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原油期限结构

原油期限结构

发布时间:2021-07-22 23:23:42

㈠ 公司战略、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怎样划分

从3个方面划分公司战略、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

一、从三者的概述划分:

1、公司战略的概述:即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

2、中长期计划的概述:指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

3、短期计划的概述:指社会主义国家编制执行的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为期1年或1年以内的计划。

二、从三者的内容划分:

1、公司战略的内容: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

2、中长期计划的内容:规定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

3、短期计划的内容:包括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以年度计划为主要形式。

三、从三者的目的划分:

1、公司战略的目的:依据本身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

2、中长期计划的目的:目的在于组织活动能力的再生和扩大,其执行结果主要影响组织的发展能力。

3、短期计划的目的:短期计划具体贯彻实现中期计划的各项要求,是中期计划与现行活动之间的纽带。在中期计划分列年度指标的情况下,年度计划的制订则比较简单易行。

㈡ 全球原油定价体系由哪三个核心环节构成

第二阶段:“七姐妹”时期。

第二阶段是1928年到1973年,这一阶段由国际性的卡特尔“七姐妹”控制着石油市场的价格。开始的标志是1928年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在苏格兰签订的《阿奇纳卡里协定》,后来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这个协定。协定为了防止寡头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划分了各协议签订方的市场份额,并规定了石油的定价方式。即,无论原油的原产地,其价格均为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目的地的运费。后来由于中东地区原油产量的增加,以及欧洲市场对原油定价标准的不满,增加了波斯湾离岸价与目的地运费之和的标准。

“七姐妹”通过该协定将油价长期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标准,极大地侵害了石油资源国的利益。石油资源国的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石油卡特尔组织进行了公开谴责,并开展了广泛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在双方力量的抗争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应运而生。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五个国家表决成立了OPEC,并于1973年单方面宣布收回对石油的定价权。

第三阶段:欧佩克时期。

第三阶段是1973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原油价格由欧佩克控制。欧佩克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控制油价,消除不必要的价格波动,保障产油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维护产油国的利益。在1973年之后的10年中,欧佩克成员国逐步实现了对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并采用了直接固定石油价格的策略。欧佩克以沙特阿拉伯34°轻质油油价作为基准油价,不同的石油之间有一定的差价,而欧佩克所有成员国需要放弃石油产量的自主决定权来维持这种价差体系的稳定。在此阶段,石油价格从最初的每桶3美元逐渐提升至30美元以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将石油利益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至石油资源国。这一时期,欧佩克的成员国也由最初的5个扩展至13个,与今日的规模已无太大差别。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的高油价导致了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和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加之欧佩克之外的产油国石油产量的提升,欧佩克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采取了降低价格、保护份额的策略。这一时期,欧佩克首先通过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价格战”维护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并迫使非欧佩克成员国妥协同意削减石油产量,欧佩克成员国内部也重新确立了配额制度。然而原油的减产导致油价再度上升,这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石油贸易大量从长期合约转向现货市场。而现货市场的不断壮大,渐渐削弱了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

此后直至2004年,欧佩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采取直接设定目标油价的策略,期间也对目标油价两次进行向上调整,但除去通货膨胀,目标油价并没有显著上涨。由此可见欧佩克对油价影响力的降低。

21世纪初,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欧佩克实际油价已远高于目标油价,其定价策略不再适应市场需求。2005年1月,欧佩克正式放弃了对石油价格的直接干预,并在其后逐渐放松了成员国之间的配额制度。这一阶段,欧佩克主动采取维持石油供给市场适度紧张的战略,加之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一直偏紧。

虽然欧佩克提出,他们仅在确定石油价格上涨是出于供需不均衡而非投机因素时,才通过增产抑制油价上涨,但其产出的增加并不足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需求,其实质已失去抑制油价上升的能力。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状况仍严重依赖于石油出口收入,在油价下跌时,成员国并不会通过减产维持油价,而是采取增产这种竞争性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不断下滑,至今已无直接的控制能力。

第四阶段:“交易所”时期。

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现货市场的交易为国际原油的主要交易形式。现货市场形成之初只作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场所,故也称为剩余市场。但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交易量从长期合约市场大量转移到现货市场,现货市场的价格开始反映石油生产的成本及边际利润,具有了价格发现功能。目前,国际上有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和新加坡四大现货交易市场。

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主导的定价体系之下,国际原油市场采用的是公式定价法,即以基准的期货价格为定价中心,不同地区、不同品级的原油价格为基准价格加上一定的升贴水。

公式表达为:P=A+D,其中,P为原油交易现货市场的结算价格,A为基准价格,D为升贴水。目前有两大国际基准原油,即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Brent)。公式定价法是将基准价格和具体交割的原油价格连接起来的机制,其中的升贴水是在合约签订时就订立的并且通常由出口国或资讯公司设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定价法可以用于任意合约,无论是现货、远期,还是长期合约。

历史上,WTI原油在国际原油市场上一直占据着更加核心的地位。这是由于WTI主要反映美国市场的原油供销以及库存状况。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话语权,并且北美地区一直是最大的原油消费区,也是重要的原油生产区,加之WTI原油的质量好于布伦特,更适于石油生产,因此WTI价格的变化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WTI也更适合作基准原油。

