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凹山矿

马鞍山凹山矿

发布时间:2021-01-13 14:59:42

A. 马鞍山市陶村铁矿()

陶村铁矿床位于马鞍山市向山镇东北2公里处,有公路、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交通较为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处于宁芜向斜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西南侧。区内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安山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及安山岩,构成—长轴为北东方向的火山穹窿,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火山穹窿之中;由于风化剥蚀,闪长玢岩大面积伏于第四系之下,火山岩多分布在矿区边部。

磁铁矿体均产于闪长玢岩内部,是凹山铁矿外围的一个大型贫磁铁矿床,也是玢岩铁矿系列中岩浆晚期至气成高温热液型(陶村式)铁矿的典型矿床。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大致平行于岩体顶面产出,构成一长约1600米,沿倾向延伸800—1000米,厚50—300米的矿带,其走向为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30°—60°。矿带中共有8个矿体,矿体长300—1600米,宽97—810米,厚14—150米,呈不规则的似层状—凸镜状赋存于+5米至负535米标高之间。矿石主要为浸染状矿石,少量为网脉状—脉状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为假象赤铁矿、镜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其次有阳起石、磷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全区平均含铁22.38%,经选矿可获得含铁59.10%—64.11%的铁精矿,回收率73.79%—83.17%。全区已控制平均含铁22.33%的表内矿石储量2.2亿吨,另有平均含铁17.22%的表外矿石储量1.3亿吨,其中大部分可在露采时顺便采出,并产生经济效益。

由于陶村铁矿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易采、易选等特点,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矿山建设项目(称马钢高村铁矿),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将兴建;投资2.56亿元,一期规模为年采选200万吨矿石,建成后可年产含铁63%的铁精矿46.42万吨。

陶村铁矿是一个贫磁铁矿床,在生产力落后的旧中国是不可能被发现和开发的。该处既无古采迹,又无近代国内外专家的论述,可以说,该矿床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质工作者为满足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资源的需求,在采、选及设计、研究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发现的一种铁矿工业类型。这个过程始于1955年,结束于1983年,断续进行了28年,现分四个阶段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1955—1958年:

为了满足马鞍山钢铁公司对铁矿资源的需求,1955年上半年,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以航磁异常为线索,在南京大学实习生的配合下,填制了包括陶村在内的1∶1万地质图10平方公里,并施工了24条探槽209.5立方米、102个浅井554.05米、8个钻孔643.81米的工作量,发现陶村一带的闪长玢岩中存在浸染状磁铁矿体,估算地质储量34万吨。

1955年下半年,重工业部地质局第八分队杜学国、胡肃之等25人开展了36.2平方公里的电法、磁法普查,较详细地圈出了陶村一带的磁异常,提交了《安徽省当涂县向山矿区附近物理探矿工作结果报告》,为陶村铁矿普查工作提供了物探依据。

1956—1958年,原八○四队因隶属关系的变化,队名经过几次变更,最后称为安徽省地质局三四二地质队。在这期间,该队断续进行了一些地表工作和磁异常验证,认识到陶村一带闪长玢岩中的浸染状磁铁矿具有规模大、品位低、埋藏浅等特点,估算其地质储量为6215万吨;并认为这种矿石如果能被利用,将为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矿石资源。这一阶段在本区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地质人员有谢衍源、赵玉琛、黄良珍、张震民、张顺才、李旭初等。该阶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当于勘探阶段四分法的初步普查阶段。

第二阶段——1959—1962年:

为了解决陶村浸染状贫磁铁矿的利用问题,省地质局三二二队于1959年4月采集了“陶01号”选矿试验样品送往冶金部选矿研究院进行试验,并将陶村、阡山等同类型矿床的地质资料报主管部门及有关工业部门,供确定工业指标使用。之后,有关部门、单位也围绕陶村贫磁铁矿的利用价值、工业指标、地质工作等问题开展了紧张工作。

1959年6月,冶金部选矿研究院经试验提交了《安徽省陶村专题可选性试验报告》,初步确定该类矿石经磨细,通过单一磁选可获得含铁63%左右的铁精矿,回收率达80%左右;但该报告认为矿区面积大,样品只采自两个钻孔,代表性差。

1959年12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以关于《降低凹山外围低品位铁矿工业指标的函》下达了陶村等地的工业指标:边界品位全铁≥20%,矿块最低可采平均品位≥25%,最低可采厚度≥2(富矿≥0.7米),夹石剔除厚度≥0.5米。同月,三四二队赵玉琛、陈树林等编制了陶村、和尚桥铁矿普查设计书,并于1960年3月开始野外施工。

