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2岁。眼角有细纹。如何消除
细纹虽然没有皱纹来的严重,但是细纹的出现就代表了肌肤的衰老现象,那么眼睛下面细纹能去掉吗?如何才能避免细纹变成皱纹呢?MM们千万别以为只是因为补水保湿的护肤工作不到位,所以才长出细纹,其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细纹生长的罪魁祸首,下面介绍的如何去除脸部细纹的方法,让你赶走面部皱纹,让你容颜大放神采!
平躺睡觉
侧卧或者趴着睡很容易导致脸部出现细纹,想象一下,整夜长时间将脸部与枕头挤压在一起,细纹自然在劫难逃。虽然仰卧对皮肤更好,但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一直保持姿势不变很不现实。我们不希望你因为担心仰卧还是侧卧的问题而整夜不得安眠,因为皮肤在睡眠时的自我修复非常重要。将枕头换成丝绸,在有意识的时候让自己仰卧,但是如果这会影响你入睡,那么忘了它,怎么舒服怎么睡吧。
不要托腮
开会的时候、和朋友围桌聊天的时候,总之只要面前有个高度适宜的桌子,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有托腮的动作。与皱眉、撅嘴一样,托腮也是一个容易导致脸部细纹的坏习惯。你的动作会给面部皮肤压力,容易挤压形成不对称皱纹。另外我们还要提醒你的是,如果手上涂了滋润的护手霜,托腮还容易导致面部出现痘痘困扰,我们管这个叫“护手霜痘”。
——————————————————————————————————————
㈡ 火药是怎么制造的
诺贝尔最开始发明的是液体硝化甘油炸药棒和甘油工业制备技术,这是在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布莱洛1847年的硝化甘油发明上完成的;据说索布莱洛发现自己无意间制造出了一种炸药后异常的悔恨,当即对着上帝祈祷,以求宽恕自己的弥天罪过。
索布莱洛毕竟没去想着大规模去生产硝化甘油,当时人们也不认为它可以安全制备硝化甘油,直到诺贝尔研发出“温热法”技术并设计了相关的机器,这才开始了硝化甘油的批量生产。
诺贝尔完全就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就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整个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药为业,“温热法”离不开诺贝尔父亲长年的钻研。这项技术诞生于1859年后,诺贝尔父子用水管和流动的水进行散热,获得了工业化制备硝化甘油的方法。
此后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郊外温特维肯(Winterviken)建立了第一家炸药公司,并于1865年开始了生产,这个公司的股份由诺贝尔父子和一个军火工程师共同所有,诺贝尔不仅是公司总裁,还是公司的总工程师、秘书、旅行推销员、广告经理。
当时的人并不信任硝化甘油炸药,人们对这种易挥发的产品知之甚少,它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就会发生爆炸,又在某些条件下几乎不可能被引爆。总之就是→坑!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硝化甘油相当不稳定,有时候摇一摇就会炸,但想把它安全的搞炸却又很难,所以,诺贝尔决定搞一种能“安全起爆”的方式。
诺贝尔的早期发明其实极为粗浅,他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将一支填了了火药的锡管木塞插入瓶口,然后点燃火药引线丢出去,硝化甘油便被火药引爆了,说起来简单,但当时想到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的只有他。
1862年,诺贝尔在海伦堡测试了这种引爆法,成功引发了相当凶猛的硝化甘油爆炸,还炸死了自己的弟弟埃米。斯德哥尔摩市由此对诺贝尔下达了禁令,不允许他在市内所有土地上搞这种爆炸试验,于是他把实验室搬到了船上。(后来进行炸药生产后,一段时间内也都是依靠一艘驳船做工厂)
诺贝尔将过错归结为火药引爆方式的不可控,于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将这种更不稳定的爆炸物质制成了一种小型起爆装置——“雷管”。
于是他又成功了,在马拉湖边试验时,诺贝尔点燃了雷管,可惜燃速没控制好,跑没两步便“轰”的一声被爆炸的尘埃淹没。但他活了下来,满脸是血破破烂烂的跑出来喊到:“成功了!”
