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设防烈度为7度的砖混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等级为几级
跟结构重要性分类有关,应该是可抗8级地震,一般来说抗震等级应为3级。记不太清了,去翻翻抗震规范吧。
B.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
对于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3.2.1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分三级内:一级,为重容要的建筑物,破坏的结果很严重;二级,为一般的建筑物,破坏的结果严重。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都属于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应该分具体情况来判定是一级还是二级。
使用年限为50属于正常的建筑使用年限,就是经设计后的建筑可保证50年内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好状态满足要求。
抗震设防分类,根据《抗震规范》规定有四类,即甲、乙、丙、丁。这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功能来划分的。其中甲类要求最高,丁类最宽松。
抗震设防烈度(提醒下你的“烈”字写错了!):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在中国规范中共有6度、7度(0.10g,0.15g)、8度(0.2g,0.3g)、9度。
抗震等级是按照结构类型,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划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共分四级,即,一、二、三、四。同样条件下,一级要求最严,四级最宽松。
C. 建筑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怎样定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50011-2010上规定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表。是按照不同结构类型、不同高度及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来划分的,表下有附注,接下还有例外情况的适用条文。
D.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抗震等级几级
你好,抗震等级主抄要根据结构类型、场地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而定,你没有说明结构类型和场地类别,所以无法确定。
知道结构类型和场地类别后,你可参照我发给你图片自行确定。另外由于你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以取设防烈度时,应比本地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级。
还不懂的话继续提问。
E. 抗震等级是怎么确定的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等级确定
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3)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5)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6)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R`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5)抗震等级使用年限扩展阅读
地震震级 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 A N 的相应周期, S ;
T E ------ A E 的相应周期, S ;
量规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 M 。
地震震级 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震震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震等级
F. 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房屋年限的50到100年.请问抗震等级是多少级
缺少条件, 框架高度、场地类别等! 请参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
若 高度小等于24m,3~4场地类别,抗震等级三级;
若 高度大于24m,3~4场地类别,抗震等级二级;
1 类场地 以上抗震等级降低一级
G. 国家有没有规定房子抗震等级
国家规定了房子抗震等级。
等级确定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
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3)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5)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6)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按国家规范,房屋的设防烈度为7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抗震度数和地震的里氏级数不一样。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
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7)抗震等级使用年限扩展阅读
一般规定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H. 怎么算抗震等级
不是计算的,是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确定的。以下参考一下;1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2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4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
5 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
I. 抗震类别甲乙丙丁和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有什么关系请具体说明根据
没关系,因为两者不是根据同样的因素确定的。
抗震类别实在抗震设计中,建筑根据其在地震时产生的后果及在抗震救灾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四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9)抗震等级使用年限扩展阅读:
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3、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J. 建筑抗震等级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四个抗震等级:根据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将各类抗震建筑结构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专业中简称为安全等级、结构安全等级),是为了区别在近似概率论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中,针对重要性不同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结构可靠度而提出的。
(10)抗震等级使用年限扩展阅读:
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结构抗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