1960年4—6月,三四二队经详细研究矿石特征及其分布情况,从10个钻孔矿心中采集了“选1”、“选2”两个可选性试样,送往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进行试验。两个试样原矿石铁的品位分别为21.68%、15.19%。

1960年8月,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提交了《安徽马鞍山陶村磁铁矿可选性试验报告》。“选1”、“选2”试样经单一磁选,精矿品位分别为59.10%、59.67%,回收率分别为83.17%、73.79%。初步证实陶村这种浸染状贫磁铁矿石可选性能良好,属易选矿石。

以选矿试验结果为依据,1960年10月,马鞍山钢铁公司函复三四二地质队,提出原生带贫铁矿边界品位≥15%,平均品位≥20%的意见,安徽省地质局正式批准了《陶村—和尚桥铁矿地质普查设计》。

普查工作野外施工于1961年初步完成,计施工钻孔52个,工作量9876.03米。但对工业指标的探讨还远远没有结束。1961年10月,安徽省地质局重新下达的工业指标,确定贫磁铁矿的边界品位为全铁≥20%,块段平均品位≥30%。根据这一指标三四二队于1962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评价报告》,提交铁矿石109.5万吨,平均含铁30.56%,暂时不能利用的铁矿石1.80亿吨,平均含铁23.26%。当时三四二队的队长是张作锦,技术负责人鲍学文,报告编写人张顺才、李旭初、赵玉琛、陈长春等。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四分法的详查阶段。由于工业指标的重新提高,原以为储量规模较大的陶村铁矿床合乎工业要求的铁矿石储量就很少。之后的10年中,地质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省地质局三四二队于1962年10月与三二二队合并,合并后称三二二队。

第三阶段——1972—1974年3月:

随着采、选、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马钢发展对铁矿资源需求量的增大,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和马钢公司于1972年向冶金工业局呈报了《呈批陶村铁矿储量计算工业指标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贫磁铁矿的边界品位全铁≥18%,工业品位≥20%,可采厚度与夹石剔除厚度均为5米。并向主管部门提出按上述指标勘探陶村铁矿的要求。同年,冶金工业部与中共安徽省委对陶村铁矿勘探问题作了指示,要求省冶金地质局在1973年内结束勘探野外施工。省治金地质局于同年12月正式向三二二队下达勘探陶村铁矿任务。

1973年初,三二二队陆续调集16台钻机,以“勘探会战”方式开始了野外施工。与此同时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马鞍山钢铁公司、省马钢建设指挥部、三二二队等有关单位为确定陶村铁矿的工业指标进行论证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有关资料。1973年9月3日,省冶金工业局以《关于马钢陶村铁矿储量计算工业指标的批复》正式批准了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和马钢公司建议的工业指标。

野外勘探工作于1973年10月底结束,仅用10个月的时间施工钻孔109个,完成钻探工作量34559.03米,于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勘探报告》,提交铁矿石储量2.19亿吨,平均含铁22.38%,暂难利用铁矿石1.27亿吨,平均含铁17.22%。1974年4月中旬,省冶金地质局组织设计、开采、勘探部门进行“三结合”审查,批准了该报告,批准铁矿石储量2.19亿吨,暂难利用铁矿石储量1.27亿吨。当时三二二队负责人是刘洪友,技术负责人是孙化东,报告编写人主要有孙德忠、朱文元、张兆丰、赵玉琛、易武齐、孙宝吉等。

这一阶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当于四分法中的详查、初勘两个阶段。

第四阶段——1974—1984年:

按一般程序,勘探报告被批准,地质队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但由于对该矿区这种贫磁铁矿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开采前还有大量的试验、证论、可行性研究工作要做,三二二队配合有关单位做了下述工作。

1974年3月上旬,由三二二队易武齐主笔编写了《陶村铁矿贫磁铁矿选矿工艺流程采样设计》,并于3月中旬将样品送到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进行试验,该样品采自14个钻孔的岩矿心,总重量达4065.75公斤。试验结果:精矿品位63.05%,回收率79.66%,进一步证实矿石选矿性能良好。为开发利用论证提供了依据。