所有人都口吐芬芳咒骂不止,诺贝尔又搞了个作大死的东西!但人类有比黑火药更厉害的玩意儿了。
顺带说一下,雷管至今还在被使用,雷酸汞后来也成为了子弹的经典底火药。
硝化甘油炸弹很快进入了工矿业,成为开路炸山,挖矿炸洞的利器,也彻底揭开了人类的炸逼属性。但液体硝化甘油炸弹其实并不算安全,摇晃硝化甘油本身就能引发爆炸,因此诺贝尔赚得盆满钵满之余,也坑死了不少人,遭到了巨浪般的投诉和声讨。
这让“炸逼之王”非常不爽,他视之为耻辱,还和人打了赌,开始攻关研发新的工艺,由此诞生了用硅藻土吸附的“达纳炸药”(Dynamite),这种炸药1867年在瑞典获得了专利,同时他也放弃了之前的硝酸甘油“炸药棒”专利。
你以为是雪茄?别抽,这雪茄能炸死你(滑稽)
关于硅藻土有很多传说,一些传说认为诺贝尔是无意间发现硅藻土的吸附能力的,比如他运输硝化甘油的时候让甘油泄露了,结果发现那种泡了油的土变得很厉害的样子云云。
然而诺贝尔自己就驳斥过这种观点,因为硅藻土是必须经过煅烧和筛选加工的,这是他的研究成果而非偶然所得。他1867年时将甘油的吸附作为研究方向,并且实验了从沙子到土壤、煤、纸、锯末、木炭、石膏等多种素材,硅藻土只是最终实验的结果。
显微镜下的硅藻土,它是史前藻类的化石,如今却拿来砌墙
他在湖边找到了一种被德国人称为“kieselguhr”的河沙,诺贝尔称之为“guhr”,恰巧有些磨坊里拿它烘焙食物,然后他成功了,继而人们才发现那东西是一种硅质沉积岩化石矿物。
依然不是雪茄哟¯\_(ツ)_/¯
标准的达纳炸药分为2种,主要是含量不同,1号炸药为75%的硝化甘油,2号则为64%,剩下的主要为硅藻土成分,它可以让达纳炸药像面团一样柔软,也更加安全了。
再后来,诺贝尔在硅藻土达纳炸药中添加了硝化纤维,制成了最早的双基炸药“胶质达纳炸药”,也有人称之为“明胶炸弹”。这东西其实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双基发射药,不过它在当时主要是作为爆炸药使用。
1887年,诺贝尔又在达纳炸药中添加了硝酸铵成分,以减少和替代硝化甘油的比例,制造出了更便宜好用的“特种达纳炸药”,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硝铵炸药,好吧,硝酸铵如今成化肥了,比金坷垃好用,亩产三万八就靠它。当然,它在工矿业范围利用还是很多的,比如硝铵乳化炸药。
今天的国际武装分子倒是经常性的将硝铵炸弹当做武器
诺贝尔达纳炸药并没有快速就迎来一个属于炸药的时代,达纳炸药更多的被用于爆破和矿山,硝铵炸药虽然也占领了不少军火市场,但在同时代百花争鸣的炸药品类面前也没扛住多少阵地,这也是诺贝尔后来跑去开发双基炸药的原因。
诺贝尔的硝化甘油炸药太贵了,而且不能装进炮弹里打出去,还不能长期储存,所以哪怕它威力还不错,也只能在矿山里逞威。今天的人一提诺贝尔就说这货靠炸药杀人无数,实在是有点委屈他,诺贝尔最被人抨击的地方其实是******的伤人问题,以及他后来将博福斯钢铁公司收购并打造成军火企业的事情。
根据诺贝尔和平奖第一个女得主贝尔塔男爵夫人的描述,诺贝尔还是比较反战的,他梦想制造一个能把战争双方都能一口气干掉的超级炸弹,然后世界就可以和平了。贝尔塔夫人曾经在诺贝尔家做过1周的秘书和管家,是著名的早期反战人士。
顺带一提,有些人喜欢将TNT理解为“硝化甘油炸弹”,并与诺贝尔、“黄色炸药”划上等号,比如某科就是如此。然而,三硝基甲苯与硝化甘油、黄色炸药显然不是一个东西,虽然容易头痛,但还是趁早扭过来为好。
硝化甘油的第一个挑战者来自“硝化纤维火药”,即我们常说的“硝化棉火药”,或者“无烟火药”,它们在今天被广泛的用作枪炮发射药,诺贝尔的胶质达纳炸药就是混合了这一类的产物。
1832年,发现氨基酸的法国化学家H·布拉孔诺无意中发现了件奇特的化学反应,他做实验时穿戴的棉布罩裙不小心被硝酸泼湿,当他在炉子边试图烤干这件工作服时,纯棉的纤维素被硝酸酯变成了纤维素硝酸酯。
这个反应被布拉孔诺记叙了下来,到1838年时,T.J.佩卢兹也发现了相同的纤维-硝酸反应,这件事被认为是高分子学科的起点,但直到1845年时,C.F.舍恩拜才用硫硝混合酸制作出了真正被公认的硝化纤维素。
赛璐珞塑料制品
