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社名词解释

创造社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1-07-29 17:55:32

1.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作业

1。创造
1921年创造社成立,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创造社看作一个文学团体,这使我们对有关创造社的一些文化现象做了简单或者片面的处理。创造社缘起於创办一个纯文艺刊物的愿望,《创造季刊》的出版预告还冠以“纯文学”的标志,而创造社留下的大量创作与评论也足以构筑一个文学流派。但是,如果整体地、全面地考察它以出版为依托所从事的精神文化活动,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触角其实已远远地伸出了文学以外。在创造社的出版物中,包括了物理学、生物学、海洋学、社会学、数学等众多学科。1928年预告的“社会科学”丛书,则主要是有关社会主义、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创造日�宣言〉宣称:“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1925年刊行的《洪水》就是一种综合性刊物,创作、评论完全淹没在各种文化批评、政治评论甚至一些宣言、口号之中。1926年3月出版发行的《创造月刊》继续了这种趋势,直到1928年创刊的《文化批判》则彻底地成了从事“文化批判”的非文学刊物了。可见,创造社的精神视野一直没有局限於文学,而是向著更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努力拓展。因此,把创造社的历史概括成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精神文化事件,要比把它看作一个单纯的文学社团有意义得多。一 创造理想社会是基本价值取向

2。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名词解释:1.新月社2、.创造社、3.语丝 4.问题小说 等

《匆匆抄》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袭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3. 新文学运动 文学创造社

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闻业蓬勃发展,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运动提倡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旧伦理道德,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运动提倡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随着运动的开展,“科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和“民主”一样,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提倡民主的同时,必须提倡科学。
兴起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举起了新文化运动“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励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上的一切网罗,破除一切陈腐的学说,催促青春之中国的诞生。他还极力反对复古运动,猛烈抨击“偶像”、“圣人”束缚人们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求民主与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引起舆论界的激烈论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冒“毁圣非法之名”,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讨孔的大波。陈独秀认为尊孔和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是反对历代帝王制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权威,是攻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新文化运动还涉及到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版的部分刊物书影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倡导“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动派视民主和科学为洪水猛兽,进行诽谤、诬蔑和攻击。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纲领性的“答辩书”。1919年3月间,林纾在《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武力压制新文化运动。他又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公开发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办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在这种办学方针指导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文学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4. 文学创造社的名词解释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专主要属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5. 名词解释 创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于日本。
主张内“为艺术容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的自然流露。
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重感情
善于运用“自传体”、“书信体”、“第一人称”的艺术手法
表现作家的主管感受,表现自我,注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

6. “文研会”,“创造社”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期的创造社还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员加入。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关闭。

7.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2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望星空》
4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的《回答》

8. 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的特色和理论口号

文学研究来会:以研究介绍世源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新月社: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追求唯美诗歌艺术……

呐,完成,愚见提取&……

9. 名词解释或简答: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内文学社团之一,容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名词解释必备四项——年代、作家、作品、特征

阅读全文

与创造社名词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