1982年,马钢矿山公司在进行陶村铁矿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时,在浅部采了一个样品进行选矿试验;试验结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都不够理想,认为可能是由碳酸铁含量高所致,开发利用面临流产的危险,为此,冶金都要求对陶村铁矿碳酸铁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1983年2月,省地质局以便函将这一任务下达给省地质局三二二队。1983年4月,三二二队三分队易武齐、张希圣、冯荣英、李必钧等通过翻阅大量岩心、采样测试及深入研究成矿地质条件,于1983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陶村铁矿床碳酸铁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碳酸铁主要以菱铁矿、铁白云石的形式存在,它的生成与磁铁矿同源同构造体系,但时间略晚;其分布特征是矿体隆起部位含量高,凹陷部位含量低;高含量带范围不大,其展布受原生节理控制,高含量带间的间距为400—500米,即使在高含量带,碳酸铁中的铁的平均含量也只有1.40%—1.96%,对矿石利用价值影响不大。由于这项成果,使得陶村铁矿的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得以继续进行。当时三二二队的队长是叶忠民,总工程师为孙化东,三分队队长为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为易武齐。

综上所述,陶村铁矿的发现史,是一种新的铁矿石工业类型的开发史。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过程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种开发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新中国生产力发展,采、选、冶技术不断提高和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前提下,地质工作者也无用武之地;然而,地质工作者通过近30年的努力工作和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矿石类型,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大型铁矿产地,并使陶村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编入了地质院校教科书,他(她)们的业绩和他们这种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B. 马鞍山市马山硫铁(铁)矿()

马山硫铁(铁)矿位于马鞍山市东南约15公里,向山镇南约4.5公里,距国内著名的向山硫铁矿、凹山铁矿仅5公里,是一个大型硫铁矿床和中型铁矿床。目前该矿床已作为向山硫铁矿的接替矿山,于1989年开始了基建。矿区有公路通入向山镇,向山镇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交通方便。

矿区地处宁芜向斜中段南东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端。矿区内仅见上侏罗统大王山喷发旋回的火山岩,岩石主要为粗面岩、粗安岩、粗安质角砾熔岩、安山质凝灰岩等,构成长轴方向约北东30°的“尖山火山穹窿”;岩浆岩主要有大王山旋回的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尖山火山穹窿”的顶部附近,其中发育有“尖山隐爆角砾岩简”。硫铁矿体主要赋存在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外带的粗安岩中,少部分赋存于内带闪长玢岩之中。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总体走向北东25°—30°,倾向北西,倾角0°—20°,局部达30°;全区共有25个矿体,其中Ⅰ、Ⅱ号为主矿体,沿走向长度分别为1390米、723米,平均宽度为357米、287米,平均厚度为41.36米、43.21米,赋存于负218.59米—7.13米标高之间。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尖山隐爆角砾岩筒中,主矿体呈不规则的板状,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65°—70°,沿走向长1040米,最大厚度90米,沿倾向延伸约500米,赋存于负500米至0米标高之间。组成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3.4%。铁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镜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次为正长石、石英、碳酸盐、高岭石、绢云母等,平均含铁29.49%。目前认为硫铁矿属“火山-次火山岩浆期后中温热液型”,铁矿属“次火山岩浆期后气成高温热液型”。

硫铁矿石经选矿,精矿品位可达40.87%,回收率达96.7%;铁矿石经选矿精矿品位为57.46%,回收率为72.64%。可综合回收硫、磷。

该矿床浅部适于露采,深部可以坑采,无显著不利条件。向山硫铁矿于1979年开始了露采基建,第一期开采2—10线西段负96米标高以上的硫铁矿,设计年产矿石量80万吨,折合标矿24万吨,开采年限15年;第二期开采负200米标高以上的矿石,规模未定。目前基建尚未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地质学家丁格兰、谢家荣等进行铁矿调查的工作区包括马山,但均未对马山矿区做过专门阐述。

以找硫铁矿为目的的地质工作始于1952年12月,勘查最终成果报告提交于1984年9月,历时33年,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52年12月—1957年9月,为普查阶段

这一个阶段以地表硫铁矿化粗安岩为线索,综合运用地质测量、物探、钻探等手段,力求寻找具有工业价值的硫铁矿矿床,工作区范围逐渐加大,对矿床特征取得了初步认识,但未实现认识上和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

1952年12月—1953年1月,马鞍山矿务局于马山黄铁矿化粗安岩露头处施工了一个钻孔,深度99.79米,该孔0—12米含硫约12%,从此拉开了马山硫铁矿普查的序幕。

