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行政赔偿请求时效
行政赔偿的时效
❷ 申请行政赔偿有限期限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内其工作人员行使容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❸ 请叙述有关行政赔偿期限的法条
一般情况下,赔偿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时受到侵犯并遭受损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一)行政赔偿的范围
(1)侵害公民人身权行政赔偿的范围:
①违法拘留或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②非法拘禁或其他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③殴打等暴力或唆使他人殴打④违法使用武器造成伤害死亡⑤其他造成伤害死亡的违法行为
(2)侵害财产权行政赔偿的范围:
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③违法征收财物、摊派费用④其他造成财产损害的违法行为
(3)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
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②因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③国家行为、外交行为、抽象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
④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规定
①一般情况下,赔偿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时受到侵犯并遭受损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②受害公民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是赔偿请求人;
③受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是赔偿请求人;
④企业法人被行政机关撤销、兼并、注销的,认为经营自主权受到侵害的,原企业法人是赔偿请求人。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规定 法律 敎育 网
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②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职权时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③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授予的行政职权时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予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④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委托的行政权利时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三)行政赔偿程序的规定
(1)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程序
行政赔偿请求人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诉讼的的,应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行政机关不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予赔偿或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请求人可直接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2)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程序
行政赔偿也可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3)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期限
①请求人一般应先自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之日起2年内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按照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请求人可在2个月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法院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②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时,没有告知请求人诉权或起诉期限的,致使请求人逾期起诉的,其赔偿起诉期限从请求人实际知道诉权或期限时算起,但最高期限自请求人收到赔偿决定起不得超过1年。
❹ 国家赔偿起诉期的时间规定是多久
您好,时效,法律确认的某种权利得以行使的期限。超过法定期限而不行使的,权利即归消灭。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该法还将国家赔偿程序分为两种,即第二章规定的行政赔偿程序和第三章规定的刑事赔偿程序。两种赔偿程序均作出了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的规定。这些规定表明,请求时效是国家赔偿法为赔偿请求人单独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国家赔偿设定的时间期限,在行政赔偿程序和刑事赔偿程序中均适用,时效期间是两年。如果请求人在两年内不行使请求权请求赔偿义务机关处理,他就丧失了请求权。
相关人士认为,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请求权可分为程序法意义上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的权利即申请权和实体法意义上的依照法定程序获得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的权利即获偿权。丧失请求权是指赔偿请求人丧失实体法意义上的获偿权,而不是程序法意义上的申请权。赔偿请求人在没有时效中止的情况下,超过请求时效期间,仍有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的权利,但是,赔偿义务机关可以因时效完成而拒绝履行赔偿义务,其法律意义上的赔偿义务归于消灭,则赔偿请求人丧失获偿权。
❺ 行政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
赔偿请求人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的,应当在《国家赔偿法回》规定的赔偿请求时效答内提出。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2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2年的国家赔偿请求时效计算,还有以下两种特殊情况应当注意:第一、受害人被羁押的,由于受害人丧失了人身自由,无法自主、充分地行使赔偿请求权,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赔偿请求时效之内。第二、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发生的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赔偿请求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赔偿请求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不可抗力等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也包括意外事故,如战争的发生。
❻ 行政补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的时效
行政赔偿,应该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其在二个月内不赔偿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两者之间的联系
1.1、行政补偿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合法行为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行政主体只有行政主体才享有行政权,才能实施行政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
1.3、两者都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采取补救措施,而且在危险责任领域,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存在许多区别,表现在:
1、原因不同。
两者都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但是,行政赔偿所针对的损害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行政补偿针对的是合法行为。
2、范围不同。
行政赔偿的范围小于行政补偿的范围。行政赔偿受国家赔偿法的限制,国家并非对所有的行政侵权行为都承担赔偿责任,如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一般认为实行国家豁免,国家对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造成的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补偿的原因行为除了合法性这一限制之外,没有其他的限制。
3、程度不同。
行政赔偿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补救程度不如行政补偿充分。国家赔偿法针对的损害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损害,而行政补偿没有这种限制。而且,对国家赔偿法规定范围之内的行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国家也并非全部赔偿,而是限于最低限度的直接损失。国家赔偿法规定“计算标准”的作用之一为了限制赔偿的数额。行政补偿采取补偿实际损失的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多大的损害,国家就补偿多少。当然,行政补偿所针对的损害必须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遭受特别的损害,而不是普遍的损害。从损害这一点来看,行政赔偿着眼于赔偿的最高数额,而行政补偿着眼于损害的特定性,没有数额的限制。
4、程序不同。
行政补偿可能是在损害发生之前由行政机关与公民协商解决,也可能是在损害发生之后由行政机关与之协商解决。行政赔偿只能发生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由行政机关与公民协商解决。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都可以适用调解,但是,公民因与行政机关对行政补偿不能达成协议而起诉的,适用一般的行政诉讼程序;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对行政赔偿不能达成协议而起诉的,适用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程序。
5、性质不同。
行政赔偿性质上属于行政法律责任,而行政补偿性质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赔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而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具有否定和谴责的含义;而行政补偿是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行政机关作出的补偿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6、依据不同。
行政补偿的法律依据是有关的单行的部门法律法规,而行政赔偿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
以上便是华律网小编为你介绍的“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区别在哪里”相关知识,两者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主体行使国家赋予职权时是否合乎法律规定。
❼ 行政诉讼法中哪一条规定行政赔偿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六十条有关于行政赔偿的规定。
专法律依据:
《行属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
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❽ 国家行政赔偿年限
当事人受害后,受害者不清楚是不是行政人员违法,比如说过了一个月之后才清楚,这个时间段是从一个月之后起的两年,但是受害者应当有证据表明确实是经过了一个月才知道的,否则,不能成立。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时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一般来说,如果有一个月之后才清楚的情形,应当在违法行为发生以后,有诸如报警记录等等作为证据,否则理由很难成立。
《国家赔偿法》是一部介于民法和行政诉讼法之间的一部特殊的法律,它旨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追偿权利。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我国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的效力采取的是诉权消灭说。诉讼时效届满只丧失权利人的对实际违法行政行为的胜诉权,并未丧失其实体民事权利,也没有丧失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当事人仍有权向法院起诉’。审判实践中,法院对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也是按照这种观点进行审判活动的。而国家赔偿法中没有类似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八条内容的规定,且请求时效规定的是赔偿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而不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效。请求时效制度是指消灭请求权中的获偿权,而赔偿请求人的申请权仍然存在。当赔偿请求人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请求行政机关给予行政赔偿遭到拒绝或者行政机关逾期不予赔偿时,赔偿请求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个提起不作为行政诉讼时效又适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时效,即三个月。
《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 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并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协商。
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
所以,如果你遭遇了非法行政行为,应当尽早维权,如果已经错过行政诉讼时效,应当绝对避免丧失请求权。
❾ 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时效是两年
错误!应该是三个月!行政赔偿,应该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其在二内个月内不赔偿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容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❿ 国家赔偿时效期限如何规定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另外,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国家赔偿法的请求时效有别于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是三个月,国家赔偿法的请求时效为两年,系违法之日起计算。亦即在违法行为发生后两年之内受害人应当向违法机关申请赔偿,超过两年为超过请求时限,放弃主张权利。两年之内受害人向违法机关申请赔偿而该机关不作为的,对不作为提起诉讼的起诉时效是三个月,向法院提起国家赔偿诉讼可以出具两年之内受害人向违法机关申请赔偿的证据,如快件发票或者挂号件发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