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殿试创造者

殿试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1-07-30 06:22:13

① 历史上姓方的名人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望:
东汉平陵人,曾为西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隗嚣的军师,后离开隗嚣,拥立孺子刘婴为天子,战败之后被更始政权杀害。
方阳:
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杀其兄方望,劝赤眉军首领樊崇另立刘氏宗室,以与更始政权抗衡,后不知所踪。
方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方孔炤: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
方 耀:
广东普宁人.水师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战争中守虎门拒法军,被赞"粤有方耀,可高抌也"。
方鼎英:
号伯雄 ,国民革命军中将,著名的抗日将领,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爱国名将。
方本仁:
民国要员,爱国将领。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
方振武:
爱国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北伐军左路军总指挥,安徽人。
方振国:
民族英雄."九--八"事变后,方振国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6路军,任司令。
方志敏: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
方 强:
开国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六机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平江人.
方正平:
开国中将. 历任第四野战军58军政委,第二十一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政治委员,东海舰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湖南平江人.
方之中:
文武双全的开国将军. 30年代,曾为"左联"的成员. 著有<<方之中文集>>.历任第20兵团199师副师长、200师长,华北军区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②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三皇五帝时期:
干支历和十二生肖的雏形起源于五帝时期。
嫘祖 养蚕缫丝,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
仓颉 黄帝史官,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禹 疏通河道,已经认识到排水设施的作用。出现沟洫用于排水和浇灌农作物。
夏朝:
夏朝的存在太过久远有些争议,夏朝的建立就是一个让时代进步的事件。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小正》中国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一说是夏朝的历法。
青铜器的出现,进入青铜器时期。
宗法制的出现。
窑储 用于农作物的保存。
商朝:
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文字。
出现大小月之分 出现具体的一年天数和相关的天文现象。
两轮车的出现。
仓储 用于农作物的保存。
出现分封制的雏形。
西周:
出现了蓄水系统用于农业生产。
出现“染人”这一官职代表着印染技术的出现。
土地收归国有。
井田制 周朝之前出现,在西周得到广泛运用。
分封制 在西周正式确立。
玻璃的冶炼。
东周:
铸铜业发展迅速。
周天子控制力下降,为周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的出现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术环境自由,各学派之间进行竞争使科技文化较快发展。
十二生肖和干支历基本确立下来。
出现火药并用于民间。
铁器的应用推动了社会进步。铁器渐渐去带青铜。
货币产生一定规则、形状,由自然货币转向人工货币。
大型水利枢纽的建立 都江堰、郑国渠、引漳十二渠等,标志着古代人们对水的控制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武器的进步 出现弩机和铁制兵器。出现云梯等攻城武器。
传说中的巨鸟 标志着工业的繁荣和人们对天空的渴望。
染色技术得到极大提高。
采矿和探矿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铁器的出现和应用。
矿业的发展衍生出了罗盘。
秦朝:
秦始皇统一各诸侯国 结束了五百多年的纷争状态。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出现“皇帝”封号。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文字、度量衡。
焚书坑儒 统一文化思想。
将各国的长城进行连接修建筑成万里长城 地域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维持国内农业发展。
修筑驰道 加强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 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确保中央集权。
汉朝:
文景之治 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稳定社会 恢复经济。
设立察举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稳定社会 便于统治。
汉武盛世 对游牧民族打压过于强大国内安定祥和。
丝绸之路的开发。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文化方面 《九章算术》、造纸术、《伤寒杂病论》、《太初历》,十二生肖和历法正式确立。
设立都护府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钟繇 楷书。
三国:
翻车的出现 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
麻沸散、《青囊经》的出现。
晋朝:
五胡乱华 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人南迁 为南方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为经济中心南迁打下了基础。
佛教、道教、玄学开始兴起 儒家没落。
设立九品中正制。
设立世兵制和北府兵加强中央。
书法家 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
南北朝:
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保持南北平衡。
各民族交流加强 促进了民族融合,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
统一全国。
废除九品中正制,出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开凿大运河 加强经济发展沟通了南北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海运、河运的发展。
唐朝:
统一全国。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废除五铢钱。
火药应用于军事。
唐三彩。
出现曲辕犁、筒车、水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完善并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朝:
活字印刷术。
经济中心南移。
火药大规模使用。
茶叶、棉花广泛种植。
算盘的发明和推广。
瓷器和各种制瓷技术的发展。
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元朝:
黄道婆发明了纺车 推广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海运取代漕运。
出现彩色套印。
出现木活字转轮排字盘。
《授时历》。
火药进入实用阶段。
明朝:
继承了前朝的造船技艺,造船仍然世界前列。
郑和下西洋。
罗盘传入欧洲。
倭寇骚扰明朝沿海。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等著作
火炮的迅速发展制造出水地雷(水雷)。
四川嘉州建成世界上首个石油井。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清朝:
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轨 打破中国人没有自己铁路的现状。
忙活一上午就想到这些,后面都不想写了。