不过,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欧亚和中东地区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基于布伦特的定价体系日趋完善,其影响力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基准原油。国际上近70%的原油交易均以布伦特为基准原油。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发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中也首次用布伦特代替WTI作为基准原油。

虽然在2013年5月,基于布伦特的普氏定价体系受到了来自欧盟委员会的调查,因为其类似于Libor的报价系统使普氏价格有被操纵的可能,即普氏价格不能公允地反映国际原油供需的基本面,市场也有猜测WTI可能借此重新树立自己的风向标地位。但考虑到普氏定价体系有现货市场庞大的交易量作为支撑,我们仍需要深入了解普氏价格体系。

普氏价格体系简介

普氏价格体系是以布伦特为基准原油的价格体系,其提供的价格包括即期布伦特(Dated Brent)、远期布伦特、布伦特差价(CFD),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的报价参考。其报价体系类似于Libor,依据主要石油公司当日提供的收市价并进行综合评估得到。

下面介绍与原油现货定价紧密相关的几种价格。

1.北海原油。

普氏价格体系所使用的布伦特原油指的是北海地区出产的原油,是布伦特、福地斯、奥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取四种原油首字母为BFOE)的一篮子原油。在普世定价体系形成之初,布伦特原油被认为是北海原油的代表,只将其价格作为基准油价。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布伦特原油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1世纪初,布伦特油田产量已经衰减到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在2002年,普氏价格体系采用了布伦特、福地斯、奥斯博格(简称BFO)的一篮子油价;在2007年,又加入了埃科菲斯克,形成了BFOE。但出于习惯,我们今天仍用布伦特原油指代BFOE。

采用一篮子原油作为基准原油有利于扩大基准价格的市场基础,但由于这些原油的质量不一,其中福地斯、奥斯博格的密度较小,含硫量较低,质量高,埃科菲斯克质量较低,而这些原油都可以用于远期和期货交割,这就导致BFOE的卖方更倾向于交割低品质原油,如埃科菲斯克,而非高品质原油。

为了激励卖方更多地交割高品质原油,普氏价格体系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引入了品质折扣系数(de-escalator)和品质溢价因子(quality premiums)。品质折扣系数是指,当卖方交割的原油含硫量超过0.6%时,每超0.1%的硫分,卖方需要向买方支付60美分/桶。

与品质折价相反,品质溢价是指,在接收到较交易时所保证的品质更高的原油时,原油买方须向卖方支付作为回报的费用。对于奥斯博格、埃科菲斯克两种高品质原油,品质溢价因子是估价公布日前两个整月内,该两种等级原油与BFOE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原油之间的净差价的50%。

2.即期布伦特。

即期布伦特是一个滚动估价,它反映估价当日起10—25天的BFOE现货价格(周一至周四的估价是估价发布当日起10—25天装运的即期布伦特现货,周五的估价是估价发布当日起10—27天装运的即期布伦特现货),此处的10—25天被称作估价窗口。由于原油的运输和储存的特性,原油的立即交割并不经常发生,这就使得原油现货市场具有一定的远期性质,估价窗口期由此产生。25天的惯例源于在实际操作中,卖方须在交割前提前25天通知买方船货的装运期。所以,虽然即期布伦特通常被认为是现货市场的价格,但它实际反映10—25天的远期价格。

最初,普氏采用的估价窗口是7—15日,与布伦特原油的估价窗口一致,但其他的北海原油品种的估价窗口均长于布伦特原油。随着布伦特原油产量的下降,为了使普氏价格更贴近北海市场的惯例,普氏将估价窗口增加至10—21天。随着布伦特产量的进一步下降,于2012年6月,普氏价格体系将窗口期进一步扩展至10—25天。

另外,即期布伦特反映的是BFOE的一篮子油价,这并不是四种原油价格的代数平均数,而是通过对最具竞争力的品种赋予最大的权重而更好地反映最具竞争力品种的价格,以确保估价反映供需基本面。

3.远期布伦特。

远期布伦特是最早出现的布伦特金融工具。布伦特远期是一种远期合约,在这个合约中会确定未来具体的交割月份,但不会确定具体的交割日期。布伦特远期的报价一般是未来1—3个月,如5月会有6—8月的布伦特远期的报价,这些报价是合约确定的、针对具体交割油种的报价。

4.布伦特价差合约。

布伦特价差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tial,简称CFD)是一种相对短期的互换,其价格代表了在互换期间内,即期布伦特估价与远期布伦特价格之间的市价差。普氏能源资讯提供未来8周的CFD估值,并在每周定期评估。市场上也有公开交易的一月期和两月期的CFD。

CFD通过将互换期间内即期布伦特与远期布伦特之间随机的市价差转换为固定的价差,可以为BFOE现货头寸的持有者对冲即期布伦特市场的风险,也可以用于投机。

以布伦特为基准价格的原油现货定价

依据公式定价法,原油现货的价格为基准价格加上一定的差价。在普氏价格体系中,基准原油为布伦特,基准价格为即期布伦特,现货价格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除了要加一个合约规定的差价外,还要加上现货升水或减去期货升水。其中,期货升水或现货升水的数据由CFD市场提供。

