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益和志愿服务有什么区别
一、性质不同
1、公益:是个人或团队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
2、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二、服务特征不同
1、公益: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公益活动要生产出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
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努力形成参与者多赢共益的良好氛围。因而,公益活动至少应包含公民、公共、公德、公意和共益等五个要素。
2、志愿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互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
⑵ 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志愿服务理念是什么
(一)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提出者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4)“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二)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城乡社区、单位内部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或者本单位同意成立的团体,可以在本社区、本单位内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
⑶ 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开展志愿服务,来应把源握四条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文化志愿服务,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坚持文化育人。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三是坚持示范带动。率先搞好国家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志愿服务,示范带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项目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把支持和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纳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⑷ 三关爱志愿服务指的是哪三个方面
中央文明办认真研究志愿服务的规律,总结近几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认为推动今年的工作首先要设计一个响亮的口号,打造一个有力的载体。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整合了前几年志愿服务的相关项目,中央文明办提出今年的重点就是“三关爱”志愿服务,就是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崔海教说,“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关爱他人,一是关爱社会,一是关爱自然。内容如下:
第一,关爱他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因此,中央文明办在组织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关爱他人。关爱他人,特别是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三关爱”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以及残疾人,他们需要社会给更多的爱。
其中,关爱农民工的重点,主要是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文化提升等方面为重点进行设计活动,特别是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过一段时间,中央文明办还要在上海举办一个春运关爱农民工的座谈会,希望在春运期间,使农民工得到更实实在在的关爱。
在关爱留守儿童和残疾人方面,中央文明办侧重于发挥中央文明办的综合协调部门的职能,专门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关爱他人、爱幼助残,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排忧解难。
为进一步加大关爱他人的工作力度,前不久,中央文明办专门下发通知,也就是围绕国际志愿者日,在全国部署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大行动,志愿者日不仅仅是这几天,前后这几天,全国各地组织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出发,主要是以家政服务、健康保护、亲情陪伴、文化体育、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集中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为服务对象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
第二,关爱社会是三关爱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和谐文明的社会需要共建,然后才能共享。今年在关爱社会上,主要是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以弘扬雷锋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普及文明礼仪知识、维护公共秩序、文明交通、平安建设、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在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守秩序、讲道德,从而营造规范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
在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全国各地开展的活动,重点有三项:一是组织开展了践行文明礼仪志愿服务。因为一个社会,首先要每个人是文明的人,然后才是文明的社会。文明的人、文明的社会,首先需要文明的知识。在宣传文明理念,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倡导互助精神和文明风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⑸ 志愿服务活公不属于公共生活的范畴对还是错
符合苦处不处狗公苦生活的范畴?对还是错不属于处方?只有你能做,他就属于不顾社戏里范处
⑹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哪些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开展创平安社区活动等。
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号召志愿者进社区,广泛开展助老爱幼、扶贫帮困、帮残助残、医疗卫生、红十字救护、心理咨询、文艺表演等社区服务活动。
在社区营造了难有人帮、身有人护、心有人爱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实现社区老百姓幸福梦、中国梦实践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桥梁。
(6)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号召志愿者进社区,广泛开展助老爱幼、扶贫帮困、帮残助残、医疗卫生、红十字救护、心理咨询、文艺表演等社区服务活动。
在社区营造了难有人帮、身有人护、心有人爱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实现社区老百姓幸福梦、中国梦实践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桥梁。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在于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日”活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了各种具体的服务与帮助,活动的规模和声势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入人心。
实践证明,“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日”的确定,是培育全社会“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日
⑺ 参加个人志愿者服务和组织志愿者服务有什么区别
个人志愿者服务复和组织志愿者制服务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时间上、劳力上都是无偿的付出。主要在于二者的服务对象侧重点不同:
