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裕“解百纳"商标注册问题
张裕被商评委授予解百纳商标权 但是还在打官司,详细的介绍,请看这里:在业界有“中国葡萄酒业知识产权第一案”之称的张裕解百纳商标纠纷再起波澜,众多企业一纸诉状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告上法庭。21日,张裕公司对记者表示,希望同行企业能理性对待商标纷争,从而从整体提升中国葡萄酒业的竞争力。 “解百纳”纠纷一波三折 持续了6年之久的“解百纳”归属问题并未因商评委的裁定而告一段落,一些企业不服此裁决,日前将商评委诉至北京市一中院,请求撤销解百纳注册商标,一波三折的商标纠纷案缘何纷争不断? 2001年5月8日,张裕集团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2002年4月商标局下发了注册证书,但此举遭到威龙等同行企业的反对。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解百纳”是一个葡萄酒品牌,还是一个葡萄品种?在威龙等企业的反对下,2002年7月10日,国家商标局认定“解百纳”是红葡萄酒的原料品种名称,并对该注册商标予以撤销。 对此,张裕集团不服,此案由此进入了漫长的行政复审。2008年5月26日,此案终于有了结论,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张裕曾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创立以来的70余年中持续使用并反复注册的事实作为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商标法》及今年4月原则通过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精神,将“解百纳”最终裁决给了张裕。 张裕公司被指垄断 张裕获得“解百纳”商标的同时,却被长城等企业扣上了“垄断”帽子。一些同行企业对记者表示:“在葡萄酒行业将‘解百纳’作为葡萄品种广泛使用的前提下,张裕公司仍将其申请商标注册,是试图垄断市场的行为。” 专家指出,是否构成垄断,其实质在于“解百纳”是否属于葡萄品种或品系这类行业公共资源,并将之据为己有。 他们认为,“解百纳”是张裕70多年的原创品牌,并不代表干红、干白等某一类葡萄酒产品类别,因此不会构成行业垄断。“解百纳”由张裕在1931年独创并独家使用了60多年,直到上世纪末以后,才有少数企业开始使用“解百纳”。2002年4月14日张裕成功注册“解百纳”商标后引发了行政复议,从那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解百纳”的高品牌价值而跟进生产。 对此,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指出,在我国正式公布的各类国家葡萄酒标准规范中,均没有叫“解百纳”或“CABERNET”的葡萄品种或品系,也未将“CABERNET”翻译成“解百纳”。并且,品种、品系名称命名必须经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方可正式确定,“解百纳”是品种之说根本不成立。 “从历史来看,‘解百纳’由张裕在1931年独创,1937年注册为商标,并作为商标独家使用了60多年,这一点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都有证明。”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表示,“直到上世纪末,其他企业才开始使用解百纳,企图将其‘通用名称化’,瓜分张裕几代人的心血成果。‘解百纳’本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原创品牌资产。” “解百纳”之争伤害了谁? 经过前后6年的漫长商标复审裁决,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解百纳产品不下30种。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报告》显示,1998年以前,生产解百纳的企业仅有张裕一家,而目前大多数品牌的“解百纳”是后加入者,尤其在2002年商标案爆发之后达到高潮。 一些人担心,“解百纳”商标归属张裕后,其他企业因此而蒙受重大损失,不利于葡萄酒行业的成长。 “如果‘解百纳’商标最终被判撤消,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中国葡萄酒业。”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刘彦平博士指出,《商标法》的立法精神是保护企业商标等知识产权,为各行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如果一个有着70多年生命力的原创品牌都得不到保护,因近几年来的仿冒而被取消,还有谁愿意投入精力自主创新?葡萄酒业如何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解百纳”是奔着最早原创干红品牌的金字招牌去的,如果失去商标的保护,必然导致鱼龙混杂,致使消费者难以辨别选择,其利益将遭受严重侵害。 “有的洋葡萄酒品牌也在借解百纳混乱之势,侵蚀中高端市场。”刘彦平认为,“解百纳”品牌得不到保护,高端市场缺少一支主力军,相当于为洋葡萄酒让路,最终得益者只会是洋葡萄酒。 但是对于葡萄酒行业而言,一位行业专家认为,本案凸显了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而暴露出来的创新隐患。“在创新与模仿之间,许多企业,特别是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的小企业,更愿意选择轻轻松松的模仿,傍名牌等不法行为更是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必将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