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㈡ 名人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
1985年的植树节,是令人难忘的日子。回
1985年的植树节,是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答万里无云,春风拂面。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邓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㈢ 科学家珍惜时间收获成果的故事
1鲁迅的故事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奋者,善于去挣,去挤,它就有;亲人,懒汉,不去挣,不去挤,它就没有.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
2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3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
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4美国和日本人的故事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列宁珍惜时间的故事:
有一篇回忆录,回忆一位同志向列宁汇报工作,列宁批准了他的计划,并问道: “那么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呢?”“明天开始”那位同志说。列宁却批评他说:“为什么不今天开始呢:就是现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是非常珍惜时间的。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小时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这里说一个他成年的故事,刚满二十岁那年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㈣ 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
锄禾日当午,复汗滴禾下土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著名的诗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说的就是劳动的辛苦,劳动的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因为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汗水。
类似这样的啦,很好开头的啦,祝你成功
㈤ 劳动成果要珍惜的资料,急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劳动成果,它们来之不易。
2.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是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
情感:
1.以珍惜劳动成果为荣,以浪费劳动成果为耻。
2.尊敬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不损坏,不浪费。
2.见到同学不珍惜劳动成果,加以劝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二课《不比吃穿》组成一个单元,同属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它们有密切联系,同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但着重点各不相同。本课着重于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下一课着重于教育学生不和别人比吃穿。对学生进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在目前显得特别重要。其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吃、穿、用应有尽有,家长为他们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他们往往难以体会这些用品是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因此不知爱惜。其二,现在不少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有求必应,有的甚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劳动的艰辛缺乏体会,不知道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所以随意浪费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本课教学必须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在低年级已进行过的爱惜学习、生活用品,爱护课桌椅和爱惜粮食等方面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务求收到实效。
本课以学生简单地说出日常吃的、穿的、用的导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劳动成果呢?课文选用的是董必武教育子女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课文选用的是几个贴近儿童生活的小故事,学生易懂,但对其中一些具体情节,如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把桃树上的树胶刮下留着用来粘毛笔等,他们不一定认同,这是正常的。教学不必纠缠于这些情节,更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要紧紧围绕教学要点,着重理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的道理。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董必武是怎样做的,而且要使学生明确他是怎样想的,要将他的表现和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学习董必武珍惜劳动成果的高尚品德的目的。
为了巩固和理解课文内容,还安排了“说一说”。“夸一夸”、“议一议”、“看一看”四个栏目。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些看得见的东西是劳动成果,有些虽然不是具体的东西,但也是人们辛勤劳动得来的,也是劳动成果,应当珍惜。
教法建议
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和方框中的提问,着重分析三个问题。
1.古诗《锄禾》说的是什么意思?董必武为什么教女儿背这首古诗?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由于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辛苦劳动,才有这“盘中”香喷喷的饭;是农民流了许多汗水,才换来“粒粒”粮食。吃饭时,董必武教女儿背这首古诗,是要让女儿牢记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她注意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2.可以把《锄禾》这首诗运用动画表现出来,更加生动形象。
3.为什么董必武要刮下树胶来粘毛笔?为什么他说不爱惜劳动成果,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的劳动?董必武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钱。他用树胶粘毛笔,一方面可以利用废物;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毛笔,这充分表现了他老人家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高尚品德。
为什么不爱惜劳动成果,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的劳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一问题,必须让学生从正面弄清道理,这里可以简单介绍一本书、一支笔或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从中使学生明白一切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都是经过好多道工序制成的,许许多多的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此付出了劳动。不爱惜这些东西,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也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对一些带普遍性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失物招领箱里的遗物,明知是自己的,不愿认领;练习本上的纸,随便撕下来,折成飞机来玩;铅笔盒用不了几天,又换新的,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从中真正受到教育,自觉地珍惜劳动成果。
4.董必武的女儿如何对待爸爸的教育?结合课文最后一句,并与第一段相呼应,指出董必武的女儿以爸爸为榜样,养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并把爸爸的高尚品德视为“心中的珍珠”。我们应该像董必武的女儿那样,向董必武学习,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 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劳动成果,它们来之不易。
2.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是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
情感:
1.以珍惜劳动成果为荣,以浪费劳动成果为耻。
2.尊敬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不损坏,不浪费。
2.见到同学不珍惜劳动成果,加以劝阻。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社会财富,都要爱惜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聪聪寻宝的旅程世界。
同学们,今天我要跟着聪聪去寻宝,聪聪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一位生活条件很优越,不懂得珍惜物品的一位小精灵。这一天,他要出去寻宝,但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麻烦,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如果愿意,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二、演示图片1:聪聪飞过白云,飞过大地,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快乐城--北京。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聪聪最先到了哪里?
