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道教在最早的时候是一种观念,来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后来在秦汉时期与巫术、神仙方术等结合起来,形成所谓“黄老”之道。汉初皇家也提倡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代,才被儒学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现,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才正式开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一词最早始见于《老子想尔注》。另外,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别,他们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当时影响也很大。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笃信道术,著有《抱朴子》。还有孙恩、卢循、寇谦之等。
2. 求道家思想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老子画像
。[3]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老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3. 道家的发展史,要详细的
老子=》鬼谷子=》鬼谷子的弟子很多。。。。郭云深=》王芗斋=》王斌魁=》王安平=》王章海
道教由老子八十一章经传给人类,形成各门各派。以后由鬼谷子写成《本经阴符七术》后来发展成“道家相形拳”,又由郭云深改为“形意拳”,到王芗斋说意拳,王斌魁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敢随便教徒弟,就到王安平师父这里曾经说:意拳气功,后来叫《中华浑圆功》。其实都是从老子的“众妙之门”出来的。老子自己叫《大道》后来人送道德经。我们应该直接叫《大道养生学》才合适。
4. 道家发明人是谁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版今河南鹿邑县东,权一说安徽涡阳)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 道教在过去有哪些发明创造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期为道门所重的《五岳真形图》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宋元时期道经《雨阳气候亲机》中保存有用于气象预报的道教“云图”
道教对我国古代物理也有诸多贡献,物理一词即来源于道家道教,指南针的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经意识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还记载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试验以及银河、潮汐、雷电、荷叶上水珠的成因。并通过实验对视觉暂留效应作了精彩的解释。
五代道教学者谭峭所著《化书》在镜的成像理论方面,对摩擦生热燃烧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并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
赵友钦曾在,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十分复杂的大型光学实验,进行大型光学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道教对我国数学的贡献也极为突出。历代擅长数学的高道和道教学者不在少数,如何承天、成公兴、刘焯、李淳风、赵友钦、朱载NB063李注算经十书完成后,唐高祖下诏做为教科书在“国学行用”。
我们常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来源于道教神秘的天元术。因为天元术的出现,我国数学进入了符号运算阶段,我国数学也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现也与道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数术记遗》是现存最早著录“珠算”器的文献,其中还蕴含着数学坐标思想和十分丰富的程序设计思想。
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形成也有极大的贡献,它的以术演道、以道驭术的思想,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道教的“观变察机”、“参验”、“析理入微”的思想与现代科学多有相合之处。
最值得一题的是,赵友钦在实验中把观测人员分为两组,分别用两架相同测经仪同时观测,这样就可以彼此参验,对照观测结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友钦还提出为了避免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以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计算恒星赤经差。这一立两架同时参验、多次观测以消除误差的观测思想在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是极为先进和科学的,它充分显示了赵友钦作为一名实验科学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学思想。
与儒家对技工的轻视不同,道教把许多发明家当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鲁班、墨子、黄道婆等,《墨经》、《公孙龙》等许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来的。
6. 道家的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7. 道教发源于那个年代发明了什么
东汉末年,黑火药、冶金术等
8. 谁能告诉我道家的发展史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9. 道家有那些发明
为道教平反昭雪——科技篇
道教信仰鬼神,这是道教在近代屡遭厄运的关键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现在还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上面一位网友认为道教是垃圾,还有很多网友要求我将道家和道教分开,因为他们心里对道教存有鄙视,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其实道教的鬼神信仰不但是我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还是当今网络上流行的玄幻小说的灵感源泉。更重要的事,靠着神秘的鬼神信仰,中国人才摆脱了儒家偏狭的人生信仰,保持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写《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对道教中蕴藏的科技知识赞不绝口,干脆以十宿道人自称。
至于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只不过是一个科学难题,更是与封建迷信挂不上钩。相反由于追求长生不老,道教对我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生理心理学等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期为道门所重的《五岳真形图》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宋元时期道经《雨阳气候亲机》中保存有用于气象预报的道教“云图”
道教对我国古代物理也有诸多贡献,物理一词即来源于道家道教,指南针的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经意识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还记载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试验以及银河、潮汐、雷电、荷叶上水珠的成因。并通过实验对视觉暂留效应作了精彩的解释。
五代道教学者谭峭所著《化书》在镜的成像理论方面,对摩擦生热燃烧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并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
赵友钦曾在,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十分复杂的大型光学实验,进行大型光学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道教对我国数学的贡献也极为突出。历代擅长数学的高道和道教学者不在少数,如何承天、成公兴、刘焯、李淳风、赵友钦、朱载NB063李注算经十书完成后,唐高祖下诏做为教科书在“国学行用”。
我们常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来源于道教神秘的天元术。因为天元术的出现,我国数学进入了符号运算阶段,我国数学也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现也与道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数术记遗》是现存最早著录“珠算”器的文献,其中还蕴含着数学坐标思想和十分丰富的程序设计思想。
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形成也有极大的贡献,它的以术演道、以道驭术的思想,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道教的“观变察机”、“参验”、“析理入微”的思想与现代科学多有相合之处。
最值得一题的是,赵友钦在实验中把观测人员分为两组,分别用两架相同测经仪同时观测,这样就可以彼此参验,对照观测结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友钦还提出为了避免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以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计算恒星赤经差。这一立两架同时参验、多次观测以消除误差的观测思想在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是极为先进和科学的,它充分显示了赵友钦作为一名实验科学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学思想。
与儒家对技工的轻视不同,道教把许多发明家当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鲁班、墨子、黄道婆等,《墨经》、《公孙龙》等许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来的。
10. 道教在过去发明了哪些东西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刘守真、李时珍、傅山等均为道教徒。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孙思邈《千金要方》,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这些是至今还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根据《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挠国际医学界的治疗疟疾的难题。
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时道教徒所绘。道经《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虫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并有甘蔗控制蛔虫功效的记录。道教徒还发现了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炼丹活动,中药学中的大量有价值的“丹方”来自道教的炼丹活动,许多至今仍在中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治疗功能。
道家徒的炼丹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们在炼丹活动中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为了炼丹,道教在铸造和抛光等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