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鞍山的佳山和雨山的来历
佳山位于安徽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南侧。佳山 高176米, 原名家山,位于雨山湖东,与雨山遥遥想望。相传是佳郎的化身,而雨山则是他的妹妹。这一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年轻人,不顾父母亲反对,毅然相爱,却遭杀身之祸。他们的真情撼天动地,天神将他们化为两座山。人们说,两山间的湖水是他们的泪水化成。
山顶曾有一寺,抗战期间被日本人烧毁。后由南京一位施主四处化缘,在原处建“白云庵”一座,1958年被拆。现在山上有信号发射塔。
佳山四季常青,松树繁茂,有十多条道路直达山巅。山顶两则有望景台,可以观赏日出,也可俯瞰全市。每天清晨,登山者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唤醒了沉睡的山峦。
雨山,北抵大市河,东北接大顶尖,东南连北山岩,南抵高堤河畈平畈,平面积约22平方公里。山北梯地如鳞、盛产茶芎,山南有松、杉、南竹、棕榈,蕴藏煤,西南山冲有国营长安口煤矿。
古《县志》称之为“省龙少祖,邑东山之最高者。”这就是雨山。
雨山古名乳山,因山峰玉耸,山下泉水潺潺,如母亲的乳房流下的甘甜乳汁,哺育着方圆的百姓,故名乳山,后来当地居民观察发现,每次下雨前,乳山上总是雾笼山头,雨山境内的雨基本上是从乳山开始先下,故改名雨山。
② 翻译文言文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京邑达乎四方,皆启抄黉校.
从京城到四境,都建起了学校。
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
齐鲁赵魏等地的学者尤其多,因此背着书箱来找老师的人不远千里而来。
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一路上都可以听到讲书和读书的声音。
③ 马鞍山市和县2014至2015第一学期期终试卷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辖11镇、4乡,254个村委会、8个社居委。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④ 有没有山叫做马鞍山如果有的话,那马鞍山在哪个城市
1、甘肃正宁县马鞍山
甘肃省马鞍山位于正宁县宫河镇西面3公里的山上。 传说山形是天神化的,孙行者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为了收买他,给他封了个弼马温。孙悟空不晓得此为何等职衔,官属几品,一问左右才知是个管马的,是天宫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孙怒气难忍,一下甩掉乌纱,回花果山做他的“齐天大圣”去了。这一下,无人管的天马便得了自由,满天飞奔,有一匹正冲出南天门的灰马,看到东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兴便纵身洗将起来,溅出的小泥点落下来不一会就成了座马鞍形的山。后来就把这山叫作马鞍山。沿山道峰回路转,穿过碧翠的山腰,走过花叶掩映的山林,来到沟底,眼前豁然亮出一个绿油油、清亮亮的拦沟大坝。清风徐徐,坝中锦鳞飞跃,碧波鳞鳞,水面如绸,似镜反光,整个山形、草木花叶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点点游鱼纵横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绫帕。坝里已投放20多万尾鱼苗,最重的已达10多斤。真是旱塬山沟里的“小江南”。游人尚且流连忘返,当年纵身洗涤的天马岂能舍得离开
这座山远看又象一匹高头大马。据说很早以前,有人在马脖子似的山上修庄子时,挖出一根碗口粗的芦皮条,用刀子割不断,用斧头砍不下,却用一只冰草叶子一割就断了。割断芦皮条后,里面鲜红的血汩汩流个不止,把周围冲了一条深深的沟壑,人们便把这条沟取名红沟。从此以后,年年都在长高的马鞍山就长得慢了,如果不注意,还看不出它在长呢!因为它的总血管被割断了,它肚子里的金马驹跑到对面的公鸡山去了,所以公鸡山比马鞍山长得高了。 如果来得恰逢其时,就会被马鞍山的秀丽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窍。走出王录村旱塬的尽头,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马鞍形的山。极目四望,梨白桃红杏粉柳绿。白的无瑕,纤尘不染;红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红白相间,如描似画;绿的油亮,惹人怜爱。也许花草树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约而同地先着花后绽叶。这一山一岭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层一层的鹅黄渐绿的柳林,在呼呼山风里,似乎整个马鞍形都抖鬃扬蹄,急欲腾飞。这活脱脱一幅马鞍的山型上,乘坐着谁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天,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代。不论是谁,都心旷神怡,脱口而出:“好一个神山!”
