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英雄成本华有孩子吗
抗日英雄成本华没有孩子。
成本华1914年在安徽省的和县出生,在成本华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就侵略进了安徽省的和县。当时驻守在和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侵略军发生了剧烈的战斗,但是日本侵略军的活力非常猛烈,导致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惨重,几乎一个营的战士都壮烈牺牲。
就在解放军快要抵挡不住日本侵略军火力的时候,和县自卫军女战士成本华带领自卫军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被日军俘虏。
日军俘虏了成本华以后想要让陈本华投降并说出解放军的所在地,成本华誓死不从,最终被日军杀害,成本华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而且没有孩子。
(1)马鞍山和县刘殊扩展阅读:
成本华长相甜美身手好,打起仗来还无比勇敢,屡屡带头重创来犯日军,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英雄,不幸的是在一次掩护主力部队和老百姓转移的战斗中,成本华弹尽粮绝,本想与敌人同归于尽,却无奈被俘。
被俘期间成本华没有经过什么毒打刑讯逼供,但却成了日本倭奴发泄兽欲的工具。曾有日本记者将成本华记入相册,拍照时成本华始终面带嘲讽的笑容,嘲笑着像禽兽一样的日本帝国。
日军逼迫她投降,让她亲眼看着一位位同事死在日本的长枪刺刀之下。最后日军要撤退了,将成本华的绳索松绑开,阳光下的成本华在临近死亡时依旧蔑视着这些日本鬼子。
日本兵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入成本华的身体。看到成本华遗体已知成本华身首异处,鲜血流淌在周围的土地上。遇害时年仅二十四岁,在最青春的年龄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了革命。
B. 历史人物
秦桧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天,皇后在后宫设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贵妇人参加。
席间,御厨端上来一道菜——淮青鱼。这种鱼因为产量稀少,因此相当名贵。皇后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还特别问宰相秦桧的老婆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经常吃,我们家比这大的淮青鱼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给您进奉几条。”
王氏以为找到了一个拍皇后马屁的好机会,回到家里就把这事对秦桧说了,没想到秦桧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这个蠢女人,闯了大祸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气地说:“我是为你在宫内铺路,你不领情还罢了,反过来还责骂我。”
“唉!”秦桧叹了口气,也不理王氏,在房里皱着眉头来回转悠。忽然,他的眉头一展,高声对外面喊道:“来人啊!去,买几条大草鱼,明天让夫人送去宫里。”
“什么?你让我送草鱼?”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几个钱!而且它虽然看起来像淮青鱼,但皇后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鱼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鱼才真的叫不要命了!听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鱼进宫。”秦桧冷冷地说道。
第二天,皇后看到王氏送来的草鱼,大笑道:“我昨天还跟皇上说,淮青鱼天下珍馐,不信秦爱卿家会比皇家还要多。原来是你给搞错了,把这些普通的大草鱼当成淮青鱼了,哈哈哈……”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出处
出自:《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原文:
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3)马鞍山和县刘殊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赏析: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 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 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
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 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
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D. 求知三国第一将
曹操的能力无庸质疑的,但后期的曹操做人就太不厚道了.诸葛亮的武力又不怎么样.哎~~~~ 人无完人呀! 那就还是前期的曹操好些了. 就是曹操了!!!
