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省加拿大留学生转移民有何要求
你好,1、加拿大国际留学生安大略省转移民 With Job Offer Stream
要求学生须毕业于加拿大公立院校
每年留学生持工作offer类别的移民配额大约是1000人。
2、工作offer类别项目对留学生的要求:
至少一半的高等教育是在加拿大公立院校完成,并且已经毕业或者即将毕业;完成至少2年全日制的专科或者本科教育; 如果有海外学位的话在加拿大完成至少1年全日制的硕士学位或者研究生文凭课程也是可以的。
工作offer需是管理类,专业类或者技术类职业(满足NOC 0,A,B的职业要求)不需要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相关; 工作offer需是全职的,永久的,且满足这个职业的薪资要求
毕业2年内申请,或者在完成学业前的最后一学期申请(但要提供成绩单证明能如期毕业)
备注:由自己国家资助奖学金且被要求回国的留学生不符合这个类别的要求。
3、工作offer类别项目对雇主的要求:
担保申请的雇主需先对提名职业进行预申请 first applied for pre-screening of a position
4、工作offer类别项目申请流程:
雇主进行职位预评估申请
雇主通过批准后,申请人递交省提名申请; 受理是遵循先来后到的顺序
申请人申请移民签证
5、工作offer类别项目需准备的资料 :
永久全职注明薪水的工作offer
Joint Verification Form
Pre-screen Position Form
6、出生公证
全本护照复印件(确保递交申请时护照有效期不低于2年)
随行家庭成员护照首页复印件
工作许可/学习许可/临时居住签证或其它移民文件的复印件
加拿大境内学历证书成绩单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如果毕业前提出申请,需先递交成绩单,随后后补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
7、个人简历
管制职业注册或者会员证明(如果要从事的为管制性职业) 备注:该类别申请不需要申请人提交语言成绩。
8、递交申请的期限与受理周期
获得Employer Pre-screen Approved Position Form 后, 要60天内递交安大略省提名的申请; 如果60天未递交, 有特殊原因的话, 雇主或者申请人本人可以写信给Opportunities Ontario请求30天的延期; 该延期是否准予要酌情考虑
② 帮翻译下 要人工翻译的 有道翻译的有语法问题
最后那组或者可以帮你
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pianio ,when Mr Green came in
what were you doing at eight o'clock to ten o'clock today morning
i was doing chemistry homework at this time of yesterday
i met him when he was buying something in a shop
i was so busy that time ,i prepared entrance examination
i waited in the next door when they were having a meeting
i was making a phone call when you knocked at the door
it was raining heavily when we got down of the car
he passed through you when you were reading the book
he said his life more and more better
③ 谁能告诉我国际律师考试的情况及要求
美国律师考试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 每一个州都是独立的司法单位,都有自己的律师考试、报考条件和通过标准。如果获得了某个州的执照,通常只能在该州执业。跨州执业要另行申请,一般需要四到七年的执业经验才可以申请到其它州免试执业。到联邦法院出庭也要经该法庭另外核准。首都华盛顿特区有点特殊,只要你有任何一个州的执照,你都可以到首都执业。加州和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州,因此考生人数也最多。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最高,超大规模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多云集于此,也就吸引了最多外国考生。
美国律师考试,每年两次,分别在二月底和七月底举行。美国律师考试本身由两大块组成:全国联考部分和各州单独测试部分。考试时间两到三天,各州不等。纽约州考两天。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 15分。通过律考的考生,还必须通过职业责任联考Multistat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Examination (MPRE) 才能被授予执业资格。MPRE是单独的全国考试,全是选择题,一年多次,可在当地考,各州分数线不一,但成绩全国有效。 纽约是85分通过。
美国律师全国联考部分是有专门机构统一命题,有 MBE(Multi-state bar exam)和MPT (Multi-state performance Test) 两部分,各州自行决定采用其一或全部,考的是联邦统一法和通行普通法。联考科目包括:宪法、刑法和刑事程序法、证据法、合同法、不动产和侵权行为法。MBE一共有两百道选择题,被四十八个州采用,考生按每三个小时一百题的速度在两个时间段内完成。MPT是文书写作,被二十一个州采用. 各州有权决定统考部分在总分里的比重。纽约州采用了MBE 和MPT,MBE 占总分的40%,MPT占总分的10%。律考的各州单独测试部分侧重于本州岛的法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问答题(essay question)。纽约单独测试部分考十八门法律,有五十条选择题和七条问答题。选择题占总分的10%,问答题占总分的40%。
J.D.学生通常会在三年级下学期报名,各州随意考,如果考试时间无冲突,可以申请参加多个州的考试,同次联考成绩(MBE)各州之间互相承认。LL.M.学生只能在美国的11个州报考,纽约是其中一个,它吸引了绝大多数的LL.M.考生。LL.M.学生要在考试前的六个月向考试单位申请“考试资格审核”, 一般要求递交本科四年法律教育的成绩单,律师执照 和LL.M.证明等。只有审核通过后,方可在考试前三个月缴费报考。