个人志愿者,强调服务的人性化、个体化,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
组织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共场所,强调服务的公众化、集体化,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志愿者正是社会中一大批不愿意加入政府志愿者组织而又有怜悯之心的人,从而创建的民间的组织。其实两者做一样的好事,一样的目的,不同的只是组织的主体不同,一政府,一民间。
个人志愿者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就如在贵州的一所慈善高校里,就招募了很多的个人志愿者在那里给贵州的孩子上课。
⑻ 什么是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组织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组织是由志愿者组成的一个独特机构。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UNV)"(组织)。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管理与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物。
(8)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2006年11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向注册志愿者发布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岗位,志愿者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也可按照相关规定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提倡具有相同服务意向和志趣爱好的注册志愿者在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指导下结成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服务。”
“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应通过与志愿者组织或服务对象签定服务协议书等形式,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有关的权利、义务。未满十八周岁的注册志愿者可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
“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可依托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社会公益机构,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志愿服务基地,探索建立志愿者经常性、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
⑼ 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志愿服务理念是什么
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精神名词解析:
(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4)“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志愿服务理念条款:
(1)确立基本原则。规定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2)明确管理体制。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
(3)强化权益保障。规定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其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并提供必要条件;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开展相关培训;如实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无偿、如实为其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应当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应当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人格尊严,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
(4)强化促进措施。规定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和帮助,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采取措施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鼓励有关单位、组织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⑽ 志愿活动服务类别有哪些
志愿服务项目征集类型及解释
志愿服务领域
分类
解释
社会公益服务
社会大型活动
服务
为全国性、全省性或地区性的大型活动提供现场引导、信息咨
询、语言翻译、礼仪接待、团队联络、应急救助、技术指导、
秩序维持等各种服务。
社会应急救灾
服务
在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针
对受灾、受害群众开展的救灾防灾、心理干预、医疗卫生、排
危重建等方面的服务。
协助社会机构
服务
志愿者组织为针对党政部门或其他各类社会机构的具体要求,
为协助其实现各种公共服务职能而提供的如维持秩序、教育群
众、疏通情绪等服务。
社会政策法规
宣传
与普及
深入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宣传、
讲解等。
社区发展服务
社区义诊、
义务
维修服务
为方便城乡社区居民生活所提供的如义诊、义务维修等服务。
社区文化服务
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社区文化、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而
提供的各种服务。
社区绿化、
设施
完善服务
为改善和美化社区生活环境,在卫生设施、绿化、公共活动场
所等硬件环境建设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协助。
弱势群体服务
孤老寡人员
的服务
针对孤老寡人员所提供的如定期探访、生活照顾、心灵慰籍等
旨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志愿服务。
病残人员
的服务
针对病残人士所提供的如医疗保健、义务探访、生活照顾、情
绪疏导、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
失业下岗人士
及城乡困难家
庭的服务
针对失业下岗人士及城乡困难家庭所提供的旨在改善生存状况
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
对农村留守儿
童的服务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提供的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心理疏导等
全方位的服务。
外来流动人员
的服务
针对外来流动人员所提供的如法律援助、义诊、义演等志愿服
务。
成长辅导服务
青少年学习成
长服务
针对学习状况较差而其家庭又力承担额外辅导的青少年而提供
的旨在改善学习状况的辅导服务。
边缘青少年教
育服务
针对边缘青少年所提供的旨在助其重回社会的思想教育、情感
交流、技能培训等教辅服务。
青少年综合素
质教育服务
旨在培养和开发青少年结合素质的各种文体活动及教育交流等
志愿服务。
环境保护服务
环保宣传
各类关于节能减排、护水护绿、防治污染、保护物种等志愿宣
传活动。
城市美化
为美化市容而开展的如种花种草、清洁街道、清除“牛皮癣”
等志愿活动。
资源循环利用
针对旧电脑、月饼盒、旧家具等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而开展的回
收
-
加工
-
再利用的志愿活动。
扶贫开发服务
贫困地区文化
支援
为改善贫困地区文化贫乏的状况而开展的如支教、捐书赠学、
送戏下乡等志愿服务。
贫困地区科技
指导服务
为改善困地区科技落后的状况而开展的技能培训、技术指导、
信息站援建、科普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
贫困地区医疗
卫生扶持
为改善贫困地区卫生医疗条件而开展的送医、送药、常见疾病
防治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体系建设
志愿者培训
旨在提高志愿者技能而开展的各种培训交流活动。
志愿者组织
建设
为不断推进和规范志愿服务工作而开展的志愿者组织建立、硬
件设施改善、组织制度修订等基础性工作。
志愿服务
理论研究
针对志愿服务发展方向、志愿服务规范、志愿者心理调适、志
愿服务技能、志愿者组织管理等重点理论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和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