1953年,中央化工局地质处李树时等测制了1∶5000地质草图,动用了少量地表剥土工程。化工局资源勘测大队测绘了南山—马山一带1∶5000地形图27平方公里,地质部物探队在马山3.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自电和磁法普查,发现5个负电中心和一个磁异常中心,编制有简测及详测平面图,但无文字说明。

1954年1月,中央化工局组织人员编制了钻探设计,验证自电异常,至同年5月,施工12个钻孔,2400米钻探工作量,部分钻孔见到贫硫铁矿,因缺乏地表资料,无法对比矿层而停止工作。

1954年7—9月,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在区内马山、土地山、尖山等矿化露头较好的0.22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表工作,使用剥土工作量1107立方米,由张云腾编制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表调查总结》。同年10月,在当时认为矿体可能较好的部位施工一个钻孔,孔深240.48米,但见矿情况不佳,故于1955年1月仍由张云腾综合整理以往资料,编制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质调查补充报告》,计算硫铁矿矿石储量73万吨。由于工作区范围过小,无法了解矿区全貌。

1955年7月—1956年5月,三四二队在以马山为中心的2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1∶1万的地质详查,由张顺才执笔编写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质详查报告》(未复制);重工业部地质物探八分队在本区进行了电法、磁法详查,由胡肃之主笔编制了《向山矿区附近物探工作结果报告》。在此基础上,1956年8月—1957年9月,三四二队又在马山矿区填制了1.5平方公里1∶2000地质图,施工浅钻67孔,工作量1465.43米,由张顺才主笔编制了《马山黄铁矿床地质调查总结报告书》,计算硫铁矿贫矿储量443万吨、贫磁铁矿石储量669万吨,当时三四二队队长为杨永瑾、队技术负责人为杨源昆。

2.1957年10月—1959年12月,为初步勘探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综合研究,已认识到硫铁矿矿体受接触带及火山岩岩性控制,认识上的长足进展导致了勘查成果的突破,矿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两倍多,矿石储量增长为原来的37倍。但过于乐观地把矿床勘探类型定为Ⅰ—Ⅱ类,以100×100米网距求较高级别储量,以200×100米的网距求低级别的储量,因而控制不了矿体内部的变化,不能作为开采设计的依据。

勘探施工自1958年5月开始至1959年12月完工,使用钻探工作量1.9万米,1∶2000地质填图3.1平方公里、浅井163.90米、槽探2812.73立方米,于1959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山硫铁矿、铁矿床地质勘探最终报告书》,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1.62亿吨、铁矿石储量3394.7万吨。当时,三四二队队长是杨永相,技术负责人为鲍学文,报告编写者为张顺才、陈树林。该报告经省储委1963年复审,认为只相当于初步勘探,批准硫铁矿石储量1.62亿吨、铁矿石储量1781.0万吨。

1959年以后,马山矿区的地质工作停顿了15年。

3.1975—1984年,为对口勘探阶段

70年代中期,由于马钢发展急需后备资源基地,原来勘探马山的三四二队这时已并入三二二队,该队的全部力量都投入了铁矿普查勘探;而向山硫铁矿急需马山作为接替矿山,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安徽省地质勘探大队(后简称为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承担了马山硫铁矿勘探任务,三二二队承担了马山地区铁矿勘探任务。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为设计和生产服务,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勘探部门三结合确定工作要求,处理勘查中的重大问题。两个队的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1975年4月—1980年5月,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对马山矿区4—13线进行了详细补充勘探,施工钻孔92个、工作量2.78万米,并完成1∶2000地质图修测3.2平方公里,选矿试样5个。于1981年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山硫铁矿中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8950.80万吨,平均含硫13.40%。这次工作将矿床勘探类型定为第Ⅲ类,采用50×50米的网距求高级储量,以100—200×100—200米网距求低级储量,矿床成因类型定为“火山喷发-热液充填交代型”。这段时期,该地质大队队长是王景森,大队技术负责人邓定和,矿区技术负责人张永良,报告编写人为张永良、李桂兰、胡秀琼、朱永禄、张祖华等。该报告经“三结合”审查后,认为主矿体部分地段工程控制程度不够,故于1982—1984年,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又对矿区10—13线施工了67个钻孔,计1.31万米工作量,主要控制Ⅰ、Ⅱ号主矿体负200米标高以上部分和首采地段,于1984年9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硫铁矿马山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1.06亿吨,平均含硫13.91%。这段时间,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的队长是刘明通,副总工程师为朱熊斌,报告编写人为朱熊斌、郑承良、张祖华。该报告于1985年8月24日经安徽省储委批准,批准负200米以上的硫铁矿矿石储量7609.8万吨,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该报告获化工部安徽省化工局1985年科技成果四等奖、地质找矿二等奖。

