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规则:入账当月不计提折旧,报废或处置当月照提折旧;
税法规定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 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式,各期计提的折旧额是相同的。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预计净残值)/折旧月数。
4.固定资产类别不同,折旧年限不同。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
2.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折旧年限是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所用的年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按照物理耐用年限,即按固定资产经受物理磨损和自然磨损所能延续使用的时间确定的。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扩展阅读: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也称直线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年折旧率÷12
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12
4、年数总合法(加速折旧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合×100%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12
一般企业使用较多的是直线法。企业计提折旧可以个别计提,也可分类计提。
3. 固定资产类别的计提折旧年限
按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容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回火车、轮答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按上述标准,电脑和空调按3年,发电机按5年。
4.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怎么规则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规则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则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可以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认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按重新确认的折旧办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在定期大修理期间,照提折旧。
相关知识点推荐,能了解查看: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最新规则是啥呢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规则是啥呢
会计知识点解读,考点分析能关注中级会计实务栏目。
关注环球网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怎么规则
5. 固定资产折旧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提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间:
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从固定资产入账的下月开回始提折旧。答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从安装完毕投入使用的下月开始提取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①固定资产原价(成本)
②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报废了还值多少钱)
③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④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使用期间,或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6. 有谁知道如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折旧年限
1.通俗讲平均年限法指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每年提取的折旧相等;年数总和法指每年提取的折旧不等,一年比一年少,具体先计算出年度总和数,再将应提总折旧除以年度总和得相等的若干份,则最后一年折旧为1份,倒数第二年折旧为两份------依此类推.
2.例:一设备原价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残值率5%,总折旧应提10000*(1-5%残值率)=9500元则折旧计算:
(1)平均年限法:
每年=9500/5=1900元
(2)年度总和法:
年度总和=1+2+3+4+5=15
折旧份额9500/15=633.333元
第1年折旧=633.333*5=3166.67元
第2年=633.333*4=2533.33元
第3年=633.333*3=1900元
第4年=633.333*2=1266.67元
第5年=633.333*1=633.33元 企业如何减轻税收负担是每个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结合会计实践,我认为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和选用不同的折旧年限,能起到递延纳税和节税目的。本文就如何选择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使企业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拙笔如下。
一、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税收的影响
目前,会计实务中普遍应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在量上的不一致,影响各期营业成本和利润。这一差异为合理避税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额。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节税额即使在节税总和(相同折旧年限和不考虑税收优惠)相同的情况下,也将产生节税额时间价值的差异。
例:某企业购入一大型设备,成本为100万元,该设备可以使用5年,该企业10年内每年末扣除折旧费以前的年利润总额维持在120万元,假设所得税率为33%,下面就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等三种方法对各年税收的影响作一比较:(见表一)
表一:各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比较(单位:万元)
年
份
平均年限法
加速折旧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折
旧
额
应纳
税所
得额
应纳
税额
折
旧
额
应纳
税所
得额
应纳
税额
与平均年
限法相比
节税额
折
旧
额
应纳
税所
得额
应纳
税额
与平均年
限法相比
节税额
第一年
18
102
33.66
40
80
26.4
7.26
30
90
29.7
3.96
第二年
18
102
33.66
24
96
31.68
1.98
24
96
31.68
1.98
第三年
18
102
33.66
14.4
105.6
34.848
-1.188
18
102
33.66
0
第四年
18
102
33.66
5.8
114.2
37.686
-4.026
12
108
35.64
-1.98
第五年
18
102
33.66
5.8
114.2
37.686
-4.026
6
114
37.62
-3.96
合 计
90
510
168.3
90
510
168.3
0
90
510
168.3
0
从计算结果可知,采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所计提的折旧额是相等的,企业5年内应纳税额是相等的,但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下,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每年所计提的折旧额是不尽相同的,每年的折旧额是呈递减趋势,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而实际中,企业对折旧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获得财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从上表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折旧方法对应纳税总额没有影响,但是在加速折旧法下,企业在第一年、第二年少纳税,使纳税期向后递延,而资金本身具有时间价值,这就相当于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且固定资产价值越大,这笔资金的就越多。
进一步分析看,在相同的折旧年限和不考虑税收优惠的情况下,不同的折旧方法即使在节税总和相同的情况下也将产生节税时间价值的差异。
计算结果可知,采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所计提的折旧额是相等的,企业5年内应纳税额是相等的,但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下,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每年所计提的折旧额是不尽相同的,每年的折旧额是呈递减趋势,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而实际中,企业对折旧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获得财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从上表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折旧方法对应纳税总额没有影响,但是在加速折旧法下,企业在第一年、第二年少纳税,使纳税期向后递延,而资金本身具有时间价值,这就相当于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且固定资产价值越大,这笔资金的就越多。
