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回忆

马鞍山回忆

发布时间:2021-05-09 21:07:03

㈠ 为什么说到重庆旅游,南岸马鞍山非去不可

一、南岸的功能

提起南岸,我脑海里闪出的第一个具象是南山,然后会是工贸,再然后是南滨路上喜来登的双子座…

如果用纯粹的旅游眼光去搜索,大概率会是一棵树、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也许还能怀念一下洋人街。

每每想到那些老街青砖黛瓦的形象,一种岁月的温柔总会充斥我的心胸,缱绻光阴,无视了时间的隔阂,模糊了过去与今天的区别,以混沌的感觉征服了我们的判断,心里有些温柔被召唤出来,成一只蝶,流连在沧桑人间。那些未被改变的便改变了心境,拉成一道光滑的弧线。如童年乐此不彼的滑滑梯,除了速度带来的快乐外,我能在突破落差时回到童年。

南岸于我心中便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它助人穿越,即便鹤发皓首,某些司空见惯的环境也能在一瞬间把人推向遥远的过去…

二、马鞍山

马鞍山片区位于龙门浩街道上新街社区,与渝中半岛隔江相望。

它属于龙门浩老街的一部分,又相对独立。即便是你已经来到了龙门浩,很大可能还是会与之擦肩而过。因为基本上你听都没听过马鞍山。

你记得吗?

这条老街,令人动容!我唯一的遗憾是我竟然从前不知道它的存在;我最大的庆幸是我终于走进了它。

三、生长

优美的低于生活,我们在城市的角落,把一切还给最初。

重庆这座城市,该有多少值得探索的角落?该有多少值得向往的生活?又有多少被淡忘的曾经?

我走过马鞍山,至少被我窥伺到了一些痕迹;我也有高兴的事,尽管那些重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老建筑已慢慢陷入沉睡,但新生后的街道,带着对世间的深情,涅槃重启。

时代的改变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力,在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前,它潇洒地在人心上画了一个圆。

于是,最初的我们与未来的我们终将相遇。磕磕跘跘以后,无论城市还是人生,都以完满作为阶段性的结局。

到重庆旅游,南岸马鞍山真的非去不可!

㈡ 警方通报安徽一女子车内死亡,死亡原因是什么

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发生了谋杀案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警方通报安徽一女子车内死亡

【警方通报,安徽某女子死于车内:司机有重大嫌疑被逮捕】4月18日,安徽省黄山市公安局惠州分局发布报警称,4月18日10时18分,该局接到报警。惠州区永嘉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警察赶到后,发现司机已经逃离现场。车辆后座上有一名妇女,头部和颈部受伤。

多年来,马鞍山警方始终坚信命案一定要破案,从未停止查案。孙说,从犯罪现场提取的物证保存完好,对20年后警方破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

㈢ 为了参加千字文大赛急求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词50首(全部)

江上清风楼上月;
诗中才子酒中仙。

太白楼,位于采石矶南面山坡下,又名青莲祠、谪仙楼,为纪念李白而建。建于唐元和年间,今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年重建。前后三进,主楼三层。楼内有木刻李白立、卧雕像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姚兴荥题太白楼
爱国有诗侪杜甫;
报君以士识汾阳。

徐立纲题太白楼。 侪:辈、类。 汾阳:即郭子仪。玄宗时为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立有功勋。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邵王,尚父。世称郭汾阳。荐汾阳指李白与郭子仪的情谊,据说郭因罪当斩,李白极力相救,重荐于朝
诗酒神仙,天自梦中传彩笔;
楼上风月,人从江上拜宫袍。

李璋题太白楼
诗酒神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太白楼
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依山枕渚;
奇才诗酒老,曾记取当年狂放,动地惊天。

太白楼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啸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太白楼。 喜妃子句:指李白因醉酒作《清平调》被杨玉环诬陷之事
侍金銮,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个胸次;
踞危矶,俯大江,这眼前更觉天空地阔。试凭栏远望,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黄琴士题太白楼。 金銮:唐宫殿名。侍金銮指李白在天宝年间曾供奉翰林院、待诏金銮。 谪夜郎:李白于乾元元年被充军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途中遇赦得归。夜郎,地名。 屈平:屈原名。 曼倩:东方朔字。 牛渚:安徽采石附近的牛渚山。 白纻:即马鞍山市北的白纻山
脱身依旧仙归去;
撒手还将月放回。

捉月台
谁作砥柱中流,激愤一腔忠义;
俯瞰大江东去,开拓万里心胸。

捉月台
举杯邀明月;
荡胸生层云。

问月亭。 举杯句: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荡胸句: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去帆疑峡走;
卷浪骇江飞。

