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创造力与创新力有什么区别
楼上的请问,你的在空想前提下创造新的东西的创造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创新的行为专呢?想好属了再回答,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最好不要回答。
创造:是人们发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对某种东西的首次性的制造或是对已有的东西的革新的一种行为或结果。它更偏重于强调的是结果。
创新:就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或结果。又可分为相对创新与绝对创新,这个以后大家应该会在我的书中看到。
PS:貌似现实中对创新的认识普遍是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其实略有脑子的人都会想到,人类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点发展都是由创新得来的,应该是不光是人类,而是整个社会的,也就是说创新肯定是个更大范围的概念。既然楼主问了这个问题,肯定也是对现在普遍认识的一种不认同的体现,不要被错误的观点迷惑了,认真思考一下吧,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与我细聊。
⑵ 创新的意义和原因有哪些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
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新史.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起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说明文化创新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2、文化创新是始终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先进文化应该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引导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应该是立足于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总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前奏.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敢于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类社会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以先进文化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书记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的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要求物质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而文化创新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调节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确保新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
4、文化创新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创造出既能体现中国风格,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创新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文化竞争优势,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导致政治影响力的萎缩甚至丧失.当今世界,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文化的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迅速营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才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捍卫中国文化的战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保持特色,扩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满意请采纳
⑶ 创造力和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孝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矗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
⑷ 请问想像力 创造力 创新是人天生的能力吗还是通过教育出来怎么提高想像力 创造力 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提高需要知识的不断积累,而能力的大小也会决定知识的摄取,两者同样重要。人生来就有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就是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的根源....教育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但简单的应试教育绝度不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而会扼杀创造力。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则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我想这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会有好处的。个人愚见....
⑸ 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由哪些能力构成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能力一般由以下能力构成:
1、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2、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
3、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
4、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
5、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6、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7、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
8、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9、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10、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5)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源扩展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
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
3、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
⑹ 个人创造力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有创造力才能创新啊
⑺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了呢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不仅因为没有创新教育。社会太急功近利,教育太行政化,经济也行政化,家长也很实际,多方因素。
⑻ 创造力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想法;2。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指产生新观念、适宜的(有用的、高质量的:1、创造性的人格,内(innovation),又容有不同的定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满足任务制约的)工作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产生新异的(首创的,常与发明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如社会创新。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出人意料的)
⑼ 创造力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2、创造力指的是在零基础上,进行发明制造生产的能力,比如中国的核工业。创新则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技术更新和升级,比如当下人们关注的企业转型。
3、创造力是一种能力,而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9)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源扩展阅读: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⑽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70
金吾伦: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设想,我们的祖先没有任何创新,那么,人类至今岂不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
董光壁: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识都是背离创新精神的,令人生厌的重复会造成原创力的逐渐降低。从时代转变的角度看问题,创新的本质在于继往开来,既要批判地对待旧的又要批判地评价新的,把过去和未来一起熔铸在现在里面。
张丰乾:我想,创新的本质,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来说就是:“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类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立于天地之间,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异。所谓“创新”,更具体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
创新的能力从何而来
记者:有一种说法,创新离不开知识,但知识可以从课堂上、书本里学到;而创新能力从书本里是学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能力是教不出来的。那么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
张丰乾:我始终认为,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天上掉下来的”,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生来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必须承认。
金吾伦:我以为,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所以,应该从孩童时代起就培养创新能力。
张丰乾:就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大多数人毕竟不是天才,我们仍然要强调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重要性,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创新只能是工匠式的创新,不可能找到科学意义上的空白点,当然更谈不上占领制高点。所以说,“教”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换言之,“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能力。另外,竞争可以激发出创新能力,美国政府和地方法院之所以坚持分割微软,就是认定它的垄断妨碍了自由竞争和技术创新。
董光壁:我倒是觉得,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人的价值或人的尊严之基础是人所独有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观察、推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我们的全部知识也都来源于这种潜能。这种潜能一旦释放出来,人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选择的自由,并开辟改善自己命运的可能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潜能,唤醒青年对人类生活可能前景的认识。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其他一切价值都导源于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因而人的自由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先决条件。我们应该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所指出的那样,“将人性的自由同知识的条理结合起来”,对外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勤于思索,以不断产生全新的思想。
金吾伦:我们知道创新和守旧的不同点,就在于守旧是执着于过去的,创新则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又是十分不确定的。所以创新需要有洞察力,有把握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远远超越单纯具备的科学知识,那是一种审时度势、不怕风险、忍受失败、坚韧不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