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下,研究制定中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世界的大系统。需要从世界整体资源形势变化趋势和未来世界矿产勘查的走向来考虑。
一、世界矿产勘查事业在困境中前进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国家为医治战争创伤而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普遍加强了地质矿产工作,并建立了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的开发体系。按1983年不变价计算,1950年世界原矿产产品产值为1179亿美元,1980年达到12071亿美元,1991年为15260亿美元,1991年为1950年的12.9倍。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绝大多数都作为矿产进行了开采利用,产量比较大的有七八种,矿业产值最大的10种,矿产依次为原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金、铜、锌、锰、镍、金刚石。矿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1年世界原矿产品产值15260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1%。由于矿产勘查开发的重大成就,不仅为战后半个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而且为21世纪前期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了一定的资源储备。据有关资料,至1994年底,世界矿产资源静态储量对生产保证程度,金刚石为21年、银为29年、金为31年、石油为45年、铜为64年、天然气为66年、钨为86年、镍为125年、煤为228年、铁矿石为242年、铝土矿为250年、锰为462年、钾盐为611年。
世界矿业由于矿产资源储备丰富和矿业生产能力达到相当规模,在战后曾有30多年的兴旺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萧条与衰退,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主要表现在:①矿业投资减少,1981~1992年全球非燃料矿产项目投资总费用由687.6亿美元下降为558.4亿美元,下降18.8%。②世界矿产原矿产品产量显著下降,以1993年与1980年相比,40多种主要矿产中有一半以上产量下降,增产的矿种增加幅度也很小。③世界矿业原矿产值增长率显著下降,1950~1980年年增长率为8.1%,而且1981~1992年仅为0.65%。由于资源保证程度较高和矿业生产能力较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形势,投资者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减少了投入,给勘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世界矿业不景气,但许多国家从长远利益考虑,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和矿产品国际贸易,仍然对矿产勘查比较重视,新发现了一大批矿产地。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现世界级大矿82处,探明了大量矿产资源,40多种主要矿产中有30多种矿产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石油储量增长速度比70年代高了一倍,金、银、金刚石等矿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使世界矿业投资有所回升,给矿产勘查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整个世界矿产勘查呈现出在逆境中前进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国际地矿工作结构在进行重大调整
世界地矿工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地矿工作结构主要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和基础地质工作,而当时环境地质工作在整个地矿工作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地矿工作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地质工作在稳定中有所发展,矿产地质勘查比重与规模急剧下降,环境地质规模和比重在迅速上升。
1.近几十年来,基础地质工作有了稳定的发展
美国政府机构中从事地质调查的地质人员在地质人员总数中保持18%左右,地质调查经费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4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6亿美元;英国地调所稳定在2000万~2700万英镑之间;法国则保持10亿法朗(1.5亿美元)左右。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也逐步现代化,实现了观测手段现代化,观测成果提供的现代化和地质观测思维与观念的现代化。地质观念的现代化,不仅对于解决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地质填图技术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正确识别复杂地质体,提高填图质量,了解地质规律。
2.与基础地质工作相比,矿产勘查工作在整个地矿工作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均面临机构调整、预算和人员裁减的局面。国际地质学组织和国家地质调查所正自觉不自觉地由以往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机构转变。如,欧洲各国由20世纪70年代矿产勘查人员在地质人员总数中占最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初的22.9%,而原占很小比例的环境地质人员(主要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已上升到35.6%。美国油气探采人员从1982年的75.4万人下降为35万人;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中1万名会员已有55%离开了石油公司。尽管因矿业不景气对勘查工作带来了影响,但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当代,各国因都要发展经济而不得不继续开展相应规模的矿产勘查工作,加上全球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发展世界矿业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也不能忽视矿产勘查工作。
3.环境地质工作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