清风亭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清风亭。 蓬莱句:李白诗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是仙人的居所;建安骨即建安诗体,由汉魏时曹操父子及“邺中七贤”所创的诗歌风格
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清风亭。 高力土,唐潘州人,本姓冯。少阉,圣历元年入宫,武则天令给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以诛萧岑等有功,累官至骡骑大将军等要职,安史之乱,随玄宗入蜀,肃宗时遭流配,后死于途中。传李白曾令其捧靴。 谢将军:谢朓,南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为萧遥光诬陷死
紫微九重,碧山万里;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齐彦槐题李白衣冠冢。 紫微:星座名,三垣之一。 流水句:见司空图诗:“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意指李白心境莹亮,志趣清悠
山间明月;
江上清风。

李白衣冠冢
烂醉小天地;
狂吟空古今。

李白衣冠冢
举杯邀明月;
放眼看青山。

李白衣冠冢
功名飞燕误;
心迹大鹏俱。

李白衣冠冢
高风大节同千古;
明月梅花共一楼。

李白衣冠冢
偶呼明月问千古;
恰对青山思故人。

李白衣冠冢
明月有情公已去;
青山无约我频来。

李白衣冠冢
千年醒眼何曾醉;
到处风涛总是诗。

李白衣冠冢
自公一去无狂客;
此地千秋有盛名。

李白衣冠冢
神仙诗酒空千古;
风月江天贮一楼。

李白衣冠冢
老友一生惟子美;
青山千载压玄晖。

李白衣冠冢。 子美:杜甫字。 玄晖:即谢朓
后身金粟前身月;
对面青山侧面江。

李白衣冠冢。 金粟:佛家谓维摩诘之前身为“金粟如来”
樽中美酒长须满;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衣冠冢
吾辈此中堪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李白衣冠冢
更上一层,星辰可摘;
不磨千古,诗卷长留。

李白衣冠冢
楼压惊涛,万里江天供醉墨;
山临幽壑,四时风物助诗怀。

李白衣冠冢
一碧江天,凭眺如今摩诘画;
四时风月,畅怀尤胜少陵诗。

李白衣冠冢。 摩诘:王维字,曾作《辋川图》,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少陵:即杜甫
天籁风吹,如闻敏捷诗千首;
江涛月涌,想见飘零酒一杯。

李白衣冠冢。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唐陆龟蒙诗:“唱既野芳坼,洲还天籁疏”
才似仙名,诗酒高风传万古;
地因人重,江山胜迹播千秋。

李白衣冠冢
如此江山,合作先生诗酒地;
对兹风月,同销我辈古今愁。

李白衣冠冢
千尺青山,妙句岂惟凌谢朓;
一龛金粟,后身须信是如来。

李白衣冠冢
谗起七言,千古才人千古恨;
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

李白衣冠冢
对影成三人,贺监远邀明月;
相知唯一已,谢公近在青山。

李白衣冠冢。 贺监:即贺知章,曾任秘书监,故亦称贺监。 谢公:指谢朓
此处其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
江山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李白衣冠冢
惊世以文章,无怪才名齐工部;
忧心惟社稷,请看慧眼识汾阳。

李白衣冠冢。 工部:即杜甫。因杜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汾阳:即郭子仪
诗界此重新,江上才人休错过;
酒仙臣自许,醉来天子不能呼。

李白衣冠冢
长歌咏松风,依旧螺山留胜迹;
相期邈云汉,迄今牛渚忆知音。

李白衣冠冢
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
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虹霓。

赵朴初题李白衣冠冢
时代文章,问江底青天,竟无一语;
抚怀今古,看楼头明月,独有千秋。

李白衣冠冢
大江淘尽英雄,山经百战楼仍在;
诗卷长留天地,人往千秋酒不空。

李承谋题李白衣冠冢
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
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李白衣冠冢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胡书农题李白衣冠冢
万里大江来倚,翠嶂高楼,月朗风清依旧;
六朝陈迹尽瞻,锦袍遗像,天长地久犹新。

李白衣冠冢
公昔去长沙,笛吹黄鹤楼中,梅花默默;
我今望秋月,帆挂翠螺山下,枫叶纷纷。

李白衣冠冢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李白衣冠冢
莫上层峦,睹江水狂澜,流不尽英雄涕泪;
聊倾蚁酒,听秋林落叶,感从来才子飘零。

