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凤阳县小岗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凤阳县小岗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坐落在安徽省凤阳县总铺镇,是小岗村村民等筹集资金自发组建,在大包干精神鼓舞下,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小岗村水产养殖公司不仅给小岗人带来了富裕,同时也积累了弯曲发展的经验和资本,现在已是小岗村的龙头企业,现有凤阳县花园湖水产养殖基地,拥有专业养殖,捕捞队,水域监测,现场管护等多支专业队伍,在凤阳县享有盛誉,滁州市及凤阳县领导已多次前往公司基地现场指导工作。
法定代表人:宋进
成立时间:2006-03-11
注册资本:503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112600000460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总铺镇鹿塘养殖场
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具体时间是
是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18颗红手印,搞起“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⑶ 三十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康村的温饱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如果没有28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
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
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网络”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况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
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小岗村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岗村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还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小岗村,在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记者透露。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小岗人计划在小岗建设大约占地15亩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有100个摊位,每个摊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应该重塑辉煌,在农村发展方面把红旗再树起来,我们争取成为‘富裕起来的典型’。”
⑷ 凤阳县小岗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掀农村改革序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一个普通社员的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太寻常的事儿:小岗大队的十几个社员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偷偷摸摸签订了一份“文书”,把生产队的地给分了,对他们来说,这份“包干合同”可是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18位社员在那张大纸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摁手印”,对老百姓来说,那意思再明白不过:生死由命,义无反顾。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是不吃大锅饭!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这个冒着身家性命危险带头实行了“大包干”的人说:这是逼出来的,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正是邓小平反复告诫人们的话。
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⑸ 小岗村十八户承包名单
他们现在抛弃约束生产力的小农经济意识,又重新搞集体合作制了!
在承包后20多年里,小岗人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20多年来,粮食依然是小岗人的主要收益。严金昌认识到,光靠承包经营的那些土地,想发财太难。
当时,南街村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人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改革开放第一村”落伍了。有人高呼:“小岗走了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道路。”
通过电视新闻,严金昌对外面的“发达”略有耳闻,“羡慕那些明星村,更羡慕他们有好的带头人”。
2004年,他们迎来了沈浩,第一个“非岗人”当上小岗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后,沈浩带领村民到南街村等明星村学习取经,“沈浩思路”在争议中提出来,在争议中试图引领这个小村重塑辉煌。
“沈浩思路”很明确:通过土地流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这一思路提出来后,在小岗村和外界引起轩然大波。有媒体惊呼,当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岗村,要重新回到“大集体”了!而小岗人对此的态度也分成两种,支持者对单纯粮食生产增收不再抱有希望,可以走新路尝试尝试;反对者认为“没有比一家一户更好的政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害怕一旦被收回,将失去立身之本。
两种观点激烈地交锋。经过两个月三次会议的讨论,小岗人同意了村委会的意见,将承包的1400亩土地以集体名义入股,成立“合作社”。在“沈浩思路”中,把土地集中后,将进行土地整理,形成大块的平地,“最理想的是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农民租出土地,按每年每亩地500元获得租金。
本文由好心游戏问答中心(http://ask.haoxyx.com/)提供,原文地址:http://ask.haoxyx.com/q/749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