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世界导弹发明时间

世界导弹发明时间

发布时间:2021-07-29 22:29:44

❶ 导弹谁发明

导弹之父沃纳·冯·布劳恩,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
沃纳·冯·布劳恩1912年生于德国,后随全家移居柏林。沃纳·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
1920年后,德国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导弹试验场,学生时代的沃纳·冯·布劳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内用一个自制的小火箭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成绩平平,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国先后在柏林火箭试验场测试发射了几枚A﹣1型火箭。而这一年,年仅22岁的沃纳·冯·布劳恩以一篇火箭技术的论文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
1936年,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沃纳·冯·布劳恩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沃纳·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❷ 导弹最早是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1912年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没法考证是某个人了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 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 南宋时期 不迟于12世纪中叶 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 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约在13世纪 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 18到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20世纪30年代 由于电子 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 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 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 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 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

❸ 世界上第一枚导弹是谁发明的

德国的冯布劳恩设计的V1和v2导弹,当时这型导弹的设计是在二战的时候,而在二战末期这款导弹才被定型并批量生产了为数不多的几枚,为了挽回战局,德对英的城市使用了一些,但由于当时的科技较弱,这些导弹没有良好的制导装置而使打击精度很差,大部分要打市区的导弹最后都打在了郊区,所以对英国人的杀伤并不多,最后,德战败,而那些导弹和设计图纸之类的东西都被老美弄到了。

❹ 世界第一课导弹是哪国发明的又在什么时间发明的被谁使用

是德国发明的,在1942-1945年时间发明的,被德国在二战时期用来轰炸英国使用。

❺ 世界上第一颗导弹是哪一年生产的

早期发展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
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6~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50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V-1、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1948和1949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

❻ 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洲际导弹

1957年8月21日,苏联在世界上首次发射了射程可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从此具备了运载核武器有效攻击美国的手段。
满意请采纳

❼ 世界上最早的导弹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从1932年起,德国就开始秘密研制战略性导弹,于1942年10月3日下午4时成功地发射了试验性的地对地导弹。但是实际上无法使用。

1944年,德国制造成了一种诱导飞弹——“V-1”飞弹。“V-1”飞弹的外形像无人的驾驶飞机,由弹内磁性罗盘和一种特制的机械装置操纵。弹长8米,翼展5.5米,重6吨,以冲压式喷气发动机作动力,用发射架发射,射程241公里,航速每小时达563公里。

在1944年6月,也就是世界大战末期,希特勒在他灭亡前夕将“V-1”飞弹这个秘密武器投到了伦敦,造成巨大的伤亡。

1944年9月,德国纳粹又向英国发射了人类战争史上第一颗战略导弹——“V-2”飞弹。这种飞弹比“V-1”飞弹先进,可以说是现在的远程导弹和宇宙火箭的先驱。德国纳粹制造成了500颗这样的弹道式飞弹。这种导弹长14米,直径1.6米,重14吨,内含高爆炸药1吨,由火箭引擎推动。“V-2”能发射到高达90.5公里的气层,然后由自动驾驶仪操纵飞行。弹内电脑能在适当时间自动关闭引擎,并指令飞弹射向目标,命中率较高。“V-2”飞弹航程达354公里,速度约为音速的4倍多,每小时达5733公里,因此战斗机无法对付它,它给伦敦造成的破坏比“V-1”飞弹更大。

战后,美国和英国接收了剩下的“V-2”飞弹,为以后太空发射器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❽ 导弹什么是时间发明的

导弹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V-2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美国首先于1970年在“民兵”Ⅲ导弹上实现了带 3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简史: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50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V—1、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1948和1949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时期。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 , 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和电视制导及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 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70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更新阶段。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发展应用“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从1957年8月21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共研制了20多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30多年来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表1)。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大范围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其中几种以攻击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飞机导弹,发展更为迅速,约占70年代以来装备和研制的各类战术导弹的80%以上。
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自卫,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1999年8月2日发射了新型车载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中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不同类型的中远程、 洲际战略弹道导弹, 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战术导弹。
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外,导弹技术还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基础。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150余种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000余次航天发射活动。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83.6千克发展到100×10

❾ 世界火箭与导弹的发展史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运载火箭,迄今已形成能适应各种航天发射需求的若干系列,并已走过它的两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用导弹改装