李白衣冠冢。 蚁酒:酒面有浮沫者,为蚁酒
千秋拜衣冠,叹犀水无情,醉得酒仙不醒;
一楼好风月,羡螺山有幸,名随诗圣长存。

李白衣冠冢
唐代久成墟,仅采石一拳,留与谪仙供啸傲;
谢公差可友,对青山半面,长教词客仰风骚。

李白衣冠冢
若有人兮,每逢月夜高吟,画舫与谁乘逸兴;
登斯楼也,回忆雪山遗耕,书堂同此驻仙踪。

李白衣冠冢
胜地喜重新,每当风月勾留,俯瞰长江流槛外;
谪仙犹未远,遐想精灵来往,定携彩笔到楼头。

李白衣冠冢
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李白衣冠冢。 谢宣城:即谢朓。 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京兆长安人。玄宗时官至荆州长史,时称韩荆州
布鼓过雷门,问何人铁板铜琶,敢唱大江东去;
欃枪经电扫,仍往日珠帘画栋,重看明月西来。

李白衣冠冢。 欃枪:慧星的别名
笛吹黄鹤楼中,想当年无限骚情,一曲江城歌古调;
舟泊翠螺山下,慨此日重寻胜迹,千秋风月念斯人。

李白衣冠冢。 翠螺山:在马鞍山市西南长江边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光携袖底;
对太白楼一千年明月,举杯邀问,六朝烟景落樽前。

李白衣冠冢
酒家何处,杨柳依垂,每当月白风清,胜地也应招子美;
潭水依然,桃花无恙,到此神怡心旷,前身或许是汪伦。

李白衣冠冢。 汪伦:唐泾县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伦具酒以待,白因赋诗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去日苦难留,须臾六十四年,觉浮生仕真若梦,游真若梦;
高风洵寡偶,上下三千余载,问何人诗可称仙,酒可称仙。

李白衣冠冢
丹青不知老将至;
天地常在壮观间。

刘海粟题李白衣冠冢
江空欲听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莱峰。

集句题李白衣冠冢。 水仙操:琴曲名,相传为俞伯牙所作
对面青山似解人,凡我辈登临,莫向班门去弄斧;
愿把长江当作画,让先生痛饮,可能醉后再题诗。

胡书农题李白衣冠冢
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黄炎培题广济寺,位于采石太白楼西,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东吴赤乌二年建

㈣ 马鞍山市赵大胡麦芽糖食品厂在哪里

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安的市井生活,只要说起搅糖疙瘩儿大(大在这里发“剁”音,西安回民坊上的口语),上了年纪的老西安人的耳边就会响起当年小贩们那坊味十足且韵味悠然的吆喝叫卖声。小贩们将搅糖或疙瘩儿大置于筐子里,或提或挎或用自行车驮,游走叫卖于西安城内外的大街小巷中。中小学校的校门口往往是他们最为集中的兜售地。每当课间休息或放学时,孩子们总会将小贩们围个结结实实,买不买都会挤成一堆地看热闹。这两种小食品好比一对孪生兄妹,哪里有卖搅糖的,那里就一定会有卖疙瘩儿大的,可谓形影不离,相依相存。它们的价钱也很便宜,疙瘩儿大一分钱一个,搅糖一分钱 一“搅”。而且,这两种食品有特定的消费对象——男孩多青睐疙瘩儿大,女孩子则痴迷搅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搅糖好吃又好玩。女孩子们用两根竹棍挑着五颜六色的搅糖上下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称得上是当年西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搅糖与疙瘩儿大起源于西安回民坊上,不知是何人发明创造的。但一经面世,即风靡全城,堪称是西安独有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典吃货。疙瘩儿大犹如今天我们爱吃的酥糖,由糯米粉、面粉、杂糖、苏打、色素等在铁锅中熬制而成,出锅后用刀将其切成拇指大小的疙瘩,为防止相互粘结,待冷却后,在上面撒些淀粉,如柿饼表面凝结的白霜一般,白里透黄,酥香脆甜。搅糖其实就是糖稀,由糯米粉、明矾、白糖、色素等成分构成。搅糖熬制好之后,商贩一般会将其盛在大马勺或青瓷大老碗中,然后配以从竹帘子上拆解下来、并截成两寸长短的竹棍儿。卖的时候,便用两根小竹棍在糖稀里蘸一部分。据说,搅糖会越搅越多,越搅越筋道,越搅越香甜。好的搅糖里面往往会加些芝麻或果仁,能买上此类优质高档的搅糖,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关于搅糖与疙瘩儿大,当年的西安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搅糖疙瘩儿大,一分钱一个。搅糖稠又粘,疙瘩儿大脆甜。放学买一个,嘴瘾过一过。若问有多甜,你去问童年。”

