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鞍山到姑山矿坐什么车谢谢
到长途汽车站买 到 姑山矿 的车,上面打出来的地址是矿部。就是 渣湾 那破车。是我坐过的回最破的车,那边在答新桥那段的路是我走过的最破的国道。姑山矿下面有3个采场,孤山、和睦山、白象山,采场。我也常往这个矿跑
Ⅱ 马鞍山有哪些选矿厂
白象山选矿厂,钟山选矿厂,姑山选矿厂,南山选矿厂
Ⅲ 马鞍山和芜湖哪个繁华
芜湖 。
马鞍山商业氛围不浓比较散,而且马鞍山人喜欢往南京跑本身就说明了自己的城市不够繁华啊。
Ⅳ 马钢姑山矿待遇怎么样
一般吧,这又不是五星宾馆,将就吧
Ⅳ 当涂县姑山铁矿()
姑山铁矿床位于当涂县城南13公里处,距马鞍山市31公里,西南距芜湖18公里。矿区有铁矿专用线与宁芜铁路毛耳山车站相接,相距10公里。公路交通更为方便,每日有定时班车自南京、芜湖、马鞍山、当涂驶至矿区或经矿区往返。
地理位置处于扬子江下游南岸,属皖南丘陵地带,矿区东北为起伏的丘陵,西南为大片的冲积平原,标高8—9米,青山河流经矿区西部。
姑山铁矿是一座有70余年历史的老矿山。据史料记载,1912年徐静仁在姑山创办私营福民采矿公司;1913年桐城方履中租大姑山及其附近的钓鱼山、钟山等,创办振冶炼矿公司。至1936年共采出矿石50余万吨,尽销日本。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本区,先后对小姑山、大姑山、钓鱼山、钟山等铁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到日本投降止,共掠夺本区铁矿石100万吨以上。
姑山矿区的矿产资源,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的注意,自1912年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参与调查本区铁矿资源的有:德国的梭尔格,瑞典的丁格兰,日本的小林仪一郎、松冈辨治朗、池田早苗、中野岳三等;国内有谢家荣、章鸿钊、张景澄等。其中1923年,丁氏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专报上发表了专著《中国铁矿志》,这是当时论述中国铁矿较为详细的著作,它以省分章,每章中以县分节,在安徽省一章中对《当涂铁矿》姑山矿区的铁矿储量及品位作了如下估计:
大小姑山:储量约190万吨,品位50%;
钟山:储量约300万吨,品位50%—55%;
钓鱼山:储量约120万吨。
1935年4月,谢家荣、孙健初、程裕淇、陈恺根据调查结果合著《扬子江下游铁矿志》,该著作登载在《地质专报》甲种第十三号上。谢家荣等人认为扬子江下游铁矿位于江南沿岸,交通便利,矿质优良,铁矿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2%,是我国重要富铁矿资源之一,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姑山矿区的铁矿成分,调查人员曾取样化验,结果如下:
中国矿床发现史
对于姑山矿区的铁矿储量,《矿志》上亦作了概算,小姑山216万吨;大姑山36万吨。
由于姑山矿区资料丰富,交通便利,日本帝国主义窥视这块宝地达20余年之久。对这里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频繁的调查,在姑山矿区普查时,采取了打钻、平巷勘探、物探等手段,进行了反复勘查,掌握了该区地形、地质、水文、交通、铁矿分布及储量、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为掠夺姑山矿区资源作充分准备。1945年11月,国民党经济部战时生产局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派员接管了由日本人经营的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姑山、钟山等矿山,但一直没有开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4年前,没有矿产开发、勘查部门的人员涉足本区。
由于姑山矿区的铁矿资源埋藏浅甚至裸露地表,被发现年代久远,究属何人首先发现,难以考证,其开采历史已历70余年。然而真正彻底揭露本矿区铁矿资源情况,是50年代至60年代完成的。从1954年起,对本区的勘查才陆续展开。
1954年10月,重工业部地质局南京分局派出地质技术人员胡承诚、袁凤山等四人来姑山矿区进行踏勘,编制了地质详查设计。由八○四队组成姑山勘查分队,进行矿区地质测量和轻型山地工作,至1956年5月地质勘查工作结束,肯定大、小姑山有进一步勘探价值。6月提出大、小姑山初步勘查设计,开动钻机4台,1957年1月提交了姑山铁矿1956年度勘查总结报告,在小姑山求得铁矿石储量2791.1万吨,由于矿床构造及水文地质均未研究清楚,未获上级批准。
在进行矿区勘探工作的同时,姑山分队派出以地质技术员蔺雨时等组成的普查小组,在当涂—芜湖间进行1∶5万的区域地质普查工作,填制了1∶5万地形地质图约500平方公里。当时杨永瑾任八○四队队长兼总工程师,杨源昆、曹执庸任地质师,沈聪祥、丛志化先后任姑山分队队长,杨永相为技术副分队长,向缉熙任地质负责人,成员有朱长兆、王达、张广民、乔兆光等。