E. 刘錡为什么说自己是浪荡公子,唯好声色犬马的人历史
《宋史-刘锜传》。
刘锜(1098——1162),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在宋金南北对峙、保卫江南半壁河山的战争中,英勇抗战,多次粉碎金军的进攻,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刘锜出身将门,其父仲武,是北宋沪州军节度使。刘锜少年时期就演习骑射,经常随父出征,机智勇武,“声如洪钟”,很有将帅风范。高宗即位后,因父荫功,被召入京,授阁门宣赞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肃岷县),为陇右都护。
建炎二年(1128),金人兵分两路,对南宋王朝再度发起攻势。一路沿淮南下,一路继续攻取巴蜀。秦陇一带为四川屏障。金人打算先取陇蜀,进而顺江东下,以摧毁偏安东南的南宋政权。建炎三年(1129),高宗诏命同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督军西北,以阻金军深入腹地。浚见刘锜才智出众,任命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四年(1130),张浚鉴于金兵向淮南增兵,为了牵制其兵力,保卫东南之地,便在陕西集结刘锡、刘锜、吴玠、赵哲各部,决定在富平与金军会战。金主为加强陕西军事,调四太子兀术入陕督军。兀术入陕后,集大军于渭南东北50里的下邽,指挥金军将士,以柴土填平沼泽,进逼宋营。刘锜身先士卒,率军激战竟日,兀术被围,金大将韩常身负重伤。但后因环庆路经略使赵哲怯战退逃,造成宋军溃败。
富平战后,金军乘胜进攻环州(今甘肃环县),刘锜命统治官李彦琪守渭州,自率轻骑驰援环州。不久,金军复攻渭州,锜又率军驰援,行至中途,渭州已失,守将降金,不得已遂引军退走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因此役之败刘锜被贬知绵州(今四川绵阳东)。
绍兴三年(1133), 刘锜复职,任命为川陕宣抚司统制。四年(1134),驻陕金军企图大举入川,刘锜、吴玠等分守要塞,在仙人关地区激烈而艰苦的保卫战中,顶住了金军的攻势屡立战功,旋奉召还朝,被任命为江东路副总管,权领宿卫秦军。嗣后又率军镇戌京口(今江苏镇江)。
九年(1139)宋金议和成功,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向宋归还黄河以南及陕西诸地。刘锜调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节制军马,率王彦旧部“八字军”将士及家属37000人,益殿司亲军3000人,共40000人众,兼程北上赴任。十年(1140)五月进抵顺昌(今安徽阜阳)附近,闻金人撕毁协议背盟渡河,大举南侵,已占领开封,前锋直趋两淮。锜遂与将士舍舟登陆,入城措办御敌方略。其时金军前锋已进占成州(今河南淮阳),距顺昌仅300里。警报传来,城内人心惶惑。众将中也有“速归江南”,以保实力之议。刘锜鼓励诸将,抓住良机,“同心戮力”,“奋死报效国家”。即凿船沉舟,下令诸将分守各门,深入军民,上下动员,誓与金军决一死战。一时男人备战守,女人砺刀剑,群情振奋。刘锜亲自上城督工,设战具,筑壁垒,取伪齐所造的战车,以轮辕埋城上,又收集民户门扉,以代篱笆。经六昼夜的修备,大体粗毕。这时,金军前哨游骑已渡颖河至城下,锜事先在城下设有埋伏,乘其不备,一举击溃来敌,生擒千户阿里等人。经审讯知金将韩常在距城30里之白沙涡下寨。刘锜于当夜遣精锐千余人前往劫寨,斩杀颇重。次日,金三路都统葛王褒引兵三万与龙虎大王合并至城下挑战,锜命守城军兵以强弩猛射,待金兵受挫稍退,猝然打开城门率步兵反扑,击杀敌军铁骑数千,溺河死者甚众,初战告捷。四月后,锜又派骁将阎充率壮士数百,乘雨夜袭击金营,金兵不战自乱,自相攻击,积尸盈野,退败数十里。这时兀术坐镇开封,闻金军在顺昌受挫,立即索靴上马,率众亲赴前敌。军至淮阳停留一宿,治战具,备粮秣,仅七天即达顺昌。刘锜闻报,乃召集众将会于城上,研讨对策。部分将领认为现已屡捷,应承此势,全师南归。锜说:“朝廷养兵千日,正为缓急之用。况今已挫敌锋,军威已振,虽敌我力量悬殊,然有进无退。再者敌营离我甚近,兀术又引军增援,若我军一动,敌必追击,战于野外,老幼先乱,必致狼狈……则平生报国之志,反成误国之罪。故不如背城一战,于死中求生。”众将感奋,愿为效命。于是派曹成故意遇敌落马受俘,诡称“锜乃喜好声色之徒,以图安乐之辈,乃太平时期边帅之子,非将帅之材”,以麻痹敌人。兀术听后,信而不疑,大喜道:“此城易破耳。”遂令弃用鹅车炮具,驱兵城下。刘锜一面下书约兀术会战,挫敌锐气,一面暗遣土人至颖河上游及草地施药,使其兵马食后生病,以削弱其战斗力。兀术见书,果然中计,盛怒应战,于翌日率十万之众攻城,集主力于东西两门,刘锜部将多主张先击敌之较为薄弱的韩常所部,而刘锜主张先战兀术,“兀术一动,则余者无能为矣。”于是集中精锐于兀术方面。清晨接战,锜只派少数兵力防守,大部将士轮休于羊马垣下,养精蓄锐。至午,天气炎热,金兵力疲,刘锜见时机已到,先遣数百人出西门反击韩常,此后又以数千精锐出南门,绕至兀术主力之侧,短兵相接,猛砍曾在宋金战场上称雄一时的金军“拐子马”,杀敌5000余人,大获全胜。兀术引军移于城西,欲掘壕自卫,但当晚大雨,平地水深尺余,锜引军劫寨,斩杀逾万,兀术立脚不住,拔营败还开封。顺昌之捷,宋军士气大振。高宗授刘锜为泰武军节度使,沿淮制置使,后又加授淮北宣抚判官,还师太平州(今江苏扬中县)。
