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地质构造

马鞍山地质构造

发布时间:2021-07-29 07:18:04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分布于马鞍山市向山地区,北起笔架山,南抵马山,西邻黄梅山,东至大金山,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与宁芜中段铁、硫矿带相重叠。矿床成因类型属风化壳型。矿床规模较大,矿石品位高、块度大、颜色鲜艳,采出之矿石即可加工成各类工艺品,档次高者可做首饰用。该宝玉石矿产地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它的发现为我国宝玉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基地。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有南山、凹山、笔架山、大王山等矿产地,矿体产于中生界白垩系含磷铝之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风化淋滤带及原生带内,与铁、硫矿床在成因上有密切的关系。矿体有囊状、脉状、层状,单个矿体长几十厘米至百余米,厚0.02—1.60米,常成群出现,呈平行排列和雁行排列。矿石结构多为隐晶结构、纤维结构、球粒结构。矿石构造为胶状构造、结核状构造、脉状构造。绿松石是铜的含水铝磷酸盐矿物,属绿松石-铁绿松石系列。矿石含量0.2—41.03公斤/立方米,远景储量约在1000吨以上。本区自50年代以来,许多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先后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对铁、硫、硬石膏、明矾石、高岭土进行了勘查,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科研成果,唯对绿松石矿未做相应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地质人员不认识,误以为“绿高岭土”,致使该种贵重宝玉石矿长久沉睡于地下,无人问津。1970年后国内对华东火山岩铁矿的重视,在该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铁(铜)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全国各地的地质专家也来马鞍山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考察,发现了南山、凹山铁矿床内外缘有绿松石的存在。由于当时我国对该矿种的利用未打开销路,加之地表矿石因氧化缘故,表面呈黄绿色,经济意义不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原湖北省郧县绿松石的产量剧降,急需寻找新的矿产地,1983年第一期《中国地质》中王福泉撰文,认为凹山铁矿内的绿松石在采铁矿石时可回收利用。据此信息,省地矿局三二二队区调分队在开展1∶5万小丹阳幅、慈湖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技术负责人赵玉琛的领导下,由矿产组许国成(组长)、陈复元、吴敏等人对南山绿松石矿进行地表勘查和研究工作。大家不怕采场的深沟断堑,不顾酷暑严冬,默默地认真仔细工作着。记得当时刚到南山铁矿床采场时,不时看到一片片、一条条蓝色吉祥之光,尤其是雨后,采场内更加灿烂夺目。绿松石呈大脉状、结核状,产于黄铁矿脉内的绿松石呈蔚蓝色、靛蓝色,真是高贵富丽。矿石的重量(块度)一般0.1—0.5公斤,部分可达数公斤,偶尔可见数十公斤,价值达数万元的特大矿石。绿松石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的消息传出,地质勘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普查工作只能暂停。最后按地质块段统计平均品位,估算矿石储量432吨,1988年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绿松石矿床普查评价报告》。

大王山绿松石矿是在普查该点高岭土矿时发现的,发现后对主矿体以40×40米,局部地段以20×20米的工程间距布置探槽、浅井进行控制,1990年结束野外工作,同年由许国成、陈复元等人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大王山绿松石矿床普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41吨。在普查该矿床中,还发现了国内罕见的具磷灰石巨晶的假象绿松石,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研究价值。

在总结绿松石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工作,相继发现了凹山、笔架山等一批绿松石矿床(点),扩大了该区绿松石的远景储量。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床交通便利,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矿山在采铁硫矿石时顺便回收。地方政府也组织开采,并建立工艺厂;年产矿石约10—20吨,除少量供本地乡办工艺厂加工绿松石产品外,大多数矿石直接销往河南、湖北、深圳等地。今后应采取探、采、工、贸一条龙,提高经济效益。

②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③ 什么是地质构造等级

地质构造体系由李四光提出。曾称构造系统,是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为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构造带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构造体系。它是一定方式的区域性构造运动的产物,反映着一定类型的区域地应力状态。构造体系规模有大有小,小型的限于一块手标本,大型的有纵横几百公里,甚至更加宏伟。小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小,大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大。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它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而且在生产实践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如对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导作用。

④ 关于安徽马鞍山到底会不会发生破坏性大地震呢

马鞍山处于长江断裂带上,但是不在安徽省内的大断裂带内,安徽省的地质构造很复杂的。

安徽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是古中国大陆重要结合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性深、大断裂对全省的构造格架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安徽境内,华北陆块东以郯庐断裂带、南以六安深断裂为界与大别造山带相接,扬子陆块西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与大别造山带相接,而秦岭-大别造山带则夹持于华北陆块、扬子陆块之间,经历了多期离合形成了复杂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目前有地质资料的断裂活动的区域是六安市-淮南市-宿州市一线的一个构造张性裂缝特征活动(08年的资料),不过那也是属于地震液化现象,也只是说有可能代表会发生地震事件,但是具体什么时间,谁知道呢

虽然说李四光老爷爷预言的4个地震带已经震了3个了,最后一个华北地震区确实是包括安徽,不过华北地震区还包括5个地震带呢,安徽只是属于华北地震区的南界

在我看来马鞍山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有南山矿这个诱发源(人工爆破释放地质应力),想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可能性更小了

有兴趣可以看下政府的网站

http://eq.ah.gov.cn/ny_content/?zlm=4&ty=152

⑤ 地质概况

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有寒武-白垩纪地层,其中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喷出岩和火山沉积地层为主。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燕山期,既有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熔岩,也有超浅成的次火山岩,以及大规模的侵入岩。主要金属矿产的成矿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演化有关,尤其是与燕山期的次火山岩、浅—超浅成的中性斑岩密切相关。