随着生产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和自然作用的日积月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臭氧层被破坏、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一切导致人类生活质量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从“4·22”地球日到“6·5”世界环境日,从“全球变化计划”到“21世纪议程”,环境问题已上升到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环境地质工作在世界地矿工作结构调整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加强。在经济发达国家,环境地质拨款、成果数量和发展前景甚至已经开始超过矿业地质工作。这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事环境地质工作人员的比重上升,欧洲各国环境地质人员占总数的37.6%,而经济地质人员比例为22.7%,在美国地调所9000名雇员中一半以上为与环境地质有关人员。第二,环境地质投资比重增加。美国地调所1990年总预算拨款中,从事环境地质工作的占60.2%。日本、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加强了环境地质工作。第三,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国际组织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发表数量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1885~1989年间年均发表论文432篇,1980~1987年间平均9275篇,1988~1991年间年均发表1.5万篇。国际地学界除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研究”(IGBP)、“国际减灾10年计划”(IDNDR)和“21世纪议程”等重大研究项目外,自1980年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IGC)以来的历届国际地质大会,包括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都对环境地质研究表示了特别的关注,指出环境地质将代表未来地学的发展方向,将主宰和支撑未来地学的发展。
三、矿产勘查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制约着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它既给世界各领域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世界矿业也不例外,出现了矿业全球化趋势。
1.矿业全球化趋势形成原因
由于矿产资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矿产资源完全自给自足,都各有优势和劣势。所以,发展国际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就成为客观的需要。
全球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就发现的矿床和探明的储量增多而言,使扩大国际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各国间矿产资源优势互补成为可能。
近年来,有4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东欧国家和独联体等制定了矿业法规或修改了原来的矿业法规,以适应外国投资参与矿产勘查开发的需要,为矿业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大型矿业公司、跨国公司在矿产勘查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少大型矿业公司均在国际股市上交易其股票,或者本身是跨国公司,许多大型矿业项目又是以合资形式进行,矿业权的转让频繁发生,从而造成了西方国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投资结构,促进了矿业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矿产勘查全球化趋势
矿业全球化趋势的突出表现是矿产勘查的全球化。到目前为止,世界矿业全球化的投资结构已经形成。据《澳大利亚矿业杂志》提供的资料,1996年西方矿业界对固体矿产(不含石油、天然气)勘查的总投资为35.2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在这些投资中,已有60%的投资额进入了发展中国家。其中,拉丁美洲占全球勘查总投资的27.3%,为9.6亿美元;澳洲占18.9%,核6.65亿美元;北美加拿大占13.1%,核4.6亿美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占11.89%,核4.14亿美元;非洲占11.9%,核4.18亿美元等等。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1995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勘查投资额从3.34亿美元猛增到10.52亿美元,5年中增加了2.2倍。尽管1992年前后是西方经济萧条期,1993年为矿产品价格最低年份,但勘查投资在这5年中却持续增长。1995~1996年澳大利亚在勘查投资中用于海外的资金比上年增长了12%,而在本国的投资额仅增加了2%。由此可见,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不仅发达国家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之间,早已相互穿插投资。1998年以来,虽然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矿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勘查投资明显减少,但矿业全球化的投资结构已成了定局,并稳定发展,形成矿业全球化趋势。
四、国际地质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国际地质工作结构的大调整,地质科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当今,地球科学正进入一个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学科结构已由原先传统基础学科为主的结构,向以资源环境并重的一些新兴应用学科转移。长期以来,地学由于主要以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寻找和开发为己任,研究重点在固态层圈上。生物圈的演化是作为矿产形成和其他地质过程的条件加以研究的。在建立新一代的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时,单纯对固体地球本身的研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必须通过对其他层圈的研究,并在有关学科的配合下寻求突破口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地学除研究固态层圈以外,还要研究生物圈、气圈和水圈的演变过程和历史,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地学研究进入到地球系统科学的更高的层次,代表了地学科学发展的方向。
新的地质科学知识体系具体表现为4个方向:一是服务面大幅度拓宽;二是研究面向广度与深度扩展;三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学科体系向综合与分支两端同时发展。
地质科学的服务领域现在已拓宽到解决资源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广阔领域,而过去偏重于解决矿产资源及与其相关的领域。当代地质科学服务领域既要继续解决矿产资源有关问题,又要为减轻与防治地质灾害,找寻洁净淡水资源,更有效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整治提供优质服务。
在板块构造学说革命性的推动之下,地质科学取得飞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质科学思维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重大研究领域,使地质科学的研究领域以地球整体为对象,进一步朝广度与深度扩展,如岩石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全球动力学的研究等。
