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里有天才,哪里就有愚昧——探讨思维与创造力
对那些未受到真正教育者来说,他们认为有些人似乎具有非凡的能力或创造力,被称为天才。
天才似乎是无法被教会和训练的,这种能力似乎是建立在无意识和无规律的基础之上。所有是完全属于上天的眷顾。
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天才这个概念的呢?我们可以说指那些具有一般人达不到的智商的人,比如智商130以上。显然我们都知道,智商测试高的人很多,但成就的取得概率并不比普通人高多少。没有成就是对不起天才的称号的。
于是我们将天才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天才就是创造力强的人。这个说法似乎是天衣无缝了,因为凡是取得成就的一种是努力得来的,一种是靠其异于常人的创造力。而巨大的成就是两者的结合。
作为天才的范本,人们举出的例子比如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也许达尔文也算;人们还常常也从艺术中进行例证,比如音乐的贝多芬,绘画的梵高,以及集天才之集成的达芬奇等等,因为艺术力更让人迷惑,没有规律性,更能佐证天才的含义。
于是社会上充满着有关创造力的神秘说法,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很多我们为之惊叹的天才。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天才似乎没有什么贡献和价值,不如用魔术来表明更好。更奇怪的是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们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更喜欢说自己的兴趣和勤奋,以及思维的方法。至于艺术天赋,如果人们去查一查这些天才们的人生经历和所受训练就可以了解和明白一二(以后有专门文章展开)。
显然,真正的勤奋因兴趣养成,而思维的方法自然是可以学会的。牛顿不仅是提出了三大定律,更是提出了思维的方法,即综合与分析的逻辑方法和假设、实验验证和普遍化的科学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可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如果同时引起兴趣而引发真正勤奋的行为以及环境的适时支持(这可以归结为运气),那么很多人是会在不同领域取得大小不一的成就的。而不必相反的去神秘化“天才”般的天赋。
对于天才和创造力的误解,还有更可能的是我们看到这些名人所做出的巨大成就后,为了表示尊敬而给予的赞美。只是这种赞美混淆了事物的本性,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如意或不如他人,就用他人的天赋好来搪塞。这样关于天才的迷惑就更甚了,变成不了了之的认同——”他是天才“。
如何认知创造力,如何将创造力变成让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和落地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将智商的提高变成可实际训练的知识是我们真切关注的。
首先需要清晰的明白一点的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力非凡。我们每天的阅读、写作、对话和做各种工作,都在脑中不断创作,那就是创造力。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生词,我们自然会去联想联系以前的知识进行猜想,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不过是否正确当然与你掌握的先期知识有关。
如果我们不懂英文,看到apple,你自然无从联想联系,只能瞎蒙。不过,如果有人拿起一个苹果,再发音呢?想必你的大脑会迅速运转,做出正确的判断直线上升。
如果一个从没见过和听说过苹果的小孩,你告诉他苹果很好吃,即使他智商测试200,也不能明白。同时,对于”好吃“这个概念或好吃的感觉,是不是会因我们曾经吃过了苹果,才能对”苹果很好吃“有更深的理解呢?苹果的种类不同又会如何呢?