庐枞盆地侵入岩、次火山岩与火山岩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具同源岩浆、同构造空间、活动时期基本相近、成分大致相同的特点。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3个系统的断裂构造,北东向的断裂系统以郯庐断裂带为主要断裂构造系统。不同方向的断裂构成了区内独特的网络状断裂构造体系,并控制了庐枞火山构造洼地内部的火山构造及其邻区的构造形迹。其中基底隆起构造、火山机构及其派生的环状及放射断裂构造等,均为区内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基底断裂:可划分为4组,即北东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其中缺口-罗河基底断裂,殷家渡基底断裂,大安山-马鞍山基底断裂为庐枞火山构造洼地的边界断裂,它们控制了盆地的形态及火山岩的分布。基底断裂对庐枞火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火山机构、火山活动,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与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特别是对区域成矿作用有着明显的制约,控制了盆地内矿化带,矿田和矿床的分布。

基底隆起:盆地的基底并非完全由中下侏罗统地层所构成,有些地段火山岩系直接覆盖于中、上三叠统东马鞍山组、铜头尖组和拉犁尖组地层之上。基底隆起带的形成与存在不仅影响和控制了庐枞火山构造洼地的基底构造格局、岩浆与火山活动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而且对庐枞火山构造洼地的区域成矿有密切关系。庐枞火山构造洼地内已发现多处大、中、小型铁、铜、硫矿床和矿化点,各种类型的铁、硫矿床(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呈明显的北东向展布,与基底隆起带的核部空间分布范围相一致。主要的铜矿床(点)则主要集中分布在矿区的东部,与基底隆起带东南翼分布范围相吻合。由此可见,基底隆起带对区域成矿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⑥ 安徽省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

(一)基本概况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呈椭圆形,长轴约56km,短轴约24km,总面积约1032km2,长轴方向为北东40°。庐枞火山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如图9-11所示。

图9-11长江中下游地区郯庐断裂中南段地质构造略图

(1)华北地台;(2)胶东地块;(3)鲁南苏北地块;(4)秦岭造山带;(5)淮阳地块;(6)长江中下游断陷带(扬子板块);(7)江南古陆;(8)钱塘江-信江断陷带;(g)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a)五莲-诸城断裂;(b)庐江-灌云断裂;(c)郯庐断裂;(d)商丹断裂。A.庐枞盆地;B.宁芜盆地;C.溧水盆地;D.溧阳盆地;E.繁昌盆地;F.广德盆地;G.怀宁盆地,H.宁乡盆地一深断裂带;-----推测深断裂;_._.隐伏深断裂

研究庐枞火山盆地的地质与构造演化及火山成矿,要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二是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或太平洋-库拉-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庐断裂的活动;四是长江中下游断陷带的作用性质(任启江等,1991)。

1.华北与扬子板块的对接及陆内挤压碰撞作用

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在大别地体对接碰撞发生的时代为印支期,有Sm-Nd等时线年龄为244Ma(李曙光等,1989)。在印支期中晚阶段和燕山期东秦岭造山带发生强烈收缩作用,出现多层次的逆掩推覆构造,逆冲方向均指向南,出现A型俯冲及与其有关的东秦岭燕山期花岗岩。与此同时,在大别南缘绕过郯庐断裂带延至张八岭及连云港,在巨厚沉积盖层(Z-T2)与浅变质基底间(Pt2)有韧性滑脱构造,滑脱面向东,并伴有高压变质带(张树业等,1989)及糜棱岩带(王奎仁等,1995;刘德良、杨晓勇等,1996),说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碰撞,甚至陆内俯冲作用,地处扬子板块北缘的庐枞火山岩盆地,受这一大的构造背景的制约。

2.中生代太平洋-库拉-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庐枞地区的主导构造为北东向,属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因此,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太平洋-库拉-澳大利亚板块)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庐枞火山岩盆地构造与演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从190~100Ma在库拉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以NWW向向欧亚大陆移动过程中,首先是转换断层与大陆相接,接着是小段洋脊与大陆相撞,并消亡于大陆板块之下,前者产生以挤压为主的压力效应,引起大陆内部的活化和新断裂的产生,后者产生热效应。这一过程的结果,或在大陆边缘后侧引起地幔上隆和地壳引张,或在古隆起边缘古缝合线或古断裂活化地带形成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带。就整体而言,决定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时空分布、岩浆成分和物质来源的因素,一是大陆内部断裂系统的活化;二是壳幔各个圈层的推覆、滑移过程;三是基底的性质;四是与俯冲带的距离、俯冲角度及俯冲速度,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显然是受上述因素的联合控制。

3.郯庐断裂带的活动

庐枞火山岩盆地的西部边界断层即是郯庐断裂。对于郯庐断裂的演化特点,曾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Xu,1993;王奎仁等,1995),它自印支期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左行平移,它对庐枞地区的地质与构造的演化控制是和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的碰撞、拼合作用相联系的。特别是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两大板块最终拼合阶段,郯庐断裂的左行平移最为明显。郯庐断裂在研究地区内由4条主要断裂组成(图9-12),其东界断裂——罗昌河断裂最重要。地表观察,断裂面陡倾,结构面力学性质变化大,主要是向南东倾斜。在晚白垩世以前以挤压-平移性质为主,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为以引张为主的断裂带,堆积了白垩世—老第三纪碎屑岩及膏岩沉积地层,具有发育不全的裂谷带的特点。新第三纪以来郯庐断裂带性质又有变化,可见到新地层逆冲于老地层之上,局部受挤压,且发生了弱的右行平移。

4.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性质

根据HQ-13地壳地震资料(何友三等,1988;冯如进等,1988),下扬子地区莫霍面是由高低速层互层所组成的壳幔过渡带,一般厚2~4km,最厚达6km,并有明显的折断、升降,还有明显的波动痕迹,表明较为活化,按下扬子HQ-13线(灵璧-奉贤)地球物理-地质综合解释结果(华东石油局,1988)和麻城-九宫山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1989),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可分为6大层,其间有6个滑移层和3个均衡调节层(董树文等,1993)(表9-2)。

图9-12庐江附近郯庐断裂带地质图(据安徽省地矿局图修改)

