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导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强调主体道德和圣人教育的自觉自觉,如何从主体本身强调善恶的必要性,为历代尊崇。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提倡无为而治,当人们无法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时,道教就有其独特的发挥。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引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⑵ 道家学说的起源(越简单越好)
最初为早期不知名来的自古哲学家
后来是曾任周“图书馆长”的老子,即李耳,老聃有《道德经》,老子后来出关向西,传说是西化胡僧去了
然后是列御寇,道家前辈,有《列子》
春秋末期,孔子继承老子思想而发展,庄子继承老子向另一方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在我观念上认为早期、正统的儒家属于道家)
儒家和道家在后来都“适者生存,不适者改”了。道家在张陵后成了一味炼丹成仙的“化学家”,而儒家去干裹女人脚的勾当了。
发展到现在,老子再世也不知道现在是何了。
应该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最好的继承道家的思想了
⑶ 道教是谁创造的
中国道教文化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⑷ 道家的发源地在哪里
道家文化有四位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对道家回文化贡献最大的答有两位,伏羲和老子。伏羲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他发明了先天八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鼻祖,他写了被称为“万经之王”的五千言《道德经》。周口是伏羲建都之地,史称“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在鹿邑,所以从伏羲到老子以先天八卦和《道德经》为标志的一脉相承的道家文化的发源地无可争议就在周口。
⑸ 道教发源于那个年代发明了什么
东汉末年,黑火药、冶金术等
⑹ 道教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家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⑺ 道家的丹道功是谁发明的啊
丹道功是 太极祖师张三丰创编的..一直流传下来.当今吴云青老人练的就是这一脉功夫内.所以高寿容158岁.现在他的徒弟在罗浮山有传丹道功.广州合道堂有很多学的.你找他们就应该可以找到了.自己上网搜下 广州合道堂
⑻ 道教在过去发明了哪些东西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⑼ 道家有那些发明
为道教平反昭雪——科技篇
道教信仰鬼神,这是道教在近代屡遭厄运的关键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现在还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上面一位网友认为道教是垃圾,还有很多网友要求我将道家和道教分开,因为他们心里对道教存有鄙视,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其实道教的鬼神信仰不但是我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还是当今网络上流行的玄幻小说的灵感源泉。更重要的事,靠着神秘的鬼神信仰,中国人才摆脱了儒家偏狭的人生信仰,保持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写《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对道教中蕴藏的科技知识赞不绝口,干脆以十宿道人自称。
至于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只不过是一个科学难题,更是与封建迷信挂不上钩。相反由于追求长生不老,道教对我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生理心理学等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期为道门所重的《五岳真形图》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宋元时期道经《雨阳气候亲机》中保存有用于气象预报的道教“云图”
道教对我国古代物理也有诸多贡献,物理一词即来源于道家道教,指南针的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经意识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还记载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试验以及银河、潮汐、雷电、荷叶上水珠的成因。并通过实验对视觉暂留效应作了精彩的解释。
五代道教学者谭峭所著《化书》在镜的成像理论方面,对摩擦生热燃烧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并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
赵友钦曾在,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十分复杂的大型光学实验,进行大型光学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道教对我国数学的贡献也极为突出。历代擅长数学的高道和道教学者不在少数,如何承天、成公兴、刘焯、李淳风、赵友钦、朱载NB063李注算经十书完成后,唐高祖下诏做为教科书在“国学行用”。
我们常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来源于道教神秘的天元术。因为天元术的出现,我国数学进入了符号运算阶段,我国数学也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现也与道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数术记遗》是现存最早著录“珠算”器的文献,其中还蕴含着数学坐标思想和十分丰富的程序设计思想。
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形成也有极大的贡献,它的以术演道、以道驭术的思想,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道教的“观变察机”、“参验”、“析理入微”的思想与现代科学多有相合之处。
最值得一题的是,赵友钦在实验中把观测人员分为两组,分别用两架相同测经仪同时观测,这样就可以彼此参验,对照观测结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友钦还提出为了避免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以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计算恒星赤经差。这一立两架同时参验、多次观测以消除误差的观测思想在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是极为先进和科学的,它充分显示了赵友钦作为一名实验科学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学思想。
与儒家对技工的轻视不同,道教把许多发明家当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鲁班、墨子、黄道婆等,《墨经》、《公孙龙》等许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来的。
⑽ 道教在过去有哪些发明创造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期为道门所重的《五岳真形图》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宋元时期道经《雨阳气候亲机》中保存有用于气象预报的道教“云图”
道教对我国古代物理也有诸多贡献,物理一词即来源于道家道教,指南针的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经意识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还记载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试验以及银河、潮汐、雷电、荷叶上水珠的成因。并通过实验对视觉暂留效应作了精彩的解释。
五代道教学者谭峭所著《化书》在镜的成像理论方面,对摩擦生热燃烧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并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
赵友钦曾在,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十分复杂的大型光学实验,进行大型光学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道教对我国数学的贡献也极为突出。历代擅长数学的高道和道教学者不在少数,如何承天、成公兴、刘焯、李淳风、赵友钦、朱载NB063李注算经十书完成后,唐高祖下诏做为教科书在“国学行用”。
我们常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来源于道教神秘的天元术。因为天元术的出现,我国数学进入了符号运算阶段,我国数学也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现也与道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数术记遗》是现存最早著录“珠算”器的文献,其中还蕴含着数学坐标思想和十分丰富的程序设计思想。
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形成也有极大的贡献,它的以术演道、以道驭术的思想,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道教的“观变察机”、“参验”、“析理入微”的思想与现代科学多有相合之处。
最值得一题的是,赵友钦在实验中把观测人员分为两组,分别用两架相同测经仪同时观测,这样就可以彼此参验,对照观测结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友钦还提出为了避免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以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计算恒星赤经差。这一立两架同时参验、多次观测以消除误差的观测思想在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是极为先进和科学的,它充分显示了赵友钦作为一名实验科学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学思想。
与儒家对技工的轻视不同,道教把许多发明家当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鲁班、墨子、黄道婆等,《墨经》、《公孙龙》等许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