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黄梅山矿棚户区改造问题
写在这里领导能看到吗?
② 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分厂
厂拥有两座40吨专炉及两座四机四流方坯连铸,年产钢能力150万吨,各项装备、生产工艺及技经批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新区七机七流。 炼铁厂拥有三座400立方米高炉,年生产能力达130万吨,主要生产工艺全部采用微机自动化控制,生产各种牌号生铁。
新区1080高炉。 为社会作贡献;
为企业求发展;
为员工谋福利。 诚信为本;
共谋发展。 爱长钢 尊规章;尽职荣 廉奉公。
顾大局 令勿越;事规范 保平安。
功德扬 增修养;机能精 求创新。
师爱戴 互助爱;感激言 敬业情。
仪表整 举止稳;明礼信 真诚心。 (1)﹑恪尽职守,勤奋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2)﹑听从上级的工作指示和指导,对工作职务报告遵循逐级向上报告的原则,不宜越级呈报,但紧要或特殊情况不在此限,上下级之间真诚相待,彼此尊重。
(3)﹑正确﹑有效﹑及时地与同事﹑与其他部门沟通意见看法,遇到问题不推卸责任,共同建立互信互助的团队合作关系。
(4)﹑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决不泄露公司机密,不打听同事的考核结果和薪酬收入。
(5)﹑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开发自身潜力,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6)﹑爱惜并节约使用公司的一切财资物品。
(7)﹑注意保护自身和周围人的安全与健康,维持良好的作业﹑办公等区域的清洁和有序。
(8)﹑掌握规范正确的职业礼仪,体现文明礼貌的形象举止。
(9)﹑在工作时间之内,不兼任本公司以外的职务或工作。
(10)﹑牢记自己代表公司,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注意维护公司的形象声誉。在公司是名好员工,在社会上是守法文明的好公民,在家庭里是个负起责任的好成员。 ◆为进一步盘活企业资产,挖潜改造,原龙山桥镇政府通过租赁﹑拍卖等形式对镇办企业进行改制。公司董事长杜少荣先后买断了当涂县初轧厂(510车间)和马鞍山市型钢棒材厂(420车间),并于2000年3月28日与镇政府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从而诞生了马鞍山市长江钢厂。为此,公司确定3月28日为厂庆日。
◆2000年8月16日,经过技术改造,公司第一条轧钢生产线二轧正式投产;相继于2002年4月1日,第二条轧钢生产线三轧正式投产。
◆2002年底,公司实施“百万吨钢技改工程”,长钢建设者们以罕见的“长江速度”,先后于2003年8月13日1#高炉投产﹑2003年12月9日2#高炉投产;1#转炉于2004年5月30日投产﹑2#转炉于2005年10月20日开炉,并顺利达到100万吨钢。
◆2004年9月18日,公司召开党员大会,成立党委,是马鞍山市非公企业成立的首家党委。2005年7月25日又成立全市第一家民企武装部。
◆2006年4月3日,中国农行马鞍山长钢支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长江钢铁公司品牌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6年5月1日,公司控股成立安徽长江矿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国有马鞍山黄梅山铁矿,企业改制后为长江钢铁发展创造了原料条件。
◆继2005年公司荣获“全国民企纳税30强”后,2006年公司上缴税金突破亿元大关,达1.05亿元,成为迄今为止马鞍山市首家纳税超亿元的民企。
◆2008年9月,因企业改制,公司名称由“安徽长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公司积极应对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取得骄人业绩,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授予“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同时还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企业”光荣称号。
◆为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快实施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产能置换技改项目”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开工。
◆ 2011年4月27日,安徽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重组协议,这是安徽钢铁行业整合重组又一重大成果。
③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规模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属4个全资子公司:、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爆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3、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四方科贸有限公司,4、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一个控股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1、国家冶金工业铁精矿质量监督监测中心,2、国家非煤固体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二级单位:1、工程设计院,2、采矿工程研究所,3、岩土工程研究所,4、选矿机自动化研究所,5、安全环保研究所,6、理化研究所,7、矿业传媒中心,8、安全评价中心,9、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玻璃微珠有限公司。