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是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这个思路,首先是由前苏联的第一位航天总设计师卡拉廖夫提出来的。如前苏联第展一枚运载火箭,实际上只是将“SS-6”洲际导弹的弹头改换成卫星,火箭全长29.2米,最大外径10.3米,起飞重量269吨,起飞推力3900千牛,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后来,将这种运载火箭作为芯级在其外侧捆绑4个助推器,而分别形成发射卫星和发射前苏联最早的3个“月球号”宇宙探测器的“卫星”型和“宇宙”型两级运载火箭系列。在此基础上,再在芯级火箭的上面,装上一个具有不同推力的第三级火箭,又形成发射“东方号”飞船和“上升号”飞船用的“东方型”三级运载火箭系列。前苏联在60年代继“东方”型运载火箭之后还发展了一种“联盟”型三级运载火箭系列,起飞重量310吨,其进入近地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达到7吨。从1966年起,前苏联利用“联盟”型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宇宙号”系列的部分人造地球卫星,“联盟号”和“联盟T号”飞船以及“进步号”货运飞船。后来,在“联盟”型运载火箭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推力为67千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第4级,即形成“闪电号”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月球-4”至“月球-14”,“闪电”、“探测器-1”到“探测器-3”、“火星-1”,以及“金星-1”到“金星-8”等宇宙探测器。

“雷神”是美国的一种地地中程导弹,长19.8米,弹径2.44米,射程2400-3200公里。“雷神”导弹于1963年4月退役后,被用作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芯级),下部捆绑固体助推器,顶部串联不同的上面级,先后发展过20多个型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运载火箭系列。

“宇宙神”是美国最早发展的一种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8万公里以上,总推力为1.7兆牛顿(176吨力)。1959年装备部队,1965年被“民兵”洲际导弹取代后被用作运载火箭的芯级,与不同的上面级组合形成运载火箭系列。

“大力神”导弹是美国的另一种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它的研制时间比“宇宙神”晚一年多。共发展了两种型号:“大力神5”射程11700公里,1962年4月装备部队,1965年全部退役。“大力神2”射程13400公里,1963年开始装备部队,直到1987年才全部退役。退役后也被改装成运载火箭系列。

第二个里程碑:研制新型火箭

60年代,前苏联为了发射“礼炮号”轨道站,专门研制了一种“质子号”运载火箭。这是一种串并联式的多级运载火箭,第一级安装6台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达9兆牛。第二级为4台每台推力为6兆牛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除一台同类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外,还安装了一台操舵液体火箭发动机,它有4个旋转室,可操纵末级的飞行方向及其姿态控制。前苏联专家认为,该火箭的总体布局各级的发动机装置结构以及箭上各系统均采用了前苏联火箭制造业的先进成果,因而运载火箭的使用性能优于同级的美国“土星1B”。“质子号”运载火箭于1965年投入使用以来,除发射“礼炮号”轨道站外,还成功地发射了“质子-4号”宇宙飞船。后来在3级运载火箭基础上,又加了一级推力为83千牛的第4级,曾将“探测器-4号”至“探测器-8号”、“月球-15号”至“月球-24号”、“金星-9号”至“金星-16号”、“火星-2号”至“火星-7号”等探测器,以及“虹”、“荧光屏”、“地平线”、“宇宙号”等系列卫星送入太空。

从发射的结果来看,“质子号”称得上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有多种发射功能的运载工具,成功率约为93%。现已成为一种为商业性服务的运载火箭。

