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和服务外部性区别

公共服务和服务外部性区别

发布时间:2021-07-23 20:11:49

㈠ 除了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之外,还有什么是公共资源

水资源、来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自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其他各种动植物资源等,都是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具体分类如下:

一、纯公共物品

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二、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1、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2、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1)公共服务和服务外部性区别扩展阅读

公共资源的特点: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全社会的人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

2、消费的不排他性。即某个人、家庭或企业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妨碍其他人、家庭或企业同时享用。

3、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1)公共服务和服务外部性区别扩展阅读来源:网络-公共资源

㈡ 举例说明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是不是说公共资源外部性和私人物品的外部性,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很好理解,比如,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园广场什么的,改善了环境,这就是正的外部性。私人物品嘛,你们家在阳台上种了几盆花,为邻居带来了愉悦的感官享受,这也是正的外部性。

㈢ 公共产品与外部效应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外部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和公共产品一样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共同消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例子。
区别:公共产品强调的是成本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外部效应强调的是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公共产品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其供求合理化,而外部效应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是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分类:
(1)正的外部效应:所谓正的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活动主题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产生的有利影响,使之不付代价地受益。
①生产的外部正效应:就是一个生产者的投入或产出给另一个生产者带来不付代价的收益,即某厂商因别的厂商的生产活动而无偿受益。(养蜂人与果园)
②消费的外部正效应:就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给其他消费者带来消费的外部收益。(注射疫苗、私人家庭的花园等)
(2)负的外部效应:所谓负的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主体造成的不经济影响而为之付出的成本、代价,或者将成本、代价强加于其他经济主体身上。
①生产的外部负效应:就是一个生产者的投入或产出使另一个生产者增加成本或代价。这种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对稀缺的和使用不受限制的公共资源来说表现的更为明显。(如造纸厂、公共池塘捕鱼、油田)
②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就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会造成另一个消费者消费的外部成本。(如吸烟、高峰时间驾车外出)

㈣ 简述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联系和区别

一、外部性问题 广义地说,经济学曾经面临的、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前者是或许已经消除的外部性,后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迄今为止,有三个较权威的关于外部性的定义,这几个定义从几个方面把外部性与经济学的其它基本概念联系起来。

第一个定义是,当一个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到另一个行为个体的环境时,我们称存在着“外部性”(1)。

第二个定义是,外部经济(或不经济)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可察觉的损害)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的(2)。

第三个定义是,当某个(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3)。

首先,外部性涉及到人们的行动(actions)。当然在这里,这些行动不包括人对自然的行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trans-action),即:交易(transaction)。在交互行动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某个人或某些人可能会承担或获得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因而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有关利益的互动(interaction) 关系。对这类关系的研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和现代制度经济学的侧重。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行动方式(或交易方式),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被称为策略。广义地讲,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方式或策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中的策略,可被称为对策,亦称博弈。在博弈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或交易活动)的特征被鲜明地揭示了出来:一个人行动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行动者本人的努力,也取决于与之交易的对方的行为。因此,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博弈论为方法。

第二,第二个定义以是否同意为外部性的判别标准。这一标准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判别经济效率的标准。这种理论认为,双方同意的交易是效率最佳的交易。在博弈论中,双方是否达成协议,是纳什均衡和优势策略均衡(4)的主要区别。在科斯的理论中,同意与否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因为要达成协议,首先要沟通信息,要进行谈判或讨价还价,这些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纳什均衡与优势策略均衡的区别,或许可以用交易费用的多寡来描述。

