专业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4.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pubs.acs.org/journals/jacast)
主要发表化学领域各方面的原始论文与研究简讯,包括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无机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
5.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
(pubs.acs.org/journals/chreay) (0009-2665)
原为双月刊,现每年8期,美国化学会出版。主要看在化学关键领域方面的分析评论性文章,以及关于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无机与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理论方面最近研究成果的综述。
6.化学研究述评(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pubs.acs.org/journals/achre4/index.html) (0001-4842)
美国化学会出版。月刊。主要报道化学各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最新进展的分析和评述文章,并讨论新的发现和假说。
7.化学会志,化学通讯(Journal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I/index.asp)
英国化学会出版。主要刊载简讯、化学领域中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出版迅速,其详细论文随后在英国化学会志相应部分发表。2003年起合并到“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8.纯粹与应用化学(Pure & Applied Chemistry)
(www.jupac.org/Publications/Pac/index.htm)
不定期。为IUPAC机关刊物,Pergamon出版。主要收载在该会及其分支机构各种会议上提出的报告、论文与特邀讲演,也包括该会所属命名、符号及标准分析程序等。

2. 最近有哪些化学研究成果

这问题实在是太宽泛了,建议到JACS,德国应用化学或者JOC上去看看好了。

3. 历史上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

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O2的性质和变化
CO2的性质和变化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和结构
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和结构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侯德榜的制碱法
O2的用途和制法

4. 化学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插层复合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聚酰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纳米复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强度高、耐热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包装薄膜、各类管材和其它结构材料等。2、 纳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于二元协同概念,研究对水相和油相具有超双亲或超双疏特性的纳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建筑、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环氧塑封料
"九五"期间研制出的5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研究设计建成了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已试车成功。
"八五"期间研制生产的20多个产品已在国内30多个半导体厂使用。累积创产值8500多万元,利税1700多万元。是电子材料国产化的成功范例。荣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4、 有机光导鼓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研制开发系列激光打印技术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与两个企业合作,建立年产50-60万支光导鼓生产线。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剂
通过对烯烃聚合高效催化剂体系的体统研究,如载体作用本质、活性中心结构和聚合反应机理等,开发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动力学行为好、聚合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辽宁省营口向阳化工厂(化学所联营厂)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并有部分出口。年产值达亿元,利税3500万元。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
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剂,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国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综合指标比国际上通用BP催化剂高三倍。已申请专利9项,正与有关国有企业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吨级生产工艺。
7、 杜仲胶
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杜仲绿色资源,开发了对杜仲胶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杜仲胶材料工程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开发出杜仲胶医用功能、形状记忆、硫化弹性橡胶等热塑性、热弹性及橡胶三大类材料,成为国际关注的高性能"绿色"轮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请专利11项,授权8项。