美国律师考试的考前培训 (Bar Review)课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会参加。课程由专门公司举办,最有名的是BARBRI公司, BARBRI 的课程学费约3000多美圆,越早报名越优惠,找到单位的学生可以向雇主申请报销。BARBRI 只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和大学开课。如果你距离教学地点太远,没办法到现场听课,也可以另行购买磁带和CD在家复习(Home Study)。现场听课和在家复习两种方式各有好处,实质上效果相差无几,视每个人的经济情况和备考习惯来做选择。自律性强和不愿挪窝的人可以在家复习。
培训课程大约持续六个星期。 BARBRI有合理的进度安排,每天上什么课、做什么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冲刺阶段会有模拟考试和专家的评改意见。BARBRI的老师都是优秀的法学教授和培训专家。几乎每个老师都有多州律考经验,他们猜题押宝有一定的准确性。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浩如渊海。如果没有培训课程,根本就无从入手,更摸不着方向。培训课程可以帮你把握重点,理清线索,帮你把“一头大象压缩为一条大腿”。要考BAR,参加考前培训(Bar Review Class)是通行的保险做法。
BARBRI复习资料有十本书。每本教材从几百页到上千页不等。既有复习试题、模拟考题,也有内容精要和作文范例。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叫“The Conviser Mini Review”,此书内全是重要法条(Black Letter Law),内容简明扼要,务必逐字逐句看,弄明白,记牢固。BARBRI有大量的习题、详细答案和解题指导。对于外国考生,大量做题是致胜的唯一法宝。每做完一套题,都应该认真核对答案,找出做错的原因。出错的部分要多做几遍。不理解的地方要回头弄清楚。解题时,宜提纲挈领,分清主次;顺藤摸瓜,找出考点。由于题量很大,所以阅读要快,判断要准,要敢于取舍(有些难懂的地方,如“Rules Against Perpetuity”理解个七七八八就行了,不要太钻牛角尖)。MBE的选择题,有许多是干扰性答案,容易迷惑人,大量解题,有利于你适应命题风格,避免掉进诱导性的陷阱。问答题部分(Essay question),要简洁地归纳事实,适用法例,注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书写作部分要严格按照legal memoranm 格式、步骤来完成。评卷人是按考点(testing point)和步骤给分的,所以只要想到了什么都应该分步写下来。BARBRI的磁带很好,应该多听。做一些图表和卡片(Flashing Cards),会有助于巩固记忆。除了BARBRI的数据, 另外有套教材“PMBR multi-state specialist”也非常好, 一红一蓝共两本,各一千页。 全是联考的选择题,共两千题。如果可以将这两千题做两遍,好好理解、消化, 联考部分应该不会太难。
纽约州律考,一半是客观选择题, 一半是主观写作题。对于外国学生,由于语言功底相对较弱,要通过考试就必须在选择题部分拿高分。今年的纽约州律考,总分按 1000分算的话, 660分通过,(有消息说,一年后达标分数要提高至675)。外国考生能在写作部分拿五成的分数已经相当不易,这样的话,选择题部分至少应该有75%的准确率。多做多练,准确率自然就上来了。备考的最后阶段应多模拟测试几次,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把握好解题的节奏,找出临场应对的感觉。外国考生通常要到纽约州的州府阿巴尼(Albany),而非纽约市考试。考试当天,会有几千外地考生云集阿巴尼。考试地点一般设在酒店,阿巴尼公共交通不算便利,如果你能够尽早订到考点附近的酒店,可省心多了。
对比中美两国律考,如果没有语言的障碍,美国律考会容易点。中国的报考门坎底,通过律也低;美国的报考门坎高,通过率也高。中国的试题刁钻,好像故意跟考生过不去,理论题不好解答,有争议的地方多。美国的试题阅读量很大,覆盖范围广,但考点清晰、内容规范务实,高水平的考生容易拿高分。中美律考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美法律的差异。
美国律考,语言是关键。如果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好,通过律考不难。中国很多学生读完 LL.M.后马上报考。由于来美时间短,语言方面的障碍会客观存在。美国律考是法律知识的总复习,总汇演,准备起来肯定会有难度。如果单独就某条题目而言,美国律师考试的问题没有教授的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难。总体上,在美国读法学院比在国内读研究生要辛苦好几倍。美国学生对成绩的追求比中国学生执着10倍。法学院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功课和无穷的作业。孤独、重压,挫败感常伴左右。这种感觉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只不过异乡求学、举债度日的外国学生会更强烈。
很多中国学生来读法律就是冲着美国律师资格来的。有人认为读了三年的 J.D.比只读一年的LL.M更容易通过律考,这是误解。律考和读LL.M.还是读J.D.没有太大的联系。有许多LL.M的朋友一试边过而一些J.D.则屡试不过。律考要考的大部分科目法学院头一年都学过了,J.D.后两年学的大多是实操性的课程,如知识产权、税务、证券交易等,这些技术性很强的法律绝少在律考中考到。美国律师考试的内容,即使以前没有学过,但是有了BARBRI 的教材后,通过自学也能搞懂。LL.M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集中选修律考重点测试的六大法,趁热打铁在暑假参加BARBRI课程,预留充足的时间练习解题,再加上原来比较好的法律基础,过硬的英语功底。一试过关是可以达到的。有些朋友对律考信心不足,犹犹豫豫的。抱着“试一试,积累点经验”的态度来备考,这殊不足取。要考就大考,拼就地死拼。只要下足了工夫,一试即过的大有人在。据统计,美国各州律考,一试通过的比率比复试通过的比率高得多。
纽约是世界经济中心,需要很多的国际律师。它鼓励外国律师报考,但也有条件限制:外国大学四年法律教育,并且在美国修满至少 20个学分的LL.M课程。参加纽约律师考试首先需要通过资格审核,然后再交250美圆的报名费。如果有J.D.资格, 则可以随便报考,毫无限制。