;Dy1.J1-2;Dy2.J3—K1(火山岩);Wh1.Z—S;Wh2.D~T。(1)、(2)、(3)、(4)为郯庐断裂带的主要断裂,其中(1)为西界主断裂;(4)为东界主断裂(罗昌河断裂)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一带的变质基底下部以大别山群为代表的深变质岩系,上部为张八岭群、洪安群及变质的震旦系组成的浅变质岩系。加里东旋回为拉张断陷型沉积环境,并经受了3次明显的构造运动(震旦纪末、晚奥陶世—志留世、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海西旋回沉积环境总体无明显改变,并有多次微弱的火山活动出现,也经历了3次主要以上升为主的构造运动(早—中石炭世间、晚石炭—早二叠世间、二叠纪中期)。印支旋回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演化的转折点,沉积岩系构成了完整的海侵和海退序列,这一时期主要为T2-3(铜头尖组)和T2(东马鞍山组)之间的金子运动与T3与J1之间的南象运动,后者尤为明显。在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中—酸性的侵入岩体(九瑞的洋鸡山、大湖山、十六公里;安徽九华山、太平;江苏高资、苏州),同时盖层沉积岩系(Z—T)遭受了强烈的侧向挤压,受边界条件的限制,形成弧形构造带,造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岩石圈表层总缩短量有明显的差异(翟裕生等,1992)。庐枞火山岩盆地就是在上述区域构造背景下开始了其190~100Ma的演化历程。

表9-2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层状结构特征

(二)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

1.地层及沉积环境

庐枞盆地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庐枞火山岩盆地大多由上侏罗—下白垩统陆相火山岩构成,其直接基底为中—下侏罗统的陆相碎屑沉积建造。全区的地层及岩性和相互关系见表9-3的柱状图(据安徽省地矿局区调队,1987)。

表9-3庐枞盆地地层特征表

2.火山岩系以前的中生界沉积

(1)三叠系仅在庐枞盆地周边零星出露,可分为下统殷坑组、龙山组和南陵湖组;中统东马鞍山组、月山组和铜头尖组;上统拉犁尖组。下三叠统(殷坑组、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灰岩和钙质页岩分布区域较广,中统东马鞍山组为下部白云岩和上部盐溶角砾岩及硬石膏,见于盆地边缘;中三叠统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出现蒸发台地相沉积。中三叠世中晚期—晚三叠世沉积范围更小。整个三叠纪时期,在下扬子地区表现为一完整的海退过程,坳陷中心位于沿江一带,庐枞地区位于该坳陷的边缘。

(2)侏罗系下、中统下统磨山组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炭质页岩和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或砾岩,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三叠系之上。上部为灰绿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不稳定的煤系;中统罗岭组总厚度大于1800m。下段底部为粗粒含砾砂岩或砾岩,主要岩性为薄层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沉积地层等厚图见图9-13。

图9-13庐枞邻区南陵湖组、东马鞍山组、磨山组+罗岭组地层等厚线图(任启江等,1992)

3.中生代火山岩系

中生代火山岩系与中侏罗统罗岭组陆相碎屑岩沉积呈不整合接触。这一套火山岩系可划分为4个旋回,它们分别是:上侏罗统龙门院旋回(J3l)和砖桥旋回(J3z),下白垩统双庙旋回(K1s)和浮山旋回(K1f)。庐枞火山岩盆地的构造与火山岩岩相见图9-14所示。有关庐枞火山岩盆地的火山岩系的时代问题争议颇大:按古生物证据,砖桥组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组合属于晚侏罗世,植物孢粉多为早白垩世特征。当然还有其他类的化石组合。收集到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别见表9-4、9-5所示。由上述两个表中的同位素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任启江等,1991):龙门院旋回年龄在167~155Ma(按沙溪打银山U-Pb模式年龄计算);砖桥旋回为155~135Ma;双庙旋回为135~115Ma;浮山旋回为115~100Ma。比较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主要火山活动开始的时间早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其他地区约30Ma左右(宁芜地区136~25Ma;大王山组125~115Ma;姑山组115~109Ma;娘娘山组105.5~91Ma)。(宁芜项目组,1978)。据任启江等(1991)研究结果认为:庐枞盆地火山活动时代开始较早的主要原因,一是与郯庐断裂的活动有关,二是受到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挤压、推覆作用的影响。

图9-14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地质构造与火山岩岩相图

1.角砾凝灰岩;2.角砾熔岩;3.熔结凝灰岩;4.沉积凝灰岩;5.正常沉积碎屑岩;6.凝灰岩;7.二长岩类;8.正长岩类;9.花岗岩类;10.推断主干基底断裂;11.推断基底断裂;12.(1)~(24)为断裂编号;地层代号见图9-13

表9-4庐枞地区火山岩同位素年龄

资料主要来自全国同位素年龄汇编:任启江等,1991。

表9-5庐枞地区侵入岩同位素年龄

资料主要来自全国同位素年龄汇编:安徽327地质队,1982;任启江等,1991。

(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0件有代表性的岩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化学分析数据列于表9-6、9-7中。

表9-6岩石微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wB/10-6

表9-7岩石稀土元素化学分析结果(wB/10-6

1.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石化学特征根据Irvine(1971)的Si2O-(K2O+Na2O)变异图解,全区的火成岩大部分都落在碱性岩区域,少量属亚碱性区域(图9-15),表明全区的岩石以高碱性为特征;从Peacock(1931)钙-碱性指数图解上可以看出(图9-16);全区的岩石成分投点落在碱性—钙碱性投影区,也反映了庐枞地区火成岩大部分都有较高的碱性。

图9-15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岩石化学成分SiO2-(K2O+Na2O)变异图解

(2)火成岩大地构造环境判别根据AFC图解,可以看出岩石的数据投影点偏向于F一方,按照中田章(1979)的资料认为,岩石成因主要属S型花岗岩,少部分落在I型花岗岩投影区(图9-17),这与任启江等(1991)铅同位素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如果用Batheior等(1985)的多项阳离子判别图解可以看出岩石数据点主要落在4区(图9-18),即造山后期花岗岩类,与全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一致的(常印佛等,1991;任启江等,1992)。

