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1-07-30 06:50:16

㈠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古琴到底是谁发明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古琴到底是谁发明的?


古琴在我国乃至世界存在历史悠久,其美妙的音乐一直被大众所喜爱但它的来历却是个迷。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没有确定的说法。但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

伏羲来到西山桐林两只美丽的大鸟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就飞到其他的树上,对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惊异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吗?”那两只大鸟突然对天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在向天帝朝拜。

因为种种迹象伙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古琴。

㈡ 简述中国古琴发展史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迄今没发现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记录为周朝初期古铜器上刻的古文。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

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出于此代,即南北朝隐士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

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众多古曲。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参与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大明永乐琴书集成》,宁王朱权撰现存最早的刊印减字谱《神奇秘谱》, 徽王朱厚爝撰《风宣玄品》。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36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次年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2)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扩展阅读:

琴是东亚重要的礼乐乐器之一,在礼仪音乐,特别是雅乐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画作《雍正祭先农坛图》中记录有人奏琴。

古琴的音色清、微、淡、远。琴箫合奏是目前常见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箫是一种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箫。当代演奏家和作曲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现在已经有埙、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与琴合奏的试验性作品出现,也出现了琴和大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按照目前通用的正调定弦法,古琴的常用音域为一弦散音C到七弦一徽泛音d3,共4个八度加1个大二度。琴在全部音域范围内音色良好,既能保持均匀,又能形成对比。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传统琴学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征“天地人和”。

㈢ 古琴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一九七三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七弦琴 被断为“汉初”
一九七八年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十弦琴 被断为“战国初”
一九九三年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七弦琴 被断为“战国中”

由出土文物大致可以断定 古琴器型稳定为七弦 实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

相传古琴最初的形制为五弦 周文王加一弦为六弦 周武王加一弦为七弦 所以在周朝时已经有类似古琴的形制出现

古琴的样式 有伏羲氏 神农氏 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 亦有混沌式 相传为尧所创
所以说 可能尧舜时代就已经有类似古琴的形制出现

综上所述 可以肯定的是 古琴稳定为七弦 是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 而古琴出现的时间 可能有古人想象的成分在内 尧舜时期 还不会有生漆 也就是说 即使那时有类似古琴的器物 也只是个大概 后人附会的成分多一些

㈣ 谁发明了古琴

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㈤ 古琴的来历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相传某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

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究竟。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两人正说时,只听见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朝拜一般。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为百鸟之王,所以百鸟都跟着它,这可信吗?”句芒道:“这跟我们跟着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亲眼所见百鸟朝凤凰,那是因为凤凰是中央神鸟,所以它称百鸟之王。”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而今,不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云托凤凰来朝,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为雅乐。”句芒道:“有其应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极是!地上树木林莽千万种,只有梧桐树才能招凤凰。用此种神木作乐器,必历千年而不衰。”

伏羲听木神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于是,朝那棵桐树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礼毕之后,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树而归。伏羲仔细端详着神树,然后按33天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浊,然后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请来妙手神工造乐器。神工不知怎样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数将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长,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

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其乐融融,令天神们羡慕不已。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乐器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取当今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

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由于它是东方天帝伏羲创造的,故而中国的琴艺举世瞩目,历千年而不衰。

(5)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扩展阅读

古琴的发展

(1)先秦: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2)两汉: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3)魏晋: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4)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隋唐: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6)宋元: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7)明清: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8)近代: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9)现代: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㈥ 古琴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古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土文物阶段,古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式,处于雏形阶段,所以有九弦琴、十弦琴、七弦琴的出现,外观也不具相同。

第二阶段是古琴发展的转型期——魏晋竹林七贤时代,古琴已经有固定的七根琴弦、十三徽,正如嵇康所说,“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把钟山的美玉放在古琴上作为琴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古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琴的外观造型、共鸣腔结构、琴弦数量等,均和1700年以后的当代古琴几乎一致。唯一的缺憾为当时尚不具备裱布、灰胎的大漆工艺。因此,无法将实物古琴流传到当代。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绘画,看到当时的古琴。例如:东晋的顾恺之《斫琴图》、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校书图》等。

与此同时,在这个时代也留下了很多琴曲,以及围绕琴曲的一些悲壮的故事。

第三阶段是唐代,古琴的成熟发展阶段。当代制作古琴的所有工艺,都是源自唐代的工艺。

㈦ 古琴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于周朝,关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而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所以古琴最早应出现在周朝。

周朝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抚琴悠闲为主,古琴成为民间深受古人喜爱的乐器,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意思是今日有听众在场,我来弹琴一番。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佳话美谈,中间就有伯牙抚琴,后为纪念钟子期摔断琴弦,从此弃琴。

(7)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扩展阅读

中国四大古琴介绍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1、号钟:小白称君,公子纠因夺位之罪被判断首而亡。公子纠去后,小白曾弹奏号钟琴,声声无奈,闻者落泪。