硝化纤维素一开始都是和平用途,1851年它被阿切尔做成了相机胶片,1869年它又被J.W.海厄特与樟脑混合,做成了原始塑料“赛璐珞”(celluloid),海厄特造它的原因是为了做“台球”,以取代昂贵的象牙,在当时这项技术被重金悬赏。
赛璐珞很快风靡一时,并成为乒乓球和眼镜架的材料,呃,也是现在假镯子、假牛骨梳子的材料。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它的易燃性,而且烧起来还挺猛,只要调整下就能做火药。不信?你去点个乒乓球试试?
1846年,德国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舒恩尝试用浓硫酸、硝酸混合物加棉花制作名为“枪棉”的物质,但他没能解决火棉的高燃速问题。
1884年,法国人P·维耶里终于将硝化纤维做成了发射药“Poudre Blanche”,他先将硝化纤维素用乙醚、乙醇的混合溶剂溶解,然后添加稳定剂制成硬胶条,继而再将之切成颗粒并干燥,如黑火药一样装填在药筒里,于是“无烟火药”诞生了,勒贝尔中校由此开发出了著名的M1886步枪。
法国人将Poudre Blanche称为“白火药”,虽然它不白
其实之前也不是没人把主意打到硝化棉上,但是在维耶里之前,没有人能解决硝化棉的超高燃速问题,维耶里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为调整了硝化棉的燃爆速度,这种对火药钝化处理的理念在后世将变得极为寻常。
无烟火药迅速引发了军备革命,许多国家都淘汰了黑火药枪弹,将硝基发射药制成了新型的火药,它成为今天最常见的发射药类型。
除了硝化纤维素发射药,当年还存在直接使用硝化火棉的现象,人们将硝化棉用水打湿,然后塞进炮弹中使用。问题是,火棉的威力虽然超过TNT,但人们无法在同等密度下塞入更多的火棉,这就会造成单位密度下降,威力反而降低的问题。更麻烦的是,火棉的储存保养简直伤脑筋,干了会炸掉,湿了会炸不了,太坑爹了。
迫击炮弹生产车间
嗯~是的,许多穿越小说喜欢将火棉作为出炮的简单科技线,岂不知这东西让德、法、英的科学家头痛了两辈子,而且对部队而言实在难用。沙俄舰队当年就是靠这玩意儿输掉了战争,因为对面日本人装备的是下面要说的“苦味酸炸药。”
苦味酸是真正的“黄色炸药”
再说黄色炸药,大名鼎鼎的“黄色炸药”(TNP),也被称为“苦味酸炸药”,它的成分是“三硝基苯酚”,还经常性的被与诺贝尔的“安全炸药”、“TNT”搞混。
注意,虽然后世把黄色炸药的范围拉得超级大,一会儿说诺贝尔的“达纳炸药”是黄色炸药,一会儿说TNT是黄色炸药,但其实真正具备“黄色炸药”这个名字的只有三硝基苯酚,因为它本来就是黄色染料。
1771年,英国人皮特·沃尔夫(Peter Woulfe)合成出一种染料,他将浓硫酸、硝酸和苯酚(可能是煤焦油粗酚精制或靛蓝,当时的人不知道苯酚)混合处理,获得了一种带有强烈苦味的,模样呈明黄色的结晶粉末,因此它被赋予了“苦味酸”的名称。
当时的人们只是拿苦味酸染衣服、做涂料而已,在当时的染料界,三硝基苯酚的名字常常就是“黄色”,人们用了整整100年的苦味酸染布料,却从没想过如何把它弄炸。
1871年时,法国巴黎一家染料店的伙计遇到了难题,有个积压的黄色染料罐似乎锈死了,无论如何都拧不开,于是逼急的伙计们决定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开罐——砸!还找来个80元的大铁锤。
结果一锤子下去,罐子“轰”的一声炸了,整个染坊顿时坐了土飞机,只剩下一帮浑身五颜六色的幸存者在废墟中呻吟。经过多方调查,人们排除了罐子里藏有不明爆炸物的因素,将问题锁定在苦味酸罐子上,人们突然意识到,“黄颜料被锤击引爆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为“黄颜色”而担忧,但法国军方却眼前一亮,这分明是上天送来了最佳的军用武器,“黄颜色”在长期的使用中证明了它的安全性,它还可以被简单的大规模制备,德国化学家龙格1834年就已经发明了在煤焦油中提取石炭酸发方法;它的威力也比硝铵大,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的军用炸药呢?
