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反垄断与专利权有矛盾吗
自从反垄断法诞生以来,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冲突就一直是学者和司法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知识产权法赋予权利人以排除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的垄断权,而反垄断法则旨在制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优势地位,维护公平竞争。如何理解及协调这种冲突,学者历来争论不休。2这种冲突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2001年以来,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公司组成的6C联盟以及由飞利浦、索尼、先锋三公司组成的3C联盟、汤姆逊公司和MPEB-LA(16个专利人组成的专利收费公司),纷纷向中国DVD生产企业追索专利使用费。近来,香港的无锡多媒体有限公司代表中国部分DVD生产企业将飞利浦电子公司、索尼公司、先锋公司告上了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加州南方地区法院3,指控这3家公司组成的DVD专利池(Patent Pool)联合许可政策违反了美国联邦和州的多部法律。该案生动地体现了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的冲突。因该案涉及面广,对中国产业影响巨大,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4。许多学者强烈呼吁:《反垄断法》应尽快颁布5。本文试图从反垄断与知识产权冲突的角度分析我国颁布《反垄断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在《反垄断法》中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重要性。
一、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冲突的表现
在分析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冲突的历史和法理基础之前,有必要了解二者冲突的表现形式。这对于理解冲突的性质及其潜在的危害性具有指导意义。
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存在多种形式的冲突。例如A公司在复印机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并拥有数项有关专利。知识产权法赋予A公司排除其竞争者使用其专利技术的权利。但是,如果A公司拒绝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技术或者拒绝向竞争者提供关键部件,其行为可能违反反垄断法。通常,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冲突具有下列典型的表现形式:
1.搭售: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部件或产品与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搭售;
2.一揽子许可:即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打包,被许可人只能购买“专利池(patent poo1)的所有技术,而不能选择购买其中一部分技术;
3.价格限制性许可:即在许可协议中规定被许可人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被许可必须以此价格销售其产品;
4.“一揽子交易”条款:技术许可协议中规定被许可人根据其总销售额支付技术使用费,不论实际使用专利技术的情况;
5.回授条款:要求被许可人许可专利权人使用其在被许可期间可能获得的新专利技术;
6.“雾件”:即作出阻却竞争者从事新技术开发的声明;
7.价格歧视:即知识产权人针对不同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进行价格歧视;
8.地域限制:即在许可协议中规定,被许可人生产的产品只能在某一区域使用或者销售;
9.使用功能区分条款:即在许可协议中规定,被许可的信息只能用于某一目的。反垄断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行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联邦司法部根据“九不”(“Nine No-Nos”)原则为基础确定的。而到了80年代,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司法部逐渐放弃“九不”原则,认为应以“合理原则”具体分析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条款,而不能简单认为“本身违法”。这导致法律禁止的范围在缩小。这种趋势集中反映在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5年4月6日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中。上述列举的行为可能损害公平的竞争秩序,损害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行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下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看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的冲突。
❷ 专利权是不是垄断的一种现象
强制许可的提出条件是很苛刻的,至于对垄断行为的认定,可以参考《反垄断法》的内容,认定权也不在知识产权局。
❸ 专利与垄断
专利其实就是给予申请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域里的技术垄断以换来申请人将这个技术公之于众,以推进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