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微量元素的蛛网图上可以看出(图9-19),庐枞火山岩盆地非铜矿化的火成岩与上下地壳中性岩的平均成分相比大离子亲石元素像Li、K、Rb、Cs等表现为强烈的富化,高场强元素与相容元素相比,显示出较大的亏损,而不相容元素除Cu以外多表现为较强烈的亏损;对于含铜岩石,相容元素除具有上述岩石的一些特征外,其中Cu表现为强烈的富集(图9-20、21、22、23),但是其中的相容元素分布特征与非铜矿化岩石相比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除个别样品具有Ce的负异常外,岩石中已不表现为Ce的负异常,与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相比,不相容元素不像非铜矿化岩石那样表现为强烈的富集。我们认为: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在Cu的热液成矿阶段岩石又经历了一次较大改造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图9-16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岩石化学成分Peacock碱性-钙碱性变异图解

图9-17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AFC图解

A.Al2O3;C.CaO+MgO;F.TFe+MnO;S.S型;I.I型

图9-18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多项阳离子变异图解

图9-19庐枞火山岩盆地安山岩蛛网图(据Thorpe,1982)

NOJ17-04.安山岩(枞阳黄梅尖);NOJ17-05.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枞阳黄梅尖);NOJ-08.粗面安山岩(枞阳巴家滩);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0庐枞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铜矿化岩石蛛网图(枞阳白湖黑凹里)(据Thorpe,1982)

BLK 07-01.富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 07-02.铜矿化粗面安山岩;BLK 05.铜矿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

(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全区岩石稀土元素的配分图上可以看出(图9-23、24、25、26),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的稀土配分曲线都具有右倾形式,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除部分非铜矿化岩石(图9-23,流纹安山岩,LZ24)具有最强烈的Eu的负异常外,矿化岩石大都不表现为Eu的负异常;其中正长岩具有最高的稀土总量(见表9-6)。从上述图解可以看出,非铜矿化的火成岩与上地壳中性岩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线相似,铜矿化的火成岩与下地壳中性岩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线相似,由此可以反映出岩石在形成与矿化过程中的影响。

(四)庐枞火山岩盆地火山作用与铜矿床

(1)主要的成矿类型

在庐枞盆地开展火山岩型铜矿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盆地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点星罗棋布,但一般具有规模小、品位高、延伸不长、埋深不大等特点。从已知的几个铜矿床(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北部井边矿区和西南部拔茅山矿区,二者呈对角线分布。两个矿区所在部位均少有火山岩分布,多有顶盖中侏罗统罗岭组地层大面积分布,据此,我们选择位于盆地西北部有盖层分布的枞阳白湖乡地区开展了野外调查,确定走向140°和160。的两组高角度(有时近乎垂直)断裂为容矿裂隙,并详细考察了铜岭古人洞、井洼矿带、柳峰山矿带、龙井矿化带、莲屏山矿化带等地区。从野外考察的结果,我们得出不论矿带分布规模及经济价值如何,均有明显的矿脉展布方向和等间距特点(图9-27)。

图9-21庐枞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铜矿化岩石蛛网图(枞阳白湖古人采坑)(据Thorpe,1982)

BLK11-01.富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11-02.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09.铜矿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

图9-22庐枞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铜矿化岩石蛛网图(枞阳白湖龙井脉状矿体)

BLK14.富铜矿石(过渡带中);BLK16.原生铜矿化硫化物,主要是黄铜矿化;BLK08.褐铁矿化粗面安山岩(枞阳雨山黑凹里);U-1、D-1意义同图9-21、23

图9-23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据Thorpe,1982)

LZ-24.流纹质安山岩;LZ-19.正长岩;AQ-13.安庆月山闪长岩;U-1.上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

图9-24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枞阳白湖黑凹里)(据Thorpe,1982)

BLK07-01.富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07-02.铜矿化粗面安山岩;BLK05.铜矿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

图9-25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枞阳白湖龙井脉状矿体)

BLK14.富铜矿石(过渡带中);BLK16.原生铜矿化硫化物,主要是黄铜矿化(原生硫化物矿体中样品);BLK08.褐铁矿化粗面安山岩(枞阳雨山黑凹里);U-1、D-1意义同前

图9-26庐枞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枞阳白湖龙井脉状矿体)(据Thorpe,1982)

BLK11-01.富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11-02.铜矿化粗面质安山岩;BLK09.铜矿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平均成分

图9-27皖中庐枞火山岩盆地白湖乡一带地质、火山岩分布及火山热液型铜、金矿床成矿图(据安徽省1∶5万矾山镇幅地质图改编)

1.地质界线;2.断层与中基性侵入岩脉(墙);3.预测的隐伏矿体;4.铜、金、银多金属矿脉;5.岩相界线。Q4al.第四系全新统洪积物;Q3al.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物;Q2al.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物;K1s2.白垩系下统双庙组第二段;K1s3.白垩系下统双庙组第三段;K1s2-3.白垩系下统双庙组第二至三段;K1y.白垩系下统杨湾组;K1f1.白垩系下统浮山组第一段;K1βμ.早白垩世火山岩;

燕山晚期正长岩;

燕山晚期第二次石英正长岩;J3z3.侏罗系上统砖桥组第三段

2.典型矿床(点)矿化特征

该区的铜矿化类型多见黄铜矿方解石脉型或黄铜矿石英脉型,黄铜矿常见半自形或它形,有时呈浸染状分布。见到铜矿物的多期交代现象:斑铜矿交代黄铜矿而后又被蓝辉铜矿交代。这类铜矿脉的氧化带非常发育,经常见到铜矿氧化带中呈针状、胶状产出的褐铁矿。部分矿石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表9-7)铜矿化呈高度的不均匀性,局部矿脉的矿石铜品位可达20%左右,其中银品位近80g/t,已达到银的综合利用品位。

