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技术一项,申请获得专利权时,以银行存款支付律师费2000元,注册费6000元。做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Ⅱ 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技术一项,申请获得专利权时,以银行存款支付律师费2000元,注册费6000元
1.借:无形资产 8000
贷:银行存款 8000
Ⅲ 企业自行研制开发一项技术,经申请获得专利权。有关资料如下:
(1)计算该专利权的入抄账价值,并编制付款业务分录。
①入账价值=5800+200=6000(元)
②相关的会计分录: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9000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0
贷:银行存款15000
借:管理费用9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9000
借:无形资产6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0
(2)计算每月末的摊销额,并编制摊销分录。
每月末的摊销额=6000/5/12=100(元)
借:管理费用100
贷:累计摊销100
(3)以银行存款支付后续研制费:
借:管理费用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4)计算该专利权的出售损益,并编制相应分录。
出售净收益=18000-18000×5%-(6000-100×12)=12300(元)
借:银行存款18000
累计摊销1200
贷:无形资产60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900
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12300
Ⅳ 会计:甲上市公司自行研究开发一项专利技术,与该项专利技术有关的资料如下:
这是考什抄么级别考试的呀?
(1)借:研袭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30万
——资本化支出 150万
贷:银行存款 280万
(2)借:管理费用——研究费用 130万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30万
(3)借:无形资产——专利权 150万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50万
(4)专利权摊销金额:150/(5*12)=2.5
借:管理费用 2.5万
贷:累计摊销 2.5万
(5)5个月摊销共12.5
借:银行存款160万
累计摊销12.5万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 150万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8万
营业外收入 14.5万
Ⅳ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1、撵出学校:
1855年,他开始上学,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恩格尔先生。因为爱迪生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在上课时经常经常问老师问题一些另类的问题,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
2、亦师亦母:
因为母亲南希当时是一家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她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此南希自己教授爱迪生。据南希平日留心地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常显出才华。
南希经常让爱迪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南希让爱迪生到自己家旁边的高塔上尝试,爱迪生拿了两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并同时从高塔上抛下,结果两球同时落地,爱迪生觉得很神奇并兴奋地告诉母亲实验结果,这次实验也铭刻在爱迪生脑海里。
3、阅读书籍:
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爱迪生认识到书的重要性。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并过目不忘。
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阅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大卫·休谟的《英国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的一些著作,爱迪生被书中洋溢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他的一生。
4、研究化学:
1857年,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1859年,爱迪生为了有足够的钱购买化学药品和实验设备,他开始找工作赚钱,经过一番努力他找到了在火车上售报的工作,每天辗转于休伦港和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还一边捎带着水果、蔬菜生意,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看书。
1861年,爱迪生用卖报挣来的钱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主编的周刊《先驱报》,创刊号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既是社长、记者、发行人,同时也是印刷工人和报童。在爱迪生工作的火车上有一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通,所以没人去那休息成了空房间。
因为爱迪生天天都在火车上奔波,每天很晚才回家,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爱迪生认为如果把那间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在返回休伦港的途中,就可以做实验了,在征得列车长的同意后,那间无人的休息室便成为了爱迪生的实验室。
虽然做实验方便了很多,但意外也时常发生,有一次他的实验室中的化学物品突然着火,造成了损失,列车长一气之下把他的实验器材被扔出车外。
5、第一项专利:
1868年底,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也就是“投票计数器”。
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并且会受到欢迎,但是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也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因此爱迪生决定再也不创造人们不需要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