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区别
1、重要程度不同。
社论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评论员文章是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
2、代表的角色而不同。
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评论员文章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发表程序不同。
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评论员文章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1)公共服务人民日报评论员扩展阅读:
社论的任务:
1、阐述型社论:其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2、启迪型社论:其任务是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3、评介型社论: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4、论辩型社论:任务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②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和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什么关系
前后两者都属于人民日报的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报社,报社是机关报集体,机关报的机关是中共中央。评论员文章可以理解为职务作品,历来的作者有地位极高的。评论员文章完全代表报社,文责由报社全负。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由评论部或者相关部门组织的评论,可以由评论部内人员撰写,也可向合适的人,权威部门约稿。人民时评可以理解为个人作品,其观点不完全代表报社,相关责任由报社和作者共同承担。
控制资料:
办刊相关职能:
《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在外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大陆政治都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除了为外界提供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观点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论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事件的处理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民日报
③ 谁来说说人民网有特约评论员吗
人民网有特约评论员
特约评论员文章。这些都是正面报道的文章。
不愿意署名,干脆就以“特约评论员”名义。
当然,也有非本报社的评论家写的。也可以这样说。
④ ”人民日报评论员”都是哪些人
人民日报评论员非某一个人,而是一个评论团队。
1、皇甫平
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这并不错,但又不止于此。“皇”字,按照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周瑞金说,选这个甫就是取辅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的深层涵义。
2、任仲平
“任仲平”开始叫“任仲文”,后修改为“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3、何振华
是“如何振兴中华”的谐音。
2008年,《人民日报》就“3 ·14 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连续发表了40 多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引人注目。
这些评论文章,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理服人,情理交融,舆论导向正确,引导方法允当,值得其他媒体借鉴和学习。
4、仲祖文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谐音,一般是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布文章时的署名,有时又署为“仲组轩”此种署名文章代表的是官方机构权威的思想。
5、钟轩理
“钟轩理”,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谐音,一般是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布文章时的署名。
6、卫民康
“卫民康”是“卫生部”谐音。
7、郑青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之后,人民日报-人民网,一个署名“郑青原”的文章横空出世,这是一个以前从未出现的新署名。
人民日报-人民网连发了三篇他署名的文章,分别是《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篇比一篇有分量。
尤其是第三篇涉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问题文章,在人民网以大字头条挂了24小时以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以“郑青原”署名的文章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郑青原”这个署名的不一般,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好奇。
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多用于分析重大改革等问题,署名“何振华”评论,多用于涉藏涉外评论,“仲祖文”评论一般用来阐述党建工作,其他以部委谐音命名的则分别用来阐述相关领域工作。
至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出现的“郑青原”,人民网、新华网转载媒体报道认为:郑青原是比“仲祖文”和“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关注者们认为“郑青原”三个字从语音联想,有“正本清源”之意。
此外,人民日报还有海外版的“望海楼”和国际部专用的“国纪平”,以及文艺部侧重对创作思想进行引导的“仲言”等署名评论出现。
事实上,像“任仲平”这样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评或评论用小组笔名在国内媒体中并不鲜见,甚至在世界各国代表报社观点的社评都有集体讨论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评论在经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力。最近几年,虽然媒体的丰富和网络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人民日报的声音依然受到特别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青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钟轩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仲祖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何振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任仲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皇甫平