马鞍山是个林场,其实最神奇的是这林场还是“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锣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万“穆桂英”组成的妇女兵团,来到马鞍山,修渠打坝,挖坑育苗,栽树种草,才留下这芳草萋萋、绿树遮天蔽日的马鞍山。马鞍山林场从1958年创办起,就开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几乎未停止过。国家当年为马鞍山林场投资7400元,总投入258000个工日。现在总经营面积3500多亩,有各种林木30多万株,其中各类果树4万多株,育苗35亩,有固定资产11万元。
其实马鞍山真正的神话还是革命的神话,马鞍山精神还是红军的精神。早在1937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了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就住在马鞍山上的王录村。马鞍山,又从邓小平驰骋疆场时骑的那匹神驹身上获得了灵性,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鞍山村民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脱下的一层层肉皮换来了齐刷刷、平展展的层层梯田,大部分育林地都栽上了树,经济林全部予以嫁接,对老品种也进行了改良。杏树主要有:正宁接杏、曹杏、礼泉梅杏等。桃树有春蕾、雪桃、正宁肖水桃、白凤桃、黄甘桃、大久保等。梨树有兰州软儿梨、长把梨、砀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苹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乔纳金、秦冠等。核桃有绵绵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还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国李子、晋枣、大圆枣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钻天杨、山杨、椿树、楸树、泡桐为主,每年收入都在三四万元,并会逐年增长,总造价可达百万元。好呵,马鞍山!真是天马风范、天马精神!祝愿天马抖擞,生机勃勃,天马腾飞,奔向光辉的未来。
2、香港沙田区马鞍山
马鞍山(Ma On Shan),属于香港十八区的沙田区,是沙田新市镇的扩展部分。位于乌溪沙的青年营,数十年来都是度假及小学旅行的胜地。现在马鞍山则是大型住宅所在地。区内同名山峰马鞍山有两个山峰,较高的俗称马头顶,高702米,它是新界东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两峰之间形成一条很长的弧线,形如马鞍,故被称为马鞍山。根据王崇熙新安县志(卷四)亦提及马鞍山名字源由:“马鞍山在县东八十里,枕东洋,形如马鞍。”
马鞍山最初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等传统乡村经济活动。近代日本企业来到这里开采磁铁矿,使马鞍山顿时成为工业重镇,鼎盛时期有几千个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19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新市镇发展等事件,开矿成本大增,加上港英政府决定开发马鞍山为新市镇,矿场也随之在1976年结束。现在,经过政府几十年的努力,马鞍山成为屋邨、商场林立的大型住宅区。
马鞍山三宝:
铁矿:马鞍山铁矿藏量估计超过7,000,000吨,1950至70年代开采的铁矿主要出口至日本。
杜鹃花:香港杜鹃(Hongkong Azalea Rhododendron)于1851年在香港发现,但被误认作另一品种,直到1930年才以香港命名为新种。花期在四月,花白至淡红色。仅见于马鞍山及其他几处地点。马鞍山其他品种的原生杜鹃还有毛叶杜鹃(Champion's Rhododendron)、华丽杜鹃(Mrs. Farrer's Rhododendron)、羊角杜鹃(Westland's Rhododendron)、南华杜鹃(South China Rhododendron)和红杜鹃(Red Azalea)。2006年开始由沙田东—分区委员会、沙田民政事务处、土木工程拓展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马鞍山民康促进会、九广铁路公司、沙田区中学校长会及沙田区小学校长会联合举办“马鞍山杜鹃花节”,推展杜鹃花成为马鞍山的地区象征,活动包括在绿化带及屋苑种植杜鹃花、摄影及绘画比赛及展览等。
黄麖:实为赤麖或赤麂(Muntiacus muntjak),台湾称为山羌,小型偶蹄目鹿科麂亚科动物,生长于华南地区包括香港,西至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雄性有小角及獠牙,喜栖息于树林内及高草丛中,以树叶和地下根或茎作食物,间中会吃树皮,独居,当受惊时或繁殖季节都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俗称鸣鹿(Barking Deer),生性胆小,香港曾有被困的赤麖于围捕时活活吓死的纪录。
3、广西柳州市马鞍山