全院现有人员536人,其中科技人员362人,在科技人员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1人,高级工程师16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700余台(套),与各专业配套的试验室、实验厂50多个。建院以来已完成国内外各类各类科研课题4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9 项,一大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省部及市级科技进步奖6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1项,省、部级三等奖以上项目287项,已申请专利100多项,获专利授权87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2300余篇。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非煤固体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非煤矿山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冶金矿山装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冶金行业铁精矿技术监督与检测中心、长江城市垃圾处理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冶金矿业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利用专业委员会、华东与华北呼吸性粉尘测试中心、中文核心期刊《金属矿山》杂志社、《矿业快报》杂志社等也设在我院。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还具有冶金行业(矿山)甲级、市政公用行业(环境卫生)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环境工程(固废)、岩土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环境卫生)甲级工程咨询资质,钢铁(矿山)、环境工程(废水、废气、噪声)乙级工程咨询资质,岩土工程甲级工程勘察资质以及安全评价机构甲级、工程监理乙级、环境评价乙级等资质证书,安徽省唯一一家甲级职业卫生评价服务机构。
④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⑤ 安庆市安庆(西马鞍山)铜矿()
安庆铜矿(原名西马鞍山铜矿)位于安庆市西北15.5公里的怀宁县月山镇,矿区划归铜陵市管辖,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矿区有公路与合(肥)—安(庆)公路、合(肥)—九(江)铁路的支线高河到安庆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庆铜矿为隐伏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矿床,处于月山闪长岩体东枝前缘南接触带。围岩为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膏溶角砾岩及变质粉砂岩。接触带发育有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矿体产在内、外夕卡岩之间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矿体63个,1号和2号为主矿体,储量占全区96%。
矿体规模,1号矿体长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积为0.28平方公里;2号矿体长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积为0.17平方公里。矿体埋深主要在标高负280—负350米之间,最深为负780米。矿体平面上呈“镰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触带呈半环状,东部呈“S”形;倾角上部缓,下部较陡。矿石类型有铜矿石、铜铁矿矿石、铁矿石。矿物组合:主要有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透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矿石平均品位:铜1.32%,铁46.69%;矿石易选,大混合选矿试验结果,铜精矿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庆铜矿为深埋于地下的全隐伏矿床,无古采掘遗迹。新中国成立后虽曾有人多次来本区工作,但大都在矿区外围进行,留存的简报、论文之类资料,仅部分涉及矿区地质特征,无有关矿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质部九○二、九○四航测队在枞阳、怀宁、庐江一带进行1∶50万、1∶20万航空磁测,发现西马鞍山航磁异常。1958—1961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多次来本区进行地面检查,圈定了西马鞍山一带磁异常范围。著有《安徽省怀宁县月山区西马鞍山测区磁测成果报告》。物探分队队长是于邦普(1958年)、李广文、王保春(1960年),分队技术负责人是张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质局安庆地质分局二分队,首次验证磁异常,于异常中心施工第一个孔(CK111),因深度不够,未见矿体。1960年元月,第二次钻探验证,先后施工112、113、114、115四个孔,其中113孔于孔深382.06—443.73米见到60米多的铜铁矿,初步揭开了异常之谜,由此揭开安庆铜矿发现的序幕。