⑤ 备考《申论》,常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到底有用么
2020国考申论备考: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
在申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备考考生而言,在做积累时,更多的是盲目的、机械的,最后感觉收获不多,所以,今天专家给大家讲讲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
一、选好平台:在“精”不在“多”
时评类文章的选读,一要保证权威性;二要保障时效性;三要保证领域对。所以给大家推荐两款手机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这两款APP都专门设有“评论”和“评锐度”两个专栏,刊发评论员文章。同时,文章不仅更新速度能紧紧“咬住”热点事件且热点事件多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话题,与申论考试材料涉及领域基本趋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恒,每天积累“跬步”,学之有“道”,掌握科学方法,切中学习要义,定会在文章写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学之有“道”:学素材、学观点、学语言
(一)学素材
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例如:社会: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
(二)学观点
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1、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处罚,与网络发酵不无关系,但不能每次出现问题,都依赖舆论的“推力”,最为有效率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2、公共服务机构不能纵容这样的“小恶”,执法者不能站在破坏者的一边,拿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搞无原则的息事宁人,那样只会让守规则的人被羞辱;3、规则需要舆论谴责“围观”,更需要依法依规维护,只有这样这“霸”那“痞”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三)学语言
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⑥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与评论员文章、社论的区别是什么
“署名文章来”是报纸行业特有自的名词,指报纸上这篇文章的观点是由署名的人自己负责,即文责自负。
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
⑦ 人民日报 “社评”“ 时评”“ 评论员文章” 这三个的区别是什么级别高低是怎样的
社评是人明日抄报社来评论,袭代表人民日报社的观点,等级最高。时评是时事评论,是就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社评和评论员文章可以是时评,也可以不是(如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评论员文章代表的则是评论员自己的观点,比社评等级低,大多不代表人民日报社的观点,如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三篇立场不同的有关电影<小时代>的评论员文章。
⑧ 人民日报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都是什么人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出的都是党的声音。其中的评论,更是如此。回
1)社论。这答是以人民日报社的名义发出的。一般是针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发出的评论。往往能引起巨大反响。就写作层面来说,也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失为好的范文。
2)评论员文章。每家报社都有专门负责时评的评论部。这些文章都是出自该部门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评论,有的还可以一论再论(类似连载)。
3)特约评论员文章。这些都是多为高层领导干部的文章。不好署名,干脆就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当然,也有非本报社的评论家写的。也可以这样说。
4)署名文章。有时确实会署名出来。《人民日报》多用“任仲平”(就是“任众评”),新华社是“辛华”,《半月谈》是“苏北”。当然,这里很多就是笔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评论性质的文章。
大概就是这样。有人以前问过我,我大抵也就是这样回答的。
有人觉得这些文章很无聊、枯燥,但要认真读,却有深刻政治内涵的。
⑨ 谁能解释一下神秘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出的都是党的声音。其中的评论,更是如此。
1)社论。这回是以人民日答报社的名义发出的。一般是针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发出的评论。往往能引起巨大反响。就写作层面来说,也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失为好的范文。
2)评论员文章。每家报社都有专门负责时评的评论部。这些文章都是出自该部门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评论,有的还可以一论再论(类似连载)。
3)特约评论员文章。这些都是多为高层领导干部的文章。不好署名,干脆就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当然,也有非本报社的评论家写的。也可以这样说。
4)署名文章。有时确实会署名出来。《人民日报》多用“任仲平”(就是“任众评”),新华社是“辛华”,《半月谈》是“苏北”。当然,这里很多就是笔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评论性质的文章。
大概就是这样。有人以前问过我,我大抵也就是这样回答的。
有人觉得这些文章很无聊、枯燥,但要认真读,却有深刻政治内涵的。
⑩ 人民日报评论员 文章 是什么概念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出的都是党的声音。其中的评论,更是如此。
1)社版论。这是以人民日报社的权名义发出的。一般是针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发出的评论。往往能引起巨大反响。就写作层面来说,也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失为好的范文。
2)评论员文章。每家报社都有专门负责时评的评论部。这些文章都是出自该部门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评论,有的还可以一论再论(类似连载)。
3)特约评论员文章。这些都是多为高层领导干部的文章。不好署名,干脆就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当然,也有非本报社的评论家写的。也可以这样说。
4)署名文章。有时确实会署名出来。《人民日报》多用“任仲平”(就是“任众评”),新华社是“辛华”,《半月谈》是“苏北”。当然,这里很多就是笔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评论性质的文章。
大概就是这样。有人以前问过我,我大抵也就是这样回答的。
有人觉得这些文章很无聊、枯燥,但要认真读,却有深刻政治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