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真正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制定文化行动纲领,建立行政推动机制。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版制定政策权、落实措施,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所积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状况,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和奖励机制;
借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文化共享机制。要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共享工程”进行补助性奖励,使“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得到较快发展。
❷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益性专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属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
❸ 32、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对基层政府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有效考核监督机制和具体考核措施,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内文化服务工作认识容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还不够。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经费不足,设施不全。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缺乏制度约束和连续性。一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更少。不少乡镇文化站没有经费预算,事业建设、业务活动和日常办公等基本经费不足。 (3)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不平衡,不少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4)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员队伍不够稳定。全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文化员)缺编较多,平均缺编比例为22.6%;“挪作他用”与“专职不专用”现象比较普遍,兼职比例超过90%;不少地方的乡镇文化员为招聘人员,有些待遇落实不到位。乡镇文化队伍知识和业务结构不合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20%。
❹ 如何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盼”文化向“办”文化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经济上富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乐、求美成了农民的普遍愿望和期盼,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当代农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过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时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务,笑逐颜开,快乐开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参与文娱和体育活动,愉悦身心;“要闹”,需要热热闹闹,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及服务,痛快地抒发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学习和培训,造就新的素质,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这就要求政府与群众上下结合联手办文化,将期盼和需求变成现实。办文化,农民要唱主角,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政府主导,农民主办,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应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资源配置、设施建设、服务内容,以及人才、技术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要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农民书社、文化专业户、文化大院、电影放映队、农村业余剧团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办”,有要求,没行动,繁荣农村文化就会落空。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去主要是采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为农民服务。这种送的形式不仅要保持并加大力度和覆盖面,同时要更注重“种”文化的形式。即在农村“种”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种子,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导,“种”是根本;“送”是暂时,“种”是长远;“送”是雪中送炭,“种”是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没有农民“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种”文化首先要培育农村文化人才。由农村自办文化必须有人来办,有较专业、农民欢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视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如农民演艺人员、画家、歌唱家、文艺创作人员、民间艺人等。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支持农民兴办各类文化团体,鼓励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扶持乡土文化能人,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夯实基础。而且,还必须建立农民自办文化的长效机制,如建立组织机构、设立相关制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经费支持,提供必备的保障措施和条件,使农村文化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转变
农村文化活动不能只简单借用或复制城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应当深入开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和项目,保持农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质。现在我国许多农村的文化建设大体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简单搬到农村来。城市流行什么,农村也追逐什么;城市热衷什么,农村也力推什么;城市忘记什么,农村也缺失什么,造成城市、农村文化建设“一窝蜂”“一斩齐”的现象。比如,简单把都市白领喜欢的电影搬到农村,把城市的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对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农村;把明星演唱、歌舞节会等也移植到农村。这固然有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面,但总体上,由于缺少乡音、乡风、乡韵,农民对此并不真正认同和感兴趣。这些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浓妆艳抹”而很难在农村流传。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由“借”文化转到“掘”文化上来。事实上,各地农村都有丰厚、数不清的文化资源、项目、名品等可供开发、挖掘和利用。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如剧目、歌舞、年画、习俗、工艺等,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可以大放异彩;开发挖掘文化项目,如乡土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寻根、文化休闲旅游等,不仅农民需要,也会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开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如晋商的诚实守信、辛劳勤奋,浙商的经世致用、义利并生,徽商的励精图强、不畏艰苦,粤商的自由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❺ 农村公共服务是什么
1、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2、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3、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比如电网、公路网、水利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担起提供责任)。
4、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扩展阅读
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有力的财政支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问题,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求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量与比例。
3、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❻ 什么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益性公共文版化权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
❼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做什么的
通过文化基础知识、现代文化艺术、传统文化艺术、乡土特色艺术、专业内拓展等五个容模块的学习,他们都取得了中等专业毕业证书。为保证群众文化组织员队伍持续稳定,区财政按照700元/月/人的标准对376个行政村的群众文化组织员给予补贴。同时,采取支付转移的方式向每名放映公益电影的文化组织员年终一次性拨付电影放映补贴2800元。
几年过去了,“文化组织员”队伍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起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文艺人才培养、益民工程推进、文化市场督察和文物保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农村文化设施无专人管、文化活动无专人干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
通过这个案例就能大体知道这个措施就是同人财物的大力扶助,支持,让广大村级单位也能同步享受得到公共文化,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文化产品。
❽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含哪些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版益性公共文化权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