1975年3月—1977年10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对马山矿区的铁矿进行了勘探,施工69个钻孔,投入钻探工作量3.03万米,完成1∶2000地质图修测2.66平方公里,采选矿样试样2个,于1980年12月提交铁矿石储量4092.29万吨,平均含铁29.49%。该报告于1984年11月16日经省地矿局批准,批准铁矿石储量4092万吨,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当时,三二二队队长为杨永相,队技术负责人为孙化东,分队长为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为易武齐,报告编写人为易武齐、张希圣、方云波、任启鹏、海贤智等。

马山矿区历年来勘查硫铁矿的钻探工作量和投资情况如下:

1954—1959年钻探2.82万米,投资105万元(三四二队);

1975—1984年钻探4.08万米,投资772万元(化工队);

合计:钻探6.90万米,投资877万元。

使用于铁矿的工作量和投资情况为:

1975—1977年钻探3.03万米,投资106万元(三二二队)

硫铁矿勘查单位成本:普查—初勘0.006元/吨,普查—详勘成本0.115元/吨,铁矿石勘查单位成本0.026元/吨。

在上述单位成本计算中,矿石储量均为已经批准的储量数。

综上所述,马山硫铁矿、铁矿床从开始进行地质工作到最终成果报告的提交,历时33年,是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凝聚了广大地质人员的智慧和才华,充分体现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说明,地质事业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事业,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

C. 马鞍山的人怎么样空气质量如何

2006年环境质量概要

综述:

2006年,我局认真贯彻十六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和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在巩固创模成果和推进生态市建设两个方面下功夫,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得到较好控制,环境空气优良率高达91.0%。

1 环境空气

2006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仍保持良好状态,优良率高达91.0%。空气质量状况为优的天数有51天,比去年减少了4天;空气质量状况为良的天数有281天;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的天数分别为32天和1天。可吸入颗粒物仍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年均值浓度为0.092毫克/立方米,与去年持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020毫克/立方米和0.022毫克/立方米,完全满足功能区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具体监测值见表1.1 功能区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项目 SO2 NO2 PM10 SO2 NO2 PM10 SO2 NO2 PM10
年均值 0.012 0.020 0.048 0.018 0.022 0.078 0.021 0.022 0.100
标准值 0.02 0.04 0.04 0.06 0.08 0.10 0.10 0.08 0.15

2006年全市酸雨频率为7%,与去年相比下降0.32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5.87,主要致酸离子为硫酸根离子。

2 水环境质量

2006年全市四条河流1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达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0.8% ,Ⅳ~Ⅴ类水69.2% ,无劣Ⅴ类断面。

饮用水:2006年城市饮用水水源取水量4810.97万吨,达标水量4810.97万吨,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长江:长江马鞍山段四个监测断面,水质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

采石河:三个监测断面水质轻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上游主要污染指标为氟化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中游和下游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慈湖河:花板桥监测断面水质轻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氟化物;冯桥和入江口监测断面水质中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各断面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河三个监测断面水质中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湖水质中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及生化需氧量,营养状态指数49.8,呈中营养化状态,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 声环境

2006年全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5dB(A),道路交通噪声等级属好,17条路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61.7~71dB(A)之间,超标干线长度4.2公里,占干线总长度7.5%,70分贝(A)以上的测点9个,占总测点数的14.8%。和去年相比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上升0.1 dB(A)。

2006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4 dB(A),和2005年基本持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声级范围分布在41.0dB(A)~70.0dB(A)之间,声级高于65.0dB(A)的高噪声级区仍然集中在宁芜铁路两侧。

1.2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5年,全市锅炉削减到62台,锅炉的烟尘、二氧化硫均实现达标排放。炉窑数为122台,炉窑烟尘有119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7.5%,二氧化硫全部实现达标排放。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向大气排放废气1554.33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排放748.63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排放805.70亿标立方米。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发电厂三家企业等标污染负荷占95.46。

表1 .2 2005年大气污染物排放表 年度 二氧化硫(吨) 烟尘(吨) 粉尘(吨)
2005 46106.33 11334.58 14994.51

2 地表水

2.1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8924.78万吨,其中达标排放为8742.69万吨,达标排放率为97.96%。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20.65吨。马钢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占了全市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的77.7%,是全市工业废水排放的大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25%。