1897式75mm野战炮炮弹采用melinite炸药填装,也就是李云龙的“意大利炮”
很快,“黄色炸药”便成为各国开始研制的新型炸药,迅速的进入了军火界。最初研究出成果的当然是法国,法国人“尤金·图尔平”(Eugène Turpin)率先研发出了炮弹的“苦味酸压入法”,也赋予了它“麦宁炸药”的名称,即“melinite”,实际上麦宁炸药是一种苦味酸与硝化棉的混合炸药。
然后英国人也开发出了“lyddite”炸药(即当年传说在天津打出毒气弹的“列低炮”),美国人做出了Emmensite炸药,德国做出了Picrine炸药,此外还有意大利的Eversite、奥地利的Ecrasite、日本的下濑火药等等,它们基本都是苦味酸与其它物质的混合型炸药。
㈢ 上海科华L3180
给你一个网站,医疗器械维修网http://www.yeec.com/bbs/
网站的论坛有:检验基础知识及相关资料 、检验仪器产品介绍 、生化仪参数测量原理 等等 专业知识。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你说的那个定标的。
不知道下面这个对你有用不,没用的话,你自己去论坛找找,里面不光是修机器的,还有培训教材什么的。
-----------------------------------------
生化仪器参数的设置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一点终点分析法,二点终点分析法,速率法,二点速率法。
1 一点终点分析法: 该法使用校正液,其原理是经过一定反应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的一点分析。例如:双缩脲法测定总
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均用该法。对于反应快的物质选用一点终点分析法。
2 二点终点分析法: 该法使用校正液,其原理是用二点的吸光度之差进行计算。多数项目选用该法。应用该法分两种情况。
2 .1 在单试剂分析中,测定波长同常见干扰物质的吸收光谱有重叠时(如脂血、溶血、黄疸样品),通过选用二点终点分析法可消
除样品空白引起的干扰。例如:GOD-POD法测定血糖,其测定波长为500nm,溶血样品中的血红蛋白在500nm有较强吸收,
其吸光度大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用反应完成时测定点的吸光度减去刚开始反应第一点的吸光度,这样就扣除了溶血产生
的吸光度,消除了溶血对测定的干扰。
2 .2 在双试剂分析中,选用二点终点分析法可消除内源性物质的干扰。
3 速率法: 用于酶活力的测定。所有酶活力测定均选用速率法。其原理是根据酶所催化反应的速率来测定酶活力的大小。
4 二点速率法: 主要用于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肌酐同苦味酸反应,其速率不成线性,因而不能用速率法。由于血清中的草
酰乙酸能很快同苦味酸反应形成红色化合物干扰测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的维生素C、丙酮酸、蛋白质等也能同苦味酸
反应形成红色化合物干扰测定。为了消除干扰,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要求在30秒和60秒两点测定,因而选用二点速率法。
二、双波长测定中辅助波长的选择:
双波长的应用是为了消除样品中对测定有干扰的物质的影响,而实际应用中选择辅助波长主要用于消除脂血、溶血、黄疸的干扰
。脂血样品中的脂质吸收光谱从300~600nm均有吸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溶血样品中的血红蛋白在350nm、400nm、540n
m、580nm有4个吸收峰;黄疸样品中的胆红素在300~500nm均有吸收,在400~500nm之间有强吸收峰。由于脂血、溶血、黄
疸样品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光谱存在,因而常常同测定波长有重叠,此时测得的吸光度包含待测物质的吸光度和干扰
物质的吸光度,选用辅助波长可消除干扰物质的吸光度。在辅助波长选择中,根据测定波长选择辅助波长,要求干扰物质在测定波
长同辅助波长有相同的吸光度。例如:钼酸铵法测定无机磷,其测定波长为340nm,对于溶血样品,血红蛋白在340nm有较强吸收
,其吸光度同380nm处吸光度相同,选用380nm作辅助波长,用340nm和380nm两波长的吸光度之差测定无机磷,可消除溶血对
测定的干扰。
三、测定时间的选择:
对于终点分析,测定时间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干扰的问题。例如: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选用一点终点分析法,白蛋白同溴甲酚绿
反应快,在一分钟内基本上反应完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α 球蛋白同溴甲酚绿反应形成干扰,因而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其测
定时间应定于1分钟。对于速率分析法,一般用于酶活力的测定,而酶活力的大小是用反应速度来表示,因而要求在零级反应期内测
定反应速率,此时的反应速率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仅同酶活力大小有关。因此,测定时间应选在零级反应期内。对于一种物质的
测定,由于选择试剂和分析方法不同,其测定时间也随之变化,因而对于特定的试剂和分析方法,应先做出反应进程曲线,从曲线上
