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为什么以龙作为图腾
中国龙具有虎鼻 狮鬓 马脸 豹眼 牛耳 鹿角 鹰爪 蛇身 鱼鳞等
外部特征,传说其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能升天能潜渊,
长吻含珠,能行云布雨的神异动物。
据现代诗人. 学者闻一多先生所著的《龙凤考》著作中指出中国
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图腾和传说。相传黄帝在统
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为了使各民族和
部落能紧密团结,它的图腾兼取并融合其他民族的图腾合并成中华民
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
形象蓄涵着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 团结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图腾,象征着团结 吉祥 欢乐 力量与腾飞,是华夏各民族紧密团结
的历史见证。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为了巨龙的腾飞,愿所有的
华夏儿女紧密团结,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龙的精神。
龙抬头
炎黄子孙不可欺.巨龙苏醒万户齐.
待到神州百业旺.狐妖走狗收尾依.
2. 什么是图腾我们祖先想象创造中的“龙”是什么样子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兔、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3. 中国何时开始以龙作为图腾的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 xū)乘龙至四海”、“帝喾(kù)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jiā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qiú),无角的叫螭(chī)。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
毫无疑问,中国先民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见上图,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浅说》)。
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中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
繁体写法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4. 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图腾
若说中原地区汉民族,是棵参天大树躯干,那么华夏周边,同属龙的传人的少数民族,就犹如繁茂的枝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美妙乐章,应是较为准确,道尽了神州民族源渊。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比之炎黄后裔,更有广泛的历史基础。 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位于市区的伏羲庙,元代始建,明代重修,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庙。 伏羲塑像通体黄色,身披鳞片似的绿色树叶,双手上下握黑色圆形八卦于胸前,卦内含阴阳鱼图。伏羲的眉毛、胡须、头发浓黑厚重,跣足坐于绿色基石之上,两脚踩波浪纹,足下是全身布满条纹、头上有角的蜷卧龙马。整个塑像体态魁梧,神情和蔼,目光平视,给人以平易、自然、善良、朴实、智慧的感觉。 伏羲庙以北20公里的三阳川,还有一座卦台山,高高耸立于渭水与葫芦河交汇之地。相传伏羲就是在这座山上观天察地,始画八卦。四周还有龙马洞、洗脚石等景点。卦台山以北30公里,秦安县境内,有女娲祠庙、女娲洞,以及风台、风谷、风茔(相传女娲风姓,且"生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娲皇故里"石碑至今犹存。 能为伏羲女娲时代印证的是,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出土的房址、灶台、灰坑、墓葬、排水沟以及8000多件由骨、石、陶制成的生活器具等等,说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的确有一个比较大的原始氏族群落在这儿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在华夏,类似亚当夏娃的古老的传说,也曾发生在伏羲、女娲上。史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相传一个漆黑的夜晚,突如其来的洪水,湮灭了整个世界。伏羲女娲兄妹赤脚跑到高高的昆仑山巅,才幸免于难。为了人类不致绝种,兄妹成婚,遂繁衍了中华民族。 中外神话记忆中,不知是巧合或是事实,都有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西有诺亚方舟,而东方洪水浩劫后的人祖,又诞生在现名为天水之地。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平时山川谷原严重缺水,进一步导致生态加速恶化。积而久之,天上突降大雨,对世界带来毁灭。 在中华人祖诞生地命名天水,或许暗合了要人们,记住史前大洪水的灾难。 谈及伏羲,就不能不谈到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后恃武力征服中原大地的非汉民族统治者,在入继汉统,成为中原帝王之际,无不强调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消除汉民族的"正统论"观念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还为自己编造一个与华夏圣王有关的族谱,如匈奴人刘渊自称汉高祖刘邦后裔,前秦氐人苻坚说自己是"有扈氏苗裔,世为西戎酋长",后秦羌人姚氏自称舜之后代,北周鲜卑人宇文氏说"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等等。 