1958年,省地质局三二六队完成了宿松磷矿的普查勘探任务后进入安庆市,以该队为基础组建了安庆地质分局,负责安庆地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刘湘培为该局三二六队二分队技术负责人,他认为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沿江地区,单凭露头很难找到大矿,须依靠物探配合。当时省地质局一○五物探大队正在月山地区进行1∶2.5万磁法扫面,在物探队工作的一张平剖面图上,有3条圆滑的曲线,最高值近2000纳特,控制长度有500米,对照地质图正好在月山闪长岩体东缘的西马鞍山附近,推测可能有接触交代型铁矿床,经现场踏勘,磁异常峰值正好在闪长岩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以后又做几条精测剖面,精测结果认为,磁性体埋深在200—220米,刘湘培带着这个成果去向分局领导汇报,建议上钻验证。分局刘德荣局长请常印佛和梅林参加,共同研究决定,同意上钻验证,由雷庆峰负责组织施工,探矿技术员周锐斌作技术参谋。在刘湘培的带领下,由分局局长和技术负责人到现场,在异常中心定下了第一个验证钻孔(编号111),于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终孔,孔深超过354米没有见矿。后因安庆地委要地质队找煤,验证工作终止。
其后,请来当时在铜官山三二一队作物探工作的曹顺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图后,发现向量交会点都在400—440米之间,大理岩磁化率为零,说明111孔深度不够,经地质与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个验证孔(孔号112);于1960元月施工,3月终孔,孔深577米,仅见两条闪长岩脉,其余全是大理岩。当时有人到江南向苏联专家请教,专家认为完全凭磁异常强弱很难确定是不是“矿”异常问题,如果成矿地质条件很好,一般讲5000—3000纳特可能有带磁性矿体。西马鞍山磁异常峰值虽然在3000纳特以下,但两个孔的岩心磁化率近于零,异常无法解释。有这么好的地质前提,异常就可能是矿引起,刘湘培决定提出第3孔的建议,并约梅林去找党委书记杨青汇报,杨带病同刘、梅和李锡之一起去现场研究孔位。一致认为,磁异常客观存在,大理岩无磁性,不可能引起异常,异常没有得到解释,有必要继续上钻验证。当议论第3个孔如何布置时,李锡之提出要把物探与地质构造结合起来考虑,最好对着接触带打个斜孔。刘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杨也同意打斜孔,并鼓励大家要敢想敢干,异常解释不了,就大胆验证,出错“我负责”。就这样,第3个验证孔(编号113)于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传来喜讯,自孔深382.06米处开始见到厚约60多米的富铜铁矿,安庆铜矿被发现的序幕终于拉开了。于是集中4台钻机施工。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钻机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为贯彻加强富铁矿普查勘探工作方针,第三次进西马鞍山开展工作。先在矿区西部施工,了解浅部接触带是否有矿,施工近10个孔,仅少数钻孔见到厚度不大的闪长岩型铜矿。于是又回头针对113孔所见矿体进一步追索。当时地质部为加强对沿江铜矿普查工作的领导,在九江市设立了长江中、下游地质工作协作组,西马鞍山铜矿普查是重点项目之一。在协作组杨庆如、李锡之的指导下,布置了116、117、118诸孔。1964年3月116孔见矿,117孔有较强的磁黄铁矿化,于是又设计119孔,并于1966年初,由矿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带着设计意见,乘省地质局在青阳召开地质工作会议的机会,向省地质局领导做了汇报,郭珍副局长和严坤元总工程师同意施工119孔;该孔于1965年3月施工,见到了厚205米的富铜铁矿体,这是一个突破性的钻孔。至此,西马鞍山磁异常得到了彻底验证,从而确定了西马鞍山铜矿床的工业远景。
119孔见矿后,地质部从北京调来了物探所李善芳、吴仁利、刘文锦等,投入了井中透视、三分量、井中充电、放射性测井、化学探矿及重力测量等。配合地质、钻探进行了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多工种联合勘查。
1963—1965年为普查阶段,共施工钻孔19个,进尺9174米,见矿孔13个,初步查明矿体产出部位、特征和分布,为矿床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当时三二六队的队长是赵文祥,党委书记杨青,技术负责人李锡之,参加野外和室内工作的主要成员有王殿忠、魏文开、周伦义等。
1966—1969年转入勘探。在全队职工共同努力下,应冶金部门的迫切要求,于1969年结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庆铜矿最终地质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3.54万米(58个钻孔)。报告经安徽省冶金地质局组织设计院和生产单位现场审查,认为对矿体控制程度不够,尚不具备设计开采条件,需进一步勘探后再审批储量。