选择最佳的测定时间。
四、样品量和试剂量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测定所需的反应液总量不同。例如:荷兰VITALABSELECTRA分析仪要求反应液总
量不低于250μl;日立7150型分析仪要求在250~400μl之间;日立7170A型分析仪要求在180~380μl之间。而试剂厂商给出
了样品量和试剂量的最佳比例,根据比例同时缩小或增加用量,同时满足最小的反应液总量。
五、校正点的设置:
对于多数项目的测定,其浓度同吸光度变化基本上成线性关系,选择低、中、高三个校正点可获得满意的准确度。如果只设置一个
校正点,尽量选择一个中值校正点。对于有些物质,例如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其浓度同吸光度不成线性,因而需要尽可能多设置
不同浓度的校正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提高了检验质量和速度,为临床作出诊断、决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了
可靠依据,为了使用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最重要是恰当设置各种分析参数。随着分析方法的提高及试剂的更新,分析参数也随之
变化。
(113华西医学1998;13(3) 李贵星 李 萍 徐克和)
㈣ 甲午海战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动员体制比中国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
而清朝政府在开战后拥有两支舰队——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眼看着北洋水师落败,也没有调集一兵一卒前往支援。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总结说,即使李鸿章指挥得当,奋勇还击,北洋水师因为中国人的动员能力太差,也会落败。“李鸿章在对日开战时所能直接动员的,只是他的北洋军而已。
日清战争实际上成了日本与直隶省的战争。除此之外,北洋海军没有确立近代海军先进的战术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纵使是坚船利炮,武器精良(如上: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污秽狼籍),但部队没有组织纪律性,散漫自由,各行其是,这样的军队照样没有战斗力。日本人的断言在4年后的甲午海战中被完全证实。
海战经过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部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即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大清北洋水师提督(正二品)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㈤ 中国发明炸药的故事
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火药,遥遥领先世界!可惜的是,古人有着聪慧的头脑,思想却是受到禁锢:火药主要是做烟花爆竹!而落后我们几百年的西方,却是用火药炸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自从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发明了最早期的黑色炸药以来,人类很快就将其应用于战争当中,并且不断地研究琢磨各种各样增强炸药爆炸威力和安全性能的新型配方。1771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新一代的黄色炸药(苦味酸),1846年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液体炸药(硝化甘油),1863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取代苦味酸且性能稳定的梯恩梯(TNT)炸药,1866 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安全可靠的胶质炸药,1884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无烟炸药,1899年德国科学家又发明了威力更加强大的黑索今炸药……
教你4个开锁诀窍,忘带钥匙也不怕
广告
时至今日,沉寂百年的中国重新在炸药研究领域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胡炳成教授团队首次合成了全氮阴离子盐。
胡炳成教授介绍,新型超高能含能材料是国家核心军事能力和军事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标志。全氮类物质具有高密度、超高能量及爆轰产物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成为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的典型代表。
全氮阴离子盐材料的爆炸能量可达到TNT炸药的3-10倍,使用这种炸药,使得一个单兵80毫米火箭筒打出155毫米加榴炮的威力成为现实。这仅仅是N5,如果进一步突破,制造出N2炸弹,那就是科幻游戏中才有的大杀器了,威力堪比氢弹!
