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制造怎样才能推进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要褪色和动摇。”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坦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质量基础能力、质量安全风险、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实物质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进品质革命,打造精品装备,构建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先进质量为核心,以赢得市场认可的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此,《行动指南》提出分三个阶段,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到2018年,夯实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基础,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第二个阶段是到2021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整体提升,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到2025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以中国装备树立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个阶段解决的是基础能力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说,比如要解决一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在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阶段则是要升级,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
《行动指南》强调要通过完善扶优限劣的采购制度来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工信部将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基础类装备,以及重点通用类装备等领域,试点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高端技术装备和优质产能“走出去”。
“政策将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高质量的、高效益的产业转移,企业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还需要一大批质量技术咨询机构,在咨询、检测、试验、鉴定、评价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沙南生说。
据介绍,工信部将以区域、行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质量和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动。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和品牌服务能力,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创意设计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领域的培训、诊断和辅导等服务。到2018年,在500个以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形成质量和品牌服务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和国防科工局今天发布了《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提出到2018年,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质量信誉形象明显改善;一批企业迈入产业价值链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要褪色和动摇。”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坦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质量基础能力、质量安全风险、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实物质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进品质革命,打造精品装备,构建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先进质量为核心,以赢得市场认可的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此,《行动指南》提出分三个阶段,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到2018年,夯实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基础,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第二个阶段是到2021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整体提升,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到2025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以中国装备树立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个阶段解决的是基础能力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说,比如要解决一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在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阶段则是要升级,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
《行动指南》强调要通过完善扶优限劣的采购制度来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工信部将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基础类装备,以及重点通用类装备等领域,试点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高端技术装备和优质产能“走出去”。
“政策将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高质量的、高效益的产业转移,企业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还需要一大批质量技术咨询机构,在咨询、检测、试验、鉴定、评价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沙南生说。
据介绍,工信部将以区域、行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质量和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动。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和品牌服务能力,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创意设计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领域的培训、诊断和辅导等服务。到2018年,在500个以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形成质量和品牌服务能力。
㈡ 中国自1949年以来,创造了许多“第一”,你知道有哪些呢
第一支火箭
㈢ 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创造了哪些“第一”
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创造了7个第一:
第一次以“一带一路”为核心议题的高端多边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是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第一次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决议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成。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唱响联合国舞台。
