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时候浙江省开始12年制义务教育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社会各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城市
2006年6月 陕西省吴起县
2007年 广东省珠海市
2010年8月 江西省德兴市
2010年10月 福建省福州马尾区
2011年3月 湖南省吉首市
2011年9月 江苏省南京市
2011年12月 福建省晋江市[8]
2012年 内蒙古自治区
2014年8月 福建省“漳州开发区”
2015年8月 广东省深圳市
2016年 湖北省兴山县、青海省“六州地区”、四川省“民族地区”、云南省迪庆州与怒江州、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湖南省长沙市、陕西省
2002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就开始对低保家庭学生、孤儿学生、特困学生和部分山区义务段学生实施免费。2004年2月20日,鄞州区出台政策,进一步实施全免。
2020年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将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国特区、民族地区、浙江、广东、河北多地都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取得很好反响。但主要还集中在民族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目前关于十二年义务教育观点:
一、12年义务教育时机未成熟
目前中国9年义务教育还未完全普及。据2003年数据统计,全国尚有四百多个县未“普九”。中国中西部仍有百分之八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这部分地区又是非常困难的地区。像这些地区,9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何谈12年义务教育?这只会加大地区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从而使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再次拉大。
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须缓行
考虑到中国的现状,短期内要实现12年义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与国情、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试行十二制教育,但不宜全国范围内推行。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对教育不发达的地区的投入和帮助,让义务教育名符其实;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应积极支援和帮助教育不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公平。
三、“12年义务教育”值得期待
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12年义务教育”,即使在古巴这样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也实行了“12年义务教育”。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只有3.41%,而教育经费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2%(其中低收入国家为3.6%、高收入国家为5.5%)。如果中国的教育经费比例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就有了经费保障,就完全有可能。
2017年4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攻坚计划》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了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具体来说,规划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区、市)比例达到95%,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等目标。
当然,我国还要补短板。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2018年教育局是否开始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还没有确定,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社会各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十二年义务教育
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将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国特区、民族地区、浙江、广东、河北多地都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取得很好反响。但主要还集中在民族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最新消息,关于十二年义务教育教育部已经发布,于2020年实行。
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是真的吗?教育部这样回应
“当前,还不具备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普及步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针对近日网传“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的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今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普及、义务和免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不是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者实施免费教育。”该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均衡、强制和免费等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到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已达93.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和均衡发展水平的任务仍然繁重。“在普及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资助体系,下一步要重点做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免费工作。”该负责人说。
同时,针对“中考将取消”的消息,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不属实。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一直强调,本次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该负责人强调,本次改革是对原有中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旨在建立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更好发挥考试招生制度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他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指导各地按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制定本地中考改革实施意见。
Ⅱ 浙江什么时候开始12年义务教育实行
2004年。
在中国,国家规定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是九年,而来自浙江省教育厅的好消息说,浙江省的9年制义务教育将延长至15年,即涵盖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毕业的15年时间,外来人员子女也将享受同等待遇。浙江省的这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国首创。
(2)浙江人均受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一、政策背景
15年免费教育是指欧美义务教育绝大多数州为13年,不少的州目前在向15年过渡。在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础教育统称为K-12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一共13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总称。
在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同时开始推行免费上大学,纽约州长科莫宣布开始为纽约州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高等教育,成为美国首个推行免费大学教育的州,体现了美国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
二、推行理由
1、中国已具备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经济实力。2018年全国GDP900309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已经有足够的财力来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2、可以通过法律保障高中阶段的教育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孩子都可以享受到,这就相对消除了教育不公的问题。
3、可以整体提高中国中青年劳动者素质。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起码得具有高中文化程度。
4、“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的日本。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能带来更高的利益,也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Ⅲ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广东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过四成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这5个省份提升多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吉林、新疆、海南、内蒙古和湖北13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过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别达到11.81年和11.29年。
这三大直辖市位居前三,主要与城镇化率高有关。作为城市经济体,这三地的城镇化率均早已超过80%,三地的教育基础雄厚,因此整体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较高。
三大直辖市之外,东北的辽宁、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陕西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化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影响了受教育水平。
以东北为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间比较早,东北当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教基础很好,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较少。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的城镇化比较晚,加之高教基础比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较短,因此整体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过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后来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产业结构中,轻纺工业十分突出,这些产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凭要求较低,加上高校资源较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山区比较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较晚,再加上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率较低。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较大的前5个省份为:西藏(1.5)、贵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云南(1.06)。
广东大学文化人口占比为何不高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 亿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
北京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达到了41.98%,这一占比在全国遥遥领先。一方面,北京不仅城镇化早、城镇化率高,而且高教资源实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以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引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为主。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可称为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这一产业一直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门方向。北京市四经普结果显示,北京在该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高达138.9万人,相当于沪深之和。其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
另一大强一线城市上海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国第二。作为我国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证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进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过七成,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名列前茅。
Ⅳ 浙江人均受教育年限哪里查
这个你自己估计一下就可以了,也许没有这样的数据呢?