㈤ 重庆渝中马鞍山有多彪悍

历史就像一本煌煌诗篇,摊开来,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则当在阅读停顿处夹叶书签…

面重庆人民大礼堂,自右边的小公路上行数百米,便来到一个岔路口。早些年,有几棵很大的枣树长于此处,顾名思义,这里就被称为枣子岚垭。

如今枣树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枣子岚垭的垭口左侧,几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中间,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顺山势有一堵青砖围墙逶迤朝上,墙顶饰以黛瓦,略觉古朴宁静之风。沿着脚下青石台阶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问一本陌生的闲书,一丝若有若无的神秘引诱着人去翻阅;一探究竟的愿望虽非强烈,但不增不减,终究存在。

上到近处,一个充满民国风情的小院现在眼前。

文化马鞍山

我流连在这冷清而韵味悠长的凝重深幽的地方,从那些新砌的青砖上阅读出旧日时光。

慢慢走着,那些曾经窗前站立着各位大师的小楼,皆已修缮完毕。一路黛瓦青砖,朱红大门,天井连着院落,狭长巷道贯穿其中,条石台阶、青瓦红墙的老建筑点缀其间。光影透过参天的黄桷树投射在青石板上,壮硕的树根窜出泥土攀上石墙,仿佛紧紧抓住了那些流淌的光阴…

我走着,像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大书。而如有黄果树叶飘落,便捡拾它做这趟人文之旅的书签罢;就像这个地方,如历史的书签,方便我回忆时随时通过它展开怀念。

㈥ 安徽省近代百年地质学史回顾(~)

吴昭谦

(安徽省地质学会)

近代地质科学在我国的创建,约在19世纪中叶之后。近代以来在我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外国科学家约在100人次以上。最早来安徽开展地质调查的要算一位英国园艺学家Robert Foutune,他于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宁县松萝山茶区考察土壤、地质。在新中国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来安徽省的中外地质学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质调查报告和120多篇地质文献。

一、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

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可以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8~1926年,第二阶段1927~1937年,第二阶段自1938~1945年,第四阶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阶段(1848~1926)

开始以外国(美、英、德、日)地质学家为主,继之为中国地质学家为主,对省内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对地层古生物作了初步划分,对铜陵、当涂、繁昌铁矿、淮南、淮北煤矿开始调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内地质调查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国地质学家金斯密尔(T.W.Kingsmill),他们分别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扬子江下游时,涉足省内。

留存在安徽省地质文献的外国地质学家,应为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国》中,记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对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区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于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经安徽沿江两岸,对沿途所经之地均作了考察记录。第二次于同年10月自景德镇至祁门,第三次于1871年7月沿东津河、青弋江至芜湖,途经宁国、泾县。同时调查了宣城水东、贵池馒头山等4处煤矿。李氏之调查记录约一半为地质,如岩层之岩性产状、构造等,并绘制有剖面图、目视草测图;另一半为地理、风土、人情、旅途见闻。当时描述地层仅为岩性(岩石名称),未划分地质时代。如铜陵大通层则泛指皖南所有的红色砂砾岩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当时就曾推测过:“扬子江可能沿一条重要断裂线通过。”

日木人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最早为野田氏(野田势次郎)。他在安徽省有两次路线调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汉至安庆。所编绘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质图(1/100万)仅分变质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庆层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组成,并记述了安庆洪镇为花岗岩。第二次横穿皖南,调查了贵池、东至等县。他将水成岩分为:祁门、历口、榉根岑(贵池祁门之间)、建德(葛公镇一带)四层。

当涂、繁昌、铜陵铁矿是安徽省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几个矿区。1912年,章鸿钊(我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梭尔格(德国矿师)即调查了马鞍山南山铁矿。1913年,虞和寅调查繁昌铁矿。1913~1915年,张景光、梭尔格、章鸿钊等先后来铜官山调查铁矿。1917年2月,国家矿业顾问英国人丁格兰(F.R.Tegengren)到铜官山调查铁矿。他根据章氏等前人调查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铜官山铁矿储量为319.29万t。同年,丁格兰又调查了当涂大凹山铁矿。两次调查结果均刊载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地质文献中。1918年,德人毕象贤于当涂一带调查发现姥姥山、黄梅山、龙家山等6处铁矿,估计铁矿储量不到200万t。

我国地质学家最早调查皖北地区始于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被派往皖北调查地质矿产,首次划分了寒武纪地层。他们在调查宿县烈山、怀远县舜耕山、怀宁县集贤关煤田时,测制有1/15万矿区地质图。在所测制六安霍山间地质草图(1/20万)中,将岩层分冲积层、红砂岩、斑岩砂岩、结晶片岩四种。