1957年3月,重工业地质局华东分局八○八队,接收八○四队全部工作,在该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表工作计划,同时填制1∶1000地形地质图1.80平方公里,并进行地质研究和水文地质勘探。1958年8月提出《姑山铁矿水文地质勘探专题总结报告》,通过水文地质勘探工作证明矿区内水文地质问题不大,其深部矿体可进行开采。1959年初即正式转入全面详细勘探阶段,通过综合研究结合少量钻探工程证实大姑山矿体不但与小姑山矿体相连,同时有向西北与西南发展的趋势,而且大姑山不但有可供选别利用的贫矿,还蕴藏有不少富矿,扭转了前人所谓大姑山矿都是贫矿和西部无矿的认识。1964年9月完成了全部野外施工。
1965年7月提交了《安徽省当涂县姑山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当时八○八队隶属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南京),队长宋洪章,地质队长高原,地质负责人蒋志模,报告主编蒋志模,主要编者邱传珠、张永良等。参加报告编写人员还有于景林、于敬国、陈佐周、王思才、顾魁振、万长溥、刘乐山等。当时华东公司还派蔺雨时来队协助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
姑山铁矿历年勘探总投资为369万元,主要勘探工作量:钻孔133个、钻探总进尺2.54万米;槽探4592立方米,井探58米。探求铁矿石总储量1.28亿吨。全铁平均品位43.73%。平均每吨矿石勘探成本0.03元,勘探经济效益是好的,勘探报告于1972年由冶金部储委批准。
1954年5月16日,在姑山矿区打响了马鞍山矿山生产的第一炮,姑山矿场作为马鞍山铁厂的下属车间正式宣告成立。30多年来,姑山铁矿从一个手工开采的小矿山建设成为采掘、运输、选矿及生活福利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矿山,对马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建矿35年(1988年末),共生产铁矿石1534.26万吨(原矿),生产入炉矿石830万吨,入选矿石727万吨,生产铁精矿354.8万吨。产品品种由建矿初期的单一原富矿发展到今天的高炉富块矿和铁精矿。1988年工业总产值2215.42万元,是马钢第二大原料基地,现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
姑山铁矿体主要产于辉长闪长岩侵入接触内带及其附近,成似穹窿状,其长轴方向为北东70°,长1100余米,短轴宽880米。矿体向四周倾斜,一般北部倾斜角在40°—60°;南部近似水平。地表出露矿体标高75米,垂直延深为481米。分布范围0.745平方公里,主要矿体厚度10—140米,平均厚度为60.6米。矿体边缘有呈分叉尖灭现象。此外,火山沉积岩层中分布有沉积型铁矿,长140米,厚40米,呈透镜状。
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主要有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半假象赤铁矿、磁铁矿、穆磁铁矿、镜铁矿、褐铁矿等,并以前四种为主。矿石自然类型有:致密状赤铁矿石、磁铁矿石,角砾状赤铁矿石,网脉状赤铁矿、磁铁矿石,浸染状赤铁矿、磁铁矿石。伴生有益组分五氧化二钒含量为0.11%,与铁含量呈同消长关系。有害杂质硫一般含量为0.05%左右,平均含量0.38%
矿体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青盘岩化、硅化、角页岩化。高岭土化主要发育于近矿的辉长闪长岩中,其蚀变程度,随着与矿体距离的远近有由弱到强的规律,主要是斜长石被高岭石交代,保存了斜长石的残形;碳酸盐化主要见于矿体附近高岭土化辉长闪长岩的外缘;硅化和角页岩化主要见于近矿的页岩、灰岩中,其次在侵入接触带的页岩、灰岩中。蚀变强度不一,次生石英成微晶细粒交代灰质岩及页岩。
据本矿床地质特征,本区主要矿体可能属于岩浆期后中(偏高)温热液矿床,出现在火山岩中的矿体也可能属火山喷发沉积矿床。也有人认为属于宁芜型玢岩铁矿或矿浆型铁矿。
矿床负300米以浅矿体的勘探程度,可以满足矿山设计、生产需要,西北端负300米以下矿体尚缺乏工程控制。另根据矿区构造与成矿特点,矿区南面可进一步寻找同类型热液矿床;同时注意,在姑山外围火山岩分布区寻找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
Ⅵ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Ⅶ 想知道:马鞍山 安徽省马鞍山市孤山矿 在哪
友友你好!我们这里有姑山矿啊!只是你写的“孤”错了!在马鞍山市的东南方。是在当涂县太白镇境内,矿区有三处:和睦山矿,白象山矿,钓鱼山矿在年徒镇查湾境内。还有需求吗?
Ⅷ 安徽省马鞍山市姑山矿属于哪个派出所
太白啊,原来是龙山桥的,龙山桥不是被并了么,那不就是太白了
Ⅸ 当涂姑山矿温州井下因为矿石跌价原因,不让我老公跟三位工人上班,我都搞不懂,几万人都不止的矿,会因为
摆明了就是不要了,那去找吧的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