LL.M则只能在部分的州考试。花9个月的时间和三分之一的J.D.价钱,就可以获得考BAR的资格,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律师很有吸引力。这种短平快的学位,立竿见影,值得投资。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在中国已经有了很过硬的法律背景,有了律师执照,毕业后想回中国发展。 LL.M学位在未来十年是够硬的了。如果希望在美国发展,有J.D.会更加marketable 和competitive一些。考虑到J.D.投进的时间和金钱是 LL.M.的三倍,如果竞争力强一些,后劲足一些,也不足为奇。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美国法学院,成绩意味着一切。美国律师事务所非常迷信成绩单。很多有名望的律所只招收顶尖10%的学生或者法律期刊编辑(Law Review Editor)。达到前10%或者当上法学编辑对中国J.D.学生很不现实。比较而言,下相同的工夫,LL.M学生的成绩单可能会漂亮一些。况且,LL.M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能尽早地证明自己,比J.D. 多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和收入,也挺不错。 这年头,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涨,律师满地跑,想找到一份美差,委实不易。不过,“沧海缚龙”要靠真本领。你硬要崛起,谁也没办法阻挡你。
加州的律师考试报名要求比较宽松,主要是对于本州岛学生报考条件放得很宽松,允许众多杂牌的加州法学院学生报考。加州对外国律师报考条件要求较严格,外国执业律师通过审核后也可报考determination of ecational equivalency,但过程很烦琐,报名费很高。加州律师的考试通过率比较低。
约有 90% 的LL.M.考生投奔了纽约。纽约只允许ABA 认证(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pproved)的法学院的毕业生参加考试(全美大约只有180所学校),而加州则纽约集中了美国最多的超大型律师事务所,是国际金融、贸易和法律业务最发达的地方。如果你希望搞金融证券、资本运作、跨国投资等业务,我认为纽约资格会好些。加州地大物博,气候温暖,发展空间广阔。如果你想供车养楼,住好玩好,眺望太平洋,一解乡愁,还是加州“律”卡好。加州和纽约是最受欢迎的两个州,也是公认最难考的两个州。如果通过了任何一个,职场前景应该是一片光明。不过,话说回来,机会多的地方,竞争也激烈,在美国发展,说到底要英语好。如果在小州读法律,考了该州的执照,由于外来竞争较少,说不定你更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得克萨斯、佛罗里达、内华达和伊利诺斯州的执照正变得越来越热。如果考下关岛、波多黎各,Paulau或者处女岛等美国海外飞地的律师执照,到那里去执业的话,赚的钱也应该不会少,因为这些地方是资本外流和洗钱逃税的天堂。
美国还有一个专利律师考试(Patent Bar Exam),一百道选择题而已。只要理工本科毕业都可以报考,和通常说的美国律考没有内在关系,许多法学院学生第二学年就考过了,应该不会太难。
④ 兰蔻masquePUREEMPRElNTE化妆品中的意思
兰蔻在这个化妆品的意思的话,它是永葆青春的意思。
⑤ 去美国读法学研究生~需要条件
读法学硕士(也就是LLM):就需要考TOEFL,就可以了。
读法学博士(也就是J.D.): 就需要考TOEFL和LSAT了,但是LSAT挺难考的,对中国学生就更难了。
所以国际学生一般都是先去读LLM的。
高数:不需要。
⑥ 层序序列及海平面变化事件的生物-年代地层属性——奥陶纪生物群演替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依照海平面相对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成因控制关系,在不同的露头上识别出来的纵向的层序序列及海平面变化事件之间的对比相当,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年代地层属性的确定与认同。层序内各体系域之间在结构及格架上的互相匹配,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当主要依靠露头剖面来进行层序分析时,对其所包含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地层叠覆关系等地层基本属性的认识与运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层序序列及海平面变化事件的先后、大小、级别以及盆地内、盆地间乃至全球的统一性与否等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建立起该地区的层序年代地层格架。
前文已叙述了研究区奥陶系18个三级层序的界线及岩性特征,现将各层序的生物-年代地层属性以及相应的海平面变化事件分析如下。除注明外,其生物地层资料多据安太庠(1987)、曾庆銮等(1987),并根据我们的观察作了部分补充和修正。
一、研究区层序序列的生物-年代地层属性
1.层序1(OSq1)
在峡东地区,其层序底界之下属于Hirsutodentus simplex带(相当于Cordylos proavas带上部)沉积;界面之上的本层序含有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及头足类Dakeoceras,Anguloceras及Clarkoceras等;上覆层序底部则含有Cordylos angulatus等。因而本层序所在地层被认为可与北美Gasconadian底部Cordylos lindstromi带相对比,并相当于加拿大组芬兰Broom point剖面的Rhobadinopora flabelliforme Subspp.下部(汪啸风等,1996),也即厘定后的Tramadoc底部(Fortey,1995。下同)。
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未获得有效化石。但安太庠(1987)在其上覆层序底部层位获得Cordylos angulatus带,因此可以推知其下伏的本层序应与峡东西陵峡上部相当。而桃源九溪一带及桃江一带,该层序中下部均采获Rhobadinopora flabelliforme等化石(湖南区调队,1986),因而可与峡东一带西陵峡上部层位相当。
2.层序2(OSq2)