刘、赵二君在《苏北皖北地质报告》中还对皖西大别山的变质岩进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结晶片岩系,自龙井冲而南,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纬22°以北)调查地质与矿产。1923年后,赵国宾(陕西蓝田人,1898~1934),也来我省考察,著有《风阳、怀远地质概况》。皖北的地质调查结果,后来被编入南京开封幅地质图(李捷编1/100万,1929年出版。)1923年(民国十二年),安徽实业厅借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士叶良辅、调查员李捷,计划在全省开展地质调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参加。1923~1926年期间,他三人先后完成秋浦、贵池、祁门、黟县、太平、歙县、绩溪、休宁、婺源、石埭、宣城、泾县、南陵、铜陵、芜湖、繁昌、郎溪、广德、当涂、和县、巢县、无为、青阳、旌德、宁国、怀宁、东流、望江、宿松、太湖、潜山、桐城、庐江33个县(其中江南26县、江北7县)的地质调查。其著述《调查安徽全省地质日记》以简报形式刊于《安徽实业杂志》。调查内容分地质概况与矿产两部分。在地质部分中地层划分至纪,如泥盆纪层、石炭纪灰岩层。当时划分地层主要以岩性为依据,所采化石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后时有变动。对于未能确定地质时代的地层有时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层包括黟县渔亭、休宁齐云山大面积(5400km2)之红色砂岩及砂质页岩。简报中矿产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矿体形态、规模、围岩及开采利用情况。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国内地质学家主要还有:丁文江、李四光、叶良辅、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带作过地质考察。1919年丁文江、叶良辅曾调查了芜湖以东长江下游地质,编写有专题报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触关系。1923年,刘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钻探13孔,计算3500万t煤。1924年,王竹泉调查了怀远县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庆集贤关煤田地质。他在怀远县西南调查,估算含煤7层,全区煤藏量约6020万t。叶良辅1925年发表之《中国接触铁矿带闪长岩之研究》、1926年发表之《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均曾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四届年会宣读,显示当时研究水平较高之成果。

2.第二阶段(1927~1937)

国内知名地质学家继续在沿江、皖南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这一时期地质科学水平明显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现了一些科研成果,重点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运动。

可以说明安徽地质调查工作兴盛的是:在当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年度20篇报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内的调查成果。如孟宪民、张更对芜湖、繁昌、铜陵的调查,刘祖彝对贵池的调查,孟宪民对宣城水东的调查。李毓尧、李捷的《皖南地质志略》则总结了铜陵、青阳、石埭、太平、歙县、休宁、黟县等7县的地质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调查了和县、含山,王恒升调查了宣城水东煤田。

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尧、许杰对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之研究。朱森于1931年对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的研究表现为:在贵池曾发现二叠系龙潭组与孤峰层有明显的不整合。阮维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运动。许杰(1930)发表长江下游各省笔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县内发现中国最高笔石层以Monograptus sinicus为主,其地层定名为太平页岩,属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调查了巢县北部地质。李四光考察了九华山(1934)、黄山(1936)第四纪冰川遗迹,对论证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九华山一带之地质也由王恒升、孙健初(1937)作过调查。

这段时期基础地质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现在地层方面。如l935年李毓尧、许杰在皖南创立了“休宁砂岩”并确定了冰碛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调查铜陵、休宁间地质时,又将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随后,李毓尧、许杰又正式将冰碛岩命名为蓝田冰碛层,同时把原称的“页岩灰岩系”命名为“休宁系”,归属震旦寒武纪。蓝田冰碛层更名蓝田组,并一直沿用至今。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谢家荣、孙健初、陈恺、程裕淇、孟宪民、张更等先后来当涂、铜官山调查铁矿。1928年、1933年,翁文灏两次对宿县烈山煤矿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钻探普查。1933年,计荣森调查广德大、小牛头山煤矿。1935年,计荣森汇编了皖浙间之地质矿产。同年,程裕淇调查了庐江明矾石矿。1936年,南延宗调查休宁县里广山锑矿。1927~1930年间,安徽省建设厅为加强矿业开发,曾修订官矿章程,制定采矿、探矿办法。1928年成立矿质探验处,购买M-3式Calyx钻机一台,在宣城水东煤田钻探。1929年成立矿业调查团,到宣城、泾县、宁国、芜湖、当涂、繁昌、铜陵、青阳等8县调查矿业,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进行矿产勘查之始。

