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预兆经济衰退风险
从历史上来看,债券收益率曲线倒挂是经济发生衰退的前兆之一。
2000年下半年,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发生倒挂。2000年10月30日,3个月期的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为6.39%,而10年期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为5.74%。也就是说,持有一个国债3个月的投资回报率比持有国债10年能够获得的投资回报还要来得高。2001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2006年下半年,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再次发生倒挂,3个月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比30年期的到期收益率还要高。2年后的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回顾历史上收益率曲线倒挂和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以下这个规律:10年期国债和3个月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别与经济增长/衰退的相关性最高。一般来讲,当3个月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发生倒挂后,在1年到1年半以后,就可能会发生经济衰退。
目前,美国10年期的国债到期收益率比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还高出0.46%左右,还没有发生倒挂。假设这个趋势持续,整个收益率曲线继续变平甚至倒转过来时,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注意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风险。
② 利率倒挂是指什么
存款利率倒挂是指利率期限结构(yield curve or term structure)中出现长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中短版期存款利率水平的现象。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权在正常的市场中,由于人们偏好中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因此中短期利率水平会低于长期利率水平;
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长期利率水平低于中短期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也被称为“格林斯潘长期利率之谜”问题;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预期长期经济疲软,央行会维持低利率政策,因此长期利率更低;
而中短期危机局面中,资金紧张,流动性紧张,引发中短期利率上升,出现利率倒挂的情况。
③ 利率倒挂的介绍
利率倒挂是指利率期限结构(yield curve or term structure)中出现长期利率水平低于中短期利率水平的现象。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在正常的市场中,由于人们偏好中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因此中短期利率水平会低于长期利率水平。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长期利率水平低于中短期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也被称为“格林斯潘长期利率之谜”问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预期长期经济疲软,央行会维持低利率政策,因此长期利率更低;而中短期危机局面中,资金紧张,流动性紧张,引发中短期利率上升,出现利率倒挂的情况。
④ 如何评价三种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利率的一般结构:是指在一特定时点由普遍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所决定。
1、预期假说
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首先由欧文·费歇尔(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期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与现期短期债券利率相等,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就与短期债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上升,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必然高于现期短期债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曲线;如果预期的短期债券利率下降,则债券的期限越长,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线就向下倾斜。
这一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是严格地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其次,该理论还假定,资金在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这两个假定都过于理想化,与金融市场的实际差距太远。
2、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假说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但预期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确定的。如果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不确定的,那么预期假说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来债券的利率预期不确定,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资金也不可能在长短期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可分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市场,各有自己独立的市场均衡,长期借贷活动决定了长期债券利率,而短期交易决定了独立于长期债券的短期利率。根据这种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不同市场的均衡利率决定的。市场分割理论最大的缺陷正是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宣称,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互不相关的。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所体现的同步波动现象,也无法解释长期债券市场的利率随着短期债券市场利率波动呈现的明显有规律性的变化。
3、流动性偏好假说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债券的风险程度与利率结构的关系,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认为,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⑤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如何解释 利率的同向变动 和 收益曲线 向上倾斜两种现象
利率期复限结构理论及其发制展主要有三个:
预期假说 市场分割理论 流动性偏好假说
其中预期假说只能解释利率同向变动
市场分割理论只能解释收益曲线向上倾斜
只有流动性偏好假说可以同时解释利率的同向变动 和 收益曲线 向上倾斜
下面是流动性偏好假说的说明
流动性偏好假说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债券的风险程度与利率结构的关系,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认为,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⑥ 有些商品在国内外出现倒挂现象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明什么问题
郭敦顒回答:
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些商品的价格在国外的比国内的便宜,这叫做商品价格在国内外倒挂。
⑦ 房价倒挂现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房价与应该呈现的趋势相反的反常现象。
分析导致城、郊房价倒挂现象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土地价格暴涨因素的推动。随着市区土地的稀缺和匮乏,北京郊区的地价突飞猛进,近期不少“地王”就产生在城郊,而一旦“地王”产生,周边房价立马加速上涨。
其次,开发商借城市规划忽悠造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的恐慌性购房,通州房价近期的上涨就是一个典型。
再次,不排除许多居民由于在城区买不起房而集中到郊区购买,从而导致郊区房价一时飞涨的情况。
价格倒挂是商品的购进价格高于销售价格。商品在流通环节或产销地区间出现的价格反常现象。其类型大致有:
(1) 产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生产者的出厂价格。
(2) 购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
(3) 批零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零售价格低于批发价格。
(4) 城乡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城市的销售价格低于农村的购进价格。
⑧ 谁能解释一下现在的汇率倒挂现象
是指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汇率呈相反走势:境外,人民币在贬值(很多机构和投资者在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大批抛售人民币,买入美元;预期人民币跌、美元涨);境内,人民币是在升值的,与美元的兑换价屡创新高。受危机影响的欧美机构,减少在亚洲的资金头寸,国际资本有撤退的迹象。由于担心中国恢复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以及市场上出现炒作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过去做多人民币做空美元的套利投机者纷纷买进美元平仓。一些利用境内外利差、汇差进行套利的国内机构和企业,境外外汇借款也面临再融资的压力。有一段时间香港市场上包括中银香港在内的所有机构都无美元头寸可售,市场几近关闭,只能到国内寻找美元,把压力传导到国内市场。
⑨ 什么是存贷款利率倒挂
存款利率倒挂是指利率期限结构(yield curve or term structure)中出现长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中短期存款利率水平的现象。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在正常的市场中,由于人们偏好中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因此中短期利率水平会低于长期利率水平;
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长期利率水平低于中短期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也被称为“格林斯潘长期利率之谜”问题;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预期长期经济疲软,央行会维持低利率政策,因此长期利率更低;
而中短期危机局面中,资金紧张,流动性紧张,引发中短期利率上升,出现利率倒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