源自蒙古高原的元代帝王,对三皇特别推崇。成宗皇帝铁木耳,诏令要求全国各州县均修建三皇庙,以通祀之。对三皇之首的伏羲,更是钦崇有加,于是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庙,盛极一时。以东北偏僻地的满洲,破关而入,统领华夏的大清帝国,也再三申明,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强调自己继统之合法性。 其实,无论元帝国或是清帝国,以上均非无源之说。自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颛顼、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夏后氏部落,是龙族;长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龙族。此外,我国西南的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伏羲女娲是其始祖的传说。 远在新疆,也有不少伏羲女娲文物出土。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了绢画伏羲女娲图。该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受到学术界重视。这类图画在交河故城附近,其它墓地也有发现,多出于夫妻合葬的墓穴中。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持矩,女娲在右,右手持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落,曾广泛活动于黄河上游、渭河上游、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等广大地区。那么,诞生在此地的伏羲、黄帝、炎帝,就不能不与羌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直说,伏羲实为当时居先进文化地位的羌族首领。稍后的炎帝黄帝,也与羌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神州大地,无论是华夏,还是夷狄,全都包括在龙图腾的旗帜下。此说,可从对伏羲的祭祀,得出丝微证据。 祭祀伏羲,源起秦人。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左鹿右阝)畤。畤即神灵居止之所。(左鹿右阝)畤就是祭祀伏羲之祠。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设密畤,也是祭祀伏羲之祠。据《史记·封禅书》,秦统一全国之前,陆续设祭祀天神的8个畤,而专祀伏羲的就有2畤。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自商末,有据可述的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迁都关中,秦人以西垂,即今天水一带为根据地,经14代历时约300年。 秦人起源的不同说法,又可看出龙图腾,当包括蒙古、匈奴等诸民族端倪。虽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史记.秦本纪》,关于秦人祖先事迹的记载,脉络清晰。但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秦人是原住在鄂尔多斯原野上羌族的苗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溯黄河而西上,缓缓向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已定居于甘肃西南黄河河谷、洮河河谷。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秦人离开甘肃西南而东徙,同时东迁的还有诸羌之族。其中首先进入中原的是周民族,周族入踞中原以后,遂称后来东徙诸羌曰西戎,以别于甘肃的诸羌。秦故有秦戎之说。 春秋初,陕西全境,已成为诸戎驰逐之地,百秦族于诸戎中归为强大。它占据了渭水之间土地肥美的河谷,水草丰富宜于畜牧,而且是周族文化发祥之地,有着繁荣的庄园农业和手工业。故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征服邻近诸戎,混一为强盛的秦族。 至秦吞并六国,始有统一的华夏民族形成,时外夷皆称黄河流域中土民族为秦人。甚至有人称英语中的China,也源于秦人的称呼。由于秦王朝的短命,遂在汉王朝兴起后,将此称呼转为汉人。至此,汉民族始与其它民族区分开来,但溯根问源,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实应归于伏羲皇之龙的传人。 对于汉民族的形成,专家的权威解释是:"在周民族形成以前,中国中原地区分别形成了夏民族、商民族以及蛮、夷、戎、狄等族;周民族形成后,在春秋民族大融合时期形成为华夏民族,秦统一全国时,才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西汉时华夏民族又发展、转化为汉民族。" 甚至有人认为,现汉民族认为正宗的炎黄文化,其文化之根,甚至其族源之根,都与江河上游的羌戎文明,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后来繁盛于黄河中下游的炎黄文明,都是脱胎于黄河上游的羌戎文明。丝路1月的考察采访下来,沿渭水、黄河一线,处处可寻觅炎黄部落向东发展的"轨迹",故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民族是在不断融合周边民族的过程中形成。秦汉之后,中国还经历了两次大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一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匈奴、鲜卑、乌桓、羯、氐、巴、羌等大量南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被汉民族同化;汉民族又大量南移,同化了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形成了汉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唐文化。故在海外尚有不少外国人习惯称呼中国人为唐人。 另一则是从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不断出现的汉民族大量同化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经过2000多年的滚雪球发展,形成了今日之中国主体民族――汉民族。 若说中原地区汉民族,是棵参天大树的躯干,那么华夏周边,同属龙的传人的少数民族,就犹如繁茂的枝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美妙乐章,应是较为准确,道尽了神州民族源渊。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比之炎黄后裔,更有广泛的历史基础