地质勘查的新技术、新领域也在这时期有所应用。1936年发表的丁毅的《电力探矿在当涂之初步试验》,为我国最早开始应用物理探矿之文献。张文佑于1937年调查研究发表了《安徽盱眙县女山火山口》,为省内开创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阶段(1938~1945)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仅个别地质学者曾来本省调查过,省内沦陷区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矿产资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使用钻探和物理探矿手段,留下了一些残缺不全的地质资料。但这期间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外的地质找矿事件。

安徽自1938年开始沦陷。省内所知的地质调查活动的有三次:1938年,黄汲清曾来宁国港口调查煤矿。1940年,边兆祥在宣城水东调查煤矿。1945年,喻德渊发表了《淮阳山脉之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

侵华战争后,日本人为了掠夺开采矿产,派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主要单位有:满铁调查部、兴亚院、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主要地质人员有:神山昌毅、金锺远、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岛时雄、筱田恭三等。他们遗留下的矿产调查报告资料约有80多份。主要调查了铜陵、当涂、繁昌、宿县、滁县、全椒、安庆、贵池、淮南、怀远等地的铁、铜、煤、金、银、铅等矿产。重点是铜官山铁铜矿、马鞍山、当涂、繁昌的铁矿、淮南煤矿。在这些矿区,除了进行较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填图方法外,还使用钻探手段,并根据钻探结果计算储量。另外,还在铜陵、当涂及滁县破山口铜矿区开展物理探矿(主要是电法)探测硫化铜铜矿床。现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质资料一百零几篇,矿种包括铁、煤、铜、铅、锌、金、锰、磷、硫铁矿、重晶石等10 种。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随侵略军到铜官山地表调查,一直将铜官山作为铁矿开采。后来在运送回国的矿石样品中发现含铜量高(0.5%),引起了注意,又掠夺开采铜矿。“铜官山复活”传闻于此事。

4.第四阶段(1946~1948)

此时期仅有几位地质学家来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凤台磷矿的新发现。地质力学在我省开始应用。

抗日胜利后,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谢家荣根据1926年李捷等编制的中国百万分之一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推测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层。后来,谢家荣、燕树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发现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进一步推测应有煤层。1946年,经钻探证实共发现24层煤,可采煤层厚达25m。经过“慧眼识宝”的淮南新煤田,传颂一时,开采至今,成为国内找矿史的佳话。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质学家班德田员一等在《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煤田调查报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词语,并划定了大体区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岛仓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区调查概要》中也认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构造,益趋明显。”但当时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窑间,而对洞山以西地区,以及更大的范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谢家荣在八公山发现了新煤田后,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矿勘查临时报告后,又专门写了一篇《如何发现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湾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上,谢家荣理事长又作了《古地理研究为探矿指南针》的专题报告。在前一报告(后刊入《地质论评》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词已出现于文章的标题中。并划定其范围为:“指怀远凤台县境内,南为舜耕山、八公山,北为明龙山,东为上窑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为西西北东东南之长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东西两方,山形湮没,构造上是否环抱之势,尚难断定,倘以凤台至九龙岗之距离,为此盆地之长度,则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为一个煤田地质区域构造单元概念的明确树立,无疑是淮南煤田认识过程的飞跃,有着重大贡献。1952年后,煤田专业地质队伍建立后,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着证实、扩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进行。几十年来,“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延伸,现已扩展到东起定远,西过阜阳的广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几个大型井田都在其内,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谢家荣、赵家骧、车树政等发现了凤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矿层,并于1948年进行钻探。此外,尚有申庆荣、杨博泉、董南庭、刘之远对怀远大通、宣城、宁国、泾县煤田继续调查。1947年,韩金桂曾对怀远、凤阳间开展地质矿产调查。

此时期在基础地质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孙殿卿、徐煜坚于1948年发表两篇文章论述皖西长山一带淮阳弧之脊柱与东西向构造带之反接现象,开始了用李四光地质力学观点具体研究我省地质构造的先导。此外,喻德渊1948年发表了《大别山南麓的冰砾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8号),发现论证了大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二、安徽省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特点

纵观安徽省近现代100年地质工作的历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工作史的过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质科学技术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由粗略到详细,不断深化和提高发展的过程。

中外地质学者在安徽省的地质调查,开始都是地理-地质调查,其内容常约有一半为地理(含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貌)部分,后来才逐渐减去地理部分,成为真正的地质调查。开始多为大面积、跨省际的路线调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万~1/200万)。所填地质图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划分,以后才有地层的划分、地质构造的标志,文字的描述记录也较为简单。后来的矿区地质调查,比例尺大,内容也较细,地层按纪(系)划分,岩石名称及地质构造形迹也分别划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开始都是肉眼、望远镜、放大镜、罗盘等观察、测量,作目视草图、剖面图;后来才用显微镜、化学分析、钻探机、物理探矿仪器。矿产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观察、拣块取样、实测或估计矿体形态计算储量,发展到后来根据钻探圈定矿体计算储量。