部分元素的相关图解见图9-28、9-2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的铜矿化与贵金属金、银有着非常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的铜矿成矿过程中往往伴生着贵金属Au、Ag的系列矿化;同时Cu与Au、Ag贵金属与矿化剂元素S、As、Se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然可以推断,这与Cu和Au、Ag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上述成矿元素的化合物或配合物,这与上述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是相一致的,因为Cu是过渡族元素,也是亲S元素,容易和S、As等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键化合物;Au、Ag也具有亲硫性,在自然界中常常与硫形成硫化物,如金银矿[(Ag3,Au)4S2]、硒金银矿Ag3AuSe2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王奎仁等,1994):在微细粒金矿中Au与As的关系密切,从本区的地质情况出发,我们认为这里的金、银贵金属也是呈微细粒状态与铜的硫化物共生在一起的,这与前面的光片观察结果也是对应的。成岩的岩石中Cu与Pb、Zn、Co、Ni等元素的对应关系亦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图9-28枞阳县白湖地区铜矿石及矿化岩石中铜与金、银、砷、硫等元素相关关系图解

图9-29枞阳县白湖地区铜矿石及矿化岩石中铜与铅、锌、钴、镍等元素相关关系图解

图9-30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井洼激电剖面

Ms.极化率;ρs.视电阻率(横坐标为剖面测点号)。

(五)地球物理探矿方法在该区找矿应用

1.实验方法

在枞阳县北龙井地区,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合作应用了激发极化方法进行了配合验证工作。这是根据对已知矿脉(井洼)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该矿体是一个出露地表的铜的硫化物矿脉。根据正在开采的井下观察和取样分析得知:该矿脉于地表以下4m见氧化带,延伸至地下26m,为原生硫化物铜矿,矿脉宽3~5m,延长较稳定。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氧化带矿石:w(Cu)=4.34%,Pb=35×10-6,Zn=118×10-6,Au=0.06×10-6,Ag=74.7×10-6;块状硫化物矿石:w(Cu)=20.9%,Pb=24.5×10-6,Zn=70×10-6,Au=0.06×10-6,Ag=8.0×10-6。由此可知它是一条经济价值较大的铜矿脉。据现场观察研究,我们认为邻近南侧大面积的第四系覆盖层下有存在矿脉的可能(见图9-27)。据此,首先对上述矿脉进行激发极化法和磁法测量,得出标准激电剖面(图9-30)和磁测剖面(图9-31),根据这两条标准剖面,我们对预测矿脉进行了激电剖面的测量工作:先后共测定5条激电剖面(图9-32),从图中可以看出,预测矿体的激电剖面曲线和已知矿脉的激电剖面曲线对应良好,不同位置的5条剖面的曲线重现性非常一致,预测矿体对应位置的极化率值为18‰~23‰,比已知矿脉的极化率值高出5‰~8‰。分别对预测矿脉3线35号测点和4线39号测点所进行的两个四极电测深表明:高极化率体距地表100m左右(图9-33)。预测矿体的控制范围为带宽20~40m,延长约近200m,走向约为160°的高极化硫化物矿化异常带。

图9-31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井洼磁测剖面图(横坐标为剖面测试点号)

图9-32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龙井地区火山热液型铜矿预测区激电剖面图(横坐标为剖面测点号)

图9-33安徽省枞阳县龙井地区火山热液型铜矿预测区激电测深曲线剖面图

上图为3线35号点:下图为4线39号点:Ms.极化率:ρs.视电阻率

2.讨论

为了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我们又选取了邻近一条已知的较小的硫化物铜矿脉(枞阳白湖古人洞)进行测量对比验证。该矿脉为地表出露的线状硫化物矿化脉体,宽度小,仅为ncm~n×10cm级,铜品位较高,两个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见表9-8(样号BLK9,BLK11-1)。这里也曾是古采掘的位置。但矿脉向深部延伸不稳定,故经济价值较小,现已为废弃的采坑。4条激电剖面的测量结果见图9-34所示。比较图9-31、图9-32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古人洞4条剖面都有较高的极化率值(15‰左右),与已知的井洼矿体接近,略低于龙井预测矿体,但是从其曲线的形状上分析可以看出,曲线为尖棱状(No2、No3)或非常宽缓的弧形,向两侧延长较远(No1、No4),都不具有典型的高斯正态分布的特点,代表一个矿化规模较小的矿脉。与之相反的是不论是井洼已知矿体还是龙井预测矿体的激电剖面,所对应的高极化率值的矿体(高极化率体),其曲线形状不仅宽缓圆滑,而且具有特征的高斯正态分布,代表着规模较大的硫化物矿化。上述情况和已知事实相吻合。综合考查龙井预测矿体的规模和赋存形式,与已知矿体井洼和古人洞相比:考虑到后二者出露在地表,而龙井隐伏预测矿体分布在低洼的且有较厚松散沉积物的地区,且具有更高的极化率值。因此该异常体应具有更大规模。由此可以推测龙井预测矿体是一条具有潜在规模的铜的硫化物矿体。

由我们提出并预测的这个较大规模的隐伏铜矿体已受到地方政府和经济开发部门的重视。

3.结论

这一成果的意义在于:高品位、埋深浅的脉型铜矿的理论研究工作应当加强,应当重视矿脉成群成带出现的规律,不应忽视全区的铜矿的累积储量的潜在规模。由于该地区除存在与火山期后热液有关的铜矿体之外,尚发现有较丰富的硫化物矿化斑岩岩体的出露(枞阳雨山)。因此,探讨全区的斑岩型铜矿化的分布、成矿与规模的问题是以后应注意的重点之一,同时我们认为:查明庐枞火山岩盆地火山热液成矿与斑岩成矿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表9-8庐枞火山岩盆地部分铜矿矿石的化学分析结果(wB/10-6

注:分析在华东冶金地质局中心实验室完成,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法。标*者单位为10-9,标**者单位为%。

图9-34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古人洞激电剖面图

Ms.极化率;ρs.视电阻率(横坐标为剖面测点号)

参考文献

1.王之田等,中国大型铜矿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的潜力,矿床地质,1991,10(2):119~129。

2.王奎仁、刘德良、杨晓勇,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奎仁等,中国几个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任启江等,安徽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及其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02。

5.刘德良、杨晓勇等,郯庐断裂带南段木孚槎山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条件与化学组分迁移的耦合关系,岩石学报,1996,(4):573~588。