如果,你还有所怀疑,那么请问我们是怎么做出听到敲门声就自然判断出有人来了的推理呢?这不正是所谓很多人认为的创造力就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学会的吗?看看我们的婴儿是如何学习这些的就很清楚了。同样如果是抓门的声音,我们是不是会判断可能是只狗呢,只不过很可能会思考一下——家里养狗或邻居或朋友的狗的先期知道的情况就会参与进来。
科学家们,某领域的专家能迅速做出判断不过是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熟识和知识比你多了去了而已。至于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不仅熟悉他的领域,同时能不断质疑这个领域的现成知识,从更精细的方面去组合,从而发现熟识知识背后更基础的原因,比如爱因斯坦。而大艺术家虽然不能明说出来,显然也是感知到了背后的某种原理。不能明说出来是还不到时候,这种天赋都是基于长时间的专注学习练习和不断探究而得来的,而不是上天给予的。这两者中间再考虑下具有精湛技术的木工、钳工、水暖工这些比较直观的工程技术员们的技能天赋。比如你是博士,很有知识,但估计连抹黑上个螺丝你都上不了,甚至拿不稳。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再反过来说,我们都知道科学家、艺术家常常废寝忘食的沉浸在他的兴趣事物上;也知道很多大科学家艺术家很怪,不懂人情世故。他们哪里是天才,他们根本就没那么多精力,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就如同傻瓜一样,不过因其成就我们换了一个说法,赞美的。
这就是创造力的真相,天才的真相了。
总之,如果你再听到天才这个词汇,特别是创造力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根本没有必要迷惑于自己不如他人,不过是专业专长不同,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同而已。如此,要获得成就,我们有平等的机会,关键是你选择什么以及掌握多少思维的工具以提高效率,最后取得多大成就要看环境的支持和不得不服从些偶然性即运气了。
❷ 名人有创造力的故事
天才音乐家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❸ 最有创造力的名人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 知识 ,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 工作 。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 艺术 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 英雄 》、《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 效果 ;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❹ 天才是什么啊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
汉语拼音:tiān cái,
名词。
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份: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80到120之间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叫做超常,超过160叫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基本解释
天才一词“genius”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守护神。随后衍生出创造能力、天赋、才华等意思。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世上并无天生就会有社会长期发展出的知识、技术的人,但是却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胜过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 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全能之才,有些以语文、数理、领导、艺术、音乐、创造、...能力资优等等来分,但是这样划分通常与后天学习及恰符合其才能所需之综合功能的组合模式有所影响。目前智力测验和专才资优测验都会测到许多后天所学,而后天所学是可以靠努力补偿的,而且会受文化、成长背景、过去经验回忆影响。另外,天才要完全发挥其胜过大多数人的认知功能,也要有努力动机、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脑功能发达才行,甚至加上比常人有效率的睡眠生理机制。有长寿基因的人,也比常人易有较高效能、效率且比常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心理结构机能、人际关系、认知功能、人格和个性、体能、健康状态、体型与外貌(多数人不排斥的外貌)...等。有不少的天才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所以也不一定会成为世界上众所皆知的名人、伟人。大多数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俭、谨慎、幽默、博爱、富有创造力及推理判断力,健康、学业、事业、人际情感、休闲方面都会有不错的情况。
❺ 天才的特征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超过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学者将天才的智商标准划在了160(sd15)。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天才有两个要素
1.感觉敏锐,富有激情。这是天才之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这是成就天才的后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来的,天才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18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种叫“天才学”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论。根据这门理论的说法,被称为天才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项目:
一、在数个没有特定的范畴内有杰出的才能。
二、有着因这些才能所产生出来的足以立纪念碑的功绩。
科学界的天才(10张)
三、对他人的怀古有着魔术般的支配力。
四、表现出他人眼中奇迹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五、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过去不曾有像他一样杰出的人物。
六、多数在其近亲中有人在精神或社会方面有缺陷。此外,这种人大多对其近亲有着憎恶感。
天才不是知识分子,天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
偶然重大发现发明者是否算天才还有争议。特别是日常生活表现迟钝的偶然重大发现者。
天才一出生就应该比别人的智商高,或等于一个18岁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发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会停留在一岁里(等于正常人的18岁)从小的时候,他可能会很聪明,但却没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岁的时候,他就如一个正常人了。但别人却在提升,其实他就根本没有退后,只是停留,18岁学小学的东西很简单,但到了18岁,不就是正常了吗?越是聪明的人就越难提升,因为一张纸上已经画满里东西,想再画就很难,但正常人就像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么多的所谓的神童长大都没有得到变化,成为了正常人,就是因为这样。
多种能力高度发展并完备地结合。它表现在能独立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某种活动上。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比如有非凡的记忆力,但没有高度的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其他能力与之相结合,是不可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因此只有高度发展的记忆能力不能称作天才。其他能力的单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某一种能力,可以由结合成天才的其他高度发展起来的能力加以补偿。
由于各种活动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的要求不同,因此表现于不同活动中的天才,其结构是不相同的。作曲与飞机设计,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曲天才与飞机设计天才的结构就不相同。但是,无论哪种天才都一定包含有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如精密、敏锐、系统的观察力;迅速、牢固、准确的记忆力;敏捷、深刻、独创的思维力等),同时又一定包含有为某种活动所特别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数学天才中包含有高度发展起来的对数学材料迅速概括的能力、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迅速“简化”的能力、正运算灵活地过渡到反运算的能力等)。所以天才是由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与某种高度发展的特殊能力所构成。