广西马鞍山雄峙于柳州柳江南岸,东西走向,长约1500多米,海拔270米。山形东西峰突兀,中间凹,形似马鞍。登上山顶,回环若襟带的风光尽收眼底,大有“群山生足下,云气漫胸前”之感。唐宋以来,马鞍山就是柳州名山,是历代著名游览胜地。山西侧如合掌的“梓 岩”为道教遗址,有梓 帝君神龛和“黑肌而赤脉”的棋盘石,传说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吕洞宾在此对弈,并在岩口留下仙人脚印,岩间有许多题咏刻石,宋朝方信孺“钓台”篆书摩崖、王安中《新殿记》摩崖均立于此。前临古灵泉背靠梓 岩的灵泉古刹在宋代寺院中称为“广右第一”。山北近山顶处俨若广厦的仙弈岩,面积约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宽敞,洞内钟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状物,千姿百态。唐朝柳宗元对此曾有详细的生动的描述。
4、贵州长顺县马鞍山
贵州马鞍山位于长顺县,海拔1444米,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距县城27公里,马鞍山脚即广顺镇。明代前马鞍山称为马岭,清代改称天马山,书写天马呈图,民国以后统称为马鞍山。
马鞍山可作为广顺历史的见证之一。据《广顺州志》记载: “《一统志,金筑废司》注引、 《黔记》:明洪武四年酋长密定归顺、罢金筑府置金筑长官司于斗笠寨,永乐十一年密定子得珠迁于马岭(即马鞍山)之阳,曰坝寨,即今州治也。”可见马鞍山在当时就很有名气。
山上原建有碑亭,顺北山脊有数百石阶,树木森森,百年茂密。清嘉庆六年二月廿肃武威县19岁进士张澍到广顺任知州,曾登山考察作记,在其所著的《续黔书》卷六中,有一篇《长寿草》提及马鞍山。内容如下:
广顺署后即马鞍山,古树丛林,虬蟠云结,而悬崖峭陂,尤饶奇草。郁郁葱葱,要皆神农磨唇之所未尝,壮武《博物》之所未志也。见有叶舒如梅瓣者,圆茎修枝,枝即抽于叶心,枝各一花,花分五瓣,色深碧,中蕊须猩红,亭亭倩秀,不与群草伍。问之小隶,对曰“长寿草也”,耸然异之。夫员邱有不死之树,食之延寿,郭景纯游仙之所咏也,洛阳光明殿前,有长生树二株,晋华林园植长生树二株,皆树也。惟《周髀算经》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花。汉武时日支国献活人草三茎,死孝将草覆面即活.”又《河图玉版》云“防风之二臣,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共刃,疗以不死之草。是皆奥窟真宅,灵岳名山,乃产此嘉卉,供仙夫之餐。黔蛮乡也,毒雾淫霖,蒸生野莽,蔓延充塞,道弗难行,每思如雉氏法,刈夷蕴崇之矣。无论无朝虹之垂轮,芳苡之戏凤,洞冥之烛夜,望舒之随时,吉云之饲纤离马,地日之招三足乌,即却睡迎凉之叶,护门怀梦之,组轮布帛之英,功德文章之秀:概未之见,顾安得长寿名葩,媲祖州返魂之香,骖琼苑养神之芝哉?或异域音讹称伪,未可知也。然闻今广西柳州,亦有不死之草如茅,食之多寿。此草疑即《山海经》之草云。
张澍所说的长寿草,确是马鞍山生长,当地人称“吊兰花”。1993年据专家考察,认为马鞍山乔灌木的生态隔层,是国际上至今寻找的研究标本。故此,马鞍山作为文物保护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984年8月1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84)42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湖北石首市马鞍山
“绣林十景”之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城内龙盖山与笔架山之间,形如马鞍而得名。传说之一:三国时,东吴年轻的大将陆逊,首次领兵与蜀汉交锋,黄勇病况善战,智谋超人,一举攻破了刘备的七百里边营,取得骁亭夷陵之战的大胜。杀得刘备败退白帝城,惶惶不安。陆逊因防曹兵偷袭,不得不率兵回师。他顺江而下,星夜兼程,来到曾是吴王之妹投江的石首,于两峰之空间屯下营来,暂作休整。谁知刚刚停马解鞍,当夜有“蛮陌”之寇,蜂涌而从背后袭来。陆逊之马因受惊蹿入江中,天黑流急,无法救起,陆逊看到心爱的伴随自己征战不懈的战马,被滔滔的江水吞没,一气之下,把马鞍和缰鞭亦投入江中,让它随马流去。不料,陆逊离此去后不久,突然一夜之间,风雨大作、雷掣电闪,此地长出了一座浅峰,先现马头,后现马身,再现马尾,宛如陆逊的那匹战马,卧于两山之间,把那龙盖山和笔架山连了起来,此后,人们一度把它叫作陆马山,后双根据形状,叫成马鞍山
传说之二:明代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张璧是石首人,他曾是就马鞍山写过一首诗,诗曰:“蔓出群峰讵可攀,峨然叠嶂倚云端。(此二句写山的现状)旧传蛮陌曾为冠,记得将军此解鞍,投辔等闲空岁月,积尘从此起冈山。(此四句写山形成的传说 )马头流落江南岸,往事多讹问俗难。(此二句疑为讹传不可考)”
张阁老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此马鞍山的形成和命名,多有讹传,难以问俗了。这里的“问俗”恐怕就是指的民间传说。
6、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
在昆山市西北部。因形状如马鞍,俗称马鞍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辟为公园,1936年改名‘“亭林公园”,以纪念邑先贤顾炎武(亭林先生)。建国后.建革命烈士墓,辟花圃、动物园,并改名为玉峰山。玉峰山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80米。万顷平畴,一峰独秀,素有“真山似假山”的说法。山上有孽云峰、老人峰、紫云岩、试剑石、群求石、凤凰石诸胜,有栖霞、桃源、抱玉、长阳等洞。峰顶有华藏寺、凌霄塔、文笔峰、玉清亭和妙峰石塔(宋治平石幢),半山有仙鹤亭、半山亭和林迹亭(内有林则徐手书对联石刻),山下有宋词人刘过墓及东斋、明文华阁大学士顾鼎臣崇功祠、辛亥革命烈士朱谈谈纪念碑等。山中产玉石(昆石),洁白晶莹,玲珑剔透,是国石佳品,玉峰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古有唐孟郊、张枯诗及宋王安石和诗,称“山中四绝”。园中松柏成荫,奇花异卉有聚八仙琼花、天竺名种并蒂莲等。