表2 .1 2005年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表 单位:吨 污染物名称 化学需氧量 石油类 氨氮
排放量 6097.11 688.04 241.33

2.2 水环境质量

2005年全市四条河流1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达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0.8% ,Ⅳ~Ⅴ类水69.2% ,无劣Ⅴ类断面。

2005年城市饮用水水源取水量4728.8万吨,达标水量4728.8万吨,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长江马鞍山段四个监测断面,水质较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采石河:和尚桥断面水质轻度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氟化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外桥断面水质轻度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锁溪桥断面水质轻度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慈湖河:花板桥断面水质轻度污染,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氟化物;冯桥断面水质中度污染,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入江口断面水质中度污染,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整个慈湖河流域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河三个监测断面水质中度污染,Ⅴ类??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湖水质中度污染,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及生化需氧量,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4 固体废弃物

2005年度,工业废弃物产生量总量为4547.5万吨,其中尾矿2317.91万吨,冶炼废渣1419.36万吨,粉煤灰298.85万吨,炉渣71.61万吨,危险废物5384.55吨,其他废物424.23万吨。黑色金属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大,其固废产生量占全市固废量82%。

马鞍山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21!
马鞍山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21位,2003年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301天没,占82.5%。
可吸入颗粒浓度0.014毫克/立方米
酸雨频率0.74%
降尘量11.9吨/月
工业粉尘排放量1.55万吨
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排放量略有上升。
今年,马鞍山还建设马钢热电厂焦炉煤气回收项目,干熄焦项目(年发电量1亿度以上),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山鹰循环水项目,雨山湖综合整治项目,全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从2001年到2004年,马钢的产量翻了一番多,三个钢厂都实现了负能炼钢,但是排放总量没超过2001年水平。即将投产的还有二钢烟尘二次处理工程和焦化厂污水处理工程。

D.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E.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F. 安徽凹山铁矿坐落在马鞍山境内,矿床属于陆相火山-侵入岩型铁矿床俗称“玢岩型”铁矿,是马钢重要的矿区

(1)工业上为提高稀硫酸浸取效率一般采取的措施有: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反专应物的属接触面积等,所以可以采用粉碎红帘石而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温度的方法,
故答案为:①粉碎红帘石;②提高反应的温度;
(2)将石棉的化学式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方法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所以石棉的氧化物化学式为:3MgO?3SiO2?2H2O,故答案为:3MgO?3SiO2?2H2O;
(3)过程②中加氨水调节溶液的pH等于6,完全沉淀时其pH<6的氢氧化物都能完全沉淀,根据表中数据知,Fe(OH)3、Al(OH)3,完全沉淀时需要的pH都小于6,所以滤渣的成分是Fe(OH)3、Al(OH)3
,故答案为:Fe(OH)3、Al(OH)3

G. 马鞍山在哪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约占安徽全省储量的55.39%。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约占安徽全省磷矿储量的1/3。钾长石矿主要分布于市郊葛羊山西部,储量达100万吨,剥离层薄,开采条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制造钾肥、硫酸原料的明矾石矿,主要分布于向山地区的大黄山,储量约210万吨,含明矾品位38.7%。可作水泥工业掺料的石膏矿,分布于市区东南向山,为中型矿床。此外,还蕴藏可供开采的金、铜等有色金属矿及高岭土、云母等一些非金属矿。
.马鞍山市土地总面积约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2万公顷,林地面积2.49万公顷,交通用地1403.73公顷,水域7.6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960.8公顷。
马鞍山市(不含当涂县,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气降水总量约2.9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13亿立方米。长江流经市区西部,平均年过境径流量高达9794亿立方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长江水面达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库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积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积5.7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其流速约0.525厘米/昼夜,流量为0.22立方米/昼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层中,砂层之下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层。另外,地下水位还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动幅度约在O.2-0.5米之间。地下水的总流向, 由地势高的东部向地势低的西部流入长江。