板块学说借助海洋探测技术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力量得以形成。之后,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高精度大地测量技术、卫星和空间探测技术、激光技术、多普勒雷达技术、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大陆超深科学钻探技术、计算机技术、高精度地质测试方法手段。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地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地质科学研究已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线,在面对全球开展跨学科重大领域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大综合大科学,在扩大服务领域过程中突破了狭义地质工作的观念,形成“大地质”观念。同时,又有一系列新兴科学应运而生。如,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医学地质及军用地质等学科。
总之,地质科学在近200年的历史中,不仅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步,而且强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科学将朝着建立一个新的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前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1.怎样认识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2.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把握矿产资源勘查发展趋势?
⑵ 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是什么
截至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矿产近200种(我国发现168种),据对154个国家主要矿产资源的测算结果显示,世界矿产资源总的潜在价值约为142万亿美元。
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大概就是黑色金属了。黑色金属包括铁、锰、铬、钛和钒等5种矿产。
1992年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500亿吨,前苏联、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和南非7国共占有世界铁金属储量的84%。按年产10亿吨铁矿石计算,目前世界铁矿石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为151年。
锰储量为7.26亿~8亿吨,未包括海底锰资源。世界锰储量的80%以上集中在前苏联和南非。上述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为40年。但由于有海底锰结核和锰结壳这一未开发的资源潜力,世界不必担心锰矿资源不足。
铬、钛、钒金属已探明的储量分别为14亿吨、2亿吨(钛铁矿)、1000万吨,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32年、55年和312年。
有色金属包括铝、铜、铅、锌、铝、钨、锡、钼、锑、镍、镁、汞、钴、铋等13种矿产。
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储量巨大,探明储量达230亿吨。澳大利亚、几内亚、巴西、牙买加等国是世界铝土矿资源大国。世界现有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达216年以上。
除铝外,世界钴资源保证年限也较高,其储量为400万吨,静态保证年限为168年。此外,海底丰富的钴资源可以确保人类无缺钴之虑。
其他有色金属中,钼、钨、镍、锑的探明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均在50~60年,铜、铅、锌、镁、汞、铋则显得有所不足,其静态保证年限一般在30年或30年以下。
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窘状贵金属和稀土中,除金、银储量消耗过快外,铂族金属和稀土氧化物资源不足为虑。
非金属包括硫、磷、钾、硼、碱、萤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石棉、滑石、硅灰石、高岭土、硅藻土、金刚石等矿产。这些是世界上极为丰富的资源之一,其中除硫、金刚石,特别是金刚石资源严重不足,静态保证年限较低以外,其他都可以成为未来工业和人们生活可以依赖的矿产原料来源。
总的看来,世界矿产资源中期供需形势较为缓和,但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继续存在,资源供需形势将出现周期性波动。
能源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变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20世纪以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加了,1901~1980年间,全世界采出的矿物原料价值增长了9.6倍,其中后20年为前60年的1.6倍。铝土矿石油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对矿物原料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工业和整个经济对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对1986年50个国家的统计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能量及人均能源消耗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标准煤)以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00美元时,人均能耗随之上升,达10000千克(标准煤)以上。近年来,虽然世界对矿物原料需求速度相对有所降低,但资源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在增加。而且,80年代时期,世界矿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到1987年出口贸易额(包括能源产品)已达442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7.7%。1991年世界矿产品出口贸易值约为6850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6%。进入21世纪,世界矿产品贸易额仍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人类社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呈生命曲线。所以在观察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时,我们要掌握两点:一是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未来30~50年中,年轻矿产仍保持一定的需求增长,而新矿产则呈强劲增长趋势。
⑶ 中国矿产资源开采年限
据国土资源部预计,中国石油开采年限为15年,远远低于世界51年的平均水平。
生物质能源和太阳能等将被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本报综合报道“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加大对生物质能源和煤制油等石油替代能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以应对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
