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来为,指在自其中设定一定的条件,并将条件的成就作为决定效力发生或消灭的依据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出租人甲与承租人乙签订租赁合同,并以出租人甲的女儿考上大学作为租赁合同生效的条件,那么如果出租人甲的女儿未考上大学,租赁合同就不发生效力。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当事人为民事法律行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的前提。在法律行为中附加一定的期限,可以控制法律行为生效、失效时间,使其适应当事人特殊的主观意愿。该项期限应为当事人所约定,如果不是当事人约定的,而是法律直接规定或是民事法律行为性质上当然应有的限制,则不构成此处的期限。
㈡ 民法-附条件,附期限
1、条件不一会成就。例如:如果你考上了北大,我就赠与你1XXXX万。条件就专是:你考上了北大。属但是你未必能考上北大。
2、附期限,期限肯定会来临的。例如:等XX的父亲去世后,我就把我的房子卖给你。XX的父亲肯定会去世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㈢ 附期限和附条件的合同效力如何
附期限或附条件的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如果不违法也是有效的。
只不过,其生效时间不同罢了,要到相应时间或符合相应条件才可以生效。
㈣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具体如下:
1、条件是不确定的偶然性事实,期限是确定的必然性事实。
附期限时期确定,到来不确定,为条件。例如“60大寿送电视一台”,60岁虽确定,但人之寿命不可测,是否能活到60岁不可知,具有偶发性。
附条件时期不确定,到来也不确定,为条件。如“司法考试通过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属不确定,至于哪一年考得上,则更加不确定,故显然属于条件。
2、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
附期限时期确定,事实的发生也确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附条件时期不确定,到来确定,为期限。例如“临终时将物送给你”,何时死虽难预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终会到来。
3、附条件和附期限都属于法律行为的附款,是当事人对于法律行为效果的发生或消灭所加的限制。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具体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具体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依据。
(4)起点附期限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一百五十八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第一百五十九条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第一百六十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㈤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的期限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对期限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
①以期限能否肯定,回可分确定期限和不答确定期限。前者的时期是完全确定的,如某年某月某日;后者指事实的发生可以确定,但其发生的时间不能确定,如某人的死亡日期。
②从期限对法律行为所起的作用,可分始期和终期。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到来时发生效力,因此,始期又称延缓期限。附终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满时丧失效力,因此终期又称解除期限。
③从期限计算的方法,可分连续期间和非连续期间。前者自开始到终了,其间所有的日数一律计算,如3月1日起4个月,则到6月30日为届满。后者则自起算后到终了的中间只算有用的天数,如建筑房屋,约定3月1日起4个月完工,雨天除外,则计算时仅计算晴天和阴天,不计算雨天。
㈥ 没有写明合同有效期
一、未约定有效期的合同期限
首先,关于合同的生效时间。
《合同法》第44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以外,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另外,根据《合同法》第45条和第46条的规定,附生效条件或生效期限的合同,只有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或期限届至时,合同才生效。这是合同产生效力的起点,即一般是在合同成立时。
其次,关于合同失效的时间。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一旦生效,便约束双方,契约必须信守。
法律如对合同效力期限有特别规定的,合同的有效期不得超出该限制。如《合同法》第214条和第232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的部分无效。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另外,附解除条件或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时失效。
因此,如果法律无特别规定的,则依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任意约定期限。若未约定期限或约定不明确的,则应视为无限期合同,合同将无限期地约束双方,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二、未约定有效期的合同解除
依法成立并生效的合同,其解除方式无非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或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
无法协议解除的,在具有《合同法》第94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即:(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总之,未约定期限或约定不明确的合同,应视为无限期合同,而非不定期合同,合同将无限期地约束双方。如果双方无法协议解除,又不存在法定解除情形的,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公司a在合同中未能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将来当它不想再与b继续合作时,可能面临无法解除合同的问题。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对合同期限这一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
㈦ 如何区分附期限和附条件的合同中的条件和期限
附条件与附期限都是属于合同的附款,但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作为条件的附款必须是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如果不属于将来或该事实是确定要发生的,则不能成为条件附款;而期限是以将来确定的事实的到来为前提的,如果不属于将来的或不是确实的事实,则不能成为期限附款。
假设甲、乙之间约定,如果签证下来,我的房子就卖给你,这就属于附生效条件的行为,因为签证是将来的事情,能否签下来是不确定的,所以应该是在条件成立的时候,行为才生效,该合同属于附条件的合同。
对于附期限的合同,假设甲、乙之间约定,在12月1日的时候甲出国,届时甲就将房子卖给乙。这里确定了发生的时间,因此在期限届至的时候,这个买卖行为就生效了,该合同属于附期限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