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果分析
4.4.3.1 应力与变形特征
图4-6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单位:Pa)
按实际静荷载(1×105N/m2)施加在洞顶上,得到的垂向应力分布如图4-6所示。从图中可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间。而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6.0)×104Pa范围内,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土层的抗张强度,说明有拉张破坏发生,这与实际破坏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于斜坡后缘的地表也表现出拉应力较大的特征,这是地形效应的结果。1×105N/m2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如图4-7所示,图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从等值线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层中的位移较大,约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级的范围内。
图4-7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单位:m)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大洞、小洞均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小洞塌陷现象;张裂的分布范围也很窄。这说明小洞的塌陷并非正常情况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稳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机理讨论
通过改变荷载的大小、地形条件、材料性质,可以观察影响土洞稳定的敏感因素,并通过这些模拟试验验证其塌陷机制及影响土洞稳定的因素。
4.4.3.2.1 静荷载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试验了静荷载的大小。试验荷载最大加到了5×105N/m2(实际荷载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载,大小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间(图4-8)。与1×105N/m2载荷下的应力集中相比,较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围的应力集中破坏并不严重。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4.0)×105Pa范围内,说明有拉裂破坏发生。与1×105N/m2荷载时相比,5×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分布更宽,且比1×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大得多。5×105N/m2荷载下的位移见图4-9,图中反映出,此时的位移极值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图4-8 5×105N/m2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图(单位:Pa)
图4-9 5×105N/m2静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图(单位:m)
对于两种条件下的破坏分布可通过图4-10、图4-11比较得出结论。图中shear-n、tension-n分别表示剪切破坏(现在)及拉张破坏(现在),p表示计算过程中的状态。两者相比的结果表现出:①两种情况下大小土洞都没有因为“破穿”而发生塌陷;②5×105N/m2荷载下表现出了较大面积的张裂破坏,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③1×105N/m2荷载下张裂破坏分布很有限。
图4-10 5×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
图4-11 1×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图
应力及破坏分布图分析的结果表明:静荷载对于土洞的力学稳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种情况下尽管荷载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于静荷载的加压而形成的;但静力荷载因素对土层中拉裂的产生较为敏感。
其次,我们对地形也作了类似分析(图略)。塌陷点位于一斜坡的后缘,对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们对图中左侧的斜坡进行了试验,通过改变斜坡的倾角,试验土内应力变化及土洞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斜坡的倾角效应与静荷载类似,只与张裂的产生有关,但不会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渗的土洞稳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机理讨论
如前所述,塌陷区土层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层土的灌入无疑对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模拟地表水入渗的影响,研究中主要考虑水对土层材料性质的改变,从而在相应的位置对土层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进行逐级的降低,以达到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的模拟。考虑到土层厚度不大,所以没有考虑水下渗过程中的渗透力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模拟分两步进行。首先,针对硬塑粘土层(0~3.5m)进行模拟试验,其结果如图4-12、图4-13所示。试验仅限于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当于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围),建筑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试验范围。上层的试验材料中土层的力学参数见表4-3。
表4-3 数值模拟试验参数表
图4-12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位移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
图4-13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破坏分布图
模拟结果表明:在上层材料模拟中,土洞上的位移较大,达到了4.5cm,比静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坏仅分布在上部土层(图4-13),没有“破穿”现象,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地表水通过裂隙继续下渗到下层。对上、下层进行材料模拟时,通过上、下层材料的同时降低来实现对地表水继续下渗的模拟,下渗深度加到6m。试验结果如图4-14、图4-15所示。从图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显加大,达数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顶部。由于已经发生破坏,较大的位移已没有实际意义。图4-15所示为破坏分布图,图中反映出明显的剪切破坏及拉伸破坏,破坏区分布在土洞上的整个土层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坏力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靠近建筑物的地表处有拉伸破坏区,这与实际情况接近。
图4-14 上、下层材料试验时土层中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5 上、下层材料试验破坏分布图
从以上的模拟可以看出,静荷载加大了4倍也没有出现小洞上的失稳,地形因素对土层稳定的影响并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则对失稳有很大影响。因此,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是影响失稳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区的失稳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为:由于土洞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斜坡的边缘)形成地表浅处的拉应力区,使得硬塑粘土层中发育了张性裂隙。地表水沿着裂隙的下渗造成土层中材料强度降低(软化),当地表水下渗到小洞上的土层下部时,导致岩溶塌陷现象。这个实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渗在特定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致塌因素。
4.4.3.3 临界破坏条件的数值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土洞破坏时土层力学性质的临界值,对以上的上、下层(0~6m)材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简称临界试验。试验的条件如表4-4所示。
表4-4 临界试验参数取值表
临界试验结果反映出,第一次试验结果(图4-16、图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坏部分面积较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说明第一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偏小,破坏面过大;第二次试验结果(图4-18、图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较小,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说明第二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试验结果(图4-20、图4-21)中土洞上未破坏的部分与实际情况接近,说明第三次土层力学性质为土洞破坏时的临界条件。因此,第三次试验的材料力学性质即为实例中土洞发生破坏时临界材料的力学性质。比较图4-20 与图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坏与实际很接近。将第三次临界试验材料的土层力学性质(表4-4)与表4-2 相比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渗只要使材料力学参数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试验证明此类塌陷对地表水的下渗具敏感性。
图4-16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7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8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9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20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21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㈡ 《爱情公寓5》:诸葛大力那么受欢迎,成果为何却没火
一个热门节目把一个明星变成明星并不罕见,但结果在今年年初,据报道,诸葛亮的帝力也很火啊,为什么没能成为热门流呢?