5. 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图腾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
人类曾经有过发达的文明,只是后来在一场灾难中被灭绝,物质文字记载随着岁月的侵蚀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可能消失了几千年,也可能是几万年。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幸存下来,但一切只能从新开始,重新一遍文明的起源,重新从创立文字开始。虽然文明的消失没有留下有形的记录,可却给我们留下了精神的记录,记载于我们的精神基因中。人类近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近期科技的发展如此之迅速,超过人类进化时任何时代的速度,不是因为我们在量变后发生了质变,因为即使量变发生质变也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速度,因为现在人类大脑并不比最早发现16万年前的人类的头骨大多少,智慧的差别不可能在五千年发展得如此之大。我们的五千年历史记录不过是在回忆记忆里我们曾经有过的文明,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是在用记忆复制人类上一个文明的成果。人类的身体不过是个载体,人类的思想活动其实都是在进行回忆(苏格拉底)。
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经是发达的文字一直是人类的不解之迷,金字塔的技术为何超越现代技术?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曾经有过一个更发达的文明,那些文字是人类曾经有过的文字的结束而非人类文字开始的雏形。人类的甲骨文也不是文字的开端,而是上一个文明结束后的文字,被我们简化后一代代接着沿用而已。人类在上一个文明曾经发明过太空船、飞碟遗留在太空中,所以现在会有所谓的UFO不明飞行物,我们人类的雷达跟踪监测不到它是因为这些飞行物可能利用了自然界的另一原理采用了雷达监测不到的技术。恐龙的化石早被上一个文明的人类发现过,当时的人类也曾推导出早在人类之前就有其它物种统治过这个地球,知道自己是在恐龙灭绝后出现的物种,中国人龙的形象其实是根据祖先在前代文明中看到的恐龙的化石的形象通过回忆画出来的,并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人类的思想是基于现实产生的,就算是超呼现实的想象比如神话传说,只要经过千百年被人们承认并传承下来,也说明它曾经确实合理地反映过现实,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用,传承下来对人类的发展有帮助,人类传承它是基于一种本能的选择。
人类曾经有过我们现在类似的发达的文明,也因文明的发展而破坏过环境引起了地球气候的变暖,或者因为一次海啸,一次地阵,一次核战争,一次病毒入侵,人类文明被灭绝,在人类意识到要灭绝之前,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把一些物种放入飞船进入外太空(比如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在灾难过后回到地球。但当他们逃过这场灾难回到地球后却因为地球已经再不是以前的形状,一切都变得盘古开天一般混沌,或者人类并没有离开过地球,而是留在高山处、偏远处的地方而幸存下来,等灾难过后人类已经失去了已经有的文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人类有记忆,有过的文字记忆零星记录下来刻在石头上,希望能传给后世,有的通过口头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因为经过多人传诵,时间跨度又太长,越传越模糊,传到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神话。这些神话到最后因为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而变得不现实不能让人信服。我们所有的神话并不是由我们人类编造而成,而是我们的记忆恢复的过程。这些记忆存在于我们的精神基因中,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发生在了这段记忆中曾经有过的情形,就激活了那段曾经有过的记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创作灵感就是指我们隐藏在基因中的某段记忆被激活,因为我们发生的故事和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非常相象,我们就把自己套在了那个人物身上,但这不足以激发我们完全合呼逻辑的想象,而是那段曾经有过的记忆促成了我们的灵感,任何一个从事创作的人都是跟着这个灵感写下一篇又一篇文字的,因为这些文字早已经存在于记忆中,并不需要现编,他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个记忆写出来,然后加以整理使之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接受水平的要求。我坚信老子、孔子、曹雪芹、鲁迅他们这些人都是这样创作的。他们被称为天才,天才实际上指的是他具备这个先天的遗传基因!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天才,他在很小的时候看过指南针后就开始了对科学的兴趣,而他创造了科学史上多个奇迹的事实说明:他的一切成就都源于他的记忆!是那个指南针激活了他的记忆,他所做的一切研究都不过是在恢复他的记忆!祖先把曾经有过的记忆放在了他的基因中!他的祖先曾经发明过或者看到过指南针或者和指南针类的东西,他的祖先曾经在上一个文明活过!先天的记忆也就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学习造就了爱因斯坦的奇迹!
