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日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日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21-05-10 11:17:55

㈠ 论文《日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探析》,载于以下哪个刊物上

可以在职网上查下

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具体如下:

1、经济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思想方面: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3、经济增长方面:

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4、政治方面: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国两制制度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中国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稳步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下的大势所趋。

6、科技方面: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2)日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扩展阅读

关于改革开放的三个重大转折:

1、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3、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参考资料:网络:改革开放)

㈢ 国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世界各国由于传统、国情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垂直领导关系和非垂直领导关系,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进行有限的资助并提供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此种模式以法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2)民间主导模式。
政府没有正规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以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文化生态,鼓励各类文化团体或机构自我生存。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主要通过各类准行政机构进行分配,这种机构通常被称为“国家艺术理事会”。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机构是开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此种模式以加拿大、美国、瑞士为典型代表。
(3)政府与民众组织的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与民众组织合作,将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并共同管理文化事项,提供文化服务,此种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对公共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对公共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便是从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
《芬兰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则具有“垂直”和“水平”的两种分权向度。所谓“垂直分权”涉及中央政府与其所属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关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以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交给其所属的文化相关部门;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行使相应的权力或承担相关的责任。譬如,英国中央政府90年代对文化领域的年平均预算为l0亿英镑,而同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大行政区对文化的年资助额超过了10亿英镑。在芬兰2000年的公共预算中,中央政府对广义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占支出总额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占41.4%。而从对狭义艺术生产的资助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
“水平分权”是指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横向分权关系。这类组织是介乎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一级中介机构。它有两个基本特性:其一,这类组织通常接受政府委托,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设计,并策划具体的文化政策实施方案。同时,它还负责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拨款落实到具体文化单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体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组织。其二,这类组织往往由艺术方面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中立专家组成,它虽然接受政府委托,但却独立履行其职能,从而尽可能使文化发展保持自身连续性,避免过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预,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常不具有隶属关系。
英国是最早实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国家,随后“一臂间距”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政府国家机构。”在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明确声称采用这一原则。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公共文化国家治理也开始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将市场经济的机制如委托——代理关系、公私合作关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广泛引入公共部门,尝试性地构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1)公共文化基金会制
文化基金会制是由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合作,通过政府对项目进行资助或企业、私人的捐助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文化管理机制。文化基金会通常比政府更能满足公众差异化文化需求,并且能够对政府的文化职能进行补充。它通过对文化政策施加影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条良性互动的渠道。政府通过文化基金会组织,以协议的方式对公共文化部门提供基金,并以税收政策引导社会捐助公共文化部门,以此来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基金会制是目前西方
国家公共文化部门普遍确立的一项制度,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门都会设立自己的基金会组织。
(2)公共文化托管制
托管制是一项传统的商业信用制度,由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于受托人,受托人依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托财产的制度。公共文化托管制是由委托人将财产委托于公共文化托管机构,由其代为经营和管理。公共文化托管制有利于公共文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丰富国家公共文化的内容。英国议会以托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馆,是早期以私人托管方式筹建的一座国家博物馆,它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来实施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标制
公共文化招投标制是一项由招标人公开进行的公共文化项目招标形式,中标人对发包者支付承包金,并按照合同规定自主经营这一公共文化项目。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门对公共文化项目的所有权和非盈利性,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项目的运营效率。欧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机构都采用招投标制方式,保留文化机构设施所有权和对承包者的监督权,至于日常经营、人员雇佣则一切由承包者负责。
(4)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将公共文化公司的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国家等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度承担债务责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将现代公司制度运用于公共文化领域再次实现了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同市场化竞争相适应,有利于公共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瑞典、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有公共文化企业纷纷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门还创立了其分支部门的有限公司。

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文化方面来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0年来,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中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竞相奉献精品力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博物馆、共同图书馆等文化站遍及

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仅有21座博物馆、55座公共图书馆、896所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几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家、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座,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2、市场繁荣,文化产业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趋势强劲

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游戏和电子竞技、网络文学、数字出版也迎来了发展的强势期。2018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占全球游戏市场的比例约为23.6%。

4、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成效突出

截至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4296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世界遗产55处,位居世界第一。

㈤ 急求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的辉煌成就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版宪法颁布

我国权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2008:成功举办奥运

㈥ 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美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开始受到怀疑,即使国债上限得以提高,仍只是权宜之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相关国家在政策调控和刺激经济方面顾此失彼,拖累经济复苏;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害导致经济和贸易状况恶化,也使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二是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扩散,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较大通胀压力,也使发达国家由去年对通缩的担忧转为较强的通胀预期,加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到期,虽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美元走强和资本回流美国等新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四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和日本大灾给国际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挥之不去。

㈦ 政府介入公共卫生和教育事业的理由

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公共资金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参与,目标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五大体系,即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

设施网络覆盖体系,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只有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才有可能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

公共卫生、公共教育,是人们十分了解并迫切需求的公共事业,但公共文化观念在多数人的头脑里却非常薄弱。不能看病,不能上学,人们会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没有接受公共文化的服务,