因在峡东、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底部曾采获Cordylos angulatus,在峡东该层序中上部还产有Acanthos costatus及Glyptognathus quadraplicatus等化石,所以该层序可与北美的Gasconadian中部牙形石B带及C带下部相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Tremadoc早期。
3.层序3(OSq3)
该层序在峡东仍属Glyptognathus quadraplicatus带。虽在湘西北等地未获化石,但以白云岩为主的岩性及上下叠复关系暗示了它们的可比性。因此该层序应属北美Gasconadian中期C带沉积,相当于Tremadoc中期。
4.层序4(OSq4)
宏观上该层序中下部因含有大量的燧石条带等,可帮助人们在峡东及湘西北一带追索对比。又因为峡东及桃源热市一带,均有G.quadraplicatus等化石,所以仍应属Tremadoc中期沉积。
5.层序5(OSq5)
峡东一带该层序属Paltos deltifer带,应属Tremadoc中晚期沉积,可与北美Gasconadian上部对比。
6.层序6(OSq6)
因峡东该层序中含有Paltos deltifer及Tritoechia等,并伏于产笔石Acanthograptus,iaerograptus的页岩之下,因此该层序的时限应属北美Gasconadian中晚期,即Tremadoc晚期沉积。
7.层序7(OSq7)
该层序在峡东期中下部产有Acanthograptus,Kiaerograptus及P.deltifer;上部则产Serratognathus diversus,Paoistos proteus及Coreanoceras等;在桃源—慈利交界处,该层序下部产Acanthograptus等,上部产S.diversus及Coreanoceras等;在桃源九溪一带,下部产有少量Adelograptus,Kiaerograptus,上部则产有Tetragraptus及Cameroceras和S.diversus;桃江一带产有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等(徐熊飞,1981)。因此该层序应与北美Gasconadian晚期—Demingian期相当;属于厘定后的Tremadoc末期及Arenig初期的沉积。
8.层序8(OSq8)
宜昌地区该层序含Oepicos evae,O.communis及Didymograptus cf.deflexus等;桃源热市一带该层序含Juanognathus veriabilis,Baltonios triangularis等;桃源九溪—黄石及慈利陈家河一带,该层序产有D.deflexus,D.abnormis等,因此该层序应属于北美Ibexian晚期,大致相当于厘定后的Arenig中期。
9.层序9(OSq9)
在峡东宜昌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有Azygograptus suecicus,Phyllograptus及Baltanios navis,Paroistos parallalus等,上部产P.originalis及Protocycloceras deprati等;桃源—慈利交界处,该层序中也产Protocycloceras等;桃源九溪一带,该层序中产有A.suecicus,Phyllograptus,Isograptus,Didymograptus hirundo等;桃江一带对应地层也产有D.hirundo等。因此,该层序应属Arenig中晚期的沉积,并大致可与北美Ibexian顶部—Whiterockian底部相对比。
10.层序10(OSq10)
峡东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P.originalis,Scolopos rex及Protocycloceras deprati等,上部则产有Glyptograptus sinodentatus,Ampyx,并出现Amorphograthus cf.variabilis等;桃源九溪一带则见有D.hirundo,G.sinodentatus等,因此该层序应属厘定后的Arenig晚期,并与北美Whiterockian中部笔石带9下部层位相当。
11.层序11(OSq11)
峡东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有Unlograptus(前称Glyptograptus,下同)austrodentatus,G.dentatus等,上部产Dideroceras wahlenbergi等,整个层位中则均含有Amorphograptus variabilis;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中上部出见有大量Dideroceras等,张建华(1991)并采获A.variabilis等。桃源九溪一带下部产U.austrodentatus,上部见有Nicolsonograptus等。因此该层序相当于最近新确立的奥陶纪中期Darriwillian阶(陈旭等,1997)或英国厘定后的Llanvirn初期沉积,并大致可与北美Whiterockian阶第9化石带中部相当。
12.层序12(OSq12)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相应层位下部仍见有Dideroceras等,但中上部开始出现Sinoeras,Birmanites,Lituites等(杨敬之,穆恩之,1954;湖北地质局,1978),并与Eoplacognathussuecicus,E.foliaceus及大量的Perioden aculeatus等牙形石共生(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张建华,1995)。在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下部仍产有Dideroceras,aginoceras,上部则见到少量Cyclolituites sp.等。桃源九溪一带则缺失相应沉积。由于张建华(1991)曾在宁国组顶部笔石Petrograptus elegans带中发现了共生牙形石E.foliaceus等,从而证实了长期以来人们将牯牛潭上部或大部与宁国组顶部或上部相对比的推论。鉴于此,本区该层序应大致和英国厘定后的Llanvirn中部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相当,与波罗的海地区Oelard-Viru之交的Aseri阶相对比,并可与北美Chazyian阶之前[即Husterograptus(=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带之下]的Whiterockian阶顶部地层相当。