第一条“中国标准”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2016年10月5日,亚吉铁路建成通车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亚吉铁路是非洲大陆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和最长距离的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第一条集技术标准、设备、融资、施工、监理、运营和管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标准”电气化铁路。
“中亚第一长隧道”——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2016年2月27日,中国企业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成功实现贯通,让天堑变通途,有利促进了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事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安格连-帕普”是目前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的最大工程,也是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示范性项目。有着“中亚第一长隧道”之称的卡姆奇克隧道段,是安帕铁路线的焦点所在,也是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网全线的咽喉所在。来自中国的隧道建设者们仅用900天时间完成了共计47.3公里主、辅隧道的修建。
中国高铁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第一单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当地时间2015年10月1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了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了雅加达-万隆(雅万)高铁项目。这条铁路合作协议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创造了多个“第一”,不仅是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第一单项目,也是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对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的第一个铁路走出去项目,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大早期收获。
迄今中国企业中标的最大国际桥梁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工程:2014年 6月2日,中铁大桥局中标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工程,是迄今中国企业中标的最大国际桥梁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为公铁两用桥,上层是双向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单线铁路。主桥长6150米,为单跨150米的钢桁梁-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组合结构连续梁。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一带一路”孟加拉国东西部客货运输主通道和泛亚铁路重要通道之一。
第一个实体落地项目——中哈物流合作项目:2013年9月7日,连云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签署了中哈连云港过境货物运输通道及货物中转分拨基地项目合作及协作协议,标志着中哈物流合作项目正式诞生,这也成为“一带一路”进程中第一个实体落地项目。
㈣ 中国创造的世界之最(现代)人创的
中国最大的人抄造瀑布:漓袭江“九天银河”人造瀑布
世界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每年发展速度都保持在9%以上
世界最大的植树造林活动-三北防护林
最大的广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
主要粮食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或第二,小麦、稻子、玉米第二等
主要油料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如花生、大豆。
糖类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主要工业世界第一,钢材等
主要矿业世界第一,稀土矿
主要能源世界第一或前列,煤,石油世界第五
外汇第一
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第一
人口第一
超100万大城市第一
城市人口世界第一
轻工业世界第一,服装、鞋帽等
化工第一
烟草第一
吸烟人口第一
汽车事故死亡第一
猪牛羊肉类产、吃第一
蛋类产、吃第一
禽肉第一
大学生培养第一
工程师培养数量第一
㈤ 跨越中国制造的分集简介
第一集:《制造的竞争力》
叙述了中国制造是如何从不具备竞争力继而在30年的过程中转化为全球市场上低成本高效率的楷模,通过各种类别制造业中的典型案例,表达了中国制造的兴起怎样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同时为中国制造在下一步的转型升级破题——中国企业的价值取向: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
第二集《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通过几个不同类别的企业案例揭示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全球市场,为打拼自己的品牌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为正在全球市场低迷过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启了一扇可供借鉴的窗口。
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
其核心是“让创新开拓市场,让市场维系创新”,通过东软、吉利、龙芯等案例,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思维逻辑——“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个引领中国制造未来的思维方式。
第四集:《国际化之路》
全面分析了TCL、联想和东软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结果,并以此透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实力与价值的交换的信任,以及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
第五集:《升级中国制造》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收到了了空前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建立高技术含量的低成本,放弃单一的低价优势构建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通过比亚迪、中集、吉利、一汽等案例,分别从技术升级,战略升级、管理升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㈥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有什么不一样吗
中国创造我认为就是版权在中国,但是成品不一定由中国制造。比如回三国演义这部书版答权在中国,但是当国外得到版权版权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印刷。
中国制造则是成品生产地在中国,但是版权不一定在中国。比如ps的手柄,版权是日本的,但是很多的正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所以有“made in China”
㈦ 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是由谁创造的
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是陈镜开创造
陈镜开(chén jìnɡ kāi)男子举重运动员。内19容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㈧ 中国第一顶创造了哪些全国“之最”
11月18日,随着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华海号”顶管机的最后一顶,我国目前管廊施工领域顶距最长、断面最大的矩形顶管工程——江苏苏州市城北路综合管廊元和塘顶管工程顺利贯通,该顶管工程被业内誉为“中国第一顶”。