第三,外部性问题必然要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本是经济学的基础,似乎早就无须讨论了。但是碰到外部性问题后,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假定一个人会完全承担他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而如果存在外部性问题,一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来,他也可能在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中,一个人的成本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收益,一个人的收益又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成本。在互替的行动方式或策略之间,一种选择的收益就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5),而它的成本又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收益。在一个极端的例子中,行动的收益就是不行动的机会成本,而行动的成本是不行动的机会收益。最后,科斯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指出外部性问题具有相互性(6)。在这种看法下,孰为一个人的成本或收益都很成问题了。如果一个工厂“有权”污染,污染所引起的成本是由被污染者的存在造成的,因而污染不是它的“个人成本”;如果“无权”污染,就必须为污染付费,因而污染就是它的“个人成本”。但“有权”或“无权”尚未确定时,成本或收益就无从谈起。成本和收益的界定成了产权制度的结果。

显而易见,外部性概念是经济学中具有一般性的概念。它的一般性使得它可以在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替代若干不够一般的概念。但是,上述的定义各有一些局限性。第一个定义过于狭窄,因为在价格制度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用其它方法消除外部性(如税收制度);而某些外部性也可以由价格传递,如生产方式的改进、成本的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正外部性是通过价格传递的。第二个定义强调同意准则,虽然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解决外部性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第三个定义则稍嫌迂回。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概念实际上是指行为当事人的成本或收益与受其影响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收益之和。“社会”二字具有某种非人格化的特征,用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概念容易模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用下面的语言描述外部性概念也许更好些:

当一个(或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时,反过来说,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二、外部性问题的实质

自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奥尔森从“集体行动”入手,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诺斯从“搭便车”入手,博弈论专家们则从“囚徒困境”入手。

关于“公共产品”的讨论揭示了外部性问题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公共产品(7);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指出了由于个体之间的协商需要成本,他们之间达成一致以获得某种“集体产品”就很困难,因而外部性问题又体现为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的对立,其程度和决定协商成本多寡的人数有关(8);科斯强调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质,提醒我们注意,在现实中,外部性问题不总是单向的,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某些行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9);诺斯的研究则告诉我们,“搭便车”行为是制度变迁的障碍,这说明成功的制度变革恰是成功地克服了外部性问题(10)。最后,“囚徒困境模型”则说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的不一致(11);不仅如此,由于这个博弈论模型的一般性,它可以综合地描述外部性问题的上述各种性质。

---------------------------------------------



不合作 合作

不合作 0 -5

0 5



合作 5 4

-5 4

---------------------------------------------

关于这个模型,我就不详细解释了。在上图可以看出,当双方都不合作时,双方各自的得分为0,整个社会的得分也为0;当双方合作时,双方各自的得分为4,整个社会的得分为8。双方之所以不能实现合作的原因,是一旦有一方愿意合作,而另一方不与之合作时,前者就会损失5分,后者却会获得5分;因而双方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合作。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双方不合作的情形并不存在外部性问题。因为在这时,谁也没占谁的便宜,谁也没吃谁的亏。只有当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时,才会有外部性问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解释为甲为公共产品付费,而乙没付;甲主动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的上升,而乙未限制产量、只是坐享其成;甲为制度变迁做出了努力、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而乙只是“搭便车”;等等。在这里,由于双方共同的新增收益是双方合作的结果,若有一方不合作必然导致这种新增利益无法实现,并且使得采取合作行为的一方白白耗费成本、或者得不偿失,因此这些成本或损失可视为由不合作的一方加于合作一方的。不合作也是一种行动(策略)。然而,从长期看,谁也不会容忍别人总是占他的便宜。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采取合作策略的一方终归要退回到不合作策略上。这时就出现了不合作均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即:外部性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危害并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在成本和收益承担上的冲突,而是由于这种不易克服的冲突的存在,可以带来更多社会财富的、或避免社会灾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或制度安排无法实现。