例如,一宗交易确定的升水为1.00美元/桶,交易确定在一个月之后完成,则在今天这个时点,这宗交易的现货价格(在今天这个时点,该价格为远期价格)为当前的即期布伦特价格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再加上1美元升水。

实际上,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即远期布伦特,就是由即期布伦特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得到的。因此,上述定价方法也可以理解成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加上不同品种的差价。利用即期布伦特和CFD的报价信息,就可以得到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原油有不同的估价窗口和平均计价期(习惯上,原油现货在装船后的一定期限内定价,这段期限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计价期),故普氏价格体系针对不同的原油品种,提供了相应期限的即期布伦特价格。不同品种的对应期限如表1所示。以地中海品种为例,普氏价格体系会为每笔交易提供即期布伦特13—28日的价格,加上这笔交易对应的CFD价格,再加上一定的差价,就得到了这笔交易的现货价格。

另外,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期货合约交易量大,也常被用作基准价格。布伦特期货合约到期交割时,是根据布伦特指数进行现金交割的,而布伦特指数是根据远期价格得到的指数。也就是说,布伦特期货的价格会收敛于布伦特远期的价格,而非布伦特现货的价格。

虽然布伦特期货合约并不进行实物交割,但持仓者可以通过期货转现货(EFP)将该头寸转化为现货头寸,即远期头寸或25日现货头寸。EFP的价格是由互换双方决定的。EFP将布伦特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联系了起来。

普氏价格体系提供了EFP的远期价格估值,反映了对应交割月份期货和远期之间的差价,联系了期货和远期市场。因此,以布伦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格的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加上EFP差价,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最后再加上合约规定的差价。

㈢ 年石油供需形势分析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增势明显,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产量增幅有限。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不能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一段时期内,满足国内需求势必依靠大量进口国外石油资源。因此,加强石油供需形势研究,为国家制定能源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保障我国石油持续、有效供应,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石油资源状况

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截至2009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17亿吨,比上年增加0.1%;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还可供开采45.7年左右。世界石油储量分布相对集中,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表1)。石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是中东、欧亚大陆、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6.6%、10.3%、9.6%和14.9%。其中,欧佩克石油储量为1404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20%;其次是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10%、9%、8%和7%,以上6个国家石油储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7%。

表1 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及分布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注:*表示储采比不详。

(二)我国石油资源状况

我国石油储量相对匮乏,储量增长缓慢。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1.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9%,人均占有储量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致使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按目前开采水平,我国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可供开采12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新疆和渤海、南海等近海地区。其中,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北、陕西5省(区)和渤海地区合计占全国储量的73%(表2)。从具体油田来看,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大庆、胜利、天津、长庆、新疆、吉林和辽河,这7大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

表2 2009年我国石油储量及分布单位:万吨

(1)①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0年)通过消费强度法、人均对比法和部门分析法得到的结果经综合评估后得到;

(2)②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9年)《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代表没有预测数据。

2.小结

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还刚刚起步,实质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对能源的强劲需求是毫无疑问的。与此同时,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已出现总量递减趋势,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和增长将主要依靠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产。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产量增长十分有限。

(周海东)

㈣ 经济学!简单的,100分!

1,联储提高利息,一般是用来抑制经济过热的。
产生的后果是信贷紧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降,
这一阶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会处于观望期:等待物价下降