13.层序13(OSq13)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发育虽不完整,但仍可见Husterograptus(=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Pygos ancerinus及少量Pygos serra和Lituites等。在桃源—慈利一带,见有Lituitus,Cyclolituitus等;张建华(1995)并在相应层位发现P.serra,P.anserinus等。桃源九溪一带,含有H.teretiusculus—Glossograptus hincksii组合(湖南区调队,1986)。桃江一带则与九溪一带相同。因此,该层序应和新确立的Darriwillian阶晚期或厘定后的Llanvirn晚期H.teretiasculus带相对比,与北美Chazyian阶早期层位相当。
14.层序14(OSq14)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含有Nemagraptus gracilis,Lituites及少量Baltonios cf.variabilis等;在桃源—慈利一带则含较多的Lituites—Cyclolituites组合;湘中桃江一带则有N.gracilis等(徐熊飞,1981;湖南区调队,1986)。因此该层序应相当于厘定的Caradoc初期N.gracilis带(相当于厘定前的Llardeilo晚期),可与北美Chazyian阶上部及Blackriverian阶下部对比,并大致与澳大利亚Gisborian阶相当。
15.层序15(OSq15)
该层序因普遍含有Sinoceras chinense以及Hamoros?europaeus等,并在桃江一带见有笔石Dicranograptus clingani等,因此应和欧洲同名笔石带对应,并大致可于北美Mohawkian统Trentonian阶中上部或澳大利亚Eastonian阶下部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Caradoc中期沉积。
16.层序16(OSq16)
该层序因含有大量的Donkalaceras,Richardsonoceras等,并有牙形石Hamaros?europueas,Potopanderos?insculptus等,所以应可与英国D.clingani带上部(可能还有P.linearis底部)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Caradoc晚期或北美Cincinnatian下部。
17.层序17(OSq17)
该层序中含有Atractopyge,Nankinolithus,Hammatocnemis以及Protopanderos?insculptus等。相应层位在川黔以及下扬子地区还产有Foliomena动物群(戎嘉余,1984)。因此可与英国的P.linearis—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底部对比,大致相当于Caradoc末-Ashgill初或Cincinnatian中上部。
18.层序18(OSq18)
该层序因含有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D.complexus(=szechuanensis),D.aceps,Tangyagraptus typicus,Dicerctogroptusmirus和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等,无疑应和Ashgill大部或北美Cincinnatian上部—Gamachian下部相当,属奥陶纪最晚期产物。
上覆层序(SSq1):该层序的底部为含有Hirnantia-Kinnell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及其相应沉积,往上则为含有G.persculptus,Parakidograptus acensus P.acuminatus,C.leei等笔石。因此,该层序应属于奥陶纪最末期—早志留最早期沉积,即Ashgill—Llandovery时期。
由上述生物地层分析,并参照现有测年数据(Harlland等,1989;王鸿祯,1990、1996),可推算出上述各层序的大致延限(表4-1)基本上都在2~5Ma的范围内,与大多数学者给出的三级层序(Vail等,1991;Brett等,1990;Cooper,1990)或正层序(Wang和Shi,1996)的时限基本相当(参见表1-1)。由此可以认为,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中所识别出的这18个层序,基本上都属于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产物。
二、研究区奥陶纪海退事件的生物-年代地层标定
对一个海退事件(regression event)的确认,除去沉积-岩石学的证据,即层序界面标志,更需要这之上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即生物带的标定。下面依次简述这些特征。
海退事件1:即西陵峡海退事件1(XLRE1:Xilinxia Regression Event1.缩写下同),标志为奥陶系层序1(OSq1)之底界。汪啸风及笔者等(1996)曾命名为西陵峡海退事件2。此次海退很可能在台区造成了Cordylos intermedicus带或C.prolindstromi组合带的全部缺失,以及Cordylos lindstromi带的部分缺失,不整合之下即为Hirsutos simplex带沉积,之上则为与C.lindstromi带上部相当的沉积(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曾论述此次海退。
海退事件2:即西陵峡海退事件2(XLRE2),标志为层序1(OSq1)与层序2(OSq2)之间的层序界面。汪啸风及笔者等(1996)曾命名为海退事件3。由于此次事件与Monocostatus sevirensis带消失以及C.angulatus带牙形石的出现基本吻合,其间可能缺失了相当于C.lindstromi带顶部的C.angulatus带下部沉积(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曾论述此次海退事件。
海退事件3:即南津关海退事件1(NJRE1),标志为层序2(OSq2)与层序3(OSq3)之间界面。由于界面上下的两个层序中均含有G.quadraplicatus带牙形石(曾庆銮等,1987),并对应着一个小规模的Ⅱ型界面,可知这是发生于此间的一次规模不甚大,地层缺失也为很有限的海退事件。