若说中原地区汉民族,是棵参天大树躯干,那么华夏周边,同属龙的传人的少数民族,就犹如繁茂的枝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美妙乐章,应是较为准确,道尽了神州民族源渊。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比之炎黄后裔,更有广泛的历史基础。
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位于市区的伏羲庙,元代始建,明代重修,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庙。
伏羲塑像通体黄色,身披鳞片似的绿色树叶,双手上下握黑色圆形八卦于胸前,卦内含阴阳鱼图。伏羲的眉毛、胡须、头发浓黑厚重,跣足坐于绿色基石之上,两脚踩波浪纹,足下是全身布满条纹、头上有角的蜷卧龙马。整个塑像体态魁梧,神情和蔼,目光平视,给人以平易、自然、善良、朴实、智慧的感觉。
伏羲庙以北20公里的三阳川,还有一座卦台山,高高耸立于渭水与葫芦河交汇之地。相传伏羲就是在这座山上观天察地,始画八卦。四周还有龙马洞、洗脚石等景点。卦台山以北30公里,秦安县境内,有女娲祠庙、女娲洞,以及风台、风谷、风茔(相传女娲风姓,且"生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娲皇故里"石碑至今犹存。
能为伏羲女娲时代印证的是,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出土的房址、灶台、灰坑、墓葬、排水沟以及8000多件由骨、石、陶制成的生活器具等等,说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的确有一个比较大的原始氏族群落在这儿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在华夏,类似亚当夏娃的古老的传说,也曾发生在伏羲、女娲上。史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相传一个漆黑的夜晚,突如其来的洪水,湮灭了整个世界。伏羲女娲兄妹赤脚跑到高高的昆仑山巅,才幸免于难。为了人类不致绝种,兄妹成婚,遂繁衍了中华民族。
中外神话记忆中,不知是巧合或是事实,都有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西有诺亚方舟,而东方洪水浩劫后的人祖,又诞生在现名为天水之地。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平时山川谷原严重缺水,进一步导致生态加速恶化。积而久之,天上突降大雨,对世界带来毁灭。
在中华人祖诞生地命名天水,或许暗合了要人们,记住史前大洪水的灾难。
谈及伏羲,就不能不谈到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后恃武力征服中原大地的非汉民族统治者,在入继汉统,成为中原帝王之际,无不强调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消除汉民族的"正统论"观念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还为自己编造一个与华夏圣王有关的族谱,如匈奴人刘渊自称汉高祖刘邦后裔,前秦氐人苻坚说自己是"有扈氏苗裔,世为西戎酋长",后秦羌人姚氏自称舜之后代,北周鲜卑人宇文氏说"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等等。
源自蒙古高原的元代帝王,对三皇特别推崇。成宗皇帝铁木耳,诏令要求全国各州县均修建三皇庙,以通祀之。对三皇之首的伏羲,更是钦崇有加,于是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庙,盛极一时。以东北偏僻地的满洲,破关而入,统领华夏的大清帝国,也再三申明,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强调自己继统之合法性。
其实,无论元帝国或是清帝国,以上均非无源之说。自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颛顼、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夏后氏部落,是龙族;长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龙族。此外,我国西南的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伏羲女娲是其始祖的传说。
远在新疆,也有不少伏羲女娲文物出土。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了绢画伏羲女娲图。该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受到学术界重视。这类图画在交河故城附近,其它墓地也有发现,多出于夫妻合葬的墓穴中。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持矩,女娲在右,右手持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落,曾广泛活动于黄河上游、渭河上游、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等广大地区。那么,诞生在此地的伏羲、黄帝、炎帝,就不能不与羌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直说,伏羲实为当时居先进文化地位的羌族首领。稍后的炎帝黄帝,也与羌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神州大地,无论是华夏,还是夷狄,全都包括在龙图腾的旗帜下。此说,可从对伏羲的祭祀,得出丝微证据。