十一年(1141),兀术又集大军渡淮南下,进攻庐(今安徽合肥)、和(安徽和县)二州,刘锜奉命率军渡江,直抵庐州,与张浚、杨沂中军会合。时金兵已深入其境,刘锜引兵出清溪,两战皆胜。后至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再次大破金主力军,兀术被迫北退。柘皋之战,刘锜虽有大功而未得封赏,皆因与宣抚张浚有隙之故。不数日,张浚军士纵火劫锜营寨,被锜擒获十余人,斩首示众。张浚反说是锜故意侮辱自己,遂责问刘锜:“我为宣抚,尔乃判官,何得斩吾军士?”刘锜反诘道:“不知是宣抚军,我斩的是劫寨贼。”张浚百般抵赖,欲呼军士对质,锜正色而言:“我为国家将帅,如果有罪,宣抚当陈言于朝廷,岂得与卒伍对质?”遂长揖上马而去。至此二人之隙益深。班师还朝后,张浚与秦桧合谋,解除刘锜兵权,命知荆南府(今湖北江陵)。
十七年(1147),侍郎魏良臣数次进言说刘锜乃当世名将,不应久闲于外,于是帝复命刘锜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加太尉,兼领荆南兵马。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亲统大军60万南下,长驱大进。刘锜被任命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八月,屯驻扬州,派兵扼守清河口,于水中暗伏水手,遇有敌船,用钉凿沉,阻金兵进攻淮西。驻守淮西大将王权,闻金兵大至,不战而逃,庐、和二州先后俱失。金兵乘势沿江而下,遣大将高景山进军扬州。时刘锜正患重病,不得不引军退驻瓜州,并船渡难民到江南。几天后,高景山催军猛攻,其势甚锐。刘锜震怒,抱病跃马径出,麾军突阵,督众死战。后由于战马受伤,弃骑步战,杀开一条血路,回营易马后,领兵复战。高景山猝不提防,被刘锜挥刀劈于马下,金兵立时大乱,向后撤退;锜亦收兵回营。经此一战,刘锜病情益剧,乃上书要求解除兵权,留其侄刘汜率1500人扼守瓜州渡口,都统李恒率8000人援应。这时,直枢密院事叶义问督江淮,至镇江见刘锜病重,未便与论战事,命李横暂统锜兵渡江,与刘汜配合北击。李横等众将认为不可,独刘汜骄敌,颇愿出战。问刘锜,锜亦摇手示意,以为不可。汜不信,遂拜家庙而行。李横因叶义问催促不已,便与刘汜渡江而北。刚登陆,敌大队骑兵,如狂风暴雨,迎头冲来。刘汜见势胆怯,登舟返奔,李横孤军当敌,殊死力战,将士伤亡甚众。刘锜得知败耗,又闻金兵进逼甚紧,病愈重。其间都督府参军虞允文至军劳师,见战事危急,大有全线崩溃之势,毅然督舟师与金军战于大江之上,顶住了金军的进攻,扭转了战局。后虞允文赴镇江看视刘锜,锜执其手,老泪纵横,感慨地说:“老朽之病,何必探问,朝廷养兵年,一枝不施,大功反出一儒生,真令我辈愧死。”后刘锜奉命还朝,提举万寿观,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呕血数升死亡,谥号武穆。
刘锜慷慨沉毅,颇具雅量,不亏为一代名将。富平之役,力战有功,顺昌之捷,威震中原,柘皋一战,金人丧胆,但由于投降派的阻难、排挤,其大志终不得展,以至忧愤而死。
F. 采石之战是怎么回事
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刺杀金帝完颜亶(熙宗),自立为帝。二十三年(金天德四年,1152),完颜亮迁都燕京府(今北京西南),下令准备发动侵宋战争。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1159)正月,金朝关闭除泗州(治今江苏泗洪东南)之外,所有与宋交易的榷场,宋金问边境贸易被中止。二月,完颜亮又下令建造战船,征调诸路猛安谋克军,凡是年25岁至50岁者,全部编入军籍。且遣使赴诸总管府督造兵器,以备战争所需。为了便于和指挥南侵的金军,完颜亮令加紧修建开封(今属河南)宫殿,以尽早迁都至此。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完颜亮下诏签发诸路汉军,以扩充南侵的金军兵力。三十一年春,完颜亮南下开封,六月,金都南迁至此,更加紧了进攻南宋的准备。九月,完颜亮亲统32总管兵马征伐南宋,以太保、枢密使完颜昂为左领军大都督,尚书右丞李通为副贰;以尚书左丞纥石烈良弼为右领军大都督,判大宗正乌延蒲卢浑为副贰;御史大夫徒单贞为左监军,同判大宗正事徒单永年为右监军,左宣徽使许霖为左都监,河南尹蒲察斡论为右都监,皆随从完颜亮出征。金军兵分四路南下:西路,以河中尹徒单合喜为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平阳尹张中彦为副都统制,统兵自凤翔府(今陕西风翔)进攻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而后驻兵待命,以进取四川;中路,以太原尹刘萼为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济南尹仆散乌者为副都制,自蔡州(治今河南汝阳)进攻荆襄;东路,为金军主力,由完颜亮亲统,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南侵;水路,以工部尚书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益都尹完颜郑家为副都统制,率领水军自海上直趋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南侵金军以武胜、武平、武捷三军为前锋。另又令徒单贞领军2万人驻淮阴(今属江苏)。金军的如此部署,旨在一举消灭南宋王朝。