图4-1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概图(图例参照图3-11)
(1)总体上,各层序的厚度以台缘附近为最大,台地内部和盆地则减薄。OSq8-OSq12及OSq13-OSq18的总合与OSq1—OSq7相比,后者拥有各相区总厚度的绝大部分,前者则反映了台地淹没后的总体饥饿状态等。这与第二章的分析是一致的。
(2)OSq1自湘中到峡东,其底界面上下的沉积相类型均显示出较大的跳跃性变化,显示出了相对海平面在寒武—奥陶纪之交时的较大变化。
(3)大湾期及庙坡期显示出海水向台地内部有较大幅度的迅速侵进,使原有台地遭到了淹没。这与第一、第三章的分析也是吻合的。
(4)地处台缘斜坡相区的九溪一带,其OSq12竟然完全缺失,可能暗示牯牛潭海退事件2(GRE2)还受到了来自这一地区基底构造方面的影响。而OSq18顶部甚至OSq17和OSq16的一部分在湘西北鄂西南等地不甚协调的较大缺失,也说明此间有可能叠加有区域的构造作用。
图4-2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图
1—剥蚀性缺失(较大暴露状态下);2—沉积性缺失(饥饿状态状态下);3—古岩溶地形(夸大表示);4—浊流沉积;5—黑色页岩中的含锰质黄铁矿结核
从上述分析还可知道,尽管目前的工作还很粗略,但已不难看出,奥陶纪生物群(带)的演替与此间的海平面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基本上可以说,每一次新的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都会带来一次重要的生物群的演替。显然,深入剖析其间关系,将会在奥陶纪生物宏演化等方面取得十分重要的成果。同时这也表明,层序地层学方法将有助于传统的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⑦ 海平面变化事件及层序地层的区域与洲际对比
由于目前整个扬子地台奥陶纪层序地层的研究尚不充分(刘宝珺等,1993;孟祥化,1993),因此,严格来讲,研究区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更大区域的对比尚不完全成熟。目前只能就部分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资料,来概略讨论一些主要事件在扬子地台的分布特征。近年来曾学鲁等(1996)、孟祥化等(1996)以及SSLC有关课题组分别在塔里木、华北及鄂尔多斯周缘地区的工作,以及人们在美洲、大洋洲及欧洲等世界其他古大陆上的类似研究,使得这些地区之间乃至洲际间的对比,已有了初步的基础。
一、奥陶系主要海退事件在扬子地台的分布特征
就目前资料,在整个上扬子地台范围内,下述海退事件看来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布特征或识别标志,并已为人们所认识或做过一定程度的讨论。这些事件包括:
1.五峰海退事件(WFRE)
可能为孙云铸(1942)最早认识,后经穆恩之(1954)在湘鄂地区确认。此后,刘鸿允(1955)、卢衍豪(1959)、张文堂(1962)、盛莘夫(1974)、李耀西等(1975)、穆恩之等(1981)、汪啸风(1980)、赖才根等(1982)、张文堂等(1982)、王鸿祯等(1985)又做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讨论。戎嘉余(1984)、陈旭(1984)及冯洪真等(1993)、成汉均等(1996)则以冰川效应为线索,论述了此次海退事件的生态学、地层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冰成海平面下降的内在原因。刘宝瑁等(1993)在上扬子东南缘和孟祥化(1993)在上扬子西缘的研究,也再次证实并论述了该事件的分布。
2.临湘海退事件(LXRE)
可能为卢衍豪(1959)在陕南最早认识,相当于盛莘夫(1974)论述的、由孙云铸(1924)提出的宜昌上升(uplift)第一幕。后来李耀西等(1975)较深入地论述了该事件在川陕交界地区的分布——与临湘组同时代的涧草沟组之上、五峰组笔石页岩之下,为一起伏不平的古风化剥蚀面和残积物。朱兆玲等(1986)则对相同对象进行了更富成果的再认识。刘永耀等(1984)在鄂东南地区的地层学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此次海退在上扬子东南缘的影响:鄂东南崇义地区五峰组笔石页岩之下、“临湘组”白云质泥灰岩之上,为一套硅质角砾岩和石英砂岩(6.43m)。这很有可能属于此次海退之后的低水位及海侵沉积物。由此看来,尽管相区和相类型有差异,但该地与在湘中桃江确认的近源浊积岩一样,都一致反映了此次较大规模海退的存在。
3.梅江海退事件(MJRE)
可能为李耀西等(1975)最早在川陕交境地区所认识,标志可能为涧草沟组与下伏的宝塔组(广义)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孟祥化(1993)在上扬子西缘也在这一层位发现了一个Ⅰ型层序界面。
4.庙坡海退事件(MPRE)
李耀西等(1975)、成汉均等(1996)在陕南的地层工作已表明,广义的宝塔石灰岩底部,有一层鲕状—肾状赤铁矿(宁南式铁矿),覆于原西梁寺组即今天大田坝组(陕西区调队,1988)顶部生物碎屑灰岩之上,暗示了此次海退的存在。孟祥化(1993)在扬子地台地缘也证实,宝塔期与庙坡期之交的该地区,存在着一次一定规模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5.牯牛潭海退事件2(GNRE2)
位于川陕交境地区,李耀西等(1975)所述的原西梁寺组中部,即今大田坝组底部(陕西区调队,1988),为灰黄—肉红色砂质灰岩,它与下伏深灰色瘤状泥灰岩(今西梁寺组或牯牛潭组,陕西区调队,1988)之间的接触关系,实际上表明了该事件的存在。同样或类似的岩性接触关系也见于川、滇、黔一带十字铺组与牯牛潭组、大田坝组与大沙坝组之间或上巧家组与下巧家组之间(穆恩之等,1979;汪啸风,1980;赖才根等,1982),可能也暗示了此次海退在此间的广泛分布。
6.大湾海退事件3(DWRE3)
孟祥化(1993)在扬子西缘大湾期与牯牛潭期之交识别出一个Ⅰ型层序界面,表明了此次海退事件在该地区的存在。而黔北一带牯牛潭组底部滩相鲕粒灰岩与湄潭组潮间—潮上带相的砂质页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也暗示了此次海退的特征(汪啸风,1980;贵州区调队,1988;汪啸风等,1996)。
7.红花园海退事件(HHRE)