很多人喜欢一个明星,但他们不喜欢他本人,也许这是他扮演的一个角色。
明星之所以成为顶级演员,不仅因为他受人喜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人也受人喜爱。
现在李彦宏凭借《亲爱的,爱》火了之后的韩国生意,通过几档真人秀节目,让我们把他和韩国生意完全分开。粉丝们知道他们喜欢的是李娴,而不是韩尚言,所以离开了这部剧。
当你走出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你可以继续你的流量。
但结果显然没有奏效。
现在我们喜欢的不是结果,而是诸葛大理演的结果。
我们喜欢像诸葛大理那样的女朋友,她有高智商,高情商,无所不知,而且非常独立。她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
谁不喜欢这样的女朋友呢?但当这些角色表现得很糟糕时,人们开始批评他们:他们相貌平平,表演平庸,甚至配音都是错误的。
结果是角色和她自己之间的转换并不顺利,所以她无法维持角色带给她的关注和流量。
当然,每次爆红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别人爆黑。但如果你有足够的牌,你可能会赢。
但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失败了。
诸葛轰轰烈烈地爆红,只是人生成果的一个小高峰,我相信她将来一定能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人生更高的高峰。
娱乐业不会埋没一个人的努力,也不会让一个人随随便便成功。
㈢ 显然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
引证:巴金 《寒夜》二:“她正张大眼睛向四处看。显然她是在找寻他。”
显然的近义词:
显明[ xiǎn míng ]
清楚明白。
引证: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三:“色彩近者显明而远者暗淡。”
(3)成果显然扩展阅读
显然的反义词:
一、隐藏[ yǐn cáng ]
藏起来不让发现。
引证: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往往看不见这种群众的‘革命性’,看不见他们的笨拙的守旧的口号背后隐藏着革命的价值。”
二、隐秘[ yǐn mì ]
隐蔽不外露。
引证:沙汀 《淘金记》二三:“因为政府的‘禁政’就在偏僻地区竟也生了奇效,那烟馆的所在地相当隐秘。”
㈣ 研究成果的转载情况指什么
什么是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在课题管理中感到研究者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否则不利于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开展。请看一些课题研究者是怎样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班级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组老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主持人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持人荣获…………先进个人;*任教的班级荣获…………先进集体;*任教的班级有……人考入一本大学;…………。大家说说看,这些能说是研究成果吗?严格的说来都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粗略的说也不能算是研究成果。至多说是研究成果的副产物,或者叫做研究成果的副副成果,也可以叫做研究成果运用的产物。如果要将其作为研究成果的话,就会大大的削弱课题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所谓研究成果,是关于研究的成果。主要的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成果。举个通俗的例子,地震预报的研究成果应该是一个新的地震预报的方法或原理,而不是预报了地震所拯救的人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比如关于作文研究的成果,它一定是关于作文指导的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管道、新的手段,而不是指中考或者高考作文的成绩。如果将后者作为成果,显然是买椟还珠、避重就轻、隔靴挠痒。我们姑且将这样的成果称之为“马尾巴式的成果”,马尾巴显然不是马的核心部位。为什么会出现“马尾巴式的成果”呢(这种表述的成果不在少数)?主要的还是主持人对于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把握不准、研究不透、心中无数所造成的。乃至于形成了“盲人摸象”“盲人摸马”,或者叫专摸马尾巴。对研究的核心问题不敢触及,不愿触及,不会触及。如此研究,其含金量就要小的多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多向专家请教,多搞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有没有简洁方法,一下子就能够抓住核心的研究内容、逐步形成研究成果呢?有的。不管什么课题,我们只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深入研究,就能够获得真正的研究成果。