据悉,中铁上海工程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开展科研,突破了如长距离减阻、浅埋过河、不良地质顶进等多项高难度施工瓶颈,留下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长距离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工艺标准,将为我国今后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和更长更大的顶管工程提供宝贵经验。
㈨ 中国生产的第一列火车
西门子和株洲电力机车厂为上海地铁生产的在中国制造的第一列地铁列车在株洲成功下线
2004年 12月18日
2004年12月18日,为上海地铁明珠线2期生产的第一列中国制造的地铁列车在湖南株洲成功下线。该批24辆6节编组列车在西门子交通技术集团的合作伙伴,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制造。
2004年1月,地铁车辆的生产在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开始,用全新的制造设备进行生产。
2004年8月1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下线典礼上,第一列在维也纳为上海明珠线2期线生产的地铁已象征性地交付给上海申通集团的沈光怡先生。上海项目经理Rainer Tesch先生表示,“该批车辆中的前四列完全在维也纳制造,而目前在株洲生产的首列地铁列车,已成功实现60%的本地化生产。
在德国威尔登测试中心进行过所有必要型式试验后,在维也纳生产的上海明珠线2期的第一列列车将于2005年1月18日交付给顾客。 而第一列中国产列车将于2005年3月29日交付给顾客。所有列车的交付可望于2006年底完成。
此次项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按期进行执行,这完全归功于在维也纳,格拉茨,爱尔兰根和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各个团队的紧密合作。共有60多名来自德国和中国的同事参与了此次项目。
在株洲生产的上海明珠线2期的成功下线,同时也标志了我们向合作伙伴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成功地转让了先进的地铁制造技术。
㈩ 中国第一架战斗机是谁制造的
1956年7月19日,试飞员吴克明驾驶歼-5“中0101”号战斗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行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记者 董丽娜 翻拍 1956年7月19日清晨,沈阳空军于洪机场跑道上,一架银白色的“中0101”号喷气式战斗机呼啸腾空,跃升、俯冲、盘旋……经过一系列预定的试飞动作后,飞机安全着陆。地面上,来自各方的300多名代表都高兴得蹦了起来,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是一个跨时代的时刻,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处的吴加舜主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53年过去了,当年参与试制歼-5战斗机的罗时大已经86岁高龄了,每每谈起试制中国第一架战斗机的那段峥嵘岁月,老人仍然激情满怀。 曾遭遇500多个“不谐调”问题 1943年,正读高中的罗时大看见日本人的飞机天天轰炸老百姓,气愤的同时,又对“中国连飞机都没有”而感到悲哀。能够设计、制造飞机成了他埋在心底的愿望。这也是他日后离开上海交通大学,来到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的原因所在。 1951年11月,罗时大带着满腔热情来到沈阳112厂(沈飞前身),主要工作就是修理苏制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从1951年至1954年,我们一共修理了200多架米格-17歼击机,跟苏联专家学习、掌握了米格型飞机的结构特点。 ” 与发达国家先研制飞机,后修理飞机不同,中国的航空工业道路走的是先修理后制造的道路,修理飞机、为飞机制造零部件的经验为日后试制歼-5飞机创造了条件。 1954年,沈阳112厂接到国家下达的制造歼-5飞机的命令。尽管每天都梦想着能够制造出自己的飞机,但当得知这个消息后,罗时大仍然感到任务艰巨:“歼-5是仿制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喷气式歼击机——前苏联米格-17,全部零件1万多项,25万多件。而厂里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刚刚大学毕业,工人也都是从全国调过来的,根本不懂得飞机制造。领导干部虽然久经革命考验,但也没有飞机制造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 1955年3月,厂里拿到前苏联提供的全套飞机图纸与技术资料。没有厂房,他们边生产边基建,没有设备,就边补充边生产,为了研究和学习技术资料,他们经常是通宵达旦。由于设计图纸和工艺装备来自于前苏联的两个地方,在飞机的试制过程中,出现了500多个不谐调问题,作为副总工程师的罗大时兼任起“不谐调问题组组长”,专门解决这些不谐调问题。 比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工 “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在工作中还闹出不少笑话。 ”罗时大说,在加工某个飞机部件时,资料原文工艺规定“要用伏尔加河水清洗零部件”,大家都以为伏尔加水里有什么特殊的功效或溶剂;资料原文工艺规程中要求,飞行员头靠上的一块皮子要用3岁小牛腹上的皮,且要求该小牛皮未被牛虻叮过,未受鞭打伤过,翻译不敢私自改动,技术人员不知如何是好,便跑过来问罗时大,罗时大也犯了难:弄到3岁的小牛不难,肚子没被鞭子抽打过的也能找到,可没让牛虻叮过就太难鉴定了。“我们后来不得不去请教前苏联的技术专家,原来清洗零件用普通的自来水就行,而头靠上的皮子只要是软一点的牛皮就可以。 ” 罗时大说,从那以后,他们的脑袋不再一根弦,“变得聪明了很多。 ”1956年7月,歼-5诞生,比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 1956年7月19日,在沈阳于洪机场的跑道上,银色的“中0101”号喷气式战斗机在晨光中格外耀眼,300多名各方代表注视着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表情兴奋又紧张。 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击落两架F-86战斗机的飞行员吴克明带着飞行装备,自信满满地跨进座舱。座舱内的开关和仪表全是中文标志,这使得一直开俄文或英文标志战斗机的他感慨万千。 点火、加油、离地,“中0101”号呼啸腾空,跃升、俯冲、盘旋……经过一系列的试飞动作后,它又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我们都蹦了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露着笑容,很多人流出了眼泪。”53年后,回忆歼-5首飞的场景,罗时大仍然难以抑制他内心的激动。 首飞成功后的15天中,歼-5又经历了19次综合性科目的试飞,技术人员对在试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调整和排除。最后的试飞结果表明:“中0101”号飞机在最大速度、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各项性能、数据已全部达到试飞大纲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 1956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112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同时批准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 9月9日,《人民日报》以《我国试制成功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为题,在头版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9月10日,聂荣臻元帅来到沈阳参加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亲自为“中0101”号剪彩,接着登上观礼台观看了飞行表演。 试飞员经过多日试飞,对这架飞机也十分熟悉了,所以当天进行的飞行表演连贯性好、难度高,十分惊险。飞行表演结束后,聂荣臻元帅连说:“很好!很好! ” 1956年10月1日,国庆。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战斗机编队呼啸飞过天门广场,正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毛泽东主席指着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 ” 后来,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论十大关系》,其中写着“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 ” 1956年至1959年,沈阳112厂共生产了600多架飞机,装备了我国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为捍卫我国的领空、领海立下了不朽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