财政部日前表示,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并组织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根据财政部建议,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项目、浅层地能和太阳能在建筑中推广应用项目、以及煤制油和风能利用等将被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能源问题正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油气供需矛盾突出,据国土资源部预计,中国石油开采年限为15年,远远低于世界51年的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3%,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高达4.5亿吨,其中2亿吨自产,2.5亿吨来自进口。尤其是近年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面对日益突出的石油安全问题,发展石油替代战略,对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消除不安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替代石油的最佳途径。中国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非粮原料资源潜力很大,而且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如用秸秆制酒精的生物酶,已有突破。从长远看,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资金将来自于生态税或开征基金。在此之前,财政部门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示范企业,通过企业示范来进一步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此外,财政部还与建设部一起联合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开发和利用,并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
据悉,“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将把解决能源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在引导消费者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并积极研究建立能源战略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⑷ 采矿证使用年限
采矿许可抄证有效期,按照矿山建设规袭模确定。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对其有相应的规定:
第七条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按照矿山建设规模确定:大型以上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30年;中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20年;小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10年。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采矿的,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延续登记手续。采矿权人逾期不办理延续登记手续的,采矿许可证自行废止。
(4)世界新矿产资源使用年限扩展阅读: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相关法条: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在颁发采矿许可证后,应当通知矿区范围所在地的有关县级人民政府。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90日内,对矿区范围予以公告。
国家实行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采矿权使用费,按照矿区范围的面积逐年缴纳,标准为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价款,由具有矿业权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十条 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的,采矿权申请人除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缴纳采矿权使用费外,还应当缴纳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价款。
⑸ 中国的矿产资源还能供我们使用多久
能源并非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新能源也层出不穷,从这个层面上内说,永容远也用不完。
传统能源可以持续多久,这也是个未知数,因为不断有新的矿产资源发现,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发明,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再利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所以,这是一个未知数。 石油的储量为10195亿桶,可供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开采240年;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铀的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
⑹ 阅读"世界部分矿产资源年限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几种主要资源再过几十年就要耗竭.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
D吧、、、、
⑺ 全球的石油储量还可以用多少年
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
石油:资源的储量为10195亿桶,可供内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容供人类开采240年;
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
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
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铀可供使用1万年,利用钚为燃料的增值核反应堆可使用100万年);
利用热核反应,海水中的锂能源可开采年限为1600万年(dt反应),而利用重水的dd反应,则开采年限为60亿年,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
水能是可再生能,可开采3.8亿千瓦,已开发0.72亿千瓦.
风能是可再生能,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2.5亿千瓦.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620大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年日照2000小时。
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总量第4位的能源,储量不清楚了.