Ⅳ 浙江政治与经济
.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比较。1982年所选样本城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较大,用STDEV函数分析,样本的标准差为0.354506,其中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是杭州市,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6.091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低的是丽水市,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5.167年;宁波、金华、衢州、湖州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分别为5.901,5.732,5.437,5.343年。
从1982到1990年所选样本各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都有较快的增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丽水市,1990年丽水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82年相比增长了46.778%,其次依次是衢州(42.395%)、湖州(37.020%)、杭州(34.734%)、金华(33.304%)、宁波(31.418%)。从1982年到1990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我们国家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1990-2000年期间,浙江省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只有轻微增长,仅仅增长了0.1%,在所选的样本城市中,杭州、宁波、金华、湖州2000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90年相比,基本上持平,丽水和衢州两市2000年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90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小学根据前面的统计数据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到Lnk、Lnh拟合系数及R2。从表中R2值可以看出各样本的拟合优度都较好,参数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回归结果分别测算六个所选样本城市和浙江省总体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利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杭州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分别为0.83和0.17,宁波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91和0.09,金华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75和0.25,湖州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82和0.18,丽水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68和0.32,衢州的人力资本弹性为0.77和0.23,浙江省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分别为0.76和0.24。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来推动的。经济相对发达的杭州和宁波在浙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济增长同样是由物质资本推动的。宁波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解释变量。杭州的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均值在浙江省都是最高的,然而杭州的物质资本弹性同样较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衢州和丽水由于其物质资本存量增速较慢,因此,和其他城市相比,
、初中、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大学的入学率没有较大提高目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仍是以物质资本推动的,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浙江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潜力,对于浙江省来说不仅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具体措施有:
1.重视基础教育。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大对教育,尤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从我们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即便是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杭州市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8.214年,而2000年浙江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34年,这就说明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没有完成,还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入。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始普及15年教育,这些措施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重视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快速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一个捷径。政府要消除对引进人才不利的因素。杭州市从2000年开始已经放开了外地人进杭州的政策,最近几年杭州市为留住人才杭州也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建设人才公寓等。然而由于这些数据不易获得,而且还有一些在杭州工作但是没有统计的人数,因此,我们的模型没有包含这一因素。但是这并不表示引进人才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没有关系。
3.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弥补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而且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极为发达,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我们培养人才,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还可以学习国外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
+自己的敢想
Ⅵ 1989年杭州市的总人口是多少
大约510万人口,包括目前萧山桐庐淳安等等在内的的各大县市区。其中六大主城区大约120万人口(当时还有半山区,后和拱墅区合并,后来就成为了五大主城区)。年鉴统计里有,比较权威。
Ⅶ 浙江经济发展论文
.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比较。1982年所选样本城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较大,用STDEV函数分析,样本的标准差为0.354506,其中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是杭州市,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6.091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低的是丽水市,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5.167年;宁波、金华、衢州、湖州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分别为5.901,5.732,5.437,5.343年。 从1982到1990年所选样本各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都有较快的增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丽水市,1990年丽水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82年相比增长了46.778%,其次依次是衢州(42.395%)、湖州(37.020%)、杭州(34.734%)、金华(33.304%)、宁波(31.418%)。从1982年到1990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我们国家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1990-2000年期间,浙江省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只有轻微增长,仅仅增长了0.1%,在所选的样本城市中,杭州、宁波、金华、湖州2000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90年相比,基本上持平,丽水和衢州两市2000年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1990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小学根据前面的统计数据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到Lnk、Lnh拟合系数及R2。从表中R2值可以看出各样本的拟合优度都较好,参数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回归结果分别测算六个所选样本城市和浙江省总体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利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杭州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分别为0.83和0.17,宁波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91和0.09,金华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75和0.25,湖州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82和0.18,丽水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为0.68和0.32,衢州的人力资本弹性为0.77和0.23,浙江省的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分别为0.76和0.24。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来推动的。经济相对发达的杭州和宁波在浙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济增长同样是由物质资本推动的。宁波作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解释变量。杭州的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均值在浙江省都是最高的,然而杭州的物质资本弹性同样较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衢州和丽水由于其物质资本存量增速较慢,因此,和其他城市相比,、初中、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大学的入学率没有较大提高目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仍是以物质资本推动的,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浙江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潜力,对于浙江省来说不仅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具体措施有: 1.重视基础教育。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大对教育,尤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从我们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即便是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杭州市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8.214年,而2000年浙江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34年,这就说明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没有完成,还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入。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始普及15年教育,这些措施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重视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快速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一个捷径。政府要消除对引进人才不利的因素。杭州市从2000年开始已经放开了外地人进杭州的政策,最近几年杭州市为留住人才杭州也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建设人才公寓等。然而由于这些数据不易获得,而且还有一些在杭州工作但是没有统计的人数,因此,我们的模型没有包含这一因素。但是这并不表示引进人才对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没有关系。 3.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弥补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而且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极为发达,有条件的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我们培养人才,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还可以学习国外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 +自己的敢想
Ⅷ 中国义务教育多少年
中国义务教育是十二年。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社会各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伍中信提交《关于加强对高中贫困生扶助,逐步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提案,呼吁建立高中贫困学生援助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只到初中阶段,因为相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收费较高,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无法进入高中学习。”伍中信急呼,在总结深圳、珠海、浙江等地十二年义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8)浙江人均受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已有一些地区成功试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温秀玲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尽快立法以保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温秀玲说,我国自1986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大大增加了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人口整体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行义务教育止于初中,让一些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无法继续接受教育,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翟志海表示,近几年浙江、广东、河北多地都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取得很好反响,这表明可以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代表们建议,首先要切实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其次,应分步骤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说:首先要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让读不起高中的农村孩子受益,其次是随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城市地区首先要保障家庭困难者免费入学,时机成熟再将高中免费教育推广到全部城市地区。
Ⅸ 浙江经济发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