不至于事倍功半或者买椟还珠、南辕北辙。下面的表述,我认为是正确的研究成果的表述:1.关于…………的文献研究成果;2.关于…………的发生机制的研究:3.关于…………特征的研究成果;4.关于…………的比较研究成果;5.关于…………的调查研究成果;6.关于…………的案例研究成果;7.关于…………方法的研究成果…………如此看来,研究成果更多的是表现在规律、原理、方法、命题的获得上。即使是以研究实践为主要任务的老师来说,主要指的是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实践的结果。好的研究成果,表现在研究得深,研究得透,实用性强。有充足的依据。好的研究成果,还表现在成果之间能够形成系列,形成结构,消除盲点、盲区。如此的研究成果就能够经得住专家或同事的质疑,也能够较为顺利的通过结题鉴定。
㈤ 试验成果分析
1.剪应力-位移关系曲线
以剪应力为纵坐标,剪切位移为横坐标,系统地绘制出τ-u关系曲线,分为沿原状样第一次剪切和沿破坏面第二次剪切两组曲线。具体关系曲线如图6-12所示。沿原状样第一次剪切,所获得的抗剪强度为初次剪切强度。而沿破坏面所进行的第二次剪切,同样可获得抗剪强度,与初次剪切强度有所不同,称为残余抗剪强度。便于对比,两组关系曲线一起给出。显然,残余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初次剪切强度。
2.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方法
(1)取值依据与原则
本次携剪试验的屈服值是指曲线上曲率变化最大的点(简称曲率点,下同)。由图6-12中所绘制的曲线,即可初步得出峰值抗剪强度、屈服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其取值方法如下:
1)选取初次剪应力-位移关系曲线上的峰值τmax,得到峰值抗剪强度。
2)一般在稳定性分析评价时,用比例极限值偏于安全保守,峰值抗剪强度则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残余值一般已完全破坏,大都也只用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之中。因此,对这类结构面的参数取值,工程中多采用折衷的方法,即取屈服值。
屈服抗剪强度的选取:若在其沿原状样第一次剪切τ-u关系曲线(图6-13)上,于峰值抗剪强度点之前,有明显的屈服点,则可直接选取此点作为屈服抗剪强度。同时,这种曲线也类似于岩石应力-应变弹塑性(下凹型)曲线,这里称为Ⅰ类屈服曲线。此点特征明显:在剪应力-位移关系曲线达到曲率点之前,剪应力(τ)增幅大于位移(u)增幅;该点之后,位移(u)增幅则大于应力增幅(τ)。若在峰值抗剪强度点之前,无明显的屈服点,相似于岩石应力-应变塑弹性(上凹型)曲线,这里称之为Ⅱ类屈服曲线。此时,可选峰值抗剪强度折减。工程试验实践,其折减系数一般取0.85左右,即峰值×0.85=屈服值(聂德新等,1999)。这两种屈服点的取值方法不一样。但经验证,在Ⅰ类屈服曲线上取屈服实点所得的屈服抗剪强度和采用峰值抗剪强度折减所获得的屈服抗剪强度近似,从表6-5可知,屈服实点值与峰值的比值均也在0.85左右。
表6-5 屈服实点值与峰值比值统计表
复杂软岩特性及其高边坡稳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铺水电站为例
复杂软岩特性及其高边坡稳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铺水电站为例
图6-12 不规则样抗剪试验破坏时剪应力(τ)-水平位移(u)曲线
图6-13 屈服值点选取示意图
(2)确定抗剪强度指标
依据上述取值方法获得各组剪样抗剪强度值,绘制出正应力(σ)-剪应力(τ)关系曲线(图6-14)。利用这些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所选取的抗剪强度值进行线性拟合,可初步计算出每组剪样的内摩擦角φ和内聚力C。
复杂软岩特性及其高边坡稳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铺水电站为例
图6-14 不规则样抗剪试验正应力(σ)-剪应力(τ)关系曲线
3.剪切带含水率与屈服抗剪强度相关性分析
软弱结构面与软岩携剪试验后的剪切层含水率同屈服抗剪强度参数C、φ值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图6-15,图6-16)。从关系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屈服抗剪强度参数C、φ随含水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
图6-15 含水率同内聚力C值关系图
图6-16 含水率同内摩擦角φ值关系图
4.结构面屈服强度特征
根据野外层间错动带所进行的岩矿鉴定结果,和室内剪切层的详细描述,携剪试验的剪切面(带)有四种类型:泥化夹层、炭质页岩、软岩夹煤线、含炭屑砂岩或砂岩夹断续煤线。其中前三类可归为不同的软弱结构面。由于工程中一般采用屈服值,所以这里只就屈服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且剪切强度特性与剪切方向有关。
(1)泥化夹层型结构面强度