70年代,前苏联为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专门研制“能源号”运载火箭。这是一种两级重型运载火箭(由于这两级在起飞时同时点火,故又称一级半)。第一级由4个捆绑助推器组成,推进剂为液氧/煤油。由于这种两级“能源号”火箭只能把重型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芯级只能作亚轨道飞行),要把有效载荷送入高地球轨道或逃逸轨道还需再加一级,所以研制了两种新的辅助级,即上面级(EUS)及制动和修正级(RCS)。这两种辅助级是单独使用还是一起使用,取决于执行的任务。正是由于“能源号”采取了积木式的设计,它既具有发射大型低轨道有效载荷(105吨)和航天飞机的能力,又具有将10吨以上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或飞往月球和行星轨道的能力。其中,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为32吨,火星和金星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8吨。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成功地将“暴风雪号”不载人航天飞机送入亚轨道,在160公里高度上启动航天飞机上的发动机,将“暴风雪号”助推到入轨速度,然后机上发动机再次启动,把“暴风雪号”送上250公里的圆形轨道。迄今为止,“能源号”是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60年代,美国为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专门研制了“土星”型运载火箭系列。主要有“土星1’、“土星1B和“土星Ⅴ”等几种型号。其中,“土星1”为一种试验型的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运载装置由8台“H-1”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总推力为7兆牛;第二级由6台总推力为408千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入轨高度185公里时的最大有效载荷为10点2吨。为了改进“土星”火箭及确定“阿波罗”飞船的总体方案,“土星1”于1961年至1965年从卡纳维拉角共发射10次,其中有5次把“阿波罗”飞船的主体模型发射入轨。

“土星1B”是为在近地轨道操练载人和不载人的“阿波罗”飞船而研制的。它也是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均为“土星1”的改进型,但在第二级配备了一台用液氧/液氢作推进剂的J-2发动机,推力1.023兆牛。这样,使火箭在入轨高度为195公里时,最大有效载荷达到18.l吨。在1966-1975年间,“土星1B”在卡纳维拉尔共发射9次,均获成功。

“土星Ⅴ”是专为在近地和近月轨道操试“阿波罗”飞船的全套设备,以及将航天员送往月球而研制的。由于“阿波罗”飞船总重达46吨,高25米,最大直径6.6米,要把这么重的飞船以第二宇宙速度将其送入月球轨道,以往任何一种运载火箭都无法胜任。为此,专门研制的“土星Ⅴ”三级运载火箭称得上是一个重量级的航天“大力士”,它全长85米,直径10米,起飞质量达2950吨,起飞推力达35211千牛,总功率约2亿马力,相当于200万辆普通大轿车功率的总和。运载火箭与“阿波罗”登月飞船组装在一起后,高达110米,相当于36层楼房高。从1967-1973年间,“土星Ⅴ”从卡纳维拉尔角共发射13次,其中有10次是运载“阿波罗”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为了抗衡前苏联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发展势头,1972年法国建议西欧10国联合组成欧洲航天局(ESA),共同研制“阿丽亚娜”运载火箭。1973年7月研制计划获得批准。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负责“阿丽亚娜”火箭的计划管理,航空航天公司负责总装。迄今,“阿丽亚娜”运载火箭系列已发展了从“阿丽亚娜1”至“阿丽亚娜Ⅴ”共5个型号。“阿丽亚娜1”为三级液体运载火箭,该火箭长50米带有效载荷,直径3.8米,发射质量200吨,进入远地点36000公里高度过渡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700公斤。阿丽亚娜2是在“阿丽亚娜1”基础上将第一、第二推力通过增加发动机燃烧室压力而增加9%,第三级通过加大推进剂数量而延长了燃烧时间,这样,使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200公斤。“阿丽亚娜3”是在“阿丽亚娜2”基础再装两枚固体推进器组成,使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600公斤,1984年8月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两颗通信卫星送入转移轨道。1982年1月开始研制的“阿丽亚娜4”除将“阿丽亚娜3”的第二、三级稍加改进外,还重新研制了新的液体火箭发动机,4米直径的整流罩和多星发射装置等,并组合成6种不同的型号,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基本型号(AR40)为1900公斤,最大型号(AP44L)高达4200公斤。在希腊神话中,阿丽亚娜是克里特王米诺斯之女,这位美丽又聪明的公主曾用一团小线帮助雅典英雄泰西逃出迷宫。以“阿丽亚娜”命名的欧洲航天局的运载火箭“阿丽亚娜4”也不负众望,它以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交货及时和价格适中等优点,占据了世界商业火箭发射市场的60%以上的生意。但欧航局并未以此而满足。为了在激烈竞争的航天市场中进一步巩固优势,并且把这种领先一直保持到下个世纪,早在1985年1月,ESA参加国就通过一项研制更大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V”的计划,目标是既能将重十余吨的“赫尔墨斯”载人航天飞机送上地球低轨道;又能将总重8吨(有同时运载两颗或3颗卫星两种装配方式)的有效载荷送上同步转移轨道。“阿丽亚娜Ⅴ”经过近三年的预研后,于1988年正式立项,原计划耗资35亿美元,于1995年升空。但由于在研制过程中发生过一连串的事故,如1995年4月11日,在法国小城沃浓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上,主发动机(HM60液氧/液氢发动机)的涡轮泵发生爆炸;同年5月5日南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在“阿丽亚娜Ⅴ”发射台上的两名军官在操作中因毒气体泄露而中毒死亡。之后,于5月30日、7月3日和9月1日又接连出现各类大小故,迫使阿丽亚娜公司推延了首次发射时间,并将总研制费上升到60亿美元以上。但由于“阿丽亚娜Ⅴ”总的设计思想是追求低成本,高可靠,同时,发射准备时间短,入轨精度高,据专家们认为,其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日本为了争当航天大国,已研制成功M系列(又称谬系列)和H系列两大类运载火箭。其中,M系列是由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科学研究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尚在使用的有M3S2型和MS型。H系列(包括以前的N系列)是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负责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应用卫星。其中,于1983年开始研制的“H-2’,为日本大型主力运载火箭。它是一种捆绑了两个大型固体助推器的两级火箭。一、二级均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第一级的LE-7发动机是新研制的,推力86吨;第二级的LE-SA发动机是“H-1”火箭第一级发动机的改进型,推力12吨。火箭总长50米,直径4米,起飞质量260吨。“H-2”火箭的主要特点:一是结构良好,火箭长度短,重量轻,其重量仅为运载能力相同的苏联“质子”火箭的38%,欧航局的“阿丽亚娜Ⅳ”的一半,而且可靠性高达96%;二是技术先进,如第一级主发动机(LE-7)采用的二级燃烧循环方式是一项燃烧效率很高的高难技术,目前只有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和前苏联的“能源号”火箭第一级发动机采用了这项技术。第二级火箭具有重新启动功能,使“H-2”火箭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把有效载荷送入不同轨道的要求。但目前的发射成本较高,每一枚相当1.55亿美元(170万日元),而发射能力相近的“阿丽亚娜Ⅳ”只需0.82亿美元。另一不利因素是发射时间受限制,每年只有1-2月和8-9月共90天的时间可供发射。