天才不是天赋的才能,人的天赋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点,称之为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天才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是仅有良好的素质,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劳动、家庭和社会环境),任何天才都是不会出现的,而且社会生活条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才以及天才人物,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如果社会需要,而又条件具备,天才以及天才人物才有可能出现。不同时代的需要,会激发不同天才的发展。如战争时期,军事家的天才会得到发展;和平建设时期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等的天才会得到发展。
关于天才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获得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天才完全依赖于遗传。19世纪英国学者F·高尔顿在他的著作《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中,提出天才是按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下来的。他用谱系调查法、调查了几百名著名人物的血缘关系,发现名人的亲属有不少人也是名人。这种理论完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其实他的研究材料并不能否定著名人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后代成长的有利作用。后天获得论认为,能力完全取决环境和教育,天才完全是后天获得的。18世纪的C·A·爱尔维修说过,通过教育可以形成天才。持这种理论的人,通过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被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虽然在遗传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养育的环境不同,智力的发展有显著差别。这种理论完全否定关于素质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遗传上有严重缺陷的人,是很难培养成天才人物的。
上述两种理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20世纪20~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对天才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因而主张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有强调环境和教育更为重要的趋势,认为良好的遗传素质仅仅为天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还应该指出,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的。古今中外不论哪个领域的天才人物,无不是经过长期的百折不挠的勤奋努力而对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
❻ 创造力是天生的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创造力,但很多人一谈到这个问题又有些沮丧,觉得有没有创造力是天生的,跟努力与否关系不大,创新能力是不能教的。 但许多谈创造力的书都强调,创造力人人都有,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创新能力虽然不能像传授一门知识那样去“教”,但可以培养和激发出来。 我比较相信后一种看法。因为我自己有切身体会。 我从小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思维一向比较迟钝。小时候父亲给我和弟弟出算术题,总是弟弟比我先算出来;我对那些脑筋急转弯和猜谜之类的游戏也很不在行。我能读到大学和研究生,主要靠的是我的勤奋与努力。就是这样,我的成绩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也不是最好的,常常只是中等或偏上一点。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很聪明很有创造力的人。 但自从几年前,我开始接触一些谈创造力的书籍后,开始了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我自己感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打开了,工作中常常会有许多新的想法,同事们也认为我的思维活跃,点子较多。学术上也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思路。学生给我的评价是:思维跳跃,很难跟上,常常一下子就把结论说了出来,而省略了思考的过程。我知道,这些都与我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分不开。 例如,我一直很喜欢诗歌,也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还上过《诗刊》的头版头条,出版过几本诗集。但我以前的诗歌语言是比较朴实、规范的,很少有语言技巧上的突破。在后来的创作中,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表现出来。后来我看到一本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东尼.博赞的小书,谈到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创作诗歌,就照着试了试,果然写出了一首与过去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从此大受鼓舞,一口气利用这种方法创作了几十首诗歌,又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潮期。一些诗人朋友认为我的诗歌艺术达到了个人的新高度。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创新,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有法可依的。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又掌握一些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是完全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
❼ 天才的特点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来定的自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学者将天才的高智商标准划在了160。
1.感觉敏锐,富有激情。这是天才之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这是成就天才的后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来的,天才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天才”属于三才(天才、地才及人才)之一,“三才”一词出于我国古老的《易经》的“三才之道”。《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才不是天赋的才能,人的天赋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点,称之为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天才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是仅有良好的素质,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劳动、家庭和社会环境),任何天才都是不会出现的,而且社会生活条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❽ 天才的定义是什么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超过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学者将天才的智商标准划在了160(sd15)。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天才”属于三才(天才、人才等)之一,“三才”一词出于我国古老的《易经》的“三才之道”。《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❾ 什么是天才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份: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达到140及以上可以称之为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天才”属于三才(天才、人才等)之一,“三才”一词出于我国古老的《易经》的“三才之道”。《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著名传教士白晋尊称孔子为天才。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尊称“中国哲圣孔子。”
另外,《天才》还是两部小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