金军南侵的准备,宋廷有所风闻,金朝派遣的贺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廷透露这一消息。宋帝赵构一面告诫宰臣要“自治”,以为安边息民之计;一面又册立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普安郡王赵瑗(原名伯琮)为皇子,更名玮,且进封建王,以便于形势不利之时,退位内禅,一走了之。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赵构派同知枢密事叶义问为金国报谢使,赴金朝探听动静。其后又遣权同知枢密院事贺允中再度出使金朝。两位使臣皆带回金廷必叛盟约、金军即将南侵的情报。不久,淮东总管许世安上奏朝廷,称完颜亮已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统领50余万重兵,屯驻于宿州(治今安徽宿县)、泗州。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康伯与兵部尚书杨椿随即调兵遣将,部署两淮地区的防务,以便对付金军的大举入侵。以抗金老将刘绮为镇淮都统制,以荆南右军统制李道为都统制。面对金军即将入侵的严峻局势,宋廷中的主战派官僚纷纷指责和攻击主和派的投降退让行径,深感不安的宋帝赵构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不得不罢免秦桧的党徒、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汤思退官职。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二年,1161)三月,宋廷调整御敌部署,且重用主战派官僚。以破敌军统制陈敏统所部屯宋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以利州西路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拱为知襄阳府,率兵3000人戍卫。又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椿为参知政事。五月完颜亮到开封后,即遣使借贺天申节入宋,又提出要求宋割让淮河、汉水两地。陈康伯、杨椿等宰执立即召集禁军主帅等人商议举兵退敌事宜。赵构亦下诏,令将金帝的无理要求告谕诸路统制、帅守、监司,令其随机应变,毋失机会。随后又以吴磷为四川宣抚使,制置使王刚中同处置军事,另命主管马军司成闵率兵3万戍守鄂州(今湖北武昌)。命两浙、江、湖、福建诸州征发禁军弓弩手,分部送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以及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太平州等地和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军前。六月,在刘绮的请求下,赵构同意他渡江进兵,令骑兵屯驻于扬州(今属江苏)。又委刘锜为淮南、江东西、浙西制置使,且遣步军司都统制戚方提总江上诸军策应军马,听刘镝节制。又诫谕吴拱严加守备襄阳,视军情急缓,与鄂州都统制田师中和成闵合兵救援。同时允许淮南诸州迁移治所,坚壁清野。下诏令诸路帅臣教习、检阅士兵、弓手等地方武装,以保卫家园。为了阻击和防备金军水师白海上入侵宋境,宋廷任命早年曾跟随岳飞抗金的将领,带御器械李宝为浙西副总管,负责提督海船,驻扎平江。又命两浙、江东地区临海诸州积极防备,随时准备迎击金军水师。正当宋廷主战派臣僚积极备战之时,主和派势力亦加紧投降活动,甚至主张放弃临安南逃。左相陈康伯怒斥退却之举:“今日之事,有进无退。”方制止了主和派逃却的企图。
八月,淮北忠义兵魏胜领兵收复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李宝闻讯,依宋制援魏胜为海州知事,又自请率领120艘战船,3000名弓弩手,乘船北上。不料船队自江阴(今属江苏)出发后,遇大风浪。李宝船队退回,停泊于明州关澳避风,稍事休整后,重新鼓帆北上。刘绮不顾自己年迈,统兵沿江驻守于扬州,且派统制王刚领兵5000,驻守于宝应(今属江苏)。宋廷又以吴拱为鄂州诸军都统制;成闵为湖北、京西制置使,节制两路军马。