祭祀伏羲,源起秦人。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左鹿右阝)畤。畤即神灵居止之所。(左鹿右阝)畤就是祭祀伏羲之祠。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设密畤,也是祭祀伏羲之祠。据《史记·封禅书》,秦统一全国之前,陆续设祭祀天神的8个畤,而专祀伏羲的就有2畤。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自商末,有据可述的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迁都关中,秦人以西垂,即今天水一带为根据地,经14代历时约300年。
秦人起源的不同说法,又可看出龙图腾,当包括蒙古、匈奴等诸民族端倪。虽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史记.秦本纪》,关于秦人祖先事迹的记载,脉络清晰。但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秦人是原住在鄂尔多斯原野上羌族的苗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溯黄河而西上,缓缓向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已定居于甘肃西南黄河河谷、洮河河谷。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秦人离开甘肃西南而东徙,同时东迁的还有诸羌之族。其中首先进入中原的是周民族,周族入踞中原以后,遂称后来东徙诸羌曰西戎,以别于甘肃的诸羌。秦故有秦戎之说。
春秋初,陕西全境,已成为诸戎驰逐之地,百秦族于诸戎中归为强大。它占据了渭水之间土地肥美的河谷,水草丰富宜于畜牧,而且是周族文化发祥之地,有着繁荣的庄园农业和手工业。故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征服邻近诸戎,混一为强盛的秦族。
至秦吞并六国,始有统一的华夏民族形成,时外夷皆称黄河流域中土民族为秦人。甚至有人称英语中的China,也源于秦人的称呼。由于秦王朝的短命,遂在汉王朝兴起后,将此称呼转为汉人。至此,汉民族始与其它民族区分开来,但溯根问源,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实应归于伏羲皇之龙的传人。
对于汉民族的形成,专家的权威解释是:"在周民族形成以前,中国中原地区分别形成了夏民族、商民族以及蛮、夷、戎、狄等族;周民族形成后,在春秋民族大融合时期形成为华夏民族,秦统一全国时,才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西汉时华夏民族又发展、转化为汉民族。"
甚至有人认为,现汉民族认为正宗的炎黄文化,其文化之根,甚至其族源之根,都与江河上游的羌戎文明,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后来繁盛于黄河中下游的炎黄文明,都是脱胎于黄河上游的羌戎文明。丝路1月的考察采访下来,沿渭水、黄河一线,处处可寻觅炎黄部落向东发展的"轨迹",故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民族是在不断融合周边民族的过程中形成。秦汉之后,中国还经历了两次大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一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匈奴、鲜卑、乌桓、羯、氐、巴、羌等大量南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被汉民族同化;汉民族又大量南移,同化了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形成了汉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唐文化。故在海外尚有不少外国人习惯称呼中国人为唐人。
另一则是从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不断出现的汉民族大量同化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经过2000多年的滚雪球发展,形成了今日之中国主体民族――汉民族。
若说中原地区汉民族,是棵参天大树的躯干,那么华夏周边,同属龙的传人的少数民族,就犹如繁茂的枝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美妙乐章,应是较为准确,道尽了神州民族源渊。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比之炎黄后裔,更有广泛的历史基础。
伏羲女娲创造了中华民族,不再是一个神话,这是我在伏羲庙中的心灵发现!