6.张树业、康维国,扬子陆台北缘中段蓝片岩,长春地质学院院报(鄂皖蓝片岩专集),1989。

7.李应运等,安徽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作用,岩石学报,1987,(4):44~54。

8.李曙光等,中国华南、华北陆块碰撞时代的Sm-Nd同位素年龄证据,中国科学(B辑)1989,(3):312~319。

9.杨晓勇等,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的趋势面分析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高校地质学报,1996,(3):273~283。

10.邱瑞龙,安徽月山高钾闪长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地质论评,1992,38(2):97~108。

11.陈江峰等,安徽月山岩体的40Ar/39Ar年龄及有关的成矿时代估计,现代地质,1991,5(1):91~99。

12.陈江峰等,安徽南部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锶钕同位素制约,地球化学,1993,(3):261~268。

13.周作侠,我国斑岩铜矿特征及其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地质,1983,2(4):43~50。

14.周泰喜等,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火成岩同位素年龄,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87,17(3):403~407。

15.南京大学地质系编,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36~238。

16.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46~248。

17.董树文,沙溪帚状构造型式的厘定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地质学报,1984,58(4):305~315。

18.董树文、邱瑞龙,安庆月山地区岩浆活动与构造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9.翟裕生等,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0.Batchelor,R.A.et al.,Petroggenetic interpritation of granitoids rock series using multicationic parameters.Chem.Geol.,1985,Vol.48:43~56.

21.Chen W.M.and Tang Z.,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and the crustal evolution in China:Resource Geology(Special Issue),1993,(15):19~30.

22.Chen J.F.et al.,Mesozoic granitoids of the Yangtze foldbelt,China: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magma sources in the lithosphere.In:Wu L-R et al.(eds).The crustal significance of granites S.A.,Athens,1985,217~235.

23.Irvine T.N.,A guide to the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mon volcanic rocks.Can.J.Earth Sci.V.,1971,8(3):523~548.

24.Maniar P.D.et al.,Tectonic descrimination of granitoids.Geol.Soc.Amer.Bull.,1989,(101):635~643.

25.Thorpe S.R.,Andesites,Orogenic andesites and related rocks.John Wiley 86.Sons,1982,18.

26.Xu Jiawei,The Tancheng-Lujiang Wrench Fault System.UK:John Wiley&.Sons Ltd.,1993.

⑦ 综合性大地构造(构造地质学)的调查与研究有哪些

主要侧重于中国早期造山运动研究。

从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一批区域地质矿产志撰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各省区区域构造、框架及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特别对中国造山运动有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会志》3卷3-4期)本书已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赘述。

1927年翁文灏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会志》4卷1期),文中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动强烈,并与欧洲同时代地壳运动相对比,发现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特点,故命名为燕山运动,文中试图以燕山为标准区,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在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会志》8卷1期)时,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后为谢家荣所补充,并在1936年、1937年划为五期。

1929年丁文江在《地质会志》8卷2期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他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并倾向于施蒂勒造山运动同时性的观点,文中强调把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广西地质时,也曾提出过广西运动和越南运动的术语和概念。燕山运动虽为中国地质学家普遍应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划分原则。

1931年李四光发表《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会志》11卷2期),文中对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做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他多年从事造山运动的研究,系统的划分出若干运动系列,并对所划分的运动均给以科学概念和命名,诸如:怀远运动(O1-O2),柳江运动(D3-C1),淮南运动(C-C2),昆明运动(C2-C3),东吴运动(D1-D3),金子运动,淮阳运动(T2-T3),南象运动(T3-T1),宁镇运动(T3-K1)等。

1936年谢家荣在《地质会志》15卷1期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后期造山运动》及《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把中国造山运动划为五幕,即:前门夹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仕它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张文佑1941年划分为三幕,三次地壳运动,1945年在黄汲清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单位》中,划分为5期,等。

在笔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地质力学方法》第119页),文中列有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特抄录之以供参考。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丁文江的云南运动)(H?史蒂勒)青龙灰岩三叠系苏皖运动法尔琴运动山西系龙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罗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东昊运动萨尔运动栖霞灰岩中罗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罗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维尔系(OtwelSeries)

中国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间断)第二幕昆明运动阿斯突里运动本溪系黄龙灰岩萨尔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尔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间断)淮南运动苏台德运动和州灰岩维宪第一幕高骊山系建康运动金陵灰岩七里台页岩㊣╭╰乌桐石英岩杜内艾特罗约江南运动布锐东运动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燕山运动具有长期性,多幕性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

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十分关注燕山运动,还是因为燕山运动不仅是我国地质结构的极为重要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致对整个东部特提斯带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上述几位以外,我国许多地质学家一直对整个中国造山运动(包括黄山运动)都做过系统的观测与研究。

1927年程裕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地质学会会报上发表的短文,文中阐述了中国之造山运动:

(1)前震旦纪运动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运动(广西运动);(3)古生代后期海西运动(天山运动);(4)中生代燕山运动之五幕;(5)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之二幕。

文中还指出毛理士(F.K.Morris)对中国造山运动的错误论点。

1932年朱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

1936年章鸿钊在《地质论评》创刊号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初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及《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前一篇论文是综述性的,主要对翁文灏之燕山运动和丁文江造山运动的一些评述,同时探讨了震旦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之关系,火成岩及其震旦运动的关系,最后还论及震旦向及震旦运动的成因、性质等;后一篇论文主要论及到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认为运动方向与震旦向之间是直角相交的关系。

1937年谢家荣在《地质论评》2卷5期上评述黄汲清等的《江西萍乡煤田中生代造山运动》,同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的型相》(《论评》2卷1期),同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

1938年边兆祥在《地质论评》3卷6期上发表《安徽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

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陇南龙山造山运动之性质》(22卷3-4)。

1942年郭文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滇北之造山运动》(7卷1-3)。

1944年刘国昌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24卷3-4)。

1945年米士(西南联大教授)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云南构造史》中,曾提出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地质会志》25卷)。

1945年喻德渊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淮阳山脉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淮阳运动原为李四光于1939年提出创用,指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后为马鞍山、安庆的黄马青组与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认为与金子运动相当。

1947年李四光发表《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构造线三个名词》(《评论》12卷5期)。

1948年李树勋在《地质会志》(38卷3-4)上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

1947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关于震旦运动》。

以上属于中国造山运动研究及其论文列举,显示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发展历史中一段对中国造山运动理论的探讨与理论成就概括,个别论文虽与上文论述有些论题有重复举例之处,为集中反映中国造山运动系统理论研究之全面,仅此致歉!