九月,西路金军首先南侵大散关,驻于青野原的吴磷立刻派大将高松等领兵救援,迎击金军。同时又派部将彭青率军奔赴宝鸡(今属陕西)渭河,连夜袭击金军桥头寨,大败金军。随后,又派部将刘海收复秦州(治今甘肃天水),金守将萧济投降。吴磷部将曹淋一举收复洮州(治今甘肃临潭),彭青再收复陇州(治今陕西千阳西北)。从而遏制了西路金军的进攻势头。中路金军南下攻入宋通化军,守将张超率所部英勇抗击,杀退金军,夺回城池。金帝完颜亮所统金军主力,亦向两淮进兵。他以尚书右丞李通为大都督,令于淮河上架设浮桥,指挥金军渡淮南下,号称百万大军。
抱病进驻扬州的刘绮很快派兵北上,除宝应外。又于盱眙(今属江苏)、淮阴驻扎军队,以加强了淮东的防务。然而负责淮西防务的建康府都统王权却始终呆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迟迟不进兵江北。经刘绮再三督催,王权方无可奈何地与妻妾凄凄惨惨地挥泪告别,领兵进驻江北的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却又按兵不动。刘绮再次下令催促,王权才到达庐州(治今安徽合肥),但又不作任何设防,淮西地区的防务依旧十分空虚。十月。刘绮统兵赶赴淮阴,此时金军亦到达淮河北岸,双方立刻剑拔弩张。因刘绮已精心部署,东路金军遂受阻予淮河,不得南进。可中路金军却因王权失职,从容渡淮,推进淮西,犹入无人之境。王权得知金军渡淮,慌忙自庐州南逃和州,随后又自和州逃回建康。金军一路无阻,迅速进兵至滁县(今安徽滁州),兵临长江。由于淮西失陷,宋廷急令刘绮退兵,回守江防。正于前线指挥抗金作战的刘绮,接到朝廷“金字牌”后,知金军已入淮西,王权临阵南逃,江南防务空虚,只得领兵退回扬州。
金军渡淮南下。王权弃庐州,刘绮回防江南的消息,使宋廷内外大为震惊与恐慌。宋帝赵构甚至准备登船逃往海上避难,陈康伯坚决反对退却,力主宋帝亲征。朝廷文武官员纷纷送家眷离开临安,四下躲避,唯有陈康伯与国子司业黄中的家眷未撤离。赵构见状,被迫表示“亲征”,遂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为参谋军事。时金军已南下攻占真州(治今江苏六合)、扬州,刘绮退守瓜洲(今江苏扬州西南)。为表示抗金的决心,稳定军心,刘绮特将妻、子从镇江(今属江苏)接到瓜洲。然刘绮毕竟年迈且病重,而宋帝令他专守长江,故只得率军退守镇江。自此淮西、淮南相继陷落。
正值金帝完颜亮长驱直入,直逼江南之时,金征南万户完颜富寿、完颜谋衍等将领统所部还师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拥立东京留守完颜雍为帝,是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后,改元大定,下诏废黜海陵王完颜亮,很快黄河以北地区相继归附于完颜雍。完颜亮陷于困境,气急败坏,孤注一掷要与宋军决一死战。
十一月,完颜亮统兵直进抵长江北岸,日夜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渡江。宋廷因王权失职,将他解职罢官,召回临安,另派将领李显忠接替。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奉命前往芜湖(今属安徽)督促李显忠赴任,且代表宋廷到采石劳军。随王权南逃的所部18000人方退至采石,因主帅已应召而去,新帅尚未到任,军中无帅,士气低落。虞允文抵达采石时,军士三五成群,散布江岸边,解鞍宽甲坐于道旁,毫无斗志。虞允文以为坐等李显忠到任必将贻误军机,遂召集诸将,激励斗志。众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亦有人认为:“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虞允文斥责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虞允文来到江边,遥见江北已筑高台。台上对插2面绛色旗、2面绣旗,中间建有黄屋,完颜亮正踞坐其下。有谍者告之,前一日,金军已宰杀白马、黑马祭天,与众将盟誓,约定今日渡江,先登岸者赏黄金1两。时江北金军达40万,战马80万匹,与宋军兵力悬殊甚大。虞允文乃命诸将布列大阵,不得擅动。又将兵船分作5队,2队沿东西江岸而行,1队停泊于江中,余下2队隐蔽于小港之中,以备援应。布置将毕,江北已鼓噪大作,完颜亮手挥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绝江而来。瞬间,金军70艘船已驶抵南岸,金兵弃船登岸,直扑宋军,宋兵军阵稍稍后退。虞允文见状,立刻冲入军中,手抚军将时俊之背,说道:“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时俊听罢,立即挥舞双刀冲入金军阵中,宋军兵士亦争相冲杀,与敌军殊死战斗。停泊于江中的宋军水军于江中阻截金军船只,用霹雳炮向敌船射击,一时间江面上弥漫着烟雾和石灰,金军水军无力抵挡。虞允文又令当涂(今属安徽)民兵驾车船攻击金军船队,船行如飞,船卜踏车民兵精神振奋,喊声震天。在车船的撞击和拍竿的拍砸下,金军船只多沉入江中。渡江金军在宋军的顽强抗击下,伤亡过半,但余下者依旧与宋兵厮杀,直杀至日暮时分仍不退兵。适逢有自光州败退的一支宋军途经采石,虞允文令人将溃军截住,授之以旗鼓,令他们绕至山后出击。金军见后方有宋兵来攻,以为宋军援兵赶至,不敢再战,遂全线退却。虞允文令弓弩手以劲弓尾击追射,大败金军,杀死金兵4000余人,且斩杀金军首领、万户2人,俘虏千户5人,以及金人500余。宋军首战告捷,虞允文激励、犒赏将士,又告之:“敌军今日战败,明日必定再来。”深夜,虞允文派军将分乘海舟,逆流而上,停泊于上游江中。又令宋军水军另出一支船队,直逼江北杨林渡口,以拦击金军。