学生回答:故宫,长城。
师答:不是,原来他先来到了小学食堂里,他一定是饿了,已经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出示把面包吃一半扔一半的图片。
学生提问:老师,他怎么没吃完就扔掉了,这样太可惜了。
师答:你们也这样觉得吗?聪聪真是太浪费了。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他。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你们过来找一找,看看哪些可以帮他。
学生回答:老师,我找到了,这个动画《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我想让聪聪看看,让他知道一下这面包来得多不容易。
演示动画:《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
学生回答:老师,我也找到一个。古诗《锄禾》,我想聪聪读了这个,一定就知道这粮食来得有多不易啦!
师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家看的《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一共经过了多少道工序?
学生回答:11道工序。
师问:那你们想想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呢?
学生回答:很多很多。很不容易。
教师提问:那聪聪和董必武的女儿谁做得对呢?
学生回答:董必武的女儿谁做得对,因为她把掉在桌上的米饭都捡起来吃了,她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吃的米饭、面包、糖果等等都是经过好多道工序制成的,许许多多的工人、农民为此付出了劳动。不爱惜这些东西,就是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我想现在聪聪也应该知道不应浪费粮食和食品了吧!
板书:粮食来之不易,勿浪费
三、同学们,聪聪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他分析一下,他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问题1:当聪聪看到我们的申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时,北京小朋友向他提问:“请你说说用过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此时,聪聪武断地说:“扔掉。”
师问:聪聪这样做对吗?你是怎样做的,尤其是班上北京的同学好好谈一谈。
学生回答: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因此产生辩论。
师继续问:课文中董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董必武爷爷是没有条件买新毛笔吗?为什么要自己粘毛笔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董必武爷爷并不是买不起新毛笔,而是他认为粘上还可以继续用。还有雷锋叔叔,我们常听说他穿的袜子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不是他买不起,而是他觉得还可以穿,而我们小朋友总是东西还没有坏就扔掉,向聪聪那样,一点也不注意节俭,这样对吗?大家一定都知道“珍惜与节俭”可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我们要不要继承和发扬下去呢?
学生回答:当然要。
师问:我们不但要做到“珍惜与节俭”,我们还要向全世界宣传这一美德。我到是想了一个好办法,而且现在就可以起到宣传的效果。然后大家都照着去做好不好?那就是我们每个同学不都有很多中外联谊伙伴吗?我们现在就给每人发一个Email,把你做到的珍惜与节俭的事情都写下来发给他们,然后大家再相互交流,怎么样?
发信或课后回家去发信。
板书:爱惜生活用品,要节约。
四、师问:我们看看聪聪现在到哪儿啦?快乐林--老年宫。噢!原来是一些爷爷奶奶听说了聪聪的事,正在给他讲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呢?对了,同学们,记得上堂课我让大家找的呢?现在请大家分别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演讲,我发现你们的课前调查非常充分,找出了自己的榜样,并对周围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敢于指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最真挚的笑脸、最动听的歌声,用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共同期待2008年奥运圣火的到来。你们有信心吗?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是美德
五、刚才大家找出了古诗《锄禾》,我们还没有看,下面我们一起跟着录像齐声背诵吧!