③ 故宫的设计者是谁

故宫的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蒯祥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苏吴县鱼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 。

世袭工匠之职,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

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

(3)殿试创造者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的建筑造型: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2019年起,故宫将试行分时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2018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93周年,故宫北院区项目正式启动。

④ 为什么孟子会被称为变革的鼓吹者,和与论制造者

不对。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⑤ 殿试的创造者是谁

1、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为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宋代是我国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就进士考试而言,宋初大抵沿袭隋唐五代的做法,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只是录取人数很少,且不举行殿试。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始确立殿试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时采用糊名考试的办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确立了3年一次会试,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科举考试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制度一开始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没有殿试时,一般情况下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是将结果告知太祖赵匡胤。自有殿试以来,每科状元的确定,也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有的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说是迎合了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这在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一、 殿试始于宋准榜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高兴。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

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

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二、 黜快手孙何成“三元”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有见识的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还算是个勇于纳谏的君主,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举行会试了,太宗还采纳了莆田人陈靖的建议,制定了“糊名考校”的办法。这科应试者共1.3万人,这不但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空前盛况,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太宗深感这是个扭转风气的好机会,就命令考官们仔细阅卷,认真治一治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

会试考3场,第一场考官们就来了个下马威,出的题目冷僻。出题之后,许多考生都模不着头脑,纷纷要求考官们加以说明。这在以前历次都是允许的,可这次却得不到回答。不少一向自诩“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竟也迟迟不能下笔。

不过,人那么多,总还有快手。年仅17岁的江南考生钱易,不到中午已经做完答卷,第一个出了场。这次,他可撞在枪口上了。考官们心照不宣、矫枉过正地连卷子都不看,用红笔一抹,当作废卷子抛弃在一旁,并取消了他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的资格。

会试的结果是:一位已经颇有些名气但文思相对迟涩的河南举子孙何当了“省元”(“省”,乃唐宋时中央部门的名称;唐宋会试由尚书省主持,故又称省试,第一名称 “省元”)。快手钱易被黜落,而速度较慢的孙何反而受重视,一些向来以快为荣的考生都还只当是偶然现象,根本没有料到这是太宗有心要惩治单纯求快的人。因此,以李庶几为首的一批通过了会试的快手们对孙何夺取省元很不服气。他们特意聚集在京城一个著名的饼子店里进行写作比赛。扬言谁在厨师烙好一张大饼的时间内完成一韵诗,谁就是高手。吵吵嚷嚷,呼呼叫叫,旁若无人。

他们哪里知道,这件事很快就传到朝臣们耳朵里了。大臣们对这些人更加厌恶。待到殿试时,太宗亲自拟了一道更为冷僻的题目,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作为赋题,决心再给快手们一点厉害瞧瞧。

殿试开场了。李庶几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题意,就急急忙忙胡乱凑了一篇,别人还在冥思苦想之时,他已抢先交了卷。他的同伙们一见,也就不敢细想,一个个随意乱扯,纷纷成篇出场。李庶几满以为这回状元是稳拿了。他的崇拜者也跟着一味地吹捧,更使他自我陶醉。还没等传胪(宣布殿试名次的仪式)、张榜,他就让仆人大肆张罗,为庆贺自己状元及第做准备。在确定名次时,朝臣们将他们在饼店搞比赛的事一五一十对太宗说了。太宗大怒,下令将他黜落,并且罚他两科之内不许参加殿试。最后的结果是:抢先交卷者纷纷落榜,“文思苦迟”而“文理可观”的孙何又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以答卷的迟速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取消了,这一改革是合理的。