2,杠杆率即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应出公司的还款能力。一般来说,投行的杠杆率比较高,美林银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在2007年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则源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在很长时期内实施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上涨了1.24倍。[1] 在低利率与房价持续上涨背景下,由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缺位,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不过,上述繁荣建立在假定美国房地产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脆弱基础上。 当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从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6月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触发了流动性危机。这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2008年2月,英国北岩银行被英国政府国有化,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第一家被国有化的金融机构,也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传递至欧洲。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对贝尔斯登的救援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强化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 2008年9月是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意味着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没有实施救援。美国政府听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场关于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预期,直接造成美国短期货币市场崩盘。由于短期货币市场是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美国投资银行的覆灭变得不可逆转。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周内,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银行收购,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上煊赫一时的五大投行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出现严重亏损,最终被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并实施国有化,这标志着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场开始崩溃。在2008年9月,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面蔓延至欧洲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危机正式由国别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危机。
金融市场的危机也通过财富效应、信贷紧缩、切断企业融资来源等渠道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从2008年第2季度起,欧元区与日本经济进入负增长;从2008年第3季度起,美国经济进入负增长。三大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集体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实现1.3%的负增长,这是全球经济自二战以来的首度萎缩。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3.8%,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仅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种危机重叠发生:一是以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爆出巨额资产减记(不过09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相关银行盈利状况有所好转);二是美国对冲基金行业从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规模的投资者撤资行为;三是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仍在不断下滑;四是中东欧国家很可能爆发因为外资抽逃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目前已经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金融市场重现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仍处于深化与扩展的过程中。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很难清晰划分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原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往往交叠在一起。例如,房价下跌从2006年6月起延续至今(美国房价指数迄今为止已经下跌了30%[3]),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从2007年8月起延续至今,股市下跌从2007年10月起延续至今,实体经济衰退从2008年第3季度起延续至今。因此,我们只能用标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机构破产)的发生来大致描述金融危机的演进。
二、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要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就离不开对美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与评价。下面我们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个层面来分析美国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后果。 表1总结了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出台的财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亿美元的减税、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方案、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营的坏账银行等。简单计算,美国政府财政救市方案的金额已经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帮助金融机构纾困的具体措施(包括注资、剥离问题资产、为金融机构负债提供担保等),也包括提振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社会公共支出等)。现在要全面评价财政救市方案的效力为时尚早,但相关政策的出台至少缓解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下滑。 美国政府巨额财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后果,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飙升,以及为财政融资的压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平均为4270亿美元。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发行国债是美国政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图1所示,自1990年以来,美国历年的国债净发行额与财政赤字水平大体相符,这表明美国政府主要用增发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自1996年以来,每年国债净发行额均高于财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一直稳定在5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则飙升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计,要为巨额财政赤字募集足够资金,2009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额将至少达到2万亿美元。 2008年年底美国国债市场未清偿余额约为10.7万亿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万亿美元的国债发行,相当于市场上新增20%的供给。如果对美国国债需求的增长跟不上国债供给的增长,美国政府必须提高新发国债的收益率,而这会压低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将遭受严重损失。[5] 然而现实情况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总体而言仍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3%,而3个月国债收益率低于0.20%。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主要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国际资本在危机时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应有关。一旦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配置风险资产,大量的资金将从美国国债市场撤出,这可能显著推高国债市场收益率并压低国债市场价值。 表2归纳了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的应对方案。美联储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降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一年半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过各种信贷创新机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期限拍卖贷款(TAF)、针对交易商(投资银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贷款(PDCF)、针对商业票据发行者的商业票据贷款(CPFF),以及针对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者的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三是所谓的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证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关证券包括国债、机构债与MBS。 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无论是反映短期货币市场融资成本的TED息差,还是美国居民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与危机爆发初期相比都显著下降。然而,美联储货币政策也造成了两个明显后果:后果之一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不断上升。如图2所示,从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总规模由9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2.2万亿美元左右。总资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通过各种创新机制提供的流动性贷款显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机制以来,美联储流动性贷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万亿美元。自美联储实施定量宽松政策以来,美联储直接持有的证券数量也有所上升;后果之二是美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大幅飙升。由于美联储的资本金没有发生变动,因此资产负债表总体规模的上升实际上意味着美联储负债的上升。如图3所示,在美联储各项主要负债中,流通中现金的规模大致稳定在9000亿美元左右,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则由2008年9月初的200亿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亿美元。 尽管美联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贷款的增加目前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但这主要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尚未结束、风险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贷现象有关。一旦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结束并重新开始放贷,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内显著上升,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一旦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开始反弹后,美联储不能及时抽回流动性,那么美国很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事实上,尽管美联储账面上有大量证券,但其中国债数量有限,故而通过出售国债能够收回的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创新信贷机制积累的其他种类债券很可能短期内无人问津,这意味着短期内美联储抽回流动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内美国爆发通胀与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较大。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要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营坏账银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资者的参与,从而为坏账银行的运营提供足够资金?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何时结束?美国金融市场何时开始反弹?美国国债市场的火爆行情何时结束,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是否会持续追捧美国国债?美元汇率是否以及何时会反转?一旦市场反弹,美联储能否及时抽回流动性,从而避免恶性通胀的爆发?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何时止跌反弹?
尽管我们尚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满意回答,但我们相信,危机演进的某些中长期方向是比较确定的。以下我们将就全球金融市场、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与全球通货膨胀状况等方面作出预测。 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尚未见底。尽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高盛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超出市场预期,但这些金融机构在2009年的业绩可能有所反复。金融机构将会继续披露坏账,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仍会继续,金融机构也会继续寻求政府或私人部门的股权投资。如果大型商业银行情况恶化,不排除美国政府进一步实施国有化的可能性。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撤资行为并未显著减弱,如果短期货币市场仍不能恢复正常运转,则2009年春季可能出现对冲基金大面积解散清算的现象。随着实体经济增长前景的恶化,美国公司债市场可能爆发新的危机。欧洲金融机构对问题资产的披露远没有美国同行充分,这意味着欧洲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6] 一旦中东欧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国家拥有大量信贷头寸的西欧商业银行将出现更多坏账。然而,尽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场很难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系统性危机,这是因为投资者的预期已经显著下调,很难发生打破投资者预期从而引发恐慌性抛售的恶性事件。我们预计,美国金融市场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触底,逐步恢复正常的投融资功能。 实体经济的恢复则要缓慢的多。从目前世界各国出台的救市方案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美国居民并没有显著压缩消费,而中国居民并没有显著扩大消费,这意味着美国当前经常账户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7] 一旦实体经济反弹、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也是如此。从短期来看,美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复正增长。但要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反弹将会晚于美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是否重新强劲。受4万亿人民币投资方案(重点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与银行信贷飙升刺激,中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反弹。但由于居民消费持续疲弱、刺激投资可能进一步形成过剩产能、信贷飙升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续疲软,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中期内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如果全球范围内刺激政策运用不当,各国政府缺乏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魄力以及协调各国宏观政策的远见,整个世界经济都可能呈现出W型走势,即短期内显著复苏,中期内不容乐观。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当然,如果世界经济重返通胀,其根源可能不在于全球需求的强劲复苏,而在于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如前所述,我们很难说服自己,“直升飞机上的伯南克”能够在市场反弹之际迅速抽回流动性,因此当前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来通货膨胀的种子。一旦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结束、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配置风险资产、银行重新开始放贷,这意味着货币乘数短期内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础货币没有相应削减的情况下,这将加剧经济体中的通胀压力。随着大量资金流出美国国债市场并重新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可能大幅贬值,从而推动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伴随着总需求的持续不振,我们就不能排除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可能性。

