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

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

发布时间:2021-07-24 14:16:32

『壹』 十二五期间指哪几年

十二五期间指2011至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1)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扩展阅读

2010年2月,中央成立由李克强担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主要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各部门人员参与。

起草小组工作方式大体是先集中学习,主要是集中学习有关材料;随后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送审《提纲》。根据中央领导人对于送审《提纲》的指示,以及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开始集中写作,起草《建议》。

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听取汇报,中央政治局对《建议》进行多次讨论。从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之后,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和其他委员分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

这是中央领导人与地方负责人直接信息沟通的最好形式,一方面“百闻不如一见”,中央领导人直接获得第一手信息,了解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地方负责人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建议,就重大政策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2010年3月~2010年9月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分赴全国各地就“十二五”规划编制进行专题调研,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此同时,各阶段的起草小组工作人员更是经常性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来研究问题,形成思路。

2009年末到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赴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专题调研,并召开了四个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合并召开)关于“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的“片会”。

形成《建议》的过程就是民主决策的过程。

一是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党内精英意见,以集中全党的智慧;

二是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等的党外精英意见,以吸收社会的智慧,对《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完善。还要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形成《建议》的讨论稿正式提交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贰』 现在可以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了吗这句话是对的吗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版逐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权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现在2020年才第一季度,还不能说。这句话是错的。

『叁』 十二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精华版,4700多字的公报中总共5次提到“改善民生”。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那么,“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做了强调。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在财政上确保负责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每个公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区地能够有机会接近法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近13倍, 堪称世界经济奇迹。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在喜人的成就面前,也清楚地看到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随之拉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距,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就业等各个方面;二是地区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东部突飞猛进,中西部发展滞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之一。其要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体系, 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其领域既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又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还要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此外,在强调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提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 这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所倡导的。
二、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累、高投入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还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部门、同一部门不同单位,个人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收入者、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形成收入不同的群体,即便在城市或农村也形成了有明显差距的群体。“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更加注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我国距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等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9年,中央财政就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达551亿元,比上年增加2倍;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达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又要充分估计前进中的困难。“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其要点是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同时,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四、更加注重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上学难”、“上不起学”,“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热点,也是民生问题的难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具体而言,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解决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使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努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紧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扩大就业的高度来办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既要着力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又要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上好学”问题。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改革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内部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由此可见,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强化和提升,既可以保障城乡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又可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减轻大医院“看病难”的压力。
五、更加注重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进步与农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比如,我国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400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显著下降,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三农”问题似乎积重难返,在总体状况上仍然给人一种徘徊不前的“病恹恹”感觉。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判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其要点是:一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投入,鼓励有条件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农村沼气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要防治农村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五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使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各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六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七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倾斜,向农村聚集。八要深化农村改革,突出城乡联动,突出协调推进,突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六、更加注重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蝗灾作为巨灾已被送进了历史,但水灾、旱灾却在持续恶化,台风、冰雪等也时常酿成巨灾。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作为中国的巨灾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足以令整个世界都为之心悸。同时,对汶川大地震的出色救援,也为新中国60年来的抗灾救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符号。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今年以来我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也表达了关注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报特别强调,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下一步如何抓好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呢?公报提出,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些要求,具体而务实,既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受灾地区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意见。当然,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比如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程,“十二五”务必继续推进。

http://ke..com/link?url=XuBNpi2jLbi5ABEx__kTRUNJjCTZDgGVcVupoMUj2RgdS9-_

『肆』 基本的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

1、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2、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3、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4)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目标

1、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构筑社会安全网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6、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包括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七要继续加强道路、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

『伍』 谈谈国务院为什么要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按照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以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为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残疾人社会保障。落实和完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水平。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好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救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
——残疾人基本服务。建立健全以专业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实施国家重点康复工程,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力度,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等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强针对盲人和聋人特殊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优惠开放,扩大盲人读物出版规模。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推进公共设施设备和信息交流无障碍,有条件的地方为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

『陆』 基本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专定,但基本上属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6)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柒』 谁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问了这么久,都没有人回复,估计是没有了。
所以我也没有,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国家新的家电补贴政策已经出来了。
在网上都能搜到相关的资料。

『捌』 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

阅读全文

与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