7、山东淄博市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该山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有三泰山,东有卧佛须面,西有端座弥勒佛,巨石形象且从不同方向显现不同头像,真乃天作之美。1997年马鞍山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市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成为淄博市旅游定点单位;1995年被定为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马鞍山风景区属鲁中隆起断陷地块,泰沂山脉北麓,淄河流经风景区西南入太河水库,水质清冽,终年不涸,山区交通便利,辛(店)泰(安)铁路纵贯风景区。向南有淄河源(泉)路到博山、沂源。向北有香坝路去临淄,向西有淄(川)幸路。淄川有公共汽车直抵淄河镇。风景区内以马鞍山为首,奇峰林立,险峻挺拔,如莲花山、鹿角峰、九十九顶岳阳山等。这里有清泉终年喷涌,如西股村的神赐灵泉、双泉村的梦泉、圣水观的圣水泉、马鞍山的饮马泉等。这里峰峦叠嶂,风景秀丽,自然景观美不胜数。马鞍山原为齐国边关重寨,西峰马尾处建有齐长城遗址和古代兵营遗址。1942年的马鞍山保卫战更是震惊全国,抗日英雄威震敌胆的壮举给该山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壮色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保存完好的战斗遗址,新建的纪念堂、展览厅、烈士群雕,以及在东峰百米高悬崖上的八路军头像"英雄魂",形象逼真,浩然正气,象征着在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烈士的英勇斗争精神。
7、安徽省肥东县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店忠路33公里处东侧,紧邻店忠路,面积280亩左右,海拔高度73.4米,东南与巢湖市忠庙镇接壤,西与四顶山遥遥相对,北依羊羚山,距巢湖水面近在咫尺,离姥山岛仅3.5公里之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山上林木葱茏,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林木覆盖率高达80%,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白鹭、斑鸠等珍稀鸟类繁多,且常年栖息在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想的居住场所。马鞍山林木、林地所有权为肥东县长临河镇湖光村、万石村所有。山麓现有40多户村民居住,居住人口120人。
⑤ 马鞍山2014-2015语文下册语文试卷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辖11镇、4乡,254个村委会、8个社居委。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⑥ 和县属于安徽马鞍山什么区
和县直接归属马鞍山市管辖,不属于其他区管辖。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连。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最大距离70千米,东西最大距离36.4千米,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
和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4个历史文化景点入选中小学教科书。和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北宋歌豪杜默、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杰出代表戴本孝、“当代草圣”林散之、我国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都是和县的骄傲。
和县生态环境良好,山水资源丰富,拥有鸡笼山—半月湖、香泉旅游区两个4A级景区,霸王祠、天门山等5个3A级景区。此外,还有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沐浴疗疴的“天下第一汤”香泉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示范县。
(6)马鞍山邑达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
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
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
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
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
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
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
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