播放:古诗《锄禾》,学生一起背诵。
板书:
一 珍惜劳动成果
粮食来之不易,勿浪费
爱惜生活用品,要节约
珍惜劳动成果,是美德
㈥ 珍惜劳动者的成果的事例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zhui)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㈦ 关于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
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好些年了,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位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将捕获的大量猎物卖钱后,除了自己消费一少部分外,更多地是用来救济那些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着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
老猎人一面大量杀生,一面不断行善,风餐露宿,日子虽然艰辛却也逍遥自在。直到有一天清晨,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的对面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老人眼睛一亮,迅速回到帐篷拿来猎枪,他举枪瞄准。这时候藏羚羊也看到了老人。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老人,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用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清泪从它的眼里流了下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因为藏区流传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可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悲悯打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老猎人双眼一闭,扣动扳机。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虽然老猎人成功地猎杀了藏羚羊,但他并没有往日捕猎成功的喜悦和轻松。他感到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可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近藏羚羊,随后对藏羚羊开膛扒皮,当藏羚羊的腹腔在刀刃下被打开时,老人惊呆了,手中的屠刀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但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终于明白了藏羚羊的身体为什么肥肥壮壮,也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当天,老猎人没再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一起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跟了他大半辈子的猎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天下所有的母亲,包括动物在内,都爱自己的孩子;天下所有母亲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我们在有感于母爱伟大的同时,是不是也感悟到了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了生命——来之不易。
的确,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寄托了父母、家人无限的希望,都饱含着母亲孕育的不易与生产的艰辛,都是母亲在十个月的喜悦、担心、期盼、害怕后迎来的新的、最大的希望。能顺利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幸运,能为这个世界添一抹亮光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我们更没有理由漠视生命、残害生命!
还清楚地记得我校高九六届有一名女生,高一第一眼见到她时,发现她的嘴唇是紫色的。显然,这孩子的健康有问题。随后听说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在生下她时就被告知“这孩子活不过18岁”。女生的父母在猝不及防、伤心痛惜之后理智地接受了现实,他们向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宝贝,而这个女生也很懂事、很争气,从不怨天尤人、自怜自艾,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她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但不出医生所料,未及上到高三,她的生命就终结了。对于她的离去,尽管父母亲人伤心、同学老师不舍,但大家悲痛过后,内心留下的是这个女孩儿的美好与顽强。对于她的离去,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内心释然、没有抱怨与遗憾,因为尽管她的生命很短暂,但她珍惜生命、认真过好了她所拥有的每一天。大家都觉得她没有死,她只不过像到过人间的天使一样重返了天堂,留给人们无尽的美好与遐想。相反,我们周围那些不珍爱生命,因为一点坎坷与不如意就自戕、就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留给父母亲人的是无尽的伤痛与悲哀,留给同学朋友的是长期的恐惧与阴霾。这些人,他们的世界是灰暗的,也让周围人的世界变得灰暗;他们的内心有阴影,最终让这阴影笼罩了更多的人。就在上周,土门新华印刷厂家属院内,一名15岁花季少年从16层楼上跳了下来,他的父母悲痛欲绝、精神崩溃。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得不问:多大的事情能让你放弃生命?你这是跳楼,如果没有身亡,而是摔残了、摔瘫了、摔成植物人了,你后半生怎么过?现在身亡了,你倒是所谓的“解脱”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你想过你的父母家人没有?你知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天——塌了!他们将不再有欢笑和喜悦,不再有幸福与美好,他们万念俱焚、形如枯槁。特别是到了晚年,当别人阖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将在孤独、寂寞、追悔、痛苦中度过余生,想想这些,你忍心抛下他们不管吗?你真的就那么自私自我吗?
人常说,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磨难与煎熬,但只要我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多替他人想想,我们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定能跨过阻挡在我们面前的那道坎儿。我们要坚信山重水复之后一定会是柳暗花明,风雨过后定将有彩虹!