H. 马鞍山历史上“磁都”之称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截止到2006年10月,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
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
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
-------------------------------------------
磁性材料产业曾是我市工业的一大骄傲,在技术、质量、规模等诸多方面引领全国行业水平。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一度发展缓慢。进入新世纪,在市委、市政府发展重点工业企业及调整产品结构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下,全市磁材行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重新“洗牌”,并迅速崛起了包括天源科技公司、高科磁材公司、鑫洋磁材公司、通力磁材公司等9家入选市“专、精、特、新”企业行列的磁性材料龙头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安徽省“十一五”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
安徽天源科技股份公司是由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安徽恒信投资发展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依托马鞍山矿院雄厚的磁性材料、磁分离设备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硬磁、软磁材料、磁器件、磁分离设备为主线的产业链,被列为安徽省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龙头示范性企业。2004年,仅有200余名员工的天源科技公司磁材产业链创出销售收入15648万元,利税1961万元的佳绩,以其13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而成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享誉国内磁材行业。同样,由天源科技股份公司与市经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整合原向硫矿破产的磁材厂基础上组建的通力磁材公司,在盘活原企业存量资产的同时,通过大规模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短短的3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产3000吨高档永磁铁氧体材料的专业厂家,并步入安徽省磁性材料生产基地龙头示范性企业行列。2004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0万元,实现利税124万元;今年1—7月,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1.8%,显示了良好的成长性。
而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则是一家集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生产、经营和研发为一体的马鞍山和香港合资企业。近年来,围绕磁材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高档电机磁瓦和汽车用燃油泵电机定子产品等特形高档电机磁瓦,并且全部出口美国KANE公司。200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03万元,出口创汇115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20万元,出口创汇105万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长。作为一家异军突起的民营磁材专业生产企业,市鑫洋永磁公司的发展可以称作一个“奇迹”。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这家民营企业仅用不到9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全国生产永磁铁氧体预烧料的大型企业,形成年产5万吨永磁铁氧体预烧料能力,跃居全国同行三甲之列,排名安徽省榜首。2004年,这家只有200名员工的民营磁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19万元,实现利税301万元,今年上半年,鑫洋永磁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38万元,继续保持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
据市发展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在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构想中,已经确立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省级磁材产业集群发展标准,建成以天源科技、鑫洋磁材、高科磁材等为龙头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实现磁材产业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构筑我市工业新的增长极。

I. 马鞍山 环境保护 作文

马鞍山概况
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安徽省及长三角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安徽省东大门和经济领头军,辐射皖东南的中心城市。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区、芜湖县、宣城市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马鞍山为安徽的东大门,水路交通便利。宁铜铁路、宁芜高速公路、205国道、313、314省道穿过本境。长江“黄金水道”与国内外港口通航。马鞍山是全国距离南京公路里程最近的城市,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马鞍山被评为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09年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发布的60个“中国城市发展代表”名单上马鞍山是小城市发展代表的典型之一!