进一步分析看,在相同的折旧年限和不考虑税收优惠的情况下,不同的折旧方法即使在节税总和相同的情况下也将产生节税时间价值的差异。
从上表计算可以看出,对三种折旧方法下节税额的现值进行比较,加速折旧法的节税额多于直线法,主要原因是加速折旧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的递延交纳,在资金时间价值上获得了实质性的收益,企业相当于取得了无息贷款,企业在两种加速折旧法下分别节约利息支出为24.611-22.518=2.093万元和23.942-22.518=1.424万元。
从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虽然使用较为简便,但却违背了“何时受益,何时计费”的配比原则,而如果用加速折旧法,最大动因是减少所得税的净现值,推迟企业纳税,实现合理避税。虽然企业的纳税总额保持不变,若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越晚纳税就对企业越有利,但是这种折旧方法人为的使会计前期的利润偏低,而使后期的利润反弹,以致使会计信息因计价方法不一致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但在税收筹划时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折旧筹划就是尽量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理论都告诉我们,在比例税率下,如果未来税率不变,且各年收入均衡,则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比较有利,这可以使纳税人在早期计入更多的折旧额,而使税款推迟至晚期交纳,从时间价值看,延迟了纳税支付时间,取得其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在累进税率制中则采用平均年限法有利,可避免利润的波动而提高所适用税率,从而增加税负。从表面上看,由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使用33%的比例税率,但我国对中小企业规定又有: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适用税率18%,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10万元(含10万元)适用税率27%两档优惠税率。这实际上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累进所得税制。
假设某企业购入一台设备原价90万元(不考虑残值),预计5年内每年税前未扣除折旧的利润均为25万元,折旧年限5年,市场平均利率水平10%,采用平均年限法平均每年折旧额为18万元,则这5年每年税前所得为7万元,5年合计纳税7*27%*5=9.45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折旧每年折旧额为30万、24万、18万、12万、6万,则这5年内每年税前所得为-5万、1万、7万、13万、19万,5年合计纳税额为0+1*18%+7*27%+13*33%+19*33%=12.63万元。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税额现值分别为7.165万元和8.392万元。可见无论从税款支付静态总额还是折现值考虑,在比例税率下,也并非采用加速折旧一定有利于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折旧年限长短的选择对纳税的影响
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经验值,使得折旧年限容纳了很多人为成分,这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性,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期交纳,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例某外商企业购买了一台价值为200万元的机器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5—8年,预计净残值8万元,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假设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所得税率为33%。
若按8年折旧期计提折旧,则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为(200-8)/8=24万元,则年节约所得税额=24*33%=7.92万元,节税额得现值为7.92*5.335=42.25万元。
若按5年折旧期计提折旧,则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为(200-8)/5=38.4万元,则年节约所得税额=38.4*33%=12.672万元,节税额得现值为12.672*3.791=48.04万元。
可见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交纳的总和。但从资金时间价值的角度,缩短折旧年限对企业更有利。但这并不是说折旧税收筹划就是尽量缩短折旧年限。一般认为,尽可能在较短的折旧期内收回投资,有利于企业实现合理避税的目标。这存在着两条途径:一是在折旧期限既定的情况下选择加速折旧;二是在折旧方法既定的情况下选择缩短折旧年限。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加速折旧方法并非完全有效,在减、免税优惠政策存在时,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延长折旧年限也可以达到减低税负的目的。
假设上述企业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该设备为企业第一个获利年度购入,其他条件相同,则相应的各年节税额为:(节税总额和各年节税额直接合计可见当税率发生变化时,企业延长折旧年限也可以节约更多的税负支出。上例中即使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8年折旧期的节税额已经超过5年折旧期的节税额,折旧期限的延长使企业多节税35.64-19.008=16.632万元。若将各年折旧额折现后,前者可以利用延长折旧期引起的时间减轻税负。这种减少纳税义务行为应该是合理的、合法的。折旧期越延长,税负减轻额就越大。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合理筹划,达到减少或延期纳税的目的,而且,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关系到能否合理地把固定资产成本分配到各个期间,同时,对固定资产清理带来利好和损失,也不能尽由处理期享用和承担,而应当将它们分配到以前各期或转入期初未分配利润账户,从而准确真实地反映当期损益。
7.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体按什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六十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7)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扩展阅读: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1)房屋建筑物;
(2)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车辆、工具器具;
(3)季节性停用及修理停用的设备;
(4)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和以融资租赁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以前年度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
(3)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4)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特殊情况
一、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帐,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当期计提的折旧作为当期的成本、费用处理。
二、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按照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三、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8.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有什么新规定
经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第六十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第六十三条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8)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扩展阅读:
固定资产的税法标准现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概念在不同的税种法规中有不同的表述:
1、《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除不动产之外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第三十三条:“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为固定资产。”
9.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时间规定
税法规定是入账次月开始计提折旧,如果2007年12月的设备2008年12月入帐,则从09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
预期增值税改革,08年下半年添购固定资产的企业,相当一部份延迟至09年1月份入帐。。
没有所谓的钻空子的问题,你不入帐则不计提费用,不计提费用所得税就要多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