李四光先生早年(1924)在峡东工作时,即注意到“宜昌石灰岩”和上覆“艾家山统”泥灰岩之间,即现在红花园组及下伏地层与大湾组及上覆地层之间截然的接触关系。此后,王钰(1938)、张鸣韶、盛莘夫(1940)、计荣森(1940)、许杰、马振图(1948)及杨敬之、穆恩之(1951,1954、1979)、张文堂(1962)又多次研究了这一接触关系的展布特征。进入80年代,汪啸风(1980)、张文堂等(1982)、赖才根等(1982)及安太庠(1980,1987)等则从专题研究及区调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及华南奥陶系的分布情况,从而使这一接触关系的性质和特征更为明确,即:红花园组顶界在各地的表现或高或低,而上覆大湾期沉积(大湾组、湄潭组等)的底界则或早或晚。实际上,这已充分揭示了红花园海退事件的广泛存在、以及其后海侵的顺序和规模等。刘宝珺等(1993)将上扬子东南奥陶系划分为两个层序,其间的Ⅰ型界面即是这一海退事件的体现。最近汪啸风等(1996)更论述了此次海退的区域和洲际分布情况。
8.西陵峡海退事件(XLRE1、XLRE2)
寒武纪—奥陶纪之交时或大致同期的海退事件,长期以来在上扬子周缘许多地区已为人们所认识(刘鸿允,1955;卢衍豪,1959;张文堂,1962、1979;盛莘夫,1974;李耀西等,1975),如川陕交境地区中下奥陶统赵家坝组或西梁寺组或宝塔组与下伏寒武系陡坡寺组或闫王碥组等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滇东及川滇交境一带下奥陶统红石崖组等与下伏中上寒武统之间的地层缺失等等。张文堂等(1979)则较明确地提出了中晚寒武世末期上扬子因海退而形成咸化海盆的观点。事实上,基本属于晚寒武世并遍布上扬子地台东部的大套白云岩沉积(三游洞群、娄山关群、耗子沱群等等),与上覆下奥陶统较纯灰岩或泥灰岩等(南津关组、桐梓组、万卷书组等)之间截然的岩性接触,则已暗示了此次海退事件的广泛分布。王鸿祯等(1985)、刘本培等(1986)也曾论述了此次海退;刘宝珺等(1993)及孟祥化(1993)分别在上扬子东南缘及西缘的层序分析,则将这一层位确认为一个较大规模的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
以上为一些目前区域资料显示较明确并已为人们所注意的奥陶纪海退事件,显然,这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研究区识别出来的这些事件在整个上扬子地台的广泛分布。限于篇幅及作者有限的工作,目前对其余事件暂时还不能讨论。但作者认为,现有的区域资料中已经显示出了其余事件中很大一部分的蛛丝马迹。相信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终究会验证、同时也会修正补充作者等在上扬子东南缘的研究,从而使包括上述事件在内的奥陶纪海平面变化过程,能更正确地为人们所认识。
二、研究区与塔里木及华北地台奥陶纪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表5-1为上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及华北(含鄂尔多斯)地台之间的奥陶纪层序地层对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其中一些层序的年代地层属性,参照最近资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从表中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研究区内的沉积层序,大部分都可与塔里木、华北及鄂尔多斯北缘一带的划分进行良好的对比。因为大部分海退事件、尤其是前文所述的上扬子其他地区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一些主要海退事件,在这两大稳定地台上均有着较为清楚的表现,并成为这些地区研究者们划分层序、尤其是层序组或超层序(二级层序)的特征界线。特别是从红花园阶到五峰阶,上扬子的12个层序(OSq7—OSq18),其划分和层位几乎与塔里木北部及鄂尔多斯南缘的划分一一相当。这表明了区内识别的大部分海退事件在其他两大稳定地台上的广泛分布,并且暗示它们至少在中国三大地台内很可能是等时或基本等时的。上扬子东南缘、塔里木北部及鄂尔多斯南缘三地间自红花园阶到五峰阶的吻合性最好,则很可能与它们均有从台地经台缘斜坡到盆地相区的相似的古地理背景及地层序列(赖才根等,1982),层序的结构因而保存较完整等有关。
(2)研究区内奥陶纪早期的一些层序,如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内的OSq1—OSq6,仅与华北及塔里木地台的1或3个层序相当;塔里木地台其浪组(宝塔阶)、华北地台背锅山组(五峰阶?)以及鄂尔多斯北缘三道坎组—蛇山组(大湾—宝塔阶)等,含有比上扬子地区同期更多的层序;与上扬子地台红花园组相当的华北亮甲山组中,识别出2~3个层序。显然,三大地台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上述这些差异的形成,作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各研究区的古地理背景不同,使得层序的沉积形式及保存状态有所不同,而后期构造运动又破坏了相带分异的连续性,使得完整的层序格架往往难以恢复。例如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含有6个沉积层序,但台地内部相区及盆地相区就不如台缘斜坡相区发育完整。在台地内部相区,这6个层序多表现为薄的TST及HST之间的叠加或复合,而在盆地相区则显示出相对饥饿状态下的凝缩或缺失。若不参照台缘斜坡相区的情形,很可能只能够划分出2~3个界面及结构特别明显(Ⅰ型)的沉积层序。但它们实质上已是小型的层序组。华北地台中东部及塔里木北缘的两河口阶,因只有相当于台地内部相区的沉积(赖才根等,1982)而难以细分。所以其当前的划分,有可能只相当于上扬子东南缘的小型的层序组。笔者曾数次参观西山一带的寒武—奥陶纪剖面,深感这一阶段华北地台的这种台地沉积序列在相分异上之单调性,给层序的识别划分及追索对比带来了极大困难。
表5-1上扬子与塔里木及华北(含鄂尔多斯)地台之间奥陶纪层序地层对比表
塔里木地台数据据曾学鲁等(1996);华北地台据孟祥化等(1996);鄂尔多斯南部及南缘据贾振远等(1996);鄂尔多斯北部及北缘据魏魁生等(1996);华北中东部据乔秀夫等(内部报告,1996)。年代地层据王鸿祯、李光岑(1990)及王鸿祯(1996)。
形成这些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目前对层序级别体系的划分及认识还未达到完全统一。实际上,鄂尔多斯北缘(魏魁生等,1996)等地的划分应已属于高频层序(High-frequency sequence),即亚层序。