5. 收集2005至2016科学成就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翌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论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湘潭县、龙山县的两个基地102亩和127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807.46公斤和817.37公斤,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科技人员从非典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完成了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制出非典快速诊断试剂,开发出一批防治非典药品,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防护装置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并进入了临床试验。
中科院金属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
中科院物理所的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他们在硅金属的基片上成功种入了铝原子,其大小为一点五纳米,分布十分均匀,形成一种人工的两维晶体。他们已经这样制备了十六种不同的人工晶体。
中国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这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磁浮列车线全程共33公里,列车时速430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8分钟。上海47家单位共1千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140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并获得了8项专利。取得了工程的高质量,达到了世界高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浮系统技术的国家。
中国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6月10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135米,“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16日,三峡工程双线5级船闸通航。该船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11月22日,三峡工程第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六台机组全部投产,创造出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由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整个系统由40个机柜组成,有644个CPU,每秒3万亿次峰值速度,644G内存,百万亿字节存储。整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最大可“在线”扩展到80个机柜,每秒峰值速度达6.75万亿次。该系统可同时适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两个领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得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重大突破:最高电子温度超过5千万度,获得可重复的大于60秒放电时间,最长放电时间达到63.95秒,是世界上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的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高约束等离子体存在时间为220倍能量约束时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的电动机,直径约为500纳米,比头发丝还要小300倍,能够在电压驱动下转动。电动机的旋转叶片是一片金叶,长度不到300纳米,叶片安装在一根由多层碳纳米管做成的转轴上。这种纳米电动机容易驱动、运动灵活,对温度和化学条件要求宽松,甚至在真空里也能运转,因此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3月12日向全球发出“非典”警报后,中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中国香港、日本、荷兰、英国和新加坡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的专家潜心研究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为“非典”诊断和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14号、7号、6号和Y染色体。科学家完成了第14号染色体上8千多万个碱基对测序和所有基因破译,共发现大约1千个基因,准确率达99.99%;对7号染色体上约1.53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了1150个基因,测序精度超过99.99%;对6号染色体超过1.66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2190个基因;基因测序发现,Y染色体包含着约78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更重要的是,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些“回文结构”,有修复基因的作用。
科学家在一项有关宇宙理论的重要实验中,第一次测量出引力移动的速度。牛顿认为引力是瞬时速度,爱因斯坦则推测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这次实验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家确信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
由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内达到了仅仅比绝对零度高0.5纳开尔文的温度,而此前的纪录是比绝对零度高3纳开。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达到绝对零度以上1纳开以内的极端低温。科学家说,他们希望利用新达到的最低温度发现一些物质的新现象。
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这一芯片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奥多·伯格等人研制的。科学家打算先在实验鼠脑组织切片上试验其功能,然后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后,在因中风、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癫痫而脑部受损的病人身上试验。
6月2日,欧洲空间局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成功升空,它重达2吨,携带了欧洲各国7台科学仪器。美国宇航局于6月10日和7月7日先后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
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
日本电气公司用氧化铝制成了5百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电路,在近于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条件下,控制处于超导状态的电子量子,成功完成了预定运算程序。量子计算机根据原子或原子核所具有的量子学特性来工作。日本电气公司制成的基本电路,是研制量子计算机过程的一大突破。
科学家发现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证据。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的结果发现,经过一些大质量星系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确实出现了微升。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只有用暗能量才能予以解释。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 % 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
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罗斯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茨堡、英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南非作家库切(1940~)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伊朗人希尔琳·艾芭迪(Shirin Ebadi)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人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和英国人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因他们在经济学时间数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4年
中国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
中国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
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
中国“探测二号”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
中国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
中国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
中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勇气”号和“机遇”号登陆火星发现水证据。
美国超音速飞机创飞行时速超万公里新纪录。
“卡西尼”号飞船成功进入土星轨道。
韩、美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测到单个电子。
美国研发利用核反应堆大规模制氢技术。
日本开发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最遥远的大天体。
法国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以色列、美国科学家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3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撞击的成功,表明项目中的无人控制航天器技术完全达到了预想目标,撞击器在导航控制系统的操纵下,经过80万公里的自主飞行,其间三次发动机点火调整,最终精确地对准目标,这被“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兰米尔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地球生命的兴起。
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他们首次拍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该行星质量约相当于木星质量的5倍。天文学家们曾在2004年报告说,他们在一颗年轻的褐矮星附近观测到一个微弱的红色光点,但当时的观测数据难以判定这个光点是否代表了一颗行星。此后,2005年2月和3月,天文学家们又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远镜,拍摄了该褐矮星和其周围天体的照片,结果证实这一天体确实是行星。这颗代号为“2M1207b”的行星位于长蛇星座附近,距离地球约200光年。观测小组成员、法国天文学家拉格朗日指出,现代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分析巨行星和类地行星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他们的新发现是朝这一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要使光停住脚步,需要一种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温度极低,几乎静止,以至于每个原子都有着同样的量子态。陷阱的秘密在于它并不像普通陷阱困住物体那样困住光线,而是通过建立“量子冲突”来保存住光脉冲的信息。以前的光陷阱只能坚持约1毫秒,随后就由于原子的移动而崩溃了。这次科学家利用掺有稀土元素镨的硅酸盐晶体,制造出一种“超级光陷阱”。由于晶体是固态的,而且镨的磁稳定性非常好,因此这种陷阱保存光脉冲信息的时间比气体陷阱或不够稳定的晶体陷阱要长得多。
第一百零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30余年前发表的研究成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尔切克和导师格罗斯于1973年发表论文,揭示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同年,波利策也独立发表了相关论文。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人体细胞控制和调节某种人体蛋白质数量多少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现年58岁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现年57岁的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获得了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肯尼亚环保主义者旺加里·马塔伊因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马塔伊主要功绩是领导人们在非洲栽下3千万棵树,她也是首位获得和平奖的非洲妇女。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卡内基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区的基德兰德教授(挪威公民)和亚利桑那大学、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