2)在地质工作中,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勘查占有很大比重,显示其实用性及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密切性。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工作,通称地质调查。它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矿区地质调查两大类。即使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有相当的内容是关于矿产的调查。至于矿区地质调查更是为了矿区的开发生产所需,直接与经济建设有关。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地质报告(资料)中对矿产的分布、矿石质量、矿床成因等,都叙述得很少。对矿区的储藏量有的未能计算,有的虽计算,但数字都偏低。如铜官山铁矿,多次计算,都不超过500万t,日本人后来虽发现了铜矿,估算的铜矿石也不过508万t(按铜品位1%~2%算)。马鞍山地区铁矿、淮南煤矿的储量都算得很少,与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巨大储量数字不能相比。

现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质报告、论文、专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矿产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地质文献资料的70%,可以说明当时地质工作的重点还是矿产。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质文献中,目录名称中可见矿产的就有100多篇,中文与日文的各占一半。另外20多篇区域地质文献资料中也有矿产部分。当然,日本人的资源调查是为了掠夺和战争的需要,但有些资料又为我们利用。

3)在第二阶段的兴盛时期,划分了很多地层时代,并出现一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过深远影响。

地层划分是地质调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内知名地质学家来安徽省调查定名或重新划分的地层最多。

此时期李毓尧、许杰对皖南震旦系层序与冰碛层、皖南造山运动,许杰对奥陶系地层的划分与命名等,都是国内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并对后来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此外,如孟宪民、谢家荣等对铜官山铁矿床的研究,(收辑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专辑中),以及李四光对黄山、九华山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都显示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对后来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前积累的地质资料文献,尽管为数很少,也为后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佐证了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继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的特点之一是继承性,即重视继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国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质报告、论文、资料共200多份,有的还有些残缺。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地质勘查时仍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铜陵地区铜矿、马鞍山地区铁矿、皖北闸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储量,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但这些矿区的地质工作历史悠久,资料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和飞跃,才能产生突变。谢家荣1946年发现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新概念基础上不断扩大淮南煤田的范围和储量。皖北闸河煤田的发现全过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对烈山煤矿的调查(报告刊《地质汇报》第1号)和翁文灏1928年再次调查,并绘制1/100万地形地质图(报告刊《地质汇报》18号)。据原省地质局严坤元总工程师回忆,1955年布置325队普查找煤时,即主要根据翁氏的地质资料作出推测,后来则发现了闸河大煤田。省内这四个大成矿区,过去都只有“点”的资料,后来由“点”发展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扩大矿区范围,并在外围发现新矿区(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层命名简史表

续表

注:①省内外沿用至今的地层名称。

刘季辰、赵汝钧(1919)对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进行过煤田地质调查,将含煤层划归石炭纪,并归属“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灏、计荣森(1923)分别在上述地区寻找到植物化石,证实煤系时代属石炭二叠纪。

㈦ 马鞍山八中西校区军训作文

车厢里洋溢着我们的感慨,
那是一种说不尽的喜悦与惆怅,
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
郑州八中训练基地,
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在这一刻静止。
四天,
哪是一句
"
再见
"
所能割舍
?
车轮飞快,正如来时一样,但坐着的却是不一样的我们
......
记得四天前,我们的脸上还略带几分稚气,手中拖着沉重的行李。仰望天空,天是
那样的蓝,唯有骄阳高高燃烧着,我的军训生活从这里开始了。

军训生活的艰苦是我未曾料到的。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和上课。
训练场上似
乎永远只有嘹亮的口号,
整齐的步伐和挥洒的汗水,我们充分感受到了
"
十年磨一剑
"

辛酸。然而,我们不会抱怨,更不会放弃。在锻炼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更懂得了团结、
坚强和责任。

军训第一天,教官就让我们站军姿。十分钟,在平常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可那时,
烈日当头,十分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漫长
!
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汗水就像开闸的洪
水,
从每一个毛孔中争先恐后地喷涌出来。
一个十分钟,
又一个十分钟
......
时间一长,
脚底发麻,
腿抽筋,
腰背痛,头冒汗。经过一天的训练,
累得坐下就能睡着。尽管如此,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我仍感激万分,因为我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我的意志经受了
磨练,这对我以后的学习是受益匪浅的。