本阶段参加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有王殿忠、陈文才、陈夕坤、魏文开、周云生、周伦义、莫静仪、刘法兴、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矿区进行补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质测量2.64平方公里,1∶1万地质测量69平方公里,钻探2.24万米。于1976年提交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41.17万吨、铁矿石储量3060.8万吨以及伴生硫133吨、钴金属量0.6万吨、金7.377吨,银162吨。补充勘探期间,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于格,大队技术负责人为李锡之,参加野外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人员为组长陈夕坤、魏文开,组员刘法兴、莫静仪、陈文才等。
省地质局于1976年10月批准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储量可作为矿山设计的依据。
1975—1977年,对该矿区3号矿体作为专项进行勘探,施工钻孔47个,进尺8212米,于1977年9月由魏文开编写提交了《安庆铜矿3号矿体储量说明书》。探明铜金属储量1.30万吨。同年省地质局审查批准了该《说明书》及其探明储量,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参加该阶段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组长莫静仪,组员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庆铜矿从发现到3号矿体勘探结束,总共投入钻探工作量8.01万米(191个孔),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42.46万吨。
1981年12月,三二六队月山地质组陈夕坤、莫静仪等观察矿山西风井工程钻岩心时,发现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辉石夕卡岩及透辉石化闪长岩,并具有与安庆铜矿主矿体相类似的围岩蚀变特征。据此,于1982年5月在该地段施钻普查,连续3孔没见矿。1983年4月0341孔终止,经省地质局物探大队测井分队测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发现井中旁侧磁异常;根据该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队又以书面形式向省局汇报并致函该队,建议对井中磁异常进行验证。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处见94米厚的富铁富铜矿,见矿后命名矿区为马头山铁(铜)矿区。后经工作证实,该段矿体为安庆铜矿2号矿体的西延部分,由于断层将其与主矿体错开南移约70余米,矿区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过渡到详查阶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矿体分布特征,矿种以铁为主,铜为共生矿产,详查工作对象是铁矿。1987年12月详查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22.8平方公里、钻探3.22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891.20万吨、铜金属储量2.02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及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组长陈夕坤、莫静仪,组员为周凤皋、成克勤、汪龙云。
1984年8月,在普查马头山矿区的同时,对“安铜”1号矿体以东开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个钻孔,有7个孔见矿,初步控制矿体长400余米,延深约300余米,经工作证实为安铜1号矿体东延部分,命为东马鞍山矿区。1988年4月以后逐次转入详查,至1992年9月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9平方公里、钻探工作量2.8万米,37个孔,1992年11月提交详查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6万吨、铁矿石储量200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的主要成员为组长周凤皋、莫静仪,组员赵玉敏、汪龙云、黄明、饶宏泰等。
安庆铜矿床,包括新发现的马头山、东马鞍山矿段,总计探明储量:铜金属将超过50万吨,铁矿石在4000万吨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提出矿山初步设计,同年5月经冶金部批准。铜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矿山建设指挥部,进行筹建。1979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列为缓建项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金属矿业事业团和铜陵有色公司合作,于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产。设计规模日处理矿石3500吨,年处理矿石115.5万吨,年产铜精矿9400吨,初步设计投资1.78亿元。1990年调整投资概算2.94亿元,目前矿山处于试生产阶段。从1991年8月开始至年底累计产铜精矿1500吨,按铜精矿市场价格8000元/吨,当年产值1200万元。按矿山建设5年规划,1992年产精铜4000吨,到1994年达8000吨,年纯利约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