2005年
3月份以来,美国、德国多个研究小组竞相宣布,已成功地对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直接观测。
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可以将计算机的功能提高数千倍。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金组“差异图”。国际人类基金组啊单体型图计划,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利亚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可以将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进行比较,可以更高效的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有望达到50%。
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1平方厘米新材料信息存储量达到4万亿比特。
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了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首次利用特殊显微镜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各种动作。
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行返回舱顺利着陆。
中国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中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中国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
中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对疾病产生治疗效用。
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12月26日,由中国兰州三磊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X射线扫描式CCD直接数字成像技术研究”和两项相关新产品“螺旋焊管管端焊缝X射线检测装置”、“航空碳-碳复合材料X射线直接数字成像检测装置”顺利通过甘肃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X射线扫描式CCD直接数字成像技术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百零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美国)、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法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两澳大利亚医生因23年前发现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1982年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由于“他小说里的人物揭示闲聊中的深刻,带人们进入压抑的空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由于“他们在阻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用途,以及确保用最安全的方法来和平利用核能问题上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罗伯特·奥曼(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托马斯·谢林(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6.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碳的第五种形态的制得--泡沫碳;铝13的原子簇被证实有卤素性质,列为超原子;够了吗?

7. 中国化学科技成就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就是唐朝茅华,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已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8. 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科研成果

化学系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兼顾的传统。近年来,以能源材料化学和生命健康化学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2000~2008年间承担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800余项,获经费累计3.31亿元,发表科研论文2690余篇。2008年实到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在研的225个项目中,有国家973项目及子项目22个,863子项目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上海市重点项目7个;在Nature material、JAC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25篇,其中IF>3者占30% 以上;获授权专利49项。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和各部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和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项、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青年科技英才奖4项、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项等,还获得国家基金委和上海市优秀创新群体各1项。根据ESI数据库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复旦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用数全球排名第40;论文篇均引用率在国内高校排名第一。

9. 化学研究成果

海尔蒙(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个结论 2003

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受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影响,认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到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海尔蒙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棵称过重的柳树种植在一桶事先称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他发现这棵柳树的重量竟是刚栽种时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62.2克。因此,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还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然而他却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缓慢的生长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光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和实验完成于1771年,因此,现在把这一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份。

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是由于植物同样有呼吸作用的缘故)。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的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他还证明植物在暗中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会像动物一样把好空气变坏(这是后来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色的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1782年,瑞士的牧师吉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即后来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受当时气体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释放的气体究竟分别属于何种气体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绿色部分)在呼吸过程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到此时,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才有较深刻的认识。

关于植物在光下放氧,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简单实验加以证明:剪取生长旺盛的几枝金鱼藻嫩枝(长度约10厘米左右),置于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再在藻体上罩一个大漏斗,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漏斗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同时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氢钾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后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紧上端、用石蜡或凡士林密封好并且装满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后,把烧杯置于温度较高并且光线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观察到有成串气泡(即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逸入试管中,使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虽然当时人们对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之间的数量关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864年,德国科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又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有机物。此时人们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已确信无疑了。因此,最终确定了至今人们还在沿用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然而,当时对于氧气是从绿色部分的什么部位释放出来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国学者恩吉尔曼用具有螺旋形叶绿体的水绵(一种绿藻)作实验。当他把放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结果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点照射的叶绿体部位附近集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机构是叶绿体。

从上面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海尔蒙脱到萨克斯和恩吉尔曼,人们对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作为原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不断探索、实验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时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认识和对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为近代对光合作用这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10. 中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 张青莲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 唐敖庆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我只知道这三个了

阅读全文

与2016化学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