正是由于中国早期地质基础雄厚,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资源保障上,从资源大国过渡到资源强国,在当代地质理论上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其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现已是中国地质科学理论突破的亮点,这学科共同的特点是学说繁多,学派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的形势。

除上述中国造山运动理论性探讨外,其他带有综述性的成果,也有着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地槽的迁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质论评》1卷4期发表《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与东南部之地质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认为地壳活动常以地下岩浆之移动而起波动作用,基本论点正符合于曾流行的地壳波动论和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地壳运动完全与中生代末期之花岗岩侵入是同步同时,并作为其原动力,文中附一幅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图,颇有参考价值。

1936年赵金科在《地质论评》1卷4期上发表《震旦纪地层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国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并运用葛利普的地极控制论研究震旦纪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纪大地槽及联合古陆中之位置》一文中论及亚洲东部的古亚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兰瑞大地槽,与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衔接、围绕北半球大陆周围的环形状大地槽:其论点即认为当时大地槽均在陆之边缘,而环绕分布与理念不同,而当时之大陆为一体,南北美、欧亚非澳各洲均属相连,即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古陆(Paugoca)。

1937年谢家荣继叶良辅等之《北京西山地质志》后,在《地质论评》2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文中认为北京西山地质构造自西北向东南有两个背斜层,其间有清水尖庙安岭之向斜层为最高峰,北岭的向斜层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层等,都是这个区域的重要构造,文中也论及到陈凯所发现的逆掩断层。

1941年李四光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21卷1期)。

1944年刘国昌在《会志》上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曾繁印在《会志》上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1940年)。

1944年张寿常在《地质会志》(24卷1-2)上发表《谈小型构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质现象上之应用》(《会志》26卷,1946年)。

1944年张文佑发表《X及T式节理初记》(《会志》24卷3-4期),文中论及X型节理的生成,论述了大量模拟试验工作和数据,相继还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1948年)以及《劈理节理发育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师指导下所取得地质力学方面的成果。

1945年黄汲清在《地质专报》第20号上发表名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黄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槽—地台单位的内涵,按历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独道的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几个前寒武纪地块,特别中朝地块等。

地块概念系1922年阿尔岗(E.Argand)所创用,诸如:印度地块(Serindia)和震旦地块等;在阐述褶皱中论及到加里东褶皱、华力西褶皱、印支褶皱,燕山褶皱和喜马拉雅褶皱及其分布特征,论述中着重强调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皱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这是形成中国东部独特的多旋回构造,并创造性把亚洲划分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个主要构造型式,以活动论观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编绘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该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传广远的中国地质构造名著,是国内外赋有盛名的论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评价。

1944年王超翔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9卷1-2)。

1948年徐铁良在《论评》上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13卷1-2)。

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线之反接现象》(13卷1-2)。

1948年李春昱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14卷4-6)。

1949年梁文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14卷4-6)。

1948年李四光发表《新华夏海之起源》(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集,第53-62页,《地质论评》13卷5-6)。

1949年李四光发表《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第7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录第2卷,26-44页,新西兰出版)。

总之,从以上所述,中国地质学家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造山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倾注过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认识。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谢家荣(1936年、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邻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运动名下分为六个幕,它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张文佑等(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三次地壳运动。黄汲清(1945年)认为谢家荣的燕山运动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区的燕山运动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三个幕。后来(1960年)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并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运动只作为侏罗纪晚期,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的一个幕,后来(1964年)他又将其限定是侏罗纪—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赵宗溥(1959年、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三个和六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就我国东部以至整个西滨太平洋带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有着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目前看来,燕山运动不仅为我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这一时期地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说明】以上主要内容取录自《地质辞典》(一)392页,地质出版社,1983年。

根据最近,中国地质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先生对“燕山运动”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发表《“燕山运动”新定义重塑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史》专题,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重塑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力学过程的新认识。

“燕山运动”是翁文灏先生1927年在东京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最早命名的,作为陆内造山的典型记录,“燕山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质科学理论贡献的经典。几十年来,燕山运动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精细过程与定年和动力学起因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学界也明显存在许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树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随着近年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以及东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计划的实施,我们能更加全面审视侏罗纪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机理,从多层面诠释燕山运动的内涵及其动力学本质。”

根据董树文的研究,在1.65亿年中—晚侏罗世前后,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内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据了解,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火山爆发作用,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在这一阶段形成。同时构造作用形成地质环境的巨变导致燕辽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为生物进化的激变期。因此“燕山运动”在我国甚至在东亚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是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

【致谢】有关上述引文,参考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站。

⑧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⑨ 安庆市东马鞍山铜铁矿1线电阻率断面图及地质解释

测线有9个勘探钻孔,控制深度约标高-650 m。除浅部及钻孔ZK016、ZK16外,钻孔勘探剖面所揭示的大部分为闪长岩体(δ)。因岩体矿化蚀变程度不同,在CSAMT法电阻率断面图中电阻率值变化较大,闪长岩体和透辉石化闪长岩(δd)带电阻率值为300~3000 Ω·m,蚀变闪长岩(Mδ)电阻率值小于300 Ω·m,在整个剖面中形成“丿”形低阻带。浅部三叠系铜头尖组(T3 t)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电阻率值300~700 Ω·m,局部阻值大于700 Ω·m;铜头尖组下部月山组(T2y)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电阻率值略小于铜头尖组的,电阻率值也在300~700 Ω·m。ZK016、ZK16钻孔揭示的三叠系南陵湖组(T1 n)厚层灰岩表现为高阻,与闪长岩体电阻率值接近,电阻率值高于700Ω·m,常值为n×103 ·m。