在溢洪道下段内侧边坡1#排水洞2#采样点所采集的泥化夹层结构面比较典型。原始的层状岩层形成后,在后期多次强烈的构造作用下,将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煤等软质岩挤压与研磨,形成未胶结的岩石碎屑粉末夹层。含泥质、贯通性是该类软弱面的主要特征。2#RXN、4#RXN两组试样其抗剪强度参数是:内聚力C一般在0.09~0.16MPa之间,平均为0.12MPa,内摩擦角φ变化在10.9°~33.9°之间,平均为22.7°。当泥化夹层中黏粒含量愈高、滑腻性矿物含量愈多或饱水时,其强度愈接近下限值,其黏聚强度可能降低到0.02MPa以下,反之则接近上限值。
(2)炭质页岩型结构面强度
含炭质泥岩或泥页岩结构面强度的综合,受构造变形的影响较大。边坡软弱带中所发育的炭质页岩为层间剪切破碎带的主体,其岩性软弱,呈散体结构,压缩变形量大,强度很低,岩体质量极差。1#LXT、2#RXT、5#RXT三组试样其抗剪强度的参数是:内聚力C一般在0.06~0.22MPa之间,平均为0.13MPa,内摩擦角φ变化在18.5°~26.5°之间,平均为23.03°。若含泥较重,页理镜面较发育或饱水时,剪切强度两参数可取下限值;若砂页岩互层,构成了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在剪切过程中,其中细软物质可以被挤紧,硬质砂性物则产生很大的摩阻力,因而剪切强度的两参数可取靠近上限值。
(3)软岩夹煤线型结构面强度
以确定含煤或夹煤线的结构面强度为主,大都呈碎裂状,其煤层厚度不大且不稳定。软岩夹煤线型结构面各单体边坡发育不均一,受构造变形的影响较大。
1#LX、5#RXM、6#RL三组试样其抗剪强度的参数是:内聚力C一般在0.05~0.18MPa之间,平均为0.09MPa,内摩擦角φ变化在11.9°~40.0°之间,平均为21.4°。剪切强度由其中软弱部分所控制,一般不含或很少有充填物,未受胶结。当光滑破裂面愈平直、擦痕愈微细、微粗糙度愈小或饱水时,其抗剪强度愈接近下限值。反之,抗剪强度就愈接近上限值。
(4)含炭屑砂岩型结构面强度
涵盖了泥质粉砂岩型和粉砂质泥岩型结构面强度,具条带状的泥质粉砂结构,定向构造。泥质粉砂岩岩性软弱,遇水较迅速崩解。岩体结构属镶嵌碎裂结构,其质量较差,并具有较大的压缩变形。3#LX抗剪强度的参数是:内聚力C为0.28MPa,内摩擦角φ为34.1°。在边坡软岩中,其结构面强度相对较大。
㈥ 什么叫成就心态
成就心态,就来是说要有一源个想要成功的心态,想要成功需要什么样的心态就是成就心态。想做什么,该怎么做,想要得到什么,都由心态决定。
心理状态具有变化不居的特性,也可叫动力性。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时可能由于种种无法避免的内外动因的作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从整体上看,心理状态虽然不如心理过程那样流动,具有一定时间的延续性,但也不像个性心理特征那样具有时间上与情境上的一贯性。
(6)成果显然扩展阅读:
心理状态的分类: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状态上的表现,即心理状态的主要构成成分。以此为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以较好地概括各种具体的心理状态,把心理状态划分为“认知的心理状态、情感的心理状态、意志的心理状态和动机的心理状态!”
2、人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据此可把心理状态和其发生的基础即活动相联系而加以考察,可分为活动的动机和完成活动的能力两大类心理状态。
3、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和活动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用单一的分类标准或只从一个角度去分类研究是很困难的,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㈦ 读书成果怎么写
1.写看完书后,自己了解的书的内容,讲课一个什么故事。
2.写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学到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给自己的启发思考有哪些。
3.可以加对于某个人物的深度分析:性格、成长经历、心理分析等等
㈧ 如何看待百度在图像识别大赛中违规
网络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成果显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次,网络显然是想急于表现自己了,所以努力推广自己“超越Google”,“超越人类”这样抓眼球的成果,作弊被抓也算是太高调的结果
其实现在华人科学家的科研水平真是有目共睹,在ILSVRC上面,就有像NUS Shuicheng Yan组和MSRA组这样的优秀成果。出了这样的事情,对其他人来说也算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网络这样丢一次人,说不定也不是什么坏事。
㈨ 五、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注意显然、所以的词语。 1.我们用辛勤的汗水___________
1.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
2.他考试胸有成竹,显然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3.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就不到你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