在上面的模型中,双方合作的社会收益和双方不合作的社会收益之差为8。这也就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所损失的潜在收入。因此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恰恰可以用外部性这个词本身来解释,即:存在外部性的结果,是社会因消除外部性所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外部于社会所有成员。
目前经济学面临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济制度变革问题;第二类是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第三类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类外部性问题,主要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变革所带来的新增利益的问题。问题有两种典型的形式。第一种是“搭便车”,即为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全部收益;第二种是“牺牲者”,即在改革中某些人承担了别人应该承担的成本。前一种情况使改革缺乏动力;后一种情况使改革增加了阻力。尽管用新的制度安排代替旧的制度安排的改革,意味着社会总福利的增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新增利益,这一改革也许就很难、或者不能实现。例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许多产品或服务领域中必须实现从计划定价到市场定价的转变。这一转变明显地会带来新增的社会收益,但起码在名义上损害了原来享受计划低价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改革就很难顺利地实施。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住房改革就是如此。这一改革的好处是使房地产价格(销售和出租)实现市场定价,从而为资源配置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并且用货币形式替代非货币的收入形式(分配住房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减少这后一种收入形式在分配时的交易费用(住房分配是每个单位颇费时日的工作),以及使每个个人对其收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但是,困难在于,如果简单地让房价上涨到市场均衡水平,原来享受低房租的人就会因其利益受到损害而起来反对,这样一来,改革就很难进行。所以房改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房改所可能实现的新增收益,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当事人,使他们的收入都比改革前有所增加。这个例子有着很普遍的意义。

合理分配新增收益的形式,既是改革得以实现的途径,又构成了新的制度安排的特征。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否则这个制度安排迟早要解体。

第二类外部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直接的外部性问题,即将成本直接加于对方身上,如战争、恐怖主义和人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在正统经济学的视野之外,但其实它们与人类福利的关系也许比其它问题更为重要。设想一下,如果能够避免海湾战争,也许比1991年全球经济多增长1%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冲突的起因是利益纠纷,而冲突、尤其是暴力冲突的发生恰恰证明了缺少相应的和平解决方案或制度安排,以消除这些起因。但这些利益纠纷所涉及的利益,远远少于冲突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解决这些利益纠纷的制度安排的价值就是对这些损失的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例如沟通冲突双方的信息渠道,促使双方直接对话(如中东和会、美苏核裁军谈判);中立方的调停(如美苏对阿以各方坐在一起谈判的作用);超乎于各国之上的国际组织的仲裁和媒介作用(如联合国对柬埔寨问题和西方人质问题的作用);等等。这些方式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在一些问题面前无能为力也是事实。解决这类外部性问题的难处在于,(1)引起双方纠纷的利益客体起码从表面看来有着很强的不可分割性,如阿、以对耶路撒冷主权的要求;(2)问题本身有着很特殊的性质,或者不存在多次重复的可能,如中东危机,或者不能多次重复,如全球核大战,但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3)一般排除用政府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这将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全球政府,这起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并且也并非上策。克服这些难点是制度创新的任务,而在制度创新的努力中,经济学或许可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现实中的人提供某些帮助。

第三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实现合作,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反过来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类问题包括,全球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问题,臭氧层问题;公海捕鱼问题;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等等。这类问题被认为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即人类的外部环境问题,而实际上,它们是由本文所严格定义的外部性问题引起的,即:由于人与人在成本和收益承担上的交叉,导致人生活其中的自然状态比假如不存在外部性问题时要差,亦即人类可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潜在利益外部于整个人类。例如,由于公海中的鱼没有产权界定,会导致人们过度捕捞,从而使某些鱼类濒临灭绝。迄今为止,人类为克服这类外部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各种制度安排形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平等谈判达成的双边或多边契约,如南极条约,公海捕鱼条约,野生动物保护条约等;通过市场的作用,如发明出释放氯气少同时热效率高的电冰箱,使微观行动者在减少对臭气层破坏的同时获得收益,或者大企业将推出释放氯气、二氧化碳少的产品作为改进公司形象、进一步竞争的手段;通过道德或利他主义精神,如绿色和平组织的作法;等等。但这些手段还不足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类外部性问题向人类和经济学提出的挑战是,(1)如何在环境这种公共产品不可分割的情况下,分割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如何确定谁应该为改善环境付费,是环境的破坏者,还是较好环境的享用者?这是科斯教授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3)如同上一类外部性问题一样,如何在问题不能重复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臭氧层问题果真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的话,等全世界各国因未就此问题实现合作而尝到苦头的时候,也许臭氧层已不复存在了。