㈤ 石油天然气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

这里所讨论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期延误,经济或财政损失或获利,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失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是由从事某一特定行为过程相联系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一)如何进行风险分析

虽然风险分析通常是定量的,必要时可测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但风险分析最关心的是对可能发生什么和应该发生什么的理解。作为开发和沟通这种理解的桥梁,结构性的文字模型是非常有用的,当风险的本质和相关的响应可能会引起混淆和误解而又没有统一的定义时,使用结构性的文字模型尤其重要。

实用高级的风险分析包括很多相关的因素,有模型、方法和计算机软件,还包括许多技巧性的无形因素,比如方法的设计、专家的经验和研究队伍的管理等。

1.风险分析模型

风险分析涉及不确定因素及相应的后果。评价风险因素对项目的综合影响时,风险分析模型决定了概率及其分布形式,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风险分析的目的。

没有全能的单个风险分析模型,一些模型非常简单,有一些模型又相当复杂。比如有的模型不仅体现了事件和行为的不确定性,而且与对不确定性及其后果做出的响应有关。一般说来,从简单的模型入手是明智之举,再逐步复杂化,而且只有当花费有效率时才值得这样做。

下面将讨论一个非常简单的初始模型和计算程序。它涉及两个相继发生行为的联合期间分布,这两个相继发生的行为具有独立的、单个期间分布。

2.初始模型及其计算程序

一个铺设海上输油管线项目的设计被指定为一系列活动中的第一项,i=1,2,…,n,与之相关的时间为D,概率为Pr(D1),见表7-2所示。

表7-2所示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不值得做更多详细分析的不确定因素,并由此引起了表7-2所示的普通轻微的不对称形状。

可用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对这一不确定性进行解释,一种方法是如图7-7中的概率树形图所示的离散分布;它的另一种形式是简单实用的密度函数和累计概率分布函数所表示的柱状直方图。

表7-2 设计时间D1分布的表格形式

图7-7 表7-2中设计分布的概率树形图

解释这一不确定性的另一种方法是一种连续分布,即由图7-8所表示的以概率密度函数形式表示的矩形直方图。可供选择的另一种通常更为方便的形式是图7-9所示的多边形累计概率函数图。

图7-8和图7-9的等价概率图形式确保了4.5到5.5,5.5到6.5,6.5到7.5各组内的期望值正好与5,6和7这些组标相应,并为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之间提供了相容性。光滑曲线也许可作为图7-8和图7-9形状的近似,反之亦然。

图7-8 表7-2矩形直方图概率密度表示

图7-9 表7-2的累计分布的阶梯形图

跟随在与表7-2相联系的设计活动之后的活动可能是由表7-3确定,而又假设与表7-2相关的采购活动。

表7-3所表示的不确定性或许受制于两个供货商,由于公司的决定超出了项目组的控制范围,因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使用这两个供货商。A供货商可能与一个具有虚假确定性的3个月的采购过程相联系,而B供货商可能与一个具有虚假确定性的5个月的采购活动相联系。分别将3个月和5个月理解为2.5到3.5个月和4.5到5.5个月。D2=4时,其概率Pr(D2)=0.1,反映出这种对于A供货商过于缓慢而对于B供货商又过于迅速的情况出现的机会很小。

表7-3 设计时间D2分布的表格形式

虽然确定概率时将表7-3理解为一种连续分布非常重要,但同表7-2的情况相同,等价的离散概率树形图(图7-7)是考虑计算问题的基础。将图7-7中的每一分枝都加入树形结构则形成了图7-10所示的两级概率树形图。D1有3个分枝,而每一分枝又与D2的3个分枝相联系。

用常用的形式可从概率树形结构中得到Da=D1+D2和Pr(Da)的值,如图7-10所示。采用Pr(D1)和Pr(D)共同区间的形式,可简化得到表7-4 所示的表格形式,每一种D1和D2的组合均被考虑在内,联合的概率形成了“计算”一栏,该栏中相同的Da值被加在一起。按照马尔克夫(Markovian)的观点,如果没有必要单独记住D1或D2。则我们可选择只记住它们的和Da

图7-10 独立期间加法的概率树

表7-4 设计加采购的计算方式(Da=D1+D2)