马鞍山是皖江开发的龙头城市,皖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经济增速一直很可观。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3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432.5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3亿元,增长8.1%。全市人均GDP在全省率先突破7000美元,达7118美元,居全省首位。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8:68.0:28.2。非公经济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创造税收、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43825户,私营企业9307家。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有13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有389家,500万元以上的有861家。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出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制度,出台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办法。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组建市立医疗集团。市工人剧场和人民会堂完成改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试点积极开展,马和轮渡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百货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加快推进。泰尔重工、鼎泰稀土上市通过证监会预审,马钢认股权证二次行权募集资金30多亿元。
物价运行呈现高位平稳回落态势。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分类别来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在油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强劲推动下上涨幅度最高,达14.3%,成为全市物价涨幅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类别看,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7%;居住类下降0.4%;食品类上涨14.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3.0%。
[编辑本段]·地方特产·
【东华绿松石饰品】 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是一种含水铜铝磷酸盐矿物,其工艺名称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春秋时代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是由绿松石雕琢而成的。它特有的蓝色光泽,代表着温馨和生命,是吉祥、永恒和成功的同义词。在世界珠宝习俗中,绿松石被定为十二月生辰石,象征成功与必胜。马鞍山绿松石以世上独一无二的柱状形态令宝玉石界人士惊叹。它由含铜热液交代铁矿脉中的柱状磷灰石而成,其质地纯净,从蓝绿到海蓝,色泽艳丽丰富,摩氏硬度4-5,已采得珍贵的有十二个柱体的晶簇状原矿。用这些质地优良的原矿精心雕刻加工而成的各式绿松石饰品和雕件,是个人和机构难得的收藏品和展览品。
【洪滨丝画】 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
【黄池酱菜】 黄池酱菜产自当涂县黄池镇,当地丰富新鲜的物产加上百姓由来已久的酱菜制作习俗使得黄池所产的酱菜远近闻名,在华东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人群。这里的酱菜用料新鲜,工艺考究,口味独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于这一带的香菜,它是用经过晾晒的白菜丝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种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坛中经年不坏,吃的时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觉醇香厚味,微辣中鲜味儿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时的绝配。
【采石茶干】 “采石矶”牌茶干,已有两佰多年历史,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造廷贡品之一。解放后,也为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所赞许,深受广大消费者钟爱。产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省、部优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及92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保健品三项银奖。并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且色泽酱红、细嚼味长、回味持久、有韧性、对折不断等特色。除含丰富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以及钙、镁、钼、锰、硒、锶、铜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在第五届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学会上被一些著名的营养专家鉴定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同时也是旅游、饮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大H型钢】 大H型钢采用经济效益最佳的连铸异型坯轧制生产和合理的轧机布置及世界首创的H型钢优化锯切生产工艺。采用小张力控制、轧辊动态轴向调整、自动辊缝控制等高精技术,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大H型钢生产过程采用功能优越、性能可靠的步进式加热炉;大行程辊缝调节的可逆式二辊开坯机组;AGC辊缝自动控制系统和快速换辊装置的万能轧机;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三级自动化控制联成一体。
大H型钢具有翼缘宽,侧向刚度大、抗弯能力强、翼缘表面相互平行,其连接构造比工字钢更加方便易行,便于切割组装,易于加工成其它的再生材。H型钢截面设计比普通工字钢更合理,在承受相同截面负荷条件下,可节约金属10-15%。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结构、工业钢结构构筑物的支撑架、石油化工的设备钢架、火力发电中主厂房和锅炉钢架、铁路、公路钢桥的杆件、地下工程的钢桩及支护结构、轻重机械构架。
[编辑本段]·钢城旅游·
【濮塘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东郊的濮塘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虽然与市区相去不远,但清幽静谧,有如世外桃源,竹海、古树、清泉、钟鼓被称为濮塘“四绝”,新近发现的怪坡更为罕见,现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风景名胜区】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因集;雄、奇、陷、秀;于一体而居于;长江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声闻遐迩的江南名胜,建有太白楼、三台阁、三元洞、采石矶林散之艺术馆、广济寺等景点,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大青山李白墓园】
李白墓园背倚的大青山,因李白多次来此停留游览,亦名为李家山,山高372米,对径20余公里。山上鸟道迂回,林木葱郁,面临长江,地理位置显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青山文物古迹丰富,北麓有著名的晋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窑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时曾用此窑琉璃瓦。南齐著名诗人谢眺曾在山南筑室而居并修一池(谢公池)此井至今甘甜,终年不枯。在其旧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宝殿等众多寺庙,每年香火很旺,青山主峰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雾禅林寺庙。登上主峰可以远眺长江,近观层层林海,视野开阔,是旅游登山的绝好去处。
【朱然陈列馆】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国朱然文物陈列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雨山区,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本馆始建于1987年,经历年扩建,占地面积已达1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古典建筑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陈列厅、出土文物陈列厅、朱然生平浮雕长廊、仿古兵器馆、朱然家族墓陈列厅、望楼钟鼓等场馆对外开放,辅助设施,休息场所也十分完备。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春天樱花烂漫,八月丹桂飘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约占安徽全省储量的55.39%。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约占安徽全省磷矿储量的1/3。钾长石矿主要分布于市郊葛羊山西部,储量达100万吨,剥离层薄,开采条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制造钾肥、硫酸原料的明矾石矿,主要分布于向山地区的大黄山,储量约210万吨,含明矾品位38.7%。可作水泥工业掺料的石膏矿,分布于市区东南向山,为中型矿床。此外,还蕴藏可供开采的金、铜等有色金属矿及高岭土、云母等一些非金属矿。
马鞍山市土地总面积约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2万公顷,林地面积2.49万公顷,交通用地1403.73公顷,水域7.6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960.8公顷。
马鞍山市(不含当涂县,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气降水总量约2.9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13亿立方米。长江流经市区西部,平均年过境径流量高达9794亿立方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长江水面达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库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积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积5.7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其流速约0.525厘米/昼夜,流量为0.22立方米/昼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层中,砂层之下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层。另外,地下水位还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动幅度约在O.2-0.5米之间。地下水的总流向, 由地势高的东部向地势低的西部流入长江。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建市时,马鞍山建成区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万人,经50多年发展与建设,马鞍山截止到2008年年末已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为人口达128.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36.3亿元、市区面积354平方公里的新兴工业城市。马鞍山不仅城市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独特的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风光。其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J. 请问谁知道安徽省马鞍山市凹山新村在哪里

马鞍山市市郊向山有个地方叫凹山,凹山新村应该在向山。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凹山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