人的一生很长,也许你现在不出色但你将来很优秀,也许你做这件事情困难重重但做其他事情却得心应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乐观顽强,只要我们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过程,我们的一生必将无怨无悔。
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药家鑫就是因为不尊重他人生命最终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周克华就是因为践踏他人生命最终被武警击毙;纳粹分子、日本军国主义者更是因为涂炭生灵遭人唾弃,最终被压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害人者终将害己的道理大家都懂,可近年来,学生中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报复同学、残害同学的事情还是时不时发生,让人难以理解。这些人,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宝贵,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生命,他们的眼里只有一己之利、只有自己的私欲!他们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置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其实,生命不分贫富贵贱,生命更没有优劣差异,他人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一样值得珍惜、值得尊重。
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牢固树立这样的意识,更要认真落实这样的行动,要让珍爱生命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大家知道美国“雅虎新闻网”上列举的全球10大意外死亡原因中居于首位的是什么原因吗? 对,是发短信走神。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称,2001年至2007年,因开车或走路时发短信、打手机造成的交通事故,已导致大约1.6万人死亡。 想想看,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危险习惯?的确,在死亡原因中,除了疾病,还有很多让我们忽视的因素:高空坠物、不良饮食、溺水、违规用电等等等等,你的许多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让你靠近死亡。
平日里,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肆意横穿马路,老师家长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有多少同学真正听进去了?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做危险的事情,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2010年,18名复旦大学的学生因为探险,被困在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为了救他们,年仅24岁的民警张宁海不幸坠崖牺牲。近年来,因驴友探险遭遇险情的事件不断发生。应该承认,探险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本可以提倡。但是探险毕竟不是谁都可以去的,要通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包括专业器材的准备。穿上鞋背个包,就敢杀进深山老林,就敢闯入鲜有人去的地方,那不是探险,那是冒险,是玩命。一旦遇险,你知道得有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你?得耗费多少社会成本、社会资源去换回你?如此浅显的道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同学不懂。更有甚者,事情发生后,有些获救学生不仅不反思、不感恩,反倒在校园网上忙着讨论如何控制媒体,如何危机公关,甚至有人说出“他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这样让人心寒的话!这件事不仅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的冷血与自私,更表明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在对待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及付出时缺乏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试想若干年后,当推动社会前进的重担落在他们肩上时,他们能承担得起吗?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前提是什么?是生命的美好延续,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良好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珍惜生命、都有义务延续生命,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自己的生命、更没有资格践踏他人生命。真正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正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我认为,真正的智者,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让我们做个智者,珍爱生命, 珍惜曾经的走过、此刻的经历、将来的拥有,不管是幸福快乐,还是苦痛折磨!做个智者,享受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挫折那是我们活过的证据,爱和伤害都是值得欢呼的经历、都该表框起来当做回忆!做个智者,不让自己的生命贬值消逝,也不让别人的生命因为自己留下遗憾、缺少完美。
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及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他应有的光辉!
㈧ 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㈨ 中班社会(珍惜劳动成果)旺豆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劳动成果,它们来之不易。
2.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是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
情感:
1.以珍惜劳动成果为荣,以浪费劳动成果为耻。
2.尊敬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不损坏,不浪费。
2.见到同学不珍惜劳动成果,加以劝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二课《不比吃穿》组成一个单元,同属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它们有密切联系,同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但着重点各不相同。本课着重于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下一课着重于教育学生不和别人比吃穿。对学生进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在目前显得特别重要。其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吃、穿、用应有尽有,家长为他们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他们往往难以体会这些用品是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因此不知爱惜。其二,现在不少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有求必应,有的甚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劳动的艰辛缺乏体会,不知道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所以随意浪费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本课教学必须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在低年级已进行过的爱惜学习、生活用品,爱护课桌椅和爱惜粮食等方面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务求收到实效。
本课以学生简单地说出日常吃的、穿的、用的导入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劳动成果呢?课文选用的是董必武教育子女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课文选用的是几个贴近儿童生活的小故事,学生易懂,但对其中一些具体情节,如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把桃树上的树胶刮下留着用来粘毛笔等,他们不一定认同,这是正常的。教学不必纠缠于这些情节,更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要紧紧围绕教学要点,着重理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的道理。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董必武是怎样做的,而且要使学生明确他是怎样想的,要将他的表现和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学习董必武珍惜劳动成果的高尚品德的目的。
为了巩固和理解课文内容,还安排了“说一说”。“夸一夸”、“议一议”、“看一看”四个栏目。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些看得见的东西是劳动成果,有些虽然不是具体的东西,但也是人们辛勤劳动得来的,也是劳动成果,应当珍惜。
教法建议
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和方框中的提问,着重分析三个问题。
㈩ 你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举三个例子说明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