(二)模型的推广

1.计算过程

若假设D1和D2为图7-7所示的离散分布形式,则表7-4中Pr(Da)无计算误差。然而,若D1和D2假设为图7-8和图7-9所示的连续分布形式,则会包含有计算误差。原因是,假如D1=5,加上D2=3,则有Da=5+3=8,应落在范围为4.5+2.5=7到5.5+3.5=9的三角形概率密度分布区间内,而不是落在范围为7.5到8.5的矩形分布区间内(图7-11)。这一点通过函数积分或有限差分法可以很容易地展现出来。在表7-4的概率计算过程中,每一种配置都含有相同的误差。大部分误差被消除,但仍有一些保留了下来,如图7-12所示。有许多方法可以减少误差,最简单的是增加用于计算的单元数。计算误差是单元数的减函数,衰减很快,如图7-12所示。大多数通用的方法是采用包括所有概率配置在内的适当的积分方法。例如,图7-11和图7-12中的校正结果可通过重新配置表7-4中的概率乘积来获得。由于存在与先前的计算结果相关的不一致性,因而使得该方法复杂化,因为先前计算时采用的是阶梯形而不是矩形密度形式。然而这种由于不一致性引起的偏差可在积分过程中通过截去分布尾部的方法测量出来,并进行补偿。在项目的计划中,概率小于0.001的分布尾部没有实际意义,因而舍去。

图7-11 与两个单元有关的误差

图7-12 与完全分布相关的误差

独立分布加法的可控区间(Controlled Interval,CI)程序合并成这套通用方法。表7-4所示的公共区间只是作为简单的特例。在简化的CI计算中,可清楚地识别计算误差,因而误差是可控的,并可在任何根据计算工作量和计算精度的有效测量级别上将误差减小到零。

2.描述过程

与概率分布特性有关的误差通常远远大于最粗糙的计算处理所引起的误差。在实际中,如果使用表7-2和表7-3所示的公共区间形式,通常要4~20个更多数值用来更详细地表示不确定性。权衡了描述工作及其优点后,可以达到任何要求的精度。适宜的计算机软件通常使用30到50个单元。根据任何方便适宜的分布函数及相关的参数,也可得出较详细的描述。如可使用由最小、最大和最可能值确定的B分布。

表7-2和表7-3所示的可控区间形式的公共区间可能是不严格的。例如,在通常的CI计算过程中,为了达到不牺牲分布尾部所表达的精度而又要减少计算机内存的占用和计算的要求,可用较宽的区间代表较小的概率。这种简化依靠的是尾部值的精确表达。然而通常认为,这与其给项目计划带来的复杂化相比,太不值得。

即使在描述目的可以忽视的情况下,不相等区间的可控性也是不严格的,而且将使得计算和解释更加复杂,且没有任何好处。当有必要放弃图7-8和图7-9的连续分布解释,甚至在整个可控区间内考虑时,只有被约束在某些特定值上的离散选择才是真正的例外。

从上述观点来看,CI方法的一般原则在控制描述误差,并将之减小到最低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很明显,它并不能保证完全去除误差,除非采用那种简单地忽略了这种误差存在的主观概率观点,当然本处并不打算推荐该方法。更具体地说,图7-7中Pr(D1)的值相应于D1的一阶概率模型。在二阶模型中,Pr(D1)可能有一个与其有关的取值区间,依此类推。实践证明,不必使用高阶模型。然而,“最佳偏差值隐含于Pr(D1)值是可确定的”这一假设却应常记心中。

3.算子集合

在广义的CI加法过程中,从原理上而不是从实际上进一步推广减法、乘法、除法、最大最小及其他相似的算法是较简单的,对此,这里不打算详述,除了与表7-5描述有关的一个注解之外。这种描述的双峰特性使得两个独立的基本事件非常明显地显现了出来。通常,两个或更多的基本事件不会立刻显现出来。不论这些独立的事件是否会引起多峰分布,都值得对它们进行分别确认和估算,以减少描述误差。用相关事件的概率将这些独立的事件组合起来则需要另一个在实际的计算机软件中很有用的算法:由概率P1,P2,…,Pn引起的权量分布1,2,…,n。

表7-5 交货期限D3月的条件描述

㈥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要素结构分析

赵 旭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油气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以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类别、实施阶段、作业类型及其各自风险特点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全面识别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共14类风险。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以在实施的开发项目为例,构建了14类风险之间的因果结构图,得出项目建设风险、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是项目运营的直接风险,可通过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预防或规避;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为项目运营的间接风险,此类风险虽然不直接影响项目实施,但对项目效益的影响较大,且很难直接通过管理规避,更多的时候属于被动承受的风险;地质风险、资源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属于项目深源风险,产生于项目初期,是所有风险产生的根源因素。依据典型风险事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 国际油气项目 风险识别 ISM(解释结构模型)风险结构 风险管理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il and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ZHAO Xu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Fourteen kinds of risks in th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ereidentified by using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in this paper. Hierarchical relations among risks were hackled by introcing the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t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rojects and intercultural risks are direct risks of projects operation,which can be prevented or avoided by effective measures.Eight kinds of risks containing political risks and economic risks are indirect risks,which can’t be directly avoided through projects management.Although the indirect risks can’t directly impact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they have more influence on projects profits.Geological risks, resources risks and uncontrollable risks are initial risks,which gener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projec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project;risk identification;ISM;risk structure;risk management