金军渡江大败而还。完颜亮恼羞成怒,处死生还的金兵。次日,完颜亮令金军再次渡江进攻。虞允文指挥江上、岸上宋军全线出兵,夹击金军。由宋将盛新率领的船队直攻杨林渡口,焚毁金军战船300余艘,金军再受重创,退回江北。不久,完颜亮派使臣携诏书渡江,‘企图施以离间之计,虞充文识破金人的诡计,遂复一书,表示誓与金军决一死战。完颜亮得此书大怒,知难以于采石渡江,便烧毁龙凤车,又斩杀汉人向导及造船工匠,匆匆撤离北岸,直奔瓜洲,企图另择渡江地点。
采石之战,击败金军主力,南宋化险为夷,此时,李显忠亦自芜湖赶至采石。虞允文告之:“敌人扬州,必与瓜洲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李显忠遂分兵6000交予虞允文。虞允文赶至京口时,金军已于滁河屯驻重兵,且堵塞了瓜洲渡口。为阻止金军南渡,叶义问亦调集20万宋军据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东北)。然而宋军水军战船不足,虞允文令兵士砍伐木材,锻造铁件,改修民船为战舰。又令军将张深戍守滁河入口,扼守长江要冲,以军将苗定驻扎于下蜀,以援应张深。未几,完颜亮亦进驻瓜洲。虞允文闻讯,令兵士踏车船于江中试船,且绕金山3周。金军以为宋军来攻,持弓待命,见宋军战船行驶如飞,惊愕不已。完颜亮却不以为然。一军将跪奏:宋军有备,不可轻敌,请求回驻扬州,再寻机进取。完颜亮不从。
此前,苏保衡所统金军水军于密州胶西县陈家岛驻屯,准备按完颜亮部署,于十月十八日驶抵钱塘江,直攻临安城。但因风向不对,正候风待发。宋将李宝率战船北上,先解海州之围,与魏胜会师后,继续北上,驶至陈家岛南。借南风,宋军水军向金军船队发起猛攻,一时间,火箭齐发,600余艘金军战船被焚毁。数十艘幸免于难的金军战船企图顽抗,李宝指挥宋船靠近敌船,宋军将士借机跳上敌船甲板,奋勇杀敌。金军水军在宋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除水军都统制苏保衡逃脱外,副统制完颜家奴以下及全部船只,均被歼灭。李宝于陈家岛全歼金军水军后,得知完颜亮率军南下,遂统水军退回江南。
完颜亮知水军覆灭,且完颜雍已称帝即位,自己无路可退,遂拼死欲占据江南地区。他召集诸将,命令3日内金军全部渡江南进,否则将全部处死。完颜亮此令引起军将不满,遂发动兵变,杀死完颜亮,向北撤兵。宋军乘势收复两淮失地。
G. 刘禹锡的身世
刘禹锡出生在公元772年,字梦得,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从小诵读儒家经典,再加上他聪明好学,所以进步非常快。他在贞元六年的时候来到长安游学,经过与人们的交往,不久就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而这一年的刘禹锡刚刚二十岁。
贞元九年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他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丁忧回家。一直到贞元十六年才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
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升任监察御史。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
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素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的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在顽固派反击下失败了。
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素被贬后病亡,连刘禹锡在内的很多人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
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7)马鞍山和县刘殊扩展阅读
文学成就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诗歌崇尚精练含蓄,继承讽刺传统,采用寓言托物手法写政治讽刺诗,形象逼真。