图2 东马鞍山铜铁矿建模CSAMT勘查1线视电阻率(Ω·m)断面图

在2175/1点附近的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部位,等值线密集、扭曲,两侧电性特征差异较大,断层迹象明显,这与钻孔所揭示断层部位较为吻合。

1025/1至2175/1点间浅表为第四系覆盖,其下中电阻率(300~700 Ω·m)地带推测为三叠系铜头尖组、月山组“残留体”。“丿”型低电阻率带是蚀变闪长岩反映,低电阻率带上部为闪长岩及闪长玢岩脉(含有矿脉),下部为透辉石化闪长岩带,是主要赋矿部位。

结论:透辉石化闪长岩带、闪长玢岩脉是主要赋矿部位。CSAMT法对主要赋矿体本身电性反映并不十分显著,但对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蚀变闪长岩带、断裂构造均有较好的显示,这些都与成矿密不可分,可通过CSAMT法间接找矿。

⑩ 李四光预测过哪四个地震带有安徽马鞍山吗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关于李四光地震大预言 有部分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并没有预测说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TW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李四光曾经预言:唐山,邢台,临沂三处会有毁灭性的地震,现在三处已经发生两处了,曾有传言说临沂300年前也曾发生过大地震,瘟疫把这个地方弄的死的一个不剩,当然此话估计情况不准,但我记忆中还是有过地震的,应该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 历史上记载的有1447年5月22日临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临沂地震有声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发生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1859年3月12日,临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发生地震,造成56人重伤2003年3月20日21时19分临沂发生2.0级地震2004年3月9日临沂发生2.2级地震2005年06月12日山东临沂市境内发生Ml1.7级地震。 2006年2月9日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附近发生了ML3.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东、兰山、罗庄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响。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学习地震知识,尤其避震常识,相信国家的力量和能力!­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真伪郑毅 针对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人们意识到了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痛苦和难以弥补的创伤。为此,人们都急于想从中找到防范于未然的准确答案。这种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人为了强化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杀伤力,对原有的信息进行夸大或者过分渲染。无意中加大了人们的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其后果将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动荡。 最近,本人发现网上风传“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消息。根据发帖的内容,人们纷纷揣测本地区能否发生地震灾害。诚然,防范于未然、未雨绸缪、加强预警机制这是人们抗灾救灾做好心理准备的必然条件和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我国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够,应当从这次震灾中汲取教训,积极学习国外在预防灾害、救助灾民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先进经验,避免亡羊补牢。但是,关于“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消息,仔细观察起来并非像帖子传的那样神乎其神,经笔者调查发现,其消息来源无非来源于2006年黄相宁先生在《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中国地震局地壳盈利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题为“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下面转载黄相宁先生这份报告的全文,为各位网友们掌握正确判断消息的方法提供参考。全文如下: 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黄相宁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是由李四光部长亲自组建的。我作为一名建所初期来所工作的老同志,与李四光部长有过多次接触。他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际,我不禁缅怀起这位我们所的缔造者和他对地震工作的贡献。 一、地震地质 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与地质力学所参加西南地震地质工作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地震地质工作是否应采取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或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地震特别多而且强烈;第四,围绕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进行精密大地测量和微量位移测量,并设置地震观测网,进行微观的、宏观的地震观测工作;第五,对上述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现今地应力分布的情况和活动方式,从而明确它们和当地地震的关系,并确定震源的所在和它们分布的范围。这样,就有可能进一步推测今后地震发展的趋势。 李四光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构造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地震地质的研究,从而演义了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故事。 二、中长期地震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紧接着,它指示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去山东建立压磁地应力站,当在济南市西南方向的长清建立了压磁地应力站后向他汇报时,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于是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到山东省境内郯庐断裂带上的安丘建立了压磁地应力站。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上世纪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孙女周宗平被他安排在地震地质大队工作、学习,我们就请她去问她的姥爷,为什么邢台震后他提出要注意河间沧州,河间震后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庐断裂带?具体是怎么分析判断的?她问李四光之后带给我们一句话:让他们看我的书(指《地质力学概论》),都写在书里了。 1966年组建地震地质大队,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进行1:5万地震地质填图,他指出:“邢台、河间地震与北东向的构造有关。北京正处于隐蔽地区,可能东西向构造活动更重要些。东西带很深,范围很大,很强烈,震群可能延续长久,释放能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的工作应向滦县、迁安东西向构造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并立即派地震地质大队西南区队组织分队奔赴通海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分队在1970年1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时,发生了1970年1月5日通海7.7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1970年1月28日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结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6.2级地震。 1970年,他指示地震地质大队根据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性断裂带结合历史地震活动编制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图。当年,我们把编制的中国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带上复中国地震危险区透明图向他汇报时,他问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3级地震,炉霍位于道孚西北60公里,处于同一活动性断裂,此时军管组负责人王国亮提出:炉霍地震是不是与1970年李四光问的地名道孚有关?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们分析预报室得知西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但震中还未定出,我们全室人员都在分析震中在哪里?当时我提出在彝良。当地震目录报来时,震中离彝良很近,相距100公里。大家问我:“你怎么分析到这次地震在彝良?我说:“炉霍地震发生在炉霍活动性断裂带上,它往东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关一带,而彝良正是1970年汇报时李四光问的第二个地名”。从此我们便明确了李四光问的地名就是他心中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点。此后,1976年8月松潘发生两个7.2级地震,震中距武都116公里;1981年1月道孚发生6.9级地震;1984年1月甘肃武威发生5.3级地震;1986年8月青海门源发生6.4级地震;1990年10月甘肃天祝发生6.2级地震,震中在武威东南100公里。 李四光于1971年4月逝世。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并落脚到中长期震中预测上,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长期预测。本文最后,以1970年7月李四光在地震地质大队总部三河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极堪注意的事实是历史地震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构造的展布是一致的。这条规律突出地证明:地震震中所在与某些构造带和与那些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是息息相依的;反过来,追踪彼此互相关联的活动构造带,对发现潜在的地震危险带,有很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来努力继承、发扬李四光的地震地质预测思路吧!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地质构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