1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特点[1]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流程涉及几十道工序、上百门学科,与普通工程项目相比,具有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高、投资规模大和作业环境差等特点,涉及跨国经营,更要体现投资环境、作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资源主权国与投资主体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相比单纯的国内勘探开发,更加复杂,其主要特点如下:

1.1 合同条款相对复杂

资源国在吸引外国公司投资的同时还要保护本国利益,因此通常通过外国投资法、石油法、产量分成协议等方式与投资方进行合作。合同约束条件大体包括:(1)勘探费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外国公司承担,如有商业发现,可以在生产的油气中回收,否则勘探费用沉没;(2)勘探开发区块边界明确,还可能规定特殊的深度或层位,要支付土地租金,有的国家还要求缴纳签字费;(3)项目期限有明确限制,一般勘探期为5~10年(划分为2~3个阶段,每个阶段为2~3年),开发期为10~25年;(4)每个阶段要承诺一定的义务工作量,如地震勘探公里数、探井数(进尺数)和勘探投资金额;(5)每个勘探阶段结束后,都要退回一定比例的勘探面积,同时外国公司有权结束合同;(6)如有商业性发现,要向主权国申请生产合同,主权国有一定的参股权;(7)一旦发现油气田并投入生产,资源国可能要求上缴矿区使用费、所得税和附加利润税,还可能对原油出口、设备进口、外汇出口等有所限制;(8)可能有雇佣当地劳动力的规定和资助当地社会的规定;(9)有些国家还有国有化的法律条文。

1.2 项目选择相对复杂

国外油气项目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盆地和区块,需要全面分析优劣后进行综合评价。要对待选区块的地质、资源条件进行比较和筛选;要考虑油气发现后的生产状况,结合区块所在国的财税条款考虑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作业条件、市场条件、政治环境等影响因素。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评价它的有利方面,看到某个区块的资源远景,而且要避免 “只重资源,不顾效益” 的盲目投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科学考虑或者忽略,都有可能增加项目的风险。

1.3 工作量投入相对谨慎

相对国内的勘探开发投资,国际项目需要严格遵循效益观念,十分强调勘探开发程序,尽可能少投入工作量,使已投入工作量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勘探作业与地质评价交替进行以便及时作出勘探决策。油气发现后,仍然要谨慎投入工作量,每项勘探作业后都要对油气田的资源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当油气田确定具有商业价值后,则要尽可能加快开采速度,以便及时地收回投资,不同于国内强调稳产年限的思路。当然油田开采速度加快必然会加大建设投资,加速油气产量的递减,因此,需要结合效益评价找到合理平衡点。

2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风险特点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从类别方面可分为勘探项目和开发项目。油气勘探项目根据勘探程序可分为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3个阶段;开发项目从项目实施过程所处的状态阶段方面主要可分为项目评价期、项目建设期、油气开采期3个阶段,还可能包括弃井恢复期;无论是勘探项目还是开发项目,从作业性质方面可分为作业者项目和非作业者项目[2],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类别

对处于区域勘探阶段的勘探项目来说,对项目地质条件的认识和资源量的估算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尽量避免评价者主观的判断。这是尽量缩小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差距的重要一步。资源量的确定性与否也是整个项目最根源的风险因素,因此,在这个时期地质风险和资源量估算风险是重点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对处于建设期的开发项目来说,每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前一项工作延期,必然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按期开展而使整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不能如期实施,从而使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这个时期,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的风险会成为影响项目整体风险的最直接因素。对于非作业者项目来说,虽然投资主体不承担主要作业任务,但由于勘探开发项目的高风险性,有必要对主体作业方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跟踪,特别是对于深水开采等技术难度较高的作业项目,格外需要密切跟踪分析,从而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作业方的技术方法不当带来的连带损失。此外,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也会给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的风险,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3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结构模型构建

3.1 ISM模型简介

ISM模型即解释结构模型,是1973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关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模型化技术。该模型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列出影响某一系统的各个要素,比较其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根据可达矩阵的分解建立结构模型,最后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3.2 风险ISM模型的建立[4]

1)成立风险结构分析专家组。成立ISM模型实施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从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综合运用风险因素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根据项目的类别、实施阶段、作业类型,全面识别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14类风险。(表1)。

表1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分析[2,5]

2)确定各风险间的关联性,建立关联矩阵。根据各风险间的两两关系,按照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和步骤,可以建立二元关系图(图2)。

图2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二元关系图

根据二元关系图,构建关联矩阵A。关联矩阵A用M×M方形矩阵来表示,M为系统要素的个数。矩阵的每一行和每一列对应图中一个节点(系统要素)。矩阵中每个元素的取值遵循下列原则:要素Si对Sj有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1;要素Si对S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0。即: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以风险因素二元关系图为基础,依据上述原则,构建关联矩阵A如下: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3)建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M反映了不同风险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根据关联矩阵A和布尔运算法则,运用Matlab计算得(A+I)3≠(A+I)4=(A+I)