模仿民歌创作的《竹枝词》、《采菱行》、《插田歌》等,通俗清新,生活气息浓郁。晚年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昂扬乐观,充满激情,历来为人称道。诗风雄浑爽朗,感情深厚又乐观向上,白居易称之“诗豪”。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专题论文征引丰富,气势雄健;短小精焊的杂文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具有现实针对性。
刘禹锡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存诗800多首。
H. 司马家族做了几代皇帝 后来又是谁推翻的司马家族 推翻之后是谁做的皇帝 什么朝代
司马家族从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到东晋最后一任皇帝司马德文结束,历经16任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刘宋,这也是南朝的开端,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8)马鞍山和县刘殊扩展阅读: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 。
晋宣帝司马懿:三国的终结者 西晋王朝奠基人。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晋景帝司马师: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晋文帝司马昭:灭蜀汉 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钟会、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备注:上述三人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的皇帝,这三人并未正式称帝。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 ,史称晋武帝。290年,司马炎第二子司马衷继位,改元永熙。307年被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
其次是晋怀帝司马炽307年—313年在位7年。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13年—317年在位5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
317年4月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王,改元建武(即晋王位,尚未称帝)。于次年318年正式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忧愤而死,时年47岁。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318年—322年在位6年。晋明帝司马绍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马绍,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长子,庙号肃宗。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乱,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在位期间曾经中兴。病死,终年27岁。
晋成帝司马衍325年—342年在位18年。晋康帝司马岳342年—344年在位2年。晋穆帝司马聃344年—361年在位17年。晋哀帝司马丕361年—365年在位5年。晋废帝司马奕365年—371年在位6年。晋简文帝司马昱371年—372年在位2年。晋孝武帝司马曜372年—396年在位2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23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418年—420年在位3年。东晋的末代皇帝,晋孝武帝次子,晋安帝同母弟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
桓玄之乱后,刘裕当政,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的企图,而且晋安帝本人不辨饥寒,司马德文便随侍于晋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马德文因病出宫,刘裕才派人杀害晋安帝。
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418年改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刘宋,这也是南朝的开始,东晋自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