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有哪些难以置信的老照片
1957年,毕加索76岁,在镜头面前cosplay大力水手。
1930年,动物园管理员用喷水壶给企鹅洗澡。
1927年――1941年,400名工人一同完成了总统山的雕像。
1983年,乔布斯站在IBM标志下,竖起中指。
未知年代,狱中象棋比赛,相邻囚室的犯人在对弈。
重庆纤夫
致敬!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周总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中的剪刀手!
美国的黑人运动
李小龙先生的葬礼
爱因斯坦的办公桌
⑵ 现在在哪可以照出老照片效果的照片
现在的数码相机大多都有那个功能,分为一般,黑白,老照片,底片等几种模式,拍摄很简单,调为那个模式就可以了~,去照相馆也可以的~
老照片的效果拍出来自己满意的话就不用修改了~
⑶ 找寻老照片的地址!!
苏州吴江同里退思园东园。
⑷ 40年前的老照片
好帅
⑸ 马鞍山名字由来的图片
马鞍山的地名有着非同寻常的来历。相传楚汉战争时,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
马鞍山有悠久的历史,西周为吴国境地,春秋战国为越、楚两国地。秦置丹阳县,其地属之。东晋咸和四年,因战乱等原因,侨置当涂县于今南陵一带。永和元年,侨置豫州于牛渚。南朝梁天监元年,置南丹阳郡,治采石。
隋开皇九年,当涂县徙治姑孰城,为姑孰城治之始,至今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设太平州,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治姑孰城。元代改太平州为太平路。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并沿至明清两代。民国时期,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以马鞍山矿区、采石镇等区域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1963年设马鞍山市郊区,1969年2月设马鞍山区,1975年9月,分拆马鞍山区为四新、花山、雨山、向山4区;1979年10月,撤销马鞍山市郊区,四新区改名金家庄区;1983年7月,原属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2001年7月,撤销向山区;2011年8月,原属地级巢湖市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2012年9月,撤销金家庄区,并入花山区;析当涂县博望、新市、丹阳3镇设立博望区。
⑹ 老照片的老照片
在中国,对老照片 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比如著名的《老照片》丛书以20年前的照片为界。当然也可以说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们今天探讨的基本以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
这些照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1、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
摄影术在1839年由法国人正式发明后没有几年便传入中国。而中国大规模的摄影活动则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开始,所以1850年到1911年之间拍摄印制的照片是中国第一批老照片,虽然由于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其间拍摄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风景、民俗较少。早期很多是玻璃湿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经过手工上色。看清晰度不高,但因为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为国内和国际收
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卖网上一张1870年左右的前门蛋白照片(24X16CM)卖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价达到了93500元,每张近3000元,就是因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缘故;而2005华辰秋拍中,一套(五张)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记实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所开的森泰像馆所拍摄(虽然华辰公司并不知道,标为佚名),成交价达到了41800元,平均价每张8000元,可谓一路攀升。在中国的古董市场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见,尤其是一些风景、民俗照。右边耆英照片,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
2、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作品
就是从1912年到1949年,可以叫民国作品。由于技术的发展,这其间摄影题材丰富了,摄影者也更加深入生活,存世照片总体数量增大,整体价值要低于晚清作品,但这其间一些新的摄影形式如全景照,艺术照,以及照片图册等的价值依然很大。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民国时期天津大资本家王文典的一组生活照也创下了中国内地照片拍卖最高价19.8万元。
这两类照片,从总体民间存量来看,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持续的社会动荡和一九六六年的“破四旧”运动,对摄影作品保存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晚清照片存量很少,品相也比较差;民国作品相对多一些,尤其是一些家庭照片,保存相对完好。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人也获得了在中国境内任意旅行的特权,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回国时也带走了大量照片,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照片数目也相当庞大,不少照片这两年开始回流。
对于西方的拍卖网来说,按照收藏品拍卖的照片也大都是指1950年以前拍摄和印制的摄影原作(ORIGINAL PRINT),一般来说,摄影原作是指拍摄完毕和印制时间相差在五年之内的作品,EBAY 网上每天拍卖的照片有几万张,有关中国的照片大概在200张左右,有时也会有一些照片贴册,这其中,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照片。总体来说,中国的摄影原作存世量较少,价格也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崛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国际上中国老照片的收藏者也不断增多。
⑺ 在哪里可以找到有历史意义的老照片
一些有老街区老房子的地方?
⑻ 历史老照片:即将消失的老行当,还有几个人记得
打冻米(爆米花)
“嘭”!一声脆响,米花四溅。小时候谁没见过,谁没吃过?如今老式的爆米花机已越来越难见到,要想吃到正宗的老式爆米花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打 铁
以前在南阳,一个村子里,一个集市上听到这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实在是好不热闹,而如今这清脆的打铁声,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修 鞋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扎扫把
用山上的野茅草或高粱杆等扎的扫把,好使又耐用。只可惜现在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手艺可能就要失传了。小伙伴们,你们在南阳还见过么?小编反正是再也没见过了!
磨剪子嘞,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南阳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却印在每个南阳人的脑海里。在实际生活中,扛着长凳四处奔走的磨刀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坚守着怎样的手艺?
补 锅
“补锅咯,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南阳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弹棉花
小编小时候见到的弹棉花的人很多,他们的经营方式一般是弹一家等下一家。因为弹一床棉絮耗时颇长,弹的过程中,那节奏分明的声音早已穿墙入户,声播百家了。
剃 头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南阳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画 糖
画糖人一般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这些最主要是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可能现在小学周边还有吧!不论是哪一种的小时零嘴,都是陪伴许多人成长的童年回忆。
这些老行当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南阳人童年里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小编也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