李庶几咸平元年、二年接连两科都未能参加殿试(此前有5年停止科举),直到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才以省元及第。

钱易虽被黜落,却因此出了大名。他后来重新参加开封府的选拔考试,又想争第一而引起一场大争论,惊动了朝廷。经过反复讨论与复试,结果排名第三。这时苏易简在太宗面前极力称赞他的才华,太宗很惊喜,打算招他为 “白衣卿相”,但很快因繁杂的政务而淡忘了。咸平二年(999年),他终于进士及第,在真宗朝很受重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朝廷文告、命令等)。

殿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为一甲;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为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其程序大体如下:试前须复试,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复试毕,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也在保和殿。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⑥ 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指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集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对国君的政治尊重, 学术方式,在道和国君之间旋转。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人。士是只有在中国古代才有的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英社会群体。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

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种种历史机缘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6)殿试创造者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产生:

周朝政治文化主要为乐师和史官。经过长期演变,在战国时期,乐师变成了儒生,史官变成了吏,这两个代表儒家和法家的群体长期存在这尖锐的矛盾。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坚守法治,专用文吏也就是刀笔吏。

曾经秦始皇也想过兼用儒法两家,甚至给了儒家以优厚的待遇,可是儒家顽固不化,一心要复古制。秦始皇终其耐心也没有完成儒家法家的融合。儒家遭到了严重打击,秦帝国不久也以灭亡而告终。

之后汉高祖建立了大汉帝国,因为刘邦对儒家不甚喜欢,因此儒家在汉初也没有得到重用,此时的帝国统治阶层依旧是秦时所用的文吏。

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儒家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自此汉帝国的政治体系为儒法兼用,外儒内法。可即便这样,儒法冲突依旧激烈,这体现在西汉政治的方方面面,比如盐铁论上儒法斗争的短兵相接。

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的横空出世,他立志做一个大儒,精心修习儒家诗书礼乐,在他当政之后,文吏彻底成为帝国的陪衬,儒生成为了帝国的核心。这时他们终于可以去创造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理想化的王国了,而王莽新政实际上就是汉儒长期复古改制的产物。

而最终,儒家梦想中的新政结果就是帝国崩溃、哀鸿遍野、战乱四起。最终新莽政权也以极快的速度走向灭亡。东汉时期,帝国的统治阶层又变成了重文吏而轻儒生。儒生阶层痛定思痛彻底反思,之后直到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儒生文吏化,文吏儒生化。

此时的儒生和文吏基本达到了融合继而形成了后来的士大夫阶层。直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也由原来的分途择选变成了只看经学不看文法了,当然前提是儒生文吏化。

从原来的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到后来的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几百年的融合之路,真可谓长路漫漫啊。

秦和新莽的灭亡切实的证明了儒法的缺一不可。儒法注定要从分化冲突走向融合。官员也要高学历,学者也可走仕途,这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士大夫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士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士大夫




⑦ 我国古代有哪些“士”

西汉 孝廉 岁举 每年一次 举孝、察廉 孝廉多在郎署供职,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为地方县令。贤良方正依对策情况,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夫、列卿。 选举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为大官僚把持,形成门生故吏集团。
秀才 诏举 不定期举行 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东汉 孝廉 岁举 每年一次 举孝、察廉。
茂材(秀才)
贤良方正 诏举 不定期
九品中正制:
魏晋
南北朝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郡中正品评郡内士子,定九品,呈送州。州中正审核士子评定,送吏部待用。 中正品第每三年品评更定一次。 品评士人依据其家世资历和士人的行能。 依据品第授官。品高则官高,品第则官低。 初,由于政府坚持“贤有识鉴”标准,中正官能认真品评人物,起到积极的选举人才的作用,但最终形成重家世、轻才德的风气,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形成门阀政治。

科举制:

隋、唐 常举 举人(头名解元) 国子监试 每年春天 明经科试儒家经学;进士科试诗、赋和时务策。 举人可以参加试官,后可转正,任州县正职官或授教职。
府试州试 每年秋天
进士(头名状元,分甲第和乙第) 省试、殿试(武则天始) 每年正月 进士经过铨选任官,始以秀才科为贵,后代以进士科。按甲第、乙第授官。
制举 举人 荐举 时间不定 以试策为主,重在政治见识,辅以文学。 高等由中书、门下直接授官,次等给予出身,等待铨选。
头名敕头
五代





金 常举 举人(头名解元) 国子监试、府试、州试 每年秋季 经学、文学并重。理学在经学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任府、州官或任教职。 科举制打破门第观念,在较广的范围内,依据国家需要选拔各地的优秀人才;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它越来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头名省元,亦名会元 省试(金称会试) 解送试后第二年正月或二月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省试后,一般在三月 诗、赋制策。 进士及第直接授官。
制举 举人 荐举 时间不定 以制策为主,兼以经义。 士人授官;官吏升迁。
头名敕头 廷试
元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每年秋天 试经义和制策 考中进士有作官资格,蒙古人授六品官;色目人授七品官;汉人授官从七品。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第二年二月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会试的次月
明 秀才(头名案首) 县试、府试、院试 每年一次 以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 国子监生经特许任低级官员。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子、卯、午、酉年秋天 贡生、举人或授以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职官,或就教职。贡士官职略高。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次年春天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殿试 会试的次月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一甲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探花、榜眼授编修。二、三甲授御史、给事中、县令等官(正七品))。 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科举制弊端更多,最后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
<br>清 常科 秀才(头名案首) 县试
府试
院试 每年一次 以四书五经为主。 秀才无资格授官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子、卯、午、酉年秋天 举人、贡士做知县或教官,考取学校教职后亦可议叙官职。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次年春天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殿试 会试的次月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一甲授翰林院庶吉士;二、三甲授御史或县令等官(正七品)。
特科 博学鸿儒、孝廉方正、经济特科 殿试 不定期举行 试以时务,经济策略等。 授予翰林院官职

⑧ 亲自殿试并发明密封考卷办法,并首创武举制度的是谁

宫廷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称“宫廷考试”或“宫廷对抗”,是封建帝王选拔国家高级人才的一种规定。源于汉唐,宋代定制。汉朝时,各地都选贤任能的人,皇帝自己做政策声明。自汉代以来,文人就被选在考试、问政、经学等方面。已经设定并写在简短的策略上,这样考生就可以回答它们,这叫作对策。唐代武则天在罗城寺试功,是宫廷考试的开始,但还没有定制。

结果,总共报告了360名学者和受试者。3月19日,这些人全部被传唤,选出195人,其中包括徐世莲。此外,对宋准等38名录取人员进行了卷纸,并进行另一次诗赋测试,指定另一名考官主持。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吴江堂审查试卷,录取了26名学者,其他“五经”“三礼”101人,全部录取。宋准和许世莲都考中了进士科,宋准依然高居榜首。

⑨ 历史提纲

七上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 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奴隶社会开始。
2. 商的国君汤灭夏,建立商朝。
3. 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4. 为了巩固奴隶主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5.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城濮大战中,晋军打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6. 战国时期,形成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7.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8.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军功授爵;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 商朝时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0.孔子、“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学派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
庄子
《庄子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七下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澶渊之盟,岁币)
2.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3.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原因: 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4.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即汗位,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 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早了约400年。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广泛用于战争。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7. 苏轼: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婉约派词人;辛弃疾:南宋词人,把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八上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 民族英雄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2.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 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华尔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5.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放火焚烧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6.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7.
九上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1. 现代人类从非洲的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自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形成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母系氏族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中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 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4.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5. 罗马共和国通过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6. 阿拉伯数字的最初创造者是印度人,后来被阿拉伯人进行了改造,传入欧洲,人称“阿拉伯数字”。
7.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8. 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9. 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耶稣;伊斯兰教——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麦加——穆罕默德
10.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盲人荷马创作,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代表篇章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
11. 古代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12. 麦加大清真寺(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法国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九上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1. 文艺复兴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中心思潮——人文主义,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创作长诗《神曲》,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意大利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 新航路的开辟: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影响:①从此世界各大洲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③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3.

阅读全文

与殿试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