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鞍山什么时候通高铁
十三五已规划
Ⅱ 十三五规划安徽天长到南京地铁是什么时候
内容如下:
天长什么时候和南京接轨,地铁已经 布道金牛湖了,什么时候接到天长境内
计划15年通车,宁天城际轻轨。迎接青奥会的本来就有规划。14年一期到金牛湖
十三五规划属于国家的长期战略,宁天城际轨道交通只属于地方规划。南京地铁S8号线目前底站位于六合区金牛湖,距苏皖省界仅5公里,距天长市区仅25公里,且有天长16路公交车接驳天长市区与南京地铁S8号线底站金牛湖站,来往十分便利。天长市属安徽省滁州市,经济远逊色于南京市,不具备建设轨道交通的条件,也没有建设轨道交通的能力,所以南京的地铁能修到天长的家门口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试想想来安县、全椒县、和县及马鞍山市都没这么幸运。
Ⅲ 马鞍山六十年来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注定在马鞍山发展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五年里,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马鞍山全力“赶考”,奏响了“聚焦工业”的主旋律,释放出“聚力倍增”的正能量,工业经济交出一份亮丽“答卷”。
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在逆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企业数量增长最快
工业经济总量增加最多
“十二五”时期,马鞍山高擎“转型升级”大旗,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助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双管齐下,全市规模工业和亿元企业迅速增加、活力迸发,实现了“两个突破”和“两个翻番”,成为马鞍山工业企业数量增长最快、亮点最多的五年。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五年来,马鞍山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服务企业活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培育步伐,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茁壮成长、突破千家。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激增至1053家(预计数,下同),比2010年(532家)增长了1倍,实现了“翻一番”。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已成为引领马鞍山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主力军,是马鞍山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增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首次突破300家,由2010年(115家)的不足两百家,猛增为2015年的397家,足足增加了282家,增长了2.5倍,呈现成倍增长良好态势,实现了“翻一番”,形成了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企业数量增长,必然带动经济总量增加。五年来,马鞍山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总量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超600亿元,由2010年的422.4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600亿元,工业经济规模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超2000亿元,由2010年的1497.86亿元上升到2523.22亿元。五年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高达七成,是拉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典型的工矿资源型城市,“十二五”以来,马鞍山坚持自主创新,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积极引导钢企向非钢领域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结构之优,在于非钢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做大、做实、做强非钢产业,“给力”工业结构调整,非钢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得到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非钢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六成,跃升至65.7%,比2010年(41.5%)提升了24.2个百分点。
结构之优,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逐年壮大、工业产值屡创新高。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投资额突破百亿元,达16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达420亿元,比2011年(224.65亿元)高出195.25亿元,总量实现了翻番。尤为可喜的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2015年为16.5% ,比2011年(11.8%)提升了4.7个百分点,凸显了工业转型发展新成效。自2011年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为13.4%,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0.4%)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结构之优,在于县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五年来,全市县区、园区和新区竞相发展,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县区、开发区(新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63%大幅上升为2015年的85.2%,提升了22.2个百分点,呈现出多点支撑、多点发力、多点突破的增长新格局。优化结构为抓手,提升质量是核心。五年来,马鞍山着力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这五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200%以上的高位运行。其中,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逼近300% ,高达297.81% ,2015年1-10月为267.37%;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同步提升,由2010年的33.1万元/人提高至2014年的34.2万元/人。与此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面由2010年的13.6%下降到2014年的12.3%。尤其是马鞍山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5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1.74吨标准煤/万元,标志着马鞍山已经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工业经济逆势不断上行
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发展,要看应对挑战的能力。五年来,在经济总体下行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压力之下,马鞍山工业经济发展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五年年均增速为12.8%,比全市GDP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五年年均增速为10.4%,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钢铁、汽车、水泥等重点行业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2015年,马鞍山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经济发展,更要看耐力和后劲。五年来,马鞍山工业投资、工业贷款均实现大幅增加,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5年1-11月份,全市工业贷款规模(本外币口径,下同)超过300亿元,达316.64亿元,贷款总额是2010年同期(228.81亿元)的1.4倍,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近百亿。“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526.49亿元,年均增速超过两成,为20.4%。其中强劲增长的工业技改投资成为全市工业投资的新亮点。“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39.37亿元,年均增速达24.5%。技改投资已成为马鞍山工业投资的主导力量,成为打造马鞍山工业经济升级版的强大动力。
工业经济发展,还要靠大项目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马鞍山在建投资规模超1亿元的工业项目已达70个。这些大项目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五年来,马鞍山工业发展步履铿锵,取得成就振奋人心: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指标,见证了马鞍山工业经济的辉煌成就;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释放出马鞍山策马奔腾的强大活力。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马鞍山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Ⅳ 2017年马鞍山港货物吞吐量
1月11日,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通报,2017年马鞍山市深入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013.72万吨。
马鞍山港年超1.1亿吨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实绩,向世人证明了在“以港兴市”战略下马鞍山为打造内陆新高地,砥砺前行的决心与努力。
开通多条航线 加强港口合作
2017年,马鞍山港推进与舟山、太仓等港口合作,量身定制的宁波舟山直达马鞍山2万吨级江海联运船成功下水试航,郑蒲港外籍轮首次进港,开通至广州、上海、盘锦等定期航班。马鞍山港海运费
签订临港产业
全年临港产业新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169.8亿元人民币,郑蒲港平行进口汽车零配件组装仓储中心、盛通合运物流园等一批临港项目加快建设或竣工投产
专项整治码头建设
强力开展非法码头专项整治,拆除长江干线非法和无证码头83家。出台《马鞍山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制度》等“一案四制”,全年拆改完工老旧船舶、生活污水船舶613艘,督促港口企业投入1600多万元,购置环保设备,落实环保措施,全面增强污染防治能力。
港航联运 构建完备的疏运体系
马鞍山港不断提速港航建设,郑蒲港铁路专用线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港口集疏运项目》,马鞍山港郑蒲港二期工程、姑溪河航道(石臼湖支线)连接南京秦淮河航道工程等5个项目纳入《安徽省水路建设规划》(2017—2021年)。
长江江心洲航道整治工程、姑溪河航道(三汊河—护河)维护性疏浚工程、慈湖综合码头、郑蒲港锚地迁建工程等一批港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积极落实《促进港口和口岸及物流发展若干政策》,向36家港口企业拨付货港费项目资金2123万元。加强船舶船员管理和服务,全年港航海事窗口共办理各项行政业务10455件,创历史新高。
依江建良巢,引得凤凰栖。2014年郑蒲港一期工程顺利开港运营,宣告了安徽省江北无深水良港的历史终结,打通了合肥经济圈以及皖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成为连接长江上下游之间的一江两岸、南北呼应的重要节点。郑蒲港新区成为马鞍山“以港兴市”的新支点。
在开放带动战略的指引下,郑蒲港新区充分发挥新区港口、岸线、保税区、指定口岸等平台优势,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完备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推进产学研平台及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了自身吸引力,形成了招商引资“磁场效应”。构建高水平开放大平台,承载产业集聚融合,郑蒲港新区正一步一脚印走向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Ⅳ 据说巢湖要被合肥芜湖马鞍山瓜分。。。求解!!
应该说撤销巢湖市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异议了。目前巢湖市的人事已经冻结,具体行政区划调整,还不是很清楚,但无为并入芜湖、居巢区、庐江并入合肥是肯定的了。
Ⅵ 如何认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
建设中心城市 壮大城市群
按照《规划》,将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规划》提出了推进“城市群壮大计划”——
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
二是中原城市群。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极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三是皖江城市带。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四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强化太原城市功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和重要的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基地。
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
据统计,2015年,中部六省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1.4万件,近两年年均增长19.4%,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3.4%。未来5年,中部地区将在创新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规划》明确,支持在长江沿线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率先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建立泛长株潭等工业制造重点示范基地。
同时,《规划》确定了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将以武汉、南昌为中心发展光电子产业,以合肥、芜湖、武汉为中心积极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支持武汉、合肥建设存储器产业基地,支持郑州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打造郑州、合肥、芜湖、武汉、南昌、长沙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为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依托株洲、湘潭、郑州、洛阳、太原、大同、合肥、马鞍山等地产业基础,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南昌、景德镇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飞机设计与制造,提升航空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能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郑州、长沙、信阳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基地。
新建20个机场
此次《规划》为加速中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建设描绘了美丽蓝图。
高铁方面,将推进太原至焦作、原平至大同、郑州至济南、郑州至阜阳、西安至武汉、大同至张家口、武汉至九江、宜昌至郑万高铁连接线、合肥至九江等项目建设。八条城际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中部城市距离。合肥至六安、郑州新机场至登封至洛阳、焦作经济源至洛阳、郑焦城际云台山支线、武汉至天门等城际铁路的建设已提上日程。
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渔阳关至鄂湘界段、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川西离石至隰县、湖北鄂渝界至建始(陇里)高速公路以及湖北赤壁长江公路大桥。
机场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安阳、信阳、商丘、鲁山、抚州、瑞金、上饶、岳阳、武冈、娄底、荆州、湘西、郴州、鄂州/黄冈、芜湖/宣城、蚌埠、亳州、滁州、宿州、朔州等20个项目。
据统计,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将厚积薄发,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
Ⅶ 十三五规划实施什么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截至2015年年底人口达到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将有哪些新变化?百姓将有哪些“获得感”?
建设中心城市 壮大城市群
按照《规划》,将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规划》提出了推进“城市群壮大计划”——
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
二是中原城市群。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极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三是皖江城市带。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四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强化太原城市功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和重要的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基地。
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
据统计,2015年,中部六省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1.4万件,近两年年均增长19.4%,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3.4%。未来5年,中部地区将在创新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规划》明确,支持在长江沿线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率先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建立泛长株潭等工业制造重点示范基地。
同时,《规划》确定了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将以武汉、南昌为中心发展光电子产业,以合肥、芜湖、武汉为中心积极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支持武汉、合肥建设存储器产业基地,支持郑州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打造郑州、合肥、芜湖、武汉、南昌、长沙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为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依托株洲、湘潭、郑州、洛阳、太原、大同、合肥、马鞍山等地产业基础,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南昌、景德镇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飞机设计与制造,提升航空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能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郑州、长沙、信阳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基地。
新建20个机场
此次《规划》为加速中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建设描绘了美丽蓝图。
高铁方面,将推进太原至焦作、原平至大同、郑州至济南、郑州至阜阳、西安至武汉、大同至张家口、武汉至九江、宜昌至郑万高铁连接线、合肥至九江等项目建设。八条城际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中部城市距离。合肥至六安、郑州新机场至登封至洛阳、焦作经济源至洛阳、郑焦城际云台山支线、武汉至天门等城际铁路的建设已提上日程。
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渔阳关至鄂湘界段、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川西离石至隰县、湖北鄂渝界至建始(陇里)高速公路以及湖北赤壁长江公路大桥。
机场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安阳、信阳、商丘、鲁山、抚州、瑞金、上饶、岳阳、武冈、娄底、荆州、湘西、郴州、鄂州/黄冈、芜湖/宣城、蚌埠、亳州、滁州、宿州、朔州等20个项目。
据统计,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将厚积薄发,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