高性能含能材料不仅可以用来制造爆炸物,也是下一代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新型材料将可大幅度提升火箭的比冲,有望大幅度提高运载火箭性能。
中国人时隔千年终于回到了世界领跑者的位置,这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一往无前!
㈥ 致人于死地的化学药剂
这类化合物很多,但是上面的都不适合用来写侦探小说,不是使用困难就是太专业了搞不到。如果是为了情节需要的话,可以告诉你一部分物质的名称和性质,以及解毒方法。
氰化钾(氰化钠),就是很多电视剧里罪犯一咬衣领就死的那种毒药,剧毒,致死剂量0.1g/人,作用迅速,3-5分钟死亡。解毒方法:注射亚硝酸钠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并注射硫代硫酸钠。杏仁中含有氰化物。
天仙子碱,也就是曼陀罗,可以治疗癫痫、气喘,或者用于麻醉镇痛,过量会导致精神错乱、意识模糊产生幻觉、昏迷麻痹等等的中毒反应,甚至呼吸衰竭以及死亡。且无法从尸检中检测到。
秋水仙碱,从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的球茎中提取,一般用于生物学中的多倍体育种,也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毒性强烈,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反应等症状。
胰岛素,这个一般不会想到,因为它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是如果正常人过量注射会导致血糖过低而直接死亡,且无法从尸体中检出(除非遇到酸性物质,例如因劳累而产生的乳酸),所以在医学界又名了无痕。
河豚,氰化钾的1000多倍,一粒鱼子就能要你的命,而且容易弄到。(每年都会洄游)
不过莎翁的哈姆雷特有点问题,液态汞是无毒的,而且从耳朵里倒的话会被骨膜挡住,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有点问题,长期服用少量毒物不会产生耐受能力,而是会慢性中毒。
要更多的话,请说明具体用在哪个情节,我来替你挑选。可以用Hi联系我。
㈦ 怎样正确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
高压蒸汽灭菌锅俗称灭菌锅,是对培养基(培养料)进行湿热灭菌的设备。制作母种宜用小型手提式灭菌锅或中型立式灭菌锅。制作原种、栽培种或代料熟料栽培时,可用大型卧式灭菌锅(灭菌柜)。正确使用灭菌锅,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1)灭菌锅加水除部分灭菌锅配有专用供汽锅炉外,其他灭菌锅均需添加适量清水,再由水产生蒸汽。为此,加水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水质,二是水量。水质不仅要求清洁,而且最好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以免长期使用后产生水垢,影响设备正常使用。水量需按说明书要求加足,切忌过多或过少。(2)灭菌锅装载量为了便于蒸汽在灭菌锅内畅通循环,每次装载量要适当。一般提倡留下1/5~1/4的容积,既经济又有效。特别是袋装培养料,更要预留蒸汽通道,以免影响灭菌效果。(3)排气升温关闭灭菌锅门,开始加热升温。当锅内压力达到0.04兆帕时,需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净,否则压力与温度不能同步上升,出现低温高压现象,影响灭菌效果(表5)。
表5 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与温度的关系工作压力 工作温度(℃)兆帕(千克力/厘米2) 冷空气 全排 冷空气排 2/3 冷空气排 1/2 冷空气排 1/3 冷空气未排0.035 (0.35) 109 100 94 90 720.07 (0.70) 115 109 105 100 900.11 (1.05) 121 115 112 109 1000.14 (1.41) 126 121 118 115 1090.175 (1.76) 130 126 124 121 1150.21 (2.00) 135 130 128 126 121(4)灭菌条件母种培养基的灭菌条件是:121℃、0.11兆帕,20~30分钟;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灭菌条件是:126℃、0.14兆帕,1.5~2小时。
㈧ 子母弹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
㈨ 酸奶变苦
我在网上看的酸奶加猕猴桃就是边苦也不知道是怎么会事。。这是一个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