其他的矿产资源自己网上查就可以了
⑻ 矿产资源可以使用多久.要确切的数字·!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能被开发利用专的地质体。属
我们讲探明资源的静态使用年限,是用目前已经探明的储量,除以目前的产量,再折以储量的利用率得出来的。假如探明储量是100吨,年产10吨,利用率是100%,那么这个资源只能使用10年。如果利用率是50%,就只能使用5年。
从节约资源、增加地质勘查投入的角度,我们讲资源会用完是对的。
但是,人类技术在进步,更多的劣质资源会变成储量,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可以利用的总的资源量。
另一方面,金属矿产多有不可破坏性的特征,能回收利用。欧美国家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一般超过了50%,如使用1000万吨铜,其中500万吨是回收利用的;有些贵金属矿产是100%回收利用。
另外,资源的替代也能有效缓解资源的供应,如铝代替铜,超导代替铜,非金属替代金属等等。
⑼ 世界核能储量和使用年限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本月初发布的联合调查报告专,地球铀矿属储量满足全球开采需求绰绰有余。
这份名为《铀资源、生产和需求2005》(Uranium2005:Resources,ProctionandDe-mand)的报告又被称作“红皮书”,它根据2004年全球对核电站发电量的需求计算出全球可识别铀储量约为470万吨,计算的开采成本为每公斤不到130美元。研究指出,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的铀矿还可供人类开采85年。如果使用快速反应堆技术,这些铀矿则可以使用2500年。
⑽ 世界资源还可以用多少年
目前我国正着手建立限制出口政策和建立国内储备体系,以备工业未来之需。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丰富,但由于大量出口,到2020年,许多稀有金属资源将所剩无几。现在政府正在寻求将资源留在国内的途径,而不是让资源白白流失。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矿产部孙立会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许多稀有金属的价格,包括铟,锑,钨,在过去的几年里均快速攀升。正当这些金属在全球出现新的用途时,中国迅速增长的工业需求导致了可出口数量的下降。而我国出口的资源,价格非常低廉,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监管。到2020年,许多稀有金属资源将所剩无几。这关系到国家安全。 孙立会说,正在考虑之中的措施包括,取消出口退税,严格环保法规,激励整合以便控制盲目开采和灰色出口。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稀有金属生产之时,就提取一定的数量作为战略储备。 其他考虑在列的稀有金属战略储备品种还包括钼、锡、镓和锗。业内专家指出,许多稀有金属是生产其他金属的副产品,因而难以控制其产量。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为副产品,这些材料可能在尾渣中浪费掉了,也可能为了多获取一些利润而低价贱卖了。 据悉,日本正利用各种渠道"悄悄"从中国大量买入稀有金属,范围包括镍、铬、钨、钴、钼、钒、锰7种稀有金属,而且这个范围还将扩展到其他金属资源。日本贸易部下属的负责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组织,计划于今年10月成立一个正式协会,来重审国家的金属储备政策。该组织在2004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讨论过,因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应加速10种稀有金属库存,其中包括铂,稀土和铟。 一些贸易商说,日本公司过去集中采购时曾经抬高铟的价格,而最近几个月,他们分散了订单,每次小量采购。按照自然规律,资源本身会枯竭。石油和天然气会在几十年内枯竭,乐观一点估计也会在100年内枯竭。照现在的开采速度,根据已探知的矿产资源储量,金矿会在15年内,银矿会在20年内,铜矿会在31年内枯竭。除了铁矿会在150年以后内枯竭以外,大部分矿产资源都会在百年内消失。就像镍矿会在45年内枯竭一样,大部分稀有金属资源也将在本世纪末之前枯竭,虽然随着新矿脉的发现,枯竭的时间还有可能往后推移,但大的趋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地球的资源储量并不合理,像锰80%分布在南非,钨68%分布在中国,锑62%分布在中国,世界上的稀有金属大都藏在地球的一隅。世界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82亿,人口有一半集中在亚洲,而亚洲的能源需求量将在30年内增长2倍。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增长2.2倍。如果2030年中国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平,世界现有石油产量的127%、汽车产量的138%、纸张产量的193%都将被中国这一个国家消耗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蔬菜的48%、猪肉的47%、水产品33%、粮食的22%都被中国人吃掉了,这些都超出了中国在世界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按现在的物价口径计算,如果中国13亿人达到目前英国的消费水平,那将需要整个地球的资源才够13亿中国人的消费量,若达到现今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就需3个地球的资源。那么,我国今天以促使消费来增长GDP又是否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