军训生活不但有苦,同样也充斥着欢乐。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准备着合唱比
赛。练习时,我们刻苦练习,嗓子唱哑了,胳膊指挥酸了,但没人叫苦叫累,大家团结
合作,齐心协力。比赛时,我们的班歌响彻了整个赛场:
"
天——下,相亲与相爱,让
我们相逢在人山人海,
有缘千里来相会,团结奋发我们七十班
!"
虽没有流行歌曲的时尚
前卫,但这歌声里却充满着昂扬的斗志,铿锵有力
!
这不单单是我们唱出的歌声,也是

我们班级的信仰。

四天的时光悄然流逝,依然是蓝天白云,依旧是阳光灿烂,然而在这阳光下,我们
的心中却有着别样的感动。在这几天里,也许有过因过度疲倦而产生的埋怨,也许有过
因想念家人的彻夜未眠,但我们从未轻言放弃
......
虽然歌唱比赛的成绩有些不尽人
意,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我们都尽力了,我们以后
还会努力做得更好。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我们是真正的强者
!
再见了,教官们
!
再见了,八中训练基地
!
车轮飞快,载着我们离开了,那份美好的
回忆将永驻我们心中。感谢这次军训带给我们的一切光荣与感动,幸福与友情,磨练与
自信
!
军训结束了,我知道那不是解脱,而是不舍
......
我会将这份回忆珍藏,因为它是
我人生的财富
!
随文赠言: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
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
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㈧ 你的青春回忆里有做过哪些疯狂事

有一句话“人不疯狂妄少年“,说说你这一辈子,做过哪些疯狂的事,为你的青春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就是这些事情才能使你想起来就热血沸腾,印象深刻?你的青春回忆里有哪些疯狂事,看看网友们的总结:

你认为自己最疯狂的事,或许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件不知得一提的小事。自己认为是小事不知得重视的事它很可能是件大事,讲讲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一起来聊聊吧

㈨ 这是我们的马鞍山歌词

怎么能忘记

作词:吴复瑞波
作编制曲:曹军亮
演唱:楚红秋
rap:小米

又想起家门前的小河溪
水中的鱼儿在嬉戏
满山茶林 绿油油
茶子花香 香气扑鼻

难忘记儿时在这里游戏
冬季下雪也会好奇
难忘小火车声声汽笛
那是英硫父辈的传奇

怎么能忘记你养育的情意
怎么能忘记我成长的轨迹
过去的邻居羞涩美丽的你
你是否还能把我想起

马鞍山还在威然屹立
你却已消失在芒海里
英硫的传奇收藏在心底
美好的情谊我们会好好珍惜

RAP 小米
难忘记方格的游戏有你
叮铛是儿时的乐器
的科 的玩法还能记起
抓沙包你拿手的好戏
南腔北调汇聚我们的语气
五湖四海我们是最好的兄弟
英硫情留下最美的回忆

难忘记那些有趣的游戏
雪花飘下欢天喜地
睡梦中听到声声汽笛
那是我们挂牵的传奇

怎么能忘记英硫的日子
怎么能忘记手足的兄弟
曾经帅气顽皮的你
是否还能把我常想起

五狼嶂还在威然屹立
你却已消失在芒海里
英硫的传奇收藏在心底
美好的情谊我们会好好珍惜
美好的情谊我们会好好珍惜

㈩ 马鞍山南湖公园的作文500字

美丽的南湖公园
一提到南湖公园,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最美丽的公园。
南湖公园坐落在市区的中南部,据说是开采塌陷区自然形成的,经过勤劳的唐山人美化和改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颗明珠。
我们走进北门,沿着光滑的石板路,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宽大的石壁,石壁上刻着“唐山是绿色环境公园”几个鲜红的大字。旁边游人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观赏湖中欢快游动的金鱼,有的在如棋子石座上眺望。穿梭在草坪和林间的曲曲折折的小路边,增添了许多小木屋,真让人感到像走入了大草原和放牧人的家。
走了一段路,我们来到一座雕塑前,在一座巨型莲藕的雕像上,居然站立着两个的爱顽皮的孩子,他们一前一后好像在嬉戏玩耍,又像在表演着跳舞。从湖面上,一阵风吹来,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觉到,依然专心地跳舞。
我向远处望去,广阔的南湖似乎看不到彼岸,茫茫的水面上,有五彩的游船荡来荡去,远处的树林郁郁葱葱。我看到不远处,还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风车耳边好像传来歌唱的声音,仿佛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我从没有去过西湖,西湖的美人人皆知,独具江南妩媚。但在我心中南湖是壮观的美。是流淌在城市中央的一泓直抒胸臆的清泉。傍晚,我么你一不舍离开了南湖。夕阳里留下我们的身影。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回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