6. 中国人为什么把龙作为民族图腾
龙图腾是中国的选择
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并不完全都是后人选择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被动接受的结果,除非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受到过外来民族的打压或者完全被异族统治后丧失了原来民族的图腾信仰或崇拜,否则,本民族的图腾标志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几个并不多见的具有本民族历史延续性的国家。几千年的香火,几千年的血脉代代相传。龙图腾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个各民族长期共同的选择和认同。众所周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根脉,龙的传人,说到底,也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它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骨子里。
龙图腾有4个特点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有四个特点,一是它的悠久性,龙的出现有5000年的历史了,早在甲骨文中就反复的出现。二是它的广泛性,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上至皇权,中间有士大夫,下到普通百姓。在地域上,从中原到边疆,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共同把龙作为精神象征。三是包容性,现实中是没有龙的,龙是由各种动物汇集而成,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广泛的包容性。劳动人民创造了龙,又赋予了龙很多的传说,神话。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大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四是它的灵活性。龙是有神性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可以赋予龙新意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龙新的含义。但一定要在文化中提取新的文化因子,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离开这些,任何创新都是难以叫人接受的。在形象上,不妨在旧符号上加新意,比如,龙的超越性、腾飞性。龙的自由、舒展,代表一个民族在发展中能屈能伸。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人类祖先 , 而他们都是人头蛇身 。
历史的发展 , 部落的联合 , 特别是炎、黄二帝在保定以北联合打败蚩尤后 , 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
这时候就有人提议说将各个部落的图腾综合起来,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 , 就在蛇头上加马头 , 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 , 就在马头上添鹿角 , 鱼部落进来 , 就在蛇身上增鱼鳞。于是, 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如兽足 , 鸟尾 , 山羊胡子。
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 , 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 , 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举 , 直到今天 , 各族人民大团结仍体现了 这一光荣传统。
龙图腾也就这样一直传承下来了
7. 龙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图腾
因为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并引起山崩地裂的野兽,因其强大的力量而被赋予中国的图腾。在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凤化石标本。那么,龙凤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中统一的象征,轩辕黄帝经过五十三次战争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和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了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于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象征。
第二天,黄帝把仓颉和鹤峰单独叫来后,把昨晚看到的霹雳形象告诉了仓颉和鹤峰。接着,黄帝指着各部落的图腾说:“我觉得为了照顾各部落的情绪,我们应该参考各部落图腾的特点来拟定这样一个图腾: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形成特殊的图腾。分别使用一些不同部落的图腾。如果你想照顾他们,那真的很体贴。然而,图腾是什么样的,它的名字是什么?仓颉说:“黄帝,这个图腾是世界上的动物之一。没有人能找到它,也没有人能伪造它。我想,还是给它起个名字吧,叫“龙”!它不仅能驱云,还能翻江倒海。”黄帝捋了捋胡须,淡淡地走着,沉思良久,然后果断地说:“好!它叫‘龙’!“从此,龙成了中华民族吉祥权威的象征。谁也不能侵犯,连黄帝都带头顶礼膜拜。这就是“龙”的由来。
8. 古人为什么把龙当做图腾
龙图腾是中国的选择
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并不完全都是后人选择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被动接受的结果,除非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受到过外来民族的打压或者完全被异族统治后丧失了原来民族的图腾信仰或崇拜,否则,本民族的图腾标志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几个并不多见的具有本民族历史延续性的国家。几千年的香火,几千年的血脉代代相传。龙图腾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个各民族长期共同的选择和认同。众所周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根脉,龙的传人,说到底,也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它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骨子里。
龙图腾有4个特点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有四个特点,一是它的悠久性,龙的出现有5000年的历史了,早在甲骨文中就反复的出现。二是它的广泛性,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上至皇权,中间有士大夫,下到普通百姓。在地域上,从中原到边疆,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共同把龙作为精神象征。三是包容性,现实中是没有龙的,龙是由各种动物汇集而成,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广泛的包容性。劳动人民创造了龙,又赋予了龙很多的传说,神话。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大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四是它的灵活性。龙是有神性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可以赋予龙新意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龙新的含义。但一定要在文化中提取新的文化因子,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离开这些,任何创新都是难以叫人接受的。在形象上,不妨在旧符号上加新意,比如,龙的超越性、腾飞性。龙的自由、舒展,代表一个民族在发展中能屈能伸。