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权利,无法查阅图书资料,无法欣赏国有的文化宝藏,很少有人不满。这种现状带来的是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反馈,对公共文化产品普遍表现冷漠。

(7)日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扩展阅读

公共文化的资金来源,也属于政府主导作用的内容。李国新介绍说,以公共资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二战之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许多付费才能利用的私营图书馆,二战以后,普遍为政府所接管,纳入了公共资金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日本全国目前有3100多所公共图书馆,私立的不足20所;有公民馆(类似于我国的文化馆)15000多所,没有一所是私立的。在日本《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中,把设置公民馆、图书馆规定为政府的法律义务,规定政府通过制定条例、规章实施对这些机构的管理,

国家设立国库补助金援助地方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国家建立图书馆、公民馆、博物馆的职业资格制度保证公共文化机构有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㈧ 论文《日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探析》,载于以下哪个刊物上

本科学应用统计学考金融硕士是可以的,国家级期刊很稳当,需要发表两篇关于金融的论文你本科的专业要和硕士专业相近,但是你先要弄清楚要求的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详细追问吧,望采纳,发表方面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

㈨ 文化产业何时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近年有较快增长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志,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从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看,2004年我国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2012年仅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5%,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正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迈进。
1.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9%。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
2.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
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为3.5%,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
3.产业构成保持相对稳定
2012年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7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文化批零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9.4%;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1亿元,增长16.7%。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1%、6.6%和53.3%,与上年39.8%、7%和53.2%相比无明显变化。
4.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动漫产业产值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4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和功能拓展,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游戏类型日趋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达60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3%。其中移动网游戏市场规模为65.1亿元,同比增长68.2%,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5.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形成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金融、矿业、地产等领域的大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201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投资增速反而上升了16个百分点,达到了36.2%。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
多因素叠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经济增长的多重效果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发展文化产业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在重塑自己的生活。2001-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文化产业既是中国发展后人们开创幸福生活的必需,也是中国人以新面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标志。
第二,经济增长的结果之一是政府和社会可以更多投资于文化领域。政府不但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且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大量社会资金也涌向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新的投资领域。相对充裕的资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三,近年来,各地政府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首要任务。这些战略举措最终指向了现代文化产业。
在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认识到,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门,而且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有的低消耗、无污染、效益好的特点,实体经济需要文化经济的补充和矫正,虚拟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符号经济特别是文化产业,也就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2.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一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独立市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4月,我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其中经营性企业法人60.7万家,公益性事业法人(包括社团、基金会)9.1万家。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积极作用日益发挥,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带动了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金融等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文化业态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持续加大财税、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仍不够牢固,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离支柱产业有不小的距离;文化产业在内容、科技、服务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较突出,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仍然突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现象依然突出。
1.文化产业总量仍然较小,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低。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韩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7%。我国文化产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单位的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资金是否充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3.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动力不足
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仅为12.2%。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为7.5%。可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全国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二是创新产品缺乏,全国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在传统之中徘徊,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新兴文化消费品和传统文化消费品发展不平衡;三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滞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链条的上游,因此文化产品的丰富度如何,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4.多种因素仍制约文化消费空间的扩大
一是没有时间消费。年轻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学历居民拥有丰富的文化消费需求,他们在各种文化休闲娱乐项目上的参与率显著高于一般居民,然而休闲时间不足成了其文化消费最大障碍。
二是没有钱消费,文化消费价格过高。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对文化消费望而却步。
三是缺少合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一些地区文化设施和场所离居民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乡镇和农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如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藏书、文化馆及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科技馆及科技知识普及等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对书、报、刊以及电影市场带来一定冲击,而农村文化消费主要群体外出务工,对农村文化消费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多种因素表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上。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人口多体现为需求多、市场大的优势。相对富裕的中国人,文化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充分依据。加之中国文化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文化产业在解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需求、解决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算,网络游戏对相关产业会产生1:10的带动效果,它每赚1元钱,所带动的产业链相关行业就能赚到10元钱,文化产业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视。相关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家庭文化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总收入的15%至18%。我国人均GDP目前已经突破6000美元,可以据此推算出文化市场大约有5万亿元左右的潜在需求,足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同时,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
文化产业涉及近百个行业,跨度很大,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异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㈩ 杜创国的学术成就