2、绕梁: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后整天弹琴作乐,连续七天不上朝,后楚庄王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古琴样式。一说为古琴别称。汉代司马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4、焦尾: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㈧ 古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 弦"指的就是古琴。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 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所以,古琴是中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乐 器。
2:古琴的结构
古琴由狭长条的一块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质木材)和一块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质木材)胶合而 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可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琴面外侧嵌有十三 个小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琴面系弦七根,外侧至内侧由粗至细,横置于琴 桌上演奏。与很多乐器相比较,古琴有如下独特之处:古琴弦的有效振动弦长超出一般乐器的弦长,振幅宽 大,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古琴的琴面即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琴上存有一 百多个实用的泛音,堪称乐器之最。
3:琴 论
《新论--琴道》:琴论专著。汉代桓谭作。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后汉书枣桓谭传》说此篇未 完成,由班固续成。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 》、《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汉代扬雄作。原书已佚。《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 和尚。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 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作者朱长文。成书于1084年。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 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琴论专著。汉代刘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 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 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琴史专著。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从 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 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琴论专著。元代陈敏子著。收入《琴书大全》中。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 论,分析辨调、制曲等。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琴论专著。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 。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 历庚寅年成书。全书共二十二卷。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书、专论赖以保存。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琴声十六法》:琴论专著。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 、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溪山琴况》:琴论专著。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 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逐条阐述, 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鼓琴八则》:琴论专著。收入《春草堂琴谱》。作者戴源。
八则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 、取音、明谱理、辨派。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琴旨》:琴论专著。作者王坦。成书于乾隆九年。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 派。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琴学内外篇》:琴论专著。作者曹庭栋。成书于乾隆十五年。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 定徽转调之法。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琴史补、琴史续》:琴史专著。编者周庆云。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书。《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
《琴学丛书》:编者杨宗稷。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收录资料颇多。 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 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 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今虞琴刊》: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4:记谱法
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已由专用的记谱法--"文字谱"记成并流传至今。唐朝时又将文字谱改进为"减字谱",经千余年传衍。历代琴家编纂刊印了一百五十余部琴谱谱集,其中共收录了三 千余首琴曲和琴歌,以及大量的理论文字篇章。古琴音乐的遗产蔚然大观,浩如烟海,可谓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已经引起海内外音乐史家、音乐理论家的重视。
(1)文字谱: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 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举例如下:"耶卧中 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构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于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於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
(2)减字谱:
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 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於指法谱(tablature)。 一个字块通常可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表示左手指法及位置,下半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有时左下往往指示左手滑音的动作。以上字块可读作"名九注勾三",即左手名指按第三弦八九徽间,右手中指同时勾三弦及左手滑向九徽。
5:纯律
指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
6:简律
简律(三分损益律)--将弦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7:古琴的音乐美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 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 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 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 》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古琴的音乐意境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容摄万有。简括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 其意",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挂。
古琴音乐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因后者以逍遥的目光观宇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无论古琴的曲目、音色、音乐结构、弹奏姿势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风格。"和雅"和"清淡"可说是琴乐一直以来所标榜上午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于此亦可见儒道哲学在音乐审美中的体现。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因为能虚、能静,因而同时能深和远。深远则能容摄万有,罗万象于胸中,可见琴乐意境所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况》中形容这种境界为:"其无尽藏,不可思议。";"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
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沈括评北宋琴僧义海为:"海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于闲适内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艺术境界。
琴乐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静深远者为高,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会意是统率着拟声和象形的,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意"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无限和空灵。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拟声和间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和"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质表达空灵和幽远之致,"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听之使人悠然意远。琴曲中拟声之作多只取其意以抒胸中对自然向慕之情,而少有实质模拟者。
琴乐重意,故于音乐实践上富散板、缓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为单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体现人内在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动以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础之气。琴乐所反映者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
为了追求和表现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这种境界恰与"俗乐" 的繁声促调对立。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样的琴乐虽不一定能触人之耳,但却能感人之心。因为有了这种和淡、恬淡、静淡和古淡的审美意识,因此琴曲中较为"繁手淫声"的都被一些保守的琴家视为异端。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远,非长时间的修养难有深刻体会。其意境之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竟不谋而合。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和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的,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禅之称。 自古琴产生至今,历代都有对古琴的记载。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㈨ 古琴的起源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

发展:

1、先秦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

2、两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3、南北朝

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4、现代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9)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扩展阅读:

1、款式分类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2、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网络-古琴

㈩ 古琴产生于何时

一曲《高山流水》,听后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美妙的古乐曲,由古琴弹出,使人对古琴多了几分敬意。

据说古琴的历史,距今大约有3000年左右。而产生的具体时间,还存在着不同意见。

有的史书记载,在原始时代,有个发明农耕的伏羲神农,曾以“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从而创造了琴。

但是,伏羲本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说他创造了琴难以令人信服。

有学者指出,古琴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生产工具向琴乐器转化、形成的时间。最初琴的出现应在我国奴隶制时期。

我国的奴隶制时期,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或有考古文物印证的实据说明,中国古琴大体出现于西周到春秋这段时期。

据史书记载,琴在西周时期,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它经常与瑟一起合奏。《诗经》中所谓“家弦户诵”、“琴瑟友之”就是对此而言。

而在我国出土的琴瑟中,最早的是来自春秋时期的制品。

一些历史专家认为,春秋时期以前出现的古琴,尚处在原始的、极不成熟阶段。还不能适应弹奏乐曲的需要。

而到了秦汉时期,古琴在形制上有了重大改进,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特音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琴。

不知这种看法,是否会得到普遍认同。

阅读全文

与古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