9. 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中国是龙的故乡。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 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
在上古时期,龙就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被尊为祖神。龙的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主要有腾空龙、升降龙(一龙在上,一龙在下,首尾相应)、行走龙、穿花龙、戏珠龙、团龙等,它们多与宝珠、祥云、海水、灵芝、花卉配合,寓意吉祥与瑞气。
除了凤凰,龙也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图腾形象,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几千年中国文史资料和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民族英雄人物和天地神灵异怪很多都与龙凤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举其要者,如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等等,中国古代一直广泛流传着当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时,龙和凤凰就会降临人间祝福的美丽传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向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称,又秉承“玄鸟生商”“玄鸟生秦”的故事,龙凤图腾逐步演绎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畴。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龙是中华民族的徽章。
图腾是产生并存在于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它的基本特征是氏族成员想念自己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这种动物或植物具有某种神力,是氏族的保护神,因而成为氏族的标志。龙完全具备了图腾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说龙是图腾的一种。在远古人的最初观念中,龙被想象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华夏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都为龙种或具龙性。“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因而伏羲、女娲生得“龙身而人面”。“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潜夫论?五德老》)“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
神话传说,是“龙的传人”之名的最早源头。龙既然是我们民族的祖先,也就必然成为我们民族的保护神。“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这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和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功德而受到族人的崇拜,从而也必然成民族的标识。据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堆砌、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存于墓葬、器皿和建筑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以龙为图腾,祖先要说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南北朝时期的学者沈麟士对龙做了概括性的解释:“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表现了君之德的“龙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龙是强者至尊。龙头上生角、身体长、有鳞有脚、能潜能游、能飞能走。也就是说,龙是集百兽之长于一身的三栖动物。我们的先祖想出这样一个神物奉为祖先,赋予它兆端祸福、兴云降雨、主江海、定山川的万能神力,他要对自己、对族人、对后代说什么呢?那就是人要比任何世间的生物多一种本事,像龙一样上天入海、行走天地之间。图腾崇拜起源于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代。所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禽兽虫蛇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又是人类生存面临的直接的、经常性的威胁,于是就产生了人们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和迷信。人们之所以崇拜某种动物,是因为人们幻想自身具有这种动物的力量。然而,任何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都不可避免地束缚着人们幻想的翅膀。当虎长啸于飞鸟、鹰无奈于潜游、鲨感叹于奔鹿的时候,它们作为图腾的人类“选民”们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追求强健和多能的华夏先祖们便幻想有一个超越一切生物之上的龙,并把它尊奉为自己的祖先。既然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就应当秉承龙性,不断超越自身,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易经》中把这种崇尚力量、追求卓越的精神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二,龙是一个联合体。龙是多种动物肢体、器官集合体,具备了多种动物的特点。龙是惟一的,然而却把多样性的差异包涵在惟一之中。所以,龙具有对于多样性的兼容性。因此,每一个以某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都可以在龙的身上找到自己潜意识里可以认同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源于黄炎夷三族的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是由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的,所以称为“老百姓”。每个其中的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而龙是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可见,龙是炎黄子孙同根同宗、兄弟手足的情感寄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龙的崇拜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宋代开始,形成了龙的“九似”的观念。为什么是“九似”呢?“九似”象征着九州的不可分割,九州组成了中国,九种动物共同组成了龙,分开了是物,合起来是神,所以又有神州之称。万物千差万别,同样受到大地的滋养;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氏族、家族、家庭和每一个人,都被视为龙的传人,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易经》中把这种大地承载万物的品德概括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说卦传》),龙是阴阳相合,天地相交、刚柔相济的产物。龙吸取了猛兽的要素,如虎爪、蛇身,显示了竞争的一面;现时也吸取了鹿、牛、鲤、马等性情温驯的动物的要素,显示了和谐的一面。这说明在我们祖先看来,一个人应该具有两方面素质:一方面是才,是能力,是天的品行,是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是德,是涵养,是地的情怀,是厚德载物。当人把天地之气合于自身,做到了德才兼备,人就变成了无所畏惧、无敌天下的龙。《易经》把这种龙的精神概括为:“君子以恐具修省”。就是在危机面前处变不惊并能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的人可以视为有龙性,这样的人“出可以守宗庙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