为了争夺运载火箭发射市场,日本成立了包括三菱重工、日产汽车和日本电气等著名公司在内的75家公司联合组成的火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着重对如何降低成本,进一步保持火箭的高可靠性抓紧研究;另一方面正在努力争取放宽发射期限和考虑与“阿丽亚娜”火箭的兼容,借此在日本和世界赢得市场。1994年2月4日,“H-2”火箭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日本的火箭技术已可与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和美国的航天飞机技术几近并驾齐驱,它将为日本跻进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奠定基础。另外,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小卫星的发射需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开发出一种低成本的火箭,促使昔日为竞争对手的宇宙开发事业团和宇宙科学研究所,于1992年联手,共同开发一种三级固体火箭(JI)。第一级采用“H-2”的固体助推器,第二、三级和整流罩则均为“M-3S”火箭的原件。只有第一、第二两级的级间过渡段和第一级的两台游动小发动机等为数不多的部件是新开发的。这样,通过两家公司的“火箭技术对接”,取长补短,使日本的火箭家族在20世纪末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❿ 导弹是哪一年发明的,导弹最早使用于用哪一次战争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美国就分别研制和试验过无人驾驶的双翼飞行回鱼雷,但答它们没有制导装置,一般认为世界第一枚导弹是德国的V─1型飞弹。德国从1932年开始为新的侵略战争研究导弹武器。V─1飞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1944年6月13日首次实战发射攻击英国南部地区。V─1外形象是一架小飞机,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有700公斤普通炸药。射程370公里,其制导系统很简陋,只有自主式磁性陀螺和一套机械装置对飞行高度、状态和弹道进行控制。因而也有人不把空看作是真正的导弹,认为只是无人飞机型炸弹,他们认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导弹是德国的V─2型导弹。

V─2的主要设计师是著名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V─2于1942年10月3日试飞成功,1944年9月6日首次实战使用,轰炸法国首都巴黎。V─2装有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装有800公斤普通炸药,射程为320公里,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

阅读全文

与世界导弹发明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