5,由此得到可达矩阵M=(A+I)4。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4)确定可达集与先行集,进行级间划分。按照ISM方法,要对可达矩阵M进行处理。首先要划去M中完全相同的行及与其相对应的列,本可达矩阵中S2和S7节点相应的行、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S3、S4、S5、S6、S9、S10完全相同,S12、S13、S14完全相同,因此划去S7、S4、S5、S6、S9、S10 、S13、S14,得到可达矩阵缩减后的缩减矩阵M′,然后再按M′中每行元素“1” 的个数多少,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形成右上角元素全为0的缩减矩阵M*。M*中行和列的排列顺序为S12、S11、S3、S2、S8、S1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M*中对角线上的每个单位矩阵(M*中所标示)所对应的全部行因素为一个递阶结构层次。被划去的S13、S14和S12,S4、S5、S6、S9、S10和S3,S7和S2、S8处于同一层级,且为强连接要素。因此,从M*中可以看出,影响项目风险的因素有5层:第一层:S12、S13、S14;第二层:S11;第三层:S3、S4、S5、S6、S9、S10;第四层:S2、S7、S8;第五层:S1

5)作出递阶有向图。这5层因素集中反映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通过对M*分析可绘出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解释结构模型

4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如图3所示,对一个正在实施的油田开发项目来说,起主要作用的风险因素共14个,由缩减矩阵M′经过初等变换得到的M*所显示的结果可知,项目风险结构可分为5个层次,每个层次对项目总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将这5个层次的风险依据可管理性划为3个类别。

第一类是直接风险,包括第一层次的项目建设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以及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人的行为不当可能给项目各方造成损失的风险,而多文化的工作环境使得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难度增加。因此,这3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尤其是对于勘探项目,存在一旦失败则前期投资沉没的巨大风险。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类是间接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会通过合同来传导。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油价的波动,会促使资源国调整合同分成条款来约束投资者的超额收益,资源国与财税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变动和由政权更迭、内部和外部战争导致的政治风险可能导致合同财税条款的变更甚至项目搁浅;来自国际或资源国同行业公司的竞争,可能使合同约定的获利条件更加苛刻。上述风险除突发性政治事件可能导致项目中止外,其他风险的作用效果都是通过影响项目合同的执行,进而影响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增加了项目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上述6类风险加上合同风险又会对项目的推进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

第三类是深源风险,是较难通过管理和研究规避的客观风险,主要由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组成,而地质认识方面的不确定性,又是导致这3类风险的根源,更是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系统风险的源头。这4个风险因素属于自然性风险范畴。表面上看这类风险与项目其他风险的相关性较小,但由于涉及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及勘探开发业务的特殊性,深源风险与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如:主要油气区块的自然灾害可能推高油价,地质资料获取的难度可能增加信息不对称的同行业竞争风险,而技术手段的不恰当及资源估算的不准确又可能直接导致项目失败。

5 风险管理思路[3,6]

以上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明确了影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实施的风险因素的结构特征,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为了消除和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基于ISM模型,提出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如下:

1)地质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处于模型最底部,它们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属于所有项目风险中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风险因素,同时也是可控程度最低的风险,可以全过程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这些风险因素的变化,尽力避免与之相关的风险导致项目最终失利(表2)。

2)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及由此产生的合同风险处于中间层。一方面,它们的风险效果不如直接风险那样常态化地与项目实施关系紧密,无法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这类风险是三类风险中相互关系及传导方式最复杂的一类,但其可控性仍然较深源风险强,可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进行预测和控制(表3)。

表2 常规深源风险的处置方式

表3 常规间接风险的处置方式

3)项目建设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是最直接、常态化的风险因素,但却是可控性最强的风险因素,只要管理者在整个勘探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严格的控制,就可将此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表4)。

6 结 论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具有综合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高、区域性风险大和政治风险高等特点。项目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先进与否、资金雄厚与否,更取决于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水平。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找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将风险解释为直接风险、间接风险和深源风险3类,并总结各类风险的特点,提出常规风险事件的应对策略,使管理者在不能全面兼顾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寻找合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项目经营效率。

表4 常规直接风险的处置方式

参考文献

[1]焦方正.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杨宝君.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徐涛.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1999,19~25.

[4]朱琳,吕本富.解释结构模型的简便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12).

[5]廖鲁海,谢霞.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J].预测,1999,(3):56.

[6]邱克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㈦ 马歇尔计划与石油的关系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凭借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以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美国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苏联可以为欧洲提供大量的石油、矿产等经济建设必需的资源。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能源结构巨变,1950—1960年欧洲消耗煤炭由85%降到47%,石油则从15%上升到51%。经济建设的上游是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消耗的中东石油1947年占43%,1948年占66%,1950年占85%。1948年4月至1952年4月,美国援助西欧的131亿美元中,有13.896亿用于石油。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1952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48%和115%。马歇尔计划原定期限为5年,由于西欧经济恢复较快,到1951年底就提前结束了。这一切得益于中东廉价的石油。

阅读全文

与原油期限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