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专利权和专利技术的区别
专利权包括:
1、发明专利权
2、实用新型专利权
3、外观设计专利权
1、发明专利权,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实用新型专利权,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3、外观设计专利权,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专利技术,顾名思义,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分类,主要是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技术。外观设计专利因为保护的是新设计,而非技术,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应称为专利设计,而不是专利技术。但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有宽泛外延的专利技术一词是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包括在内的。
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技术仅仅是指被授权专利所保护的技术,也就是仅仅指被专利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而不能认为专利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技术都是专利技术,更不能认为未被授权的专利申请所记载的技术也是专利技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技术会随着专利有效期的结束而变成非专利技术,或称过期专利技术了,也就可以无偿使用了。但是,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相关专利权仍处于有效期内。
② 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的区别
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有保密性、时效性、地域性、权利取得方式、法律保护上的区别。
一、保密性
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技术;专利技术是公开的技术 。
二、时效性
专有技术在保密状态下可以没有期限;专利技术有法定期限 。
三、地域性
专有技术没有地域限制;专利技术在批准授权的地域内受保护 。
四、权利取得方式
专有技术是事实上的占有;专利技术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获得 。
五、法律保护
专有技术受相关法律的保护;专利技术受专利法的保护。
专有技术是指企业对某一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新颖的设计、造型、配方、结构、工艺等,不需在专利机关登记注册,但它和专利权相似,也具有垄断商品生产和销售性质,只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期限性,但可有效地使用,并可有偿的传授和转让。
专利技术,顾名思义,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分类,主要是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技术。外观设计专利因为保护的是新设计,而非技术,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应称为专利设计,而不是专利技术。
但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有宽泛外延的专利技术一词是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包括在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包括专有技术),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③ 专利权和非专利权区别,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区别
过去,国内将技术秘密称为非专利技术,是相对专利而言。后来合同法颁布后,用了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的不同词汇,而不用非专利技术的称谓。
在法律意义上,过去的非专利技术就是指技术秘密,不构成技术秘密,就不能受到保护了。这就更明确划分了界限。在实践中,确有的将某些公知技术也误认为是非专利技术来转让。
所谓专有技术,是享有专有权的技术,应该是更大的概念,但在法律上是界定不清的。应当明确,依据什么享有专有权,是专利技术还是技术秘密?这都可能产生专有权,这在法律上有意义。某些不属于专利和技术秘密的专业技术,只有在某些技术服务合同中才有意义。
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使用、收益、处分其发明创造,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专利权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及排他性。
非专利技术是指不为外界所知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各种技术和经验。
如独特的设计、造型、配方、计算公式、软件包、制造工艺等工艺诀窍、技术秘密等。企业无形资产的一种。非专利技术与专利权一样,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未来岁月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专利权不同的是:非专利技术没有在专利机关登记注册,依靠保密手段进行垄断。
专利权还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专利权是两权一体的权利,既有人身权,又有财产权。(2)专利权的取得须经专利局授予。(3)专利权的发生以公开发明成果为前提。(4)专利权具有利用性,专利权人如不实施或不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有关部门将采取强制许可措施,使专利得到充分利用。
网络-非专利技术
网络-专利权
④ 专利权跟专利技术有什么区别
专利技术,简言之是指被授权专利所保护的技术。
专利权,是一种权利,专利授权后获得的实施权利和排他实施的权利。
一个为技术,一个为权利,完全不一样。
⑤ 专利权的专利保护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其权利要求。其含义是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为准,也包括与该必要技术特征相等同的特征所确定的范围。等同特征是指与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特征。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外观设计;其二是专利授权时指定的外观设计使用产品的范围。确定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近似,应当以同类产品为基础。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法律模式
近代世界各国专利制度的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过去的德国专利制度为代表的“中心限定”模式。
第二种类型是以英美专利制度为代表的“周边限定”模式。
第三种类型,称为“折衷解释”。通常称为“折衷解释”原则。它的专利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实质内容决定,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权利要求的文字描述。
我国自从1985年建立专利制度开始,就一直采用“折衷解释”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专利侵权行为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又无法律依据,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侵害的对象是有效的专利。专利侵权必须以存在有效的专利为前提,实施专利授权以前的技术、已经被宣告无效、被专利权人放弃的专利或者专利权期限届满的技术,不构成侵权行为。专利法规定了临时保护制度,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的应支付适当的使用费。对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专利权人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必须有侵害行为,即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专利的行为。 以生产经营为目的。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实施,不构成侵权。 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即行为人实施专利的行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依据。 (二)根据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专利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两类。 直接侵权行为。主要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利用专利方法获得的专利产品,以及制造、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其表现形式包括:
(1)制造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2)使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
(3)许诺销售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4)销售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5)进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6)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
(7)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仍然属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担赔偿责任。
假冒专利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2) 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3) 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4) 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冒充专利的行为
冒充专利的行为是指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1) 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
(2) 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
(3) 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
(4) 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
(5) 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2.间接侵权行为。这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构成对专利权的侵害,但实施了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例如,行为人知道有关产品系只能用于实施特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设备等,仍然将其提供给第三人以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权利人主张该行为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该第三人的实施不是为生产经营目的,权利人主张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间接侵犯行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者委托,擅自转让其专利技术的行为。此时受让人若利用了该项专利技术制造了专利产品,那么受让人和转让人构成共同侵权,要承担连带责任。
② 其他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权的行为,行为人与侵权人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二、专利侵权的法律保护
1.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2.专利侵权的法律后果
根据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于调解的内容。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要求,可以进行调解工作。调解的内容包括2点:
① 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
② 可以就一些专利纠纷进行调解,具体有:(1)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纠纷;(2)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3)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纠纷;(4)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5)其他专利纠纷。--对于第(4)项所列的纠纷,当事人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的,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提出。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被诉侵权人以已经公开的专利抵触申请主张不侵权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适用前述规定。
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
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权利人自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既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⑥ 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怎么理解呢,这两者的概念我搞不清楚。
非专利抄技术又称专有技术。袭它是指不为外界所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和诀窍。非专利技术一般包括工业专有技术、商业贸易专有技术、管理专有技术等。
专利权简称“专利”,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