除去上述因素,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因区域性构造作用而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差异。如塔里木地台其浪组、华北地台亮甲山组以及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等,都有可能存在着这类变化。但这显然需要三大地台更进一步工作的验证。
三、研究区与世界其他大陆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事件对比
北美是系统地进行了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第一个大陆,尽管相当于中国两河口阶的Ibexian(Canadian)统下部,因地层缺失等所限,其识别精度还有待提高(Ross和Ross,1988,1992,1995;Schutter,1987,1992;Barnes,1984;Miller,1992)。澳大利亚的学者们则对澳洲大陆奥陶纪期内的海水进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Nicoll等,1988,1992;Gorter,1991,1992)。在北欧,Erdtmann(1986,1988)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区的工作,可能是该地区奥陶纪海平面升降研究开先河之所在。而后,人们相继在威尔士盆地(Woodcock,1990)、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等)(Mannil,1990;Nilson,1992;Dronov等,1995)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只是,根据大的不整合和“岩石地层保存曲线”(rock preservation curves)划分的威尔士盆地奥陶纪Sloss型层序地层,难免粗略了一些;而Dronov等则可能限于某种原因,尚未对俄罗斯西北部Arenig期以后的层序划分提出认识。在南美,目前已基本阐明了一些较长时限、较高级别的海平面变化轮廓(Beresi,1992;Baldis等,1992;Heredia和Beresi,1995)。
图5-1展示了上扬子东南缘与世界其他主要大陆或地区之间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对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1)北美奥陶纪中晚期(Mohawkian—Cincinatian)内所识别出的沉积层序及海平面变化事件,其频率远大于本书研究区;但其早期(Ibexian或Canadian)地层记录,显然因缺失太多(Ross,1982)而无法识别出更多层序。尽管如此,上扬子地台的19次海水进退事件的很大一部分,如WFRE、LXRE、BTRE、MPRE2、GNRE2、DWRE1~3、HHRE、NTRE3、XLRE1~2等,几乎一眼就可以很容易地从北美的事件序列中找到它们的对应位置。而其余的事件,也基本上可在北美发现其踪迹。借助于种属基本相同的牙形石和笔石带等,两地间已可进行较精确地对比。而两地之间海平面变化有着基本相似的轮廓及幅度,则是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的现象。
(2)澳大利亚奥陶纪早期(Darriwillian以前)海水进退事件频率和层位的绝大多数与上扬子地区是相当的。只有PRE与BMEE之间,目前尚未见与上扬子NJRE1和NJRE2(表4)相当的事件。但据地层资料(Nicoll等,1992),这段地层在大洋洲大陆上发育不全,甚至完全缺失,存在着与北美同期地层类似的沉积间断(Gasconade-Roubidouxs之间)(Ross,1982)。因此,一些事件,如PRE等,便不能识别或不易精确定位。
澳大利亚奥陶纪晚期(Darriwillian后)的海平面变化研究尚不够深入。但E—BEE和Bolindin末的未命名海退事件等,看来和上扬子的临湘海退(LXRE)及五峰海退(WFRE)等事件具有完全相当的层位。
(3)北欧地区(爱沙尼亚、威尔士及俄罗斯西北)的研究虽然不够详尽,但已基本阐明了一些较长时限或较高级别海平面升降事件的特征。它们也大都可与上扬子地台所识别的海退事件对比。南美的情形和北欧类似,所识别出的实际上也是较高级别的海水进退规律,它们和上扬子地台是基本吻合的。
由此看来,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纪三级旋回以上海平面升降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大陆进行对比,总体上具有全球一致性。
图5-1上扬子东南缘与世界其他主要大陆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对比图
注:北美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根据Ross&Ross(1992,1995)。schutter(1992)的资料综合;爱沙尼亚据Mannil(1990);英国威尔士盆地据Woodcock(1990);南美引自Heredia and Beresi,1995);俄罗斯西北部引自Dronov等(1995);澳大利亚由Nicoll(1992)和Gorter(1992)的资料综合。中国的笔石带据陈旭等(1993)、汪啸风等(1996),阶及测年据王鸿祯、李光岑(1990)及王鸿祯(1996)
综上所述,上扬子地台奥陶纪海平面变化,看来不仅在中国三大稳定地台上可以识别,而且在世界主要大陆之间也大致能够进行良好的对比。由此可以说明,沉积层序的形成,至少在三级旋回的级次水平上(2~5Ma,Wang和Shi,1996),主要是由基本一致的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形成的;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及沉积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虽会对这一过程造成某种程度的叠加或者削弱,但全球海平面总的趋势(升或降)仍是可以基本保留下来的(Vail等,1977;Posamentier等,1988、1992)。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系所识别出的一系列沉积层序,看来基本上记载着该阶段曾经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海平面升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