1、杜创国 公共参与比较:中国和日本,国际合作研究,资助额:5.6万元,2010-6
2、杜创国 山西省环境保护与公民参与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1万元,2009-11
3、杜创国 关于深化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机关执行力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2万元,2010-1
4、杜创国 张民省 冀慧珍 王瑾 周彪 推进山西转型发展研究---太原绿色转型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0.2万元,2009-7
5、王臻荣 董江爱 杜创国 朱丽君 常轶军 小店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10万元,2009-2
6、杜创国 董江爱 马运瑞 王谨 朱丽君 史莉芳 比较公共行政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10万元,2007-12
7、王臻荣 曹永胜 杜创国 董江爱 张民省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20万元,2007-12
8、廉如鉴 张民省 董江爱 杜创国 王志峰 冲突论视野下的资源型和谐社会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0.2万元,2008-7
9、曹永胜 王臻荣 杜创国 张民省 沈明生 王瑾 公共管理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3.6万元,2007-7
10、杜创国 刘荣明 吴建荣 宋薇 山西省公务员培训机制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1万元,2008-5
11、杜创国 政府公共服务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资助额:3.5万元,2006-12
12、杜创国 李辉耀 郑春燕 索佳 李复午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0.2万元,2007-9
13、董江爱 杨茂林 王臻荣 杜创国 上官酒瑞 金平 村级公共财产治理中的村民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额:5万元,2005-12
14、董江爱 杜创国 上官九瑞 农业税取消后山西农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0.9万元,2005-7
15、杜创国 葛秀芳 李世红 中韩日公共政策决策体制化比较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2万元,2004-7
16、李明 胥莉 董江爱 杜创国 王臻荣 李宝茔 李培广 东亚地区政治文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额:6.5万元,2004-5
17、杜创国 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探讨,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额:2万元,2004-1
18、史文华 杜创国 杨慧青 东方道德与西方技术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冲突及对策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2万元,2003-1
19、杜创国 马运瑞 梁丽萍 曹永胜 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行政体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额:3万元,2001-12
20、王臻荣 杜创国 曹永胜 山西省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与发展研究,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额:0.5万元,2002-9
21、杜创国 沈明生 王臻荣 曹永胜 要恒灵 曹宇峰 金平 公共管理思潮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额:1.74万元,2003-9
22、王臻荣 王晓晨 曹利胜 杜创国 山西省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与港、澳、台合作研究,资助额:0.6万元,2002-4
23、杜创国 李坤 侯经忠 董刚 李培鸿 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2万元,2002-6
24、高湘一 杜创国 段云 山西县级小区域经济定位及其与投资回波效应相关关系研,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2万元,2002-6
25、杜创国 入世与反腐倡廉研究,省、市自治区研究,资助额:0.25万元,2001-4 1、杜创国 郭戈英 绿色转型的内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太原市的实践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12/114-117页,2010-12
2、杜创国 张盛华 标语与公共治理问题研究引论,行政与法,2009/06/1-3页,2009-6
3、杜创国 礼仪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教育导刊,2009/06/4-5页,2009-6
4、杜创国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政府职能转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8/17-22页,2008-8
5、杜创国 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职能变革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第4期102-107,2008-7。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12期转载。
6、杜创国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日本特殊法人改革之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4/157-162页,2008-7
7、杜创国 日本行政改革及其启示,兰州学刊,2008/02/38-41页,2008-2
8、杜创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行政改革,生产力研究,2008/18/115-117页,2008-10
9、杜创国 日本地方自治及其地方分权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7/04/85-87,2007-4
10、杜创国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04/107-109页,2007-4
11、杜创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123-126,2007-3
12、杜创国 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提升,行政论坛,2007/01/21-23,2007-1
13、杜创国 全球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理论与现代化,2006/05/89-93,2006-9
14、杜创国 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增刊),2006/05/260-262,2006-5
15、杜创国 日本特殊法人及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05/68-72页,2006-5
16、杜创国 试论构建“和谐城市社区”,城市发展研究,2005/07/91-95页,2005-9
17、杜创国 东亚政治转型分析,东亚:宪政与民主(论文集),2005/11/28-40页,2005-11
18、杜创国 东亚国家行政改革之比较—以90年代中、韩、日为例,东北亚论坛,2004年4期,2004-4
19、杜创国 国家与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视角,行政与法,2004年4期9-12页,2004-4
20、杜创国 政府职能模式论,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第6期23-25,2004-11
21、杜创国 中韩行政改革之比较,韩华学报,第二期39-58,2003-7
22、杜创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理解现代中国[韩],第二辑,2003-6
23、杜创国 东亚行政改革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3年3期,2003-5
24、杜创国 入世后山西省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则和措施,中国行政管理创新,2003年12期285-289,2003-12
25、杜创国 关于治国方略的思考,当代中国发展论坛,2002年2期,2002-2
26、杜创国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地方政府管理,2002年1期,2002-1
27、杜创国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的改革,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1期,2002-1
28、杜创国 入世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9期,2001-9 1、王臻荣 沈明生 曹永胜 杜创国 王晓晨 行政监督概论,统编教材一级(国家部委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字数:42
2、杜创国 李若晶 曹宇峰 刘清江 金平 李利宏 史莉芳 曹永胜 马运瑞 公共管理学,统编教材二级(省级),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字数:44
3、王臻荣 曹永胜 李若晶 曹宇峰 杜创国 李恒灵 张力 金平 李蓉 王谨 胡晓燕 马运瑞 公共行政学,统编教材二级(省级),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字数:60
4、杜创国 政府职能转变论纲,专著一B级(专业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字数:23.8
5、杜创国 张民省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统编教材二级(省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字数:48.7
6、杜创国 行政学,译著一级(权威和专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字数:41.3
7、杜创国 胡若雨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改革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9,字数:23
8、王臻荣 沈明生 曹永胜 杜创国 王晓晨 行政监督概论,译著一级(权威和专业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9,字数:39

阅读全文

与日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