现代经济学存在了200多年,而人类文明社会已经存在几千年。以往用于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是在多次重复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这仍是今天和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经济学可以在对这一过程保持敬意的同时,积累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制度创新的知识,用理论模拟和思维实验的方法来减少实际过程中的重复次数,从而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同时也不排除经济学家在较宏观和较复杂的层次上,提出制度创新的竞争性方案。外部性概念的提出和一般化,使得经济学理论对其应该关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并给出了简单而有效的思维路径;关于制度创新过程的研究,将使经济学本身更适于在人类解决外部性问题时,扮演积极的角色。

㈤ 结合公共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政育究竟是什么样形式的服务以及教育的外部性问题

《公共经济学》克服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由于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税收和补贴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但是这种方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地以货币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到底说有多大,所以有时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计这些成本。企业合并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明确产权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科思定理的内容: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例:张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张三喜欢安静,而李四喜欢听音乐,虽然,李四的行为对张三造成了外部不经济,方案一:假定了张三忍受,或者李四不听音乐,他们都无法忍受,假设损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购买耳机,价格为10元,根据科斯定理,假如学校规定张三有权享受安静,他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的报告,要求李四不干扰他,这时,李四为了能继续听音乐,只好花10元购买耳机。进一步,最初权利的规定对最终结果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校规定,李四有权听音乐,那么张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况下,要么忍受,要么与李四谈判,如果张三是理性的,他会选择花费10元钱给李四买一个耳机。科思定理在解决外部经济影响问题上的政策含义是: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市场谈判可以解决问题。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隐含条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实践中的应用,首先,谈判必须是公并且无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响有关当事人只能是少数几个人

㈥ 财政解析——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外部性如何体现

公共卫生服务是以预防为主,基本医疗服务是诊治为主。

㈦ 环境经济学中的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举例说明

外部性是否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可分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公共物品,是指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产权特征的,在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的,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
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者或使用物品时有明显的专有性和排他性。比如你买的香烟,就是你可以买的东西,能成为自己私有的物品。
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 一个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的生产者的生产过程(生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效用函数)。 就是说,受损无补偿,收益不付费。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之分。
所以,将外部性分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就是看是公共物品产生了外部性还是私人物品产生的外部性。分物品讨论。
例如,你买的香烟,当你在公共场合吸烟时,影响了他人,给别人带来了不爽(不好的效用 ),那么,你的香烟 就是私人物品,给别人造成了危害,就是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但是,你没有给他补偿。这时候就是私人负外部性。
如果,你放烟花,别人也可以免费观赏,但是,他们没有给你费用,所以,这时候是私人正外部性。
如果,道路拥挤,导致你上班迟到,就是公共负外部性。
如果,国家在你家附近新修一条马路,你可以更快捷的去一个地方,享受到福利。这就是公共正外部性。
纯手打,只为帮助楼主。正在学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了,顺便解答一下楼主的疑问。

㈧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和外部效应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㈨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外部性的关系

外部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属性,是表达政策影响的重要概念,对于我国的政策实践与公共治理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目前,公共政策外部性已经是国外分析公共问题时经常涉及的重要政策影响因素,国外的研究者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从而形成了公共政策外部性的丰富含义与广泛的应用领域。然而,我国的研究者对公共政策外部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公共政策外部性对于我国公共治理的意义上也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与充分的重视,因此,公共政策外部性是我国一个有待深化的学术领域。

㈩ 外部性和